林捷 陳靈駿 胡朋 符瓊方 王俊娜 楊慧茹 余杏 秦揚
(??谑腥嗣襻t(yī)院 1中醫(yī)科,海南 海口 570208;2藥學部;3檢驗科;4海南省中醫(yī)院科教部)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臨床主要表現(xiàn)是持續(xù)性、反復的咳嗽,治療不及時則會發(fā)展成嚴重的哮喘〔1,2〕。目前臨床上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主要方法是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停藥后容易復發(fā)〔3,4〕。目前已有多種中醫(yī)藥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實踐,實踐結果證實中醫(yī)藥療效確切,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痰瘀阻滯肺絡,通絡化痰方具有宣肺止咳及祛風通絡功效〔5,6〕,因此本文探討基于從絡論的通絡化痰方治療老年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療效。
1.1基本資料 選取60例海口市人民醫(yī)院于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咳嗽變異性哮喘老年患者,男32例,女28例,按隨機數(sh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72.38±7.74)歲,平均病程(3.52±0.77)個月;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73.02±6.47)歲,平均病程(3.48±0.65)個月。對照組和觀察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中關于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7〕和中醫(yī)診斷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關于痰瘀阻滯肺絡之咳嗽變異型哮喘〔8〕;年齡不小于60歲。排除標準:由鼻炎、鼻竇炎、結核感染、氣道異物、支原體感染及咽部慢性感染等引起的慢性咳嗽;伴有心、肝、腎及血液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患者;無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本研究獲得所有患者自愿簽訂的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審核批準(批號2018XL0249)。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50/250 μg,廠家: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國藥準字:292004H02),2次/d,每次1吸,癥狀好轉后將吸入劑量降至1吸/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通絡化痰方,分早晚兩次沖服,兩組均治療8 w。通絡化痰方組成如下:藥用地龍、萊菔子、瓜蔞皮各30 g,蘇子20 g,半夏、桔梗、川芎、歸尾、陳皮、白術、茯苓各15 g,全蝎、甘草各5 g。
1.3結局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jù)治療后癥狀積分降低率評價患者臨床療效,臨床控制: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顯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1%~95%;有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70%;無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不足30%。有效例數(shù)包括臨床控制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和有效例數(shù)。(2)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氣急、咽癢、鼻塞和咳嗽中醫(yī)證候評分〔8〕,6分表示癥狀比較明顯且具有持續(xù)性;4分表示癥狀明顯,間斷出現(xiàn);2分表示癥狀較輕,偶爾出現(xiàn);0分表示無癥狀。(3)肺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肺功能自動檢測儀測定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50%肺活量和25%肺活量時最大的呼氣流量(FEF50和FEF25)、呼吸流量的峰值(PEF)、用力呼吸的容積(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重復測量3次并選用3次最大值。(4)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測定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EOS)水平。(5)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臨床控制3例、顯效19例、有效7例、無效1例)顯著高于對照組(73.33%,臨床控制1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8例;P<0.05)。
2.2治療前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氣急、咽癢、鼻塞和咳嗽中醫(yī)證候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氣急、咽癢、鼻塞和咳嗽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2.3治療前后兩組肺功能參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FEF50、FEF25、PEF、FEV1和FV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FEF50、FEF25、PEF、FEV1和FVC水平均顯著增加,且觀察組上述參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治療前后兩組Eotaxin和EOS計數(shù)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Eotaxin和EOS計數(shù)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Eotaxin和EOS計數(shù)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上述參數(shù)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n=3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參數(shù)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otaxin和EOS水平比較
2.5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0.00%(反酸1例、惡心2例、嘔吐1例、咽喉部刺激感1例)和16.67%(反酸2例、惡心2例、嘔吐1例、咽喉部刺激感1例),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咳嗽變異性哮喘在中醫(yī)中歸屬于“咳嗽”“風咳”等范疇,主要特點是咳嗽呈突發(fā)性、陣發(fā)性,干咳或少痰,咽癢,遇刺激后加重,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該病的“夙根”是人體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中,是該病較難治愈的主要原因,中醫(y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疏風宣肺〔9,10〕。經(jīng)絡系統(tǒng)是體內氣血水運行的重要通路,絡脈是經(jīng)絡末端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維持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人體內絡脈呈網(wǎng)狀分布,逐層細分,氣血行緩,因此絡脈病變較難治愈,絡脈包括氣絡和血絡,兩者交錯成網(wǎng)絡系統(tǒng),遍布全身〔11,12〕。肺絡是浮絡、孫絡和別絡的總稱,肺絡呈網(wǎng)狀分布,與小氣道和微血管的分布相似,逐層分級,具有朝百脈及主治節(jié)功能,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是起到炎癥反應,炎癥反應會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造成血流瘀滯,這與脈絡失和病機相似,脈絡失和即脈絡的自調性、自適性及自穩(wěn)性功能障礙,且咳嗽變異性哮喘的形態(tài)特征及發(fā)病機制和病理變化與肺絡病變關系密切,痰瘀交阻和肺絡淤塞是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主要病機,痰瘀阻絡是疾病惡化的關鍵病機,因此治療應以祛痰通絡為主,兼顧氣機和氣化的調整〔1,13〕。
咳嗽變異性哮喘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表明該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痰瘀阻滯肺絡,因此提出了從絡論的治療理論,并根據(jù)次理論總結出經(jīng)驗方通絡化痰方,該方具有祛風通絡及宣肺止咳功效,方中歸尾具有活血通絡功效;地龍具有平喘通絡、清熱定驚及擴張支氣管功效,蘇子具有消痰止咳、解郁寬胸及下氣定喘作用,陳皮可舒張支氣管且具有化痰理氣、祛痰平喘功效,桔梗利咽止痛、宣肺祛痰,瓜蔞皮寬胸行氣、清熱化痰,川芎通絡行氣化痰,茯苓白術清熱化痰,半夏清熱鎮(zhèn)咳化痰,甘草具有中樞性鎮(zhèn)咳作用,且可調和諸藥,全方具有肺絡自暢、消痰化瘀、通利氣血及恢復肺宣肅功能的功效,進而起到止咳作用〔14,15〕。本研究結果提示基于從絡論的通絡化痰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老年患者效果良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種類型,本質上是炎癥性疾病,由肥大細胞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引起,與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有密切關系〔16,17〕,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氣道黏膜上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其被激活后會釋放顆粒成分損傷氣道上皮并造成氣道上皮脫落,損傷纖毛細胞并最終導致纖毛細胞壞死脫落;且嗜酸性粒細胞及其顆粒的釋放與氣道神經(jīng)調節(jié)劑分布有密切關系,可刺激并促進神經(jīng)肽的釋放,使氣道平滑肌收縮,造成黏膜腫脹,進而分泌更多的黏液,因此嗜酸性粒細胞的聚集和激活在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參與作用,而Eotaxin趨化因子對嗜酸性粒細胞在肺部的募集具有促進作用,在咳嗽變異性哮喘中表達水平較高,可調控患者炎癥反應〔18,19〕。方中全蝎、地龍、萊菔子等有效成分對嗜酸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的表達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抗過敏及抗炎效果顯著;歸尾對氣道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可顯著緩解患者氣道痙攣;甘草均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可解痙鎮(zhèn)咳,改善患者機體微循環(huán)〔20,21〕。本研究結果提示基于從絡論的通絡化痰方可顯著改善咳嗽變異性哮喘老年患者的有炎性反應。
基于從絡論的通絡化痰方治療老年咳嗽變異性哮喘療效良好,可減輕患者氣道炎性反應,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