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口述人生在特殊人群心理關愛中應用與啟示

        2022-12-28 14:23:32李雪純張高樑胡燕趙長達何飛龍尹莉張秀梅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年17期
        關鍵詞:老年人人生生活

        李雪純 張高樑 胡燕 趙長達 何飛龍 尹莉 張秀梅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市退休職工養(yǎng)老院)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tài)”〔1〕。由此可見,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共同組成了健康的兩翼,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由于衰老、疾病、家庭變故、社會環(huán)境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某些人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缺失和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情感孤獨、死亡恐懼,乃至影響自我認知與自我整合。對于這些心理問題的干預方法有很多,人生回顧(LR)療法便是其中之一。LR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用口述的方法回憶生平往事,此外還可借助于影像資料來展開回憶。通過LR,個體能夠重新審視、評價自己的一生,使人生經歷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矛盾再次被剖析和反思,從而幫助個體找到解決當下問題或應對不良事件的態(tài)度與方法,重建個體生命意義。本文將聚焦LR中的口述人生方法,梳理這一方法在特殊人群心理關愛中的應用,以期對這一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為以后的實踐與研究提供參考。

        1 LR的概念內涵

        上世紀60年代,Butler提出了LR理論。該理論認為多數人在步入老年之后,會表現出喜歡回憶往事這一特性?;谶@種特征可以幫助老人回憶、分析、反思,整合其一生的經歷,讓過去和當下情景中的一些難題可以得到解決,從而讓老人重新發(fā)現、找回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2〕。LR是一種通過回顧、評價及重整一生的經歷,使人生歷程中一些未被解決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幫助個體發(fā)現新的生命意義的心理、精神干預措施〔3〕。該療法是在Butler提出LR理論之后,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而逐漸發(fā)展完善,于1974年正式確立。其主要內容是在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里,鼓勵患者回憶、敘述過去所發(fā)生的事,同時通過老照片、紀念物品和懷舊歌曲等事物幫助患者勾起對往事的記憶,以此來促進干預者進行交談,引導患者回憶過去的生活,重新體味過往生活的片斷,并給予不一樣的詮釋,使之幫助患者達到了解自我、減輕失落、增加自尊及增進社會化的一系列過程〔4〕。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于LR的研究日漸增多,研究對象以癌癥患者及老年人較為常見。

        2 LR的理論基礎

        2.1Erikson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Erikson的人格發(fā)展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歷經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與之對應的中心任務,若任務得以成功解決,即可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若任務無法成功解決或任務失敗,就會出現個人同一性殘缺、不連貫等狀態(tài),任務解決的成功與否將會成為直接朝著兩個極端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處于成熟期(65歲以上)的人主要面對的任務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進入成熟期后,隨時可能直面死亡,必須解決因死亡而產生的絕望感問題。在此時期,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面對這種情況,人必定要做出自我調整以應對隨之而來的絕望感。當老年人對其一生進行回顧時,可能飽含充實與幸福,也可能充斥著絕望與痛苦。前者面對生命的最后階段時表現和平、坦然,而后者卻被悲傷及恐懼占據。Erikson認為老年人面對死亡的情感態(tài)度直接對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第8階段與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或者說是生命的周期〔5〕。基于Erikson的理論可以看出,在人格發(fā)展的第8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是自我整合,可以借助的手段便是LR,如果自身不能夠順利完成則需外界適宜的引導。

        2.2持續(xù)性理論 持續(xù)性理論是由Atchley在1989年所提出的。該理論認為面對當前所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可以使用過往生活工作中類似事件的成功經驗和方法來加以解決。Atchley認為過往的經驗可以幫助老年人適應新的生活,因為它具有持續(xù)性這一特征。這種持續(xù)性在人格方面也有較強的體現,人在過去所具有的一些喜好或是特質,或多或少地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可能伴隨終生。步入老年后,人的社會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常常伴隨著退休等事件的發(fā)生。為了保持原有的生活體驗,人就需要相對應地做出改變和調整。回憶與這種持續(xù)性密不可分,而LR可以幫助老年人保持及持續(xù)原有的生活體驗〔6〕。

        2.3敘事治療理論 Michael White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敘事治療理論。他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解為許多個小片段。片段背后包含了本人對自己生命的感悟及理解,同時還有一部分片段夾雜了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若這些矛盾片段達到一定數量或是處于主導地位時,人就會產生焦慮、痛苦甚至迷茫等負性情緒。要想糾正這樣的負性情緒,就必定要了解這些矛盾片段的演繹結構,解構原有的片段,并將其重新組合為新的片段,使自身獲得新的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評判。這個過程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因此LR可以幫助老年人、惡性腫瘤患者等特殊人群進行人生歷程梳理,發(fā)現矛盾之所在,并協助重新整理這些片段,使其領悟到新的人生意義〔7〕。

        2.4Roy的適應模式 Roy適應模式是由Roy在上世紀70年代正式提出的。其核心觀點是將人作為“一個整體性適應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共可以分為5大部分:輸入、控制、效應器、輸出和反饋。其中輸入包括刺激和個體適應水平;適應則包含2組子系統(tǒng):調節(jié)者和認知者子系統(tǒng)及穩(wěn)定者和變革者子系統(tǒng)。這2組4個子系統(tǒng)容納了4種適應方式:生理方式、自我方式、角色方式、相互依賴方式。輸出結果分為2種形式:適應性反應和無效反應。Roy認為健康處于成為完整和全面的人的狀態(tài)和動態(tài)的過程,而人的完整性則表現在生存、成長、繁衍、自主、自我5個方面。影響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一個人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通過LR可以幫助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回顧一生時強化正性因素弱化負性因素,增強其對刺激的適應能力,保持自身完整性,使自身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8〕。

        2.5社會撤離理論 社會撤離理論由Blaine Cumming和Wiliam E.Hery在1961年共同編纂的《變老》中提出。是當前老年社會工作里最具爭議的理論之一。它是從西方社會學的功能學派中分離出來的。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各種能力會伴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必然的不可逆轉的衰退,隨著生活能力的下降和社會功能的衰退,他們希望社會解除目前給予他們的生產和競爭力的期待,承擔較為次要的社會角色和任務。根據該理論,老年人減少社會活動和交往后,勢必增加內心對生命的回顧、思考和體會。老年人采用這種主動的方式撤離社會,既可以使社會運作周而復始的交替,社會功能也不會因為老人的驟然辭世而產生影響〔9〕。

        2.6生命歷程理論 生命歷程理論是當前國際上正在興起的一門跨學科理論,由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Thomas和Znaniecki開創(chuàng)。此項理論主要研究重大或是劇烈的社會轉變對個體的生產生活及生命歷程造成的顯著影響,通過底層普通人的生活來撰寫歷史,把個人的生命歷程視作是其所處社會結構和力量的產物。要求LR的當事人對其生命歷程做整體回顧,再選取其中對當事人自身或是對社會產生較大意義的內容,剖析和升華生命意義,使當事人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10〕。

        3 口述人生的目標人群

        3.1癌癥患者 口述人生目前在臨床上較多地運用于癌癥患者。癌癥患者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極大痛苦,還要面臨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在很多癌癥病例里,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焦慮、抑郁甚至恐懼和自殺傾向,認為生命沒有希望、沒有意義、會成為巨大的負擔。肖惠敏等〔3〕對癌癥患者運用口述人生進行干預,采用了訪談、制作人生手冊等具體方法。結果顯示接受過口述人生干預的患者其自身心理狀態(tài)均優(yōu)于未進行口述人生干預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有所緩解,患者生命質量明顯提高。

        3.2老年人群

        3.2.1社區(qū)老年人 社區(qū)老年人是運用口述人生的主要目標人群之一。社區(qū)老年人退休后大多賦閑在家,他們敘述的內容也有所差異。男性展現的更多是曾經的事業(yè)和經歷及社會角色的改變;而女性則更突出其家庭、社會關系等;高齡老人相比普通老人可能有喪偶等情況。田新朝[11]對社區(qū)老人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干預,代辰欣〔12〕對社區(qū)高齡高知老人進行了調查干預,李曼玉〔13〕對高校退休教師進行了調查干預,尚鳴〔14〕對軍休干部進行了調查干預,趙春善等〔15〕對少數民族老人進行了調查干預。對比以上調查干預前后都可以發(fā)現,口述人生對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tài)的適應有著積極作用。

        3.2.2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中的一部分由于退休之后,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住進養(yǎng)老院,其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的情況;或是存在適應性弱的特點,甚至會出現迷茫、恐懼。陳威〔16〕、殷文等〔17〕對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使用了口述人生干預。干預結果顯示,老年人的抑郁等情況有明顯改善。

        4 口述人生方法的實施者

        4.1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即社工,指遵守本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堅持以“助人自助”為宗旨,在社會服務等領域,綜合運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和社區(qū),整合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的問題,恢復和發(fā)展現有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人?,F實中,在社區(qū)老人和醫(yī)護人員之間,他們是除了老人家人最了解老人身體功能、社會功能的群體。王露〔18〕的研究顯示,很多老人存在對死亡的恐懼,借助于社工的力量對老人進行LR的干預。結果顯示,經過干預,老人們對死亡恐懼水平明顯改善。

        4.2醫(yī)護人員 醫(yī)護人員可以說是與住院患者溝通交流最多的人。越是疾病臥床的老人,尤其是患有癌癥等重癥的老人,在心理上對LR的需求就愈強烈,他們可能認識到自己來日無多,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人生意義,樹立起自信和自尊,而醫(yī)護人員往往更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白洋〔19〕、肖惠敏等〔3〕的研究里都有相當一部分的醫(yī)護人員作為干預的實施者。他們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出了開展LR的意見和建議,使干預過程更加嚴謹、科學,干預效果更加顯著。

        5 口述人生的組織形式

        5.1小組形式 小組形式,或者說是團體形式,即在實施者的引導下,干預組的多位或是全部實施對象共同參與到一次干預行動中。殷文等〔17〕便采取了這種以小組形式展開口述人生的方法。結果顯示,小組在完成回憶過去及自我重構,感受曾經的成功和榮耀的同時,還能發(fā)掘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谑鋈松鷰椭夏耆苏一卦冉鉀Q問題、保持樂觀的能力,并通過組員之間經驗的分享和相互肯定,找回了實施對象自身的信心及價值感,有助于重新建立自尊和提高當前生活的滿意度。

        5.2一對一形式 一對一形式,即一位實施者與一位實施對象,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開展口述人生活動。若采取這種方法,可以安排實施者與實施對象會面,全方位近距離地評估、了解實施對象的基本情況。同時向實施對象闡明本次干預的有關內容,對各部分主要涉及的問題進行簡單說明。并且,與實施對象共同敲定口述人生實施的具體安排。經過見面,增加雙方的熟悉度,為接下來的活動實施過程奠定基礎。肖惠敏等〔3〕對晚期癌癥患者實施了一對一形式的口述人生干預,結果顯示接受干預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蘭秀燕〔8〕對機構老年人進行了一對一形式的口述人生干預,結果同樣顯示,接受干預的老年人在抑郁程度、生活滿意度、自尊等方面均有正性改變。

        6 口述人生的實施策略

        6.1內容模塊 無論是癌癥患者還是老年人,研究者對于選擇模塊的劃分大多是基于Erikson的人格發(fā)展理論進行的。肖惠敏等〔3〕在對晚期癌癥患者進行LR干預時,將內容模塊分為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的生活和整個人生的總結;韋琦等〔20〕在成年癌癥患者LR訪談里,把訪談內容分為未成年期、成年期、癌癥經歷、總結4個模塊及68 個引導性問題;代辰欣〔12〕對高齡高知老人進行的訪談里,把訪談內容分為兒時篇、求學篇、事業(yè)篇、家庭篇、退休篇共5個模塊;陳威〔16〕對南昌市養(yǎng)老機構內的60位老人進行了口述人生干預,把內容分為童年時期、工作經歷、家庭生活、晚年生活共計4個部分;而王露〔18〕將對癌癥患者的干預內容擬定為未成年時期、成年時期、患癌時期、心愿與希望4個主題。由此可見對于老年人的干預內容主要依照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4個時期進行大致劃分,而對于癌癥患者,根據患者具體年齡確定人生回憶的時長,同時增加了人生總結或是提出心愿、希望的模塊。

        6.2輔助資料

        6.2.1訪談指南 基于內容模塊而設計的訪談指南,可成為訪談內容的指導性文本。根據訪談對象劃定的具體內容模塊來擬定針對訪談對象不同人生時期的主題及特征性問題,設計與之相應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幫助訪談對象回憶、剖析、構建從兒時至當下的生命經歷。肖惠敏等〔3〕對晚期癌癥患者指定的訪談指南將整個訪談分為共3個模塊的數個問題;趙春善等〔15〕為朝鮮族獨居老人制定的訪談指南,根據對象是朝鮮人這一特征,設置漢朝雙語2個版本,同時在常規(guī)的問答式訪談程序外,還增加了歌曲舞蹈演繹、電影作品欣賞、游戲環(huán)節(jié)、團體活動;陳淑娟等〔21〕對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焦慮訪談所制定的指南,在完成初稿編寫的基礎上,還做了內容效度的評價和預訪談來對指南進行調整。

        6.2.2LR手冊 在完成LR訪談的基礎上,將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濃縮、精煉、總結,依照訪談對象本人的意愿,將訪談內容記錄在LR手冊上。可根據訪談對象本人的喜好添加喜歡的圖像,例如本人的照片等。同時可以幫助訪談對象將手冊以不同形式,如印刷本或是電子本,依照其意愿分發(fā)給本人及其家人留做紀念,或通過手冊向親友傳達本人的心聲。手冊內容除了經過整理的訪談記錄,還可以囊括包含往來書信、音頻記錄、視頻記錄等各種材料。LR手冊能作為訪談對象本人有形的精神財富,從而提高訪談對象的參與度〔22〕。

        7 口述人生方法的實施領域與效果

        7.1對抑郁癥狀的影響 抑郁是老年人最為常見的精神問題之一,它極大地威脅著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就老年人自身的因素來說,生理功能的衰退、社會角色的喪失都是導致老年人抑郁的原因。尤其是獨居老人,他們中多存在離異、喪偶、與子女分居兩地等情況。離異或是喪偶對大多數的老年人來說是一種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加之平時兒女不在身邊,致使其生活和心理上缺少相應的支持和關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情緒不振。長此以往逐漸走向自閉狀態(tài),負性心理進一步加深。老年人在退休離開原有社會角色之后,經濟收入較從前有明顯下降,這使得老年人只能通過減少非生存必須的社會交流活動來減少開支,致其精神生活貧乏,長期持續(xù)將產生惡性循環(huán)。殷文等〔17〕對某專業(yè)養(yǎng)老機構的28名失能老人做了小組形式的LR干預,結果表明LR結合音樂活動的小組活動對于改善失能老年人抑郁癥狀具有積極作用。在小組活動的干預過程中,幫助老年人找到曾經克服困難、積極樂觀的能力,通過組員之間的經驗分享與肯定,激發(fā)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趙春善等〔15〕對朝鮮族的老人進行了干預,同樣發(fā)現短期心理治療只能緩解獨居老人一時的抑郁癥狀,停止治療抑郁情緒馬上反彈,而連續(xù)干預治療能避免這一現象發(fā)生。因此,基于LR的抑郁治療應是一項長期、連續(xù)性的工作。

        7.2對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 相比老年人,焦慮狀態(tài)在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癥患者身上更為常見。惡性腫瘤患者在得知病情后,會經歷恐懼、憤怒、逃避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相比自然衰老這樣緩慢、持續(xù)的過程,惡性腫瘤的診斷通知往往是突然的,患者常常把惡性腫瘤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甚至將它們作為等價概念,給患者以強烈的精神打擊,使其不愿正面面對病情,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了價值。一部分患者會因高昂的醫(yī)療負擔把自己想成是家庭沉重的包袱,常常認為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還會給家人帶來痛苦。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惡性腫瘤患者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陳波等〔23〕對肺癌終末期患者使用了LR(觀察組)和一般護理措施(對照組)的干預比較,結果發(fā)現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在干預后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提示一般的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和LR輔助心理護理均可改善患者抑郁和焦慮不良情緒,但LR輔助心理護理改善效果更為明顯。陳麗霞〔24〕對36例胰腺癌患者做了干預,結果表明LR可以較好地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7.3對希望水平的影響 LR可以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希望水平。Herth〔25〕認為所謂希望就是個體內主導生活的一種力量。對于惡性腫瘤患者來說這是積極治療的一部分,是患者同疾病抗爭的主要手段,是讓患者應對困難、做出心理調整的動力。處于低希望水平的患者,大多可能與疾病診斷和病情相關,如果患者對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對所剩無幾的生命能夠有充分準備,那這種希望將重新建立起來。Ando等〔26〕發(fā)現樂觀積極的生活心態(tài)是惡性腫瘤晚期患者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社交狀態(tài),充滿樂趣的生活,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希望水平。陳麗霞〔24〕在對胰腺癌患者使用LR干預之后,發(fā)現LR的方法不僅可以較好地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還可以提高患者對生活的希望水平。

        7.4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惡性腫瘤患者在得知病情且未能適應時,生活質量不佳,主要是因為疾病對生理、心理所產生的影響。而LR可以幫助患者積極協調沒有解決的問題,給人生中的負性事件賦予新的意義,淡化負性事件所導致的負面影響,清除患者的情感障礙。必要時,給予患者死亡教育,讓他們意識到死亡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當下的生活。同時可以在此基礎上制作與患者有關的人生手冊,以記錄患者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及重大事件。于玲等〔27〕對惡性腫瘤患者做了干預后,發(fā)現患者情緒功能方面得以調整,負面情緒減少,能正確認識死亡,減輕恐懼,人生訪談手冊得到患者的認可,生活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陳淑娟等〔21〕發(fā)現,LR可以改善腫瘤患者“談癌色變”的恐懼心理,使其能夠正視死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樂生避死”觀念,以較為積極的生死觀珍惜當下,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7.5對死亡恐懼的影響 死亡恐懼是一種常見的死亡態(tài)度。所謂死亡恐懼是指當一個人想到死后的場景、瀕臨死亡的過程或面臨生命的結束時,個體內心深處因受到死亡威脅而產生的一種帶有懼怕或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王露〔18〕認為惡性腫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主要體現在生理表現、低自我認同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這些現象的發(fā)生與患者藥物使用、身體情況的改變、內心的愧疚感、社會功能喪失、病情進展及患者認知等方面有關。醫(yī)務社工通過LR幫助他們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擺脫痛苦,以正確、平和的心態(tài)走向死亡。

        7.6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在特定環(huán)境下完成某種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自我效能感的來源主要有5項: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替代性經驗、情緒反應及生理狀態(tài)、情景條件、語言說服。陳威〔16〕對南昌市一醫(yī)療機構里的一位老人做了LR的干預,干預之后老人的自我效能感有了顯著提升,在此之后這位老人一改以往靠看電視打發(fā)時間的狀態(tài),開始嘗試更多的社交活動。李曼玉〔13〕在研究中發(fā)現,通過LR的干預,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價值感。

        7.7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所謂生活滿意度是個人對目前生活的主觀評價過程,包括對整體生活的適應感到滿足、快樂的程度及生命過程中期望目標和實際成就之間的一致程度。當今社會發(fā)展水平較之前有大幅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壽命也在逐年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代際之間的觀念差異、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等導致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不佳。在劉文婷〔28〕的研究中,發(fā)現經歷過LR干預的老年人逐漸開始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會變得更好,并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生活滿意度明顯提升。蘭秀燕〔8〕在研究中也發(fā)現了LR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有正性作用。

        7.8對自尊的影響 自尊即個體對自我的觀感、價值感及一個人尊重自己、珍視自己、欣賞自己、愛惜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的情感和態(tài)度。劉文婷〔28〕在調查中發(fā)現在實施口述人生之前,許多老人不認為自己存在有優(yōu)點,對自己持不肯定或是否定的態(tài)度,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然而實施后老人們開始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尊敬的。

        8 對口述人生方法的反思

        8.1對口述人生方法倫理的反思 針對癌癥患者人群,在就診過程中,患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因此,患者是否能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疾病的處境是口述人生能否開展及后續(xù)能否產生效果的重要前提。但告知患者真實病情是否會違背其家屬的意愿,是否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如何進行告知等問題都值得思考。

        口述人生方法是口述者人生經歷的回顧,而對于口述者本人陳述的很多人生細節(jié),因年代久遠或其他原因得不到確切的證據證實,因此經整理所得口述資料的真實性,無從考證。

        在LR過程中,必定會涉及口述者的個人隱私,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實施者該如何保護口述者個人信息的安全,這些隱私該如何保護,由誰來保護,目前還沒有定論。此外,若口述者不幸離世,在未得到本人明確指示時,口述資料該如何處理,是告知其家屬繼承保存,亦或是將其永久保密封存,均無確切要求。

        8.2對口述人生方法溝通技巧的反思 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傾聽、專注、鼓勵、同理心等溝通技巧及對質和建議等影響技巧。體位上要面向干預對象、身體微傾、姿勢保持開放、注意目光交流、保持放松等;若口述者情緒激動則要給予安撫,出現目光呆滯等情況要注意及時休息,并安排協商下次訪談時間;適時地幫助口述者解決一些問題,對于一些矛盾,要敢于提出質疑等。結合這些方法才能使口述活動順利開展。

        8.3對口述人生方法專業(yè)性的反思 口述人生方法是一種治療方法,其實施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質。有研究表明,經過培訓、學習等可以使非專業(yè)領域人士勝任。一名合格的口述人生實施者,要具備一定層次的教育背景,知曉口述人生方法的基本知識、理論基礎、潛在作用和不足,掌握口述的具體方法和相應技巧,有能力將評判性思維運用到引導口述的實踐過程中,檢驗和組合多種方法與技巧,給予對象積極的關注、適時做出回應、對內容和情感及時做出反應、從而達到再造、總結與整合。

        8.4對口述人生方法效果持續(xù)性的反思 以老年人為例,老年人的情緒存在反復性的特點,若是人生經歷和感情建立了關聯,則這個聯結會持續(xù)存在,僅有強度的不同,體驗越深,這種關聯就越穩(wěn)固。在口述的過程中,假設某段經歷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雖在口述人生后其負性情緒會有所緩解,但之后可能再次觸發(fā)。若LR缺乏持續(xù)性支持,可能會因為干預的結束,使老年人的情感再次回到低谷。因此,即使經過實踐證實了口述人生的諸多優(yōu)點,也要注意其時效性。應該給予特殊人群連續(xù)的、具有一定時間長度的口述人生心理服務,維持其心理精神狀態(tài)的穩(wěn)定。

        猜你喜歡
        老年人人生生活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人生中的某一天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海峽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在线观看人成网站深夜免费|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 91九色播放在线观看| 中国人妻与老外黑人|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吃奶| 日本大骚b视频在线| 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久久久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乱码|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日本国产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精品|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午夜不卡亚洲视频| 可以直接在线看国产在线片网址|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97se在线| 久草视频在线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美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日本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亚洲一区二区av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