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莉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病,尤其是1周內的新生兒,既可以是生理現(xiàn)象,又可以是多種疾病的主要表現(xiàn),我國住院新生兒中,新生兒黃疸占48.2%。如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與治療,可引起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出現(xiàn)智力發(fā)育遲緩或運動功能障礙,甚至會威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積極合理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改善患兒病情,避免新生兒黃疸并發(fā)癥產生至關重要,也是婦產科所關注的問題。在臨床上已明確藍光照射能有效治療新生兒黃疸,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方案。但由于持續(xù)藍光照射時間較長,患兒容易出現(xiàn)哭鬧不安,并可引起皮疹、體溫升高、脫水等多種不良反應。茵陳蒿湯是傳統(tǒng)的中藥退黃方劑,也是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治療小兒濕熱黃疸推薦用方,口服湯劑都具有退黃作用?,F(xiàn)代醫(yī)學臨床研究顯示,采用口服茵陳蒿湯與藍光光療聯(lián)合應用治療新生兒黃疸,亦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新生兒脾胃嬌弱,采用口服給藥的方式常出現(xiàn)消化道不適癥狀,如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因此,探尋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減少用藥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和黃疸患兒對光療的需求,對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中藥藥浴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應用歷史源遠流長,具有藥源豐富易得、應用方便、設備簡單、療效高、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1]。采用中藥藥浴治療小兒黃疸,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良反應明顯減低,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與前景[2-6]。因此,本研究以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足月分娩的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茵陳蒿湯洗浴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產科分娩的數(shù)日后出現(xiàn)新生兒黃疸的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文獻[7]《兒科學》中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制訂及頒布的文獻[8]《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濕熱內蘊型胎黃。納入標準:(1)符合新生兒黃疸(濕熱內蘊型)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符合藍光光療適應證,即經皮膽紅素 值(TCB) 出 生 24 h≥9 mg/dl,48 h≥12 mg/dl,72 h≥15 mg/dl;或血清總膽紅素(TBIL)水平:24 h≥154 μmol/L,48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不同出生時齡的足月兒黃疸干預推薦標準);(3)日齡 1~28 d,胎齡37~41 周,體重 2.5~5 kg。排除標準:(1)阻塞性黃疸或需要換血治療的溶血性黃疸;(2)膽道先天性疾病、肝功能損傷;(3)臍部感染,或者皮膚存在過敏、膿皰、濕疹、潰破;(4)對茵陳蒿湯成分過敏(選取患兒前臂內側或腹部皮膚,將一塊大小約2 cm×2 cm的雙層無菌紗布浸濕藥湯后擰至半干敷上,膠布固定15 min,如果出現(xiàn)單純紅斑、紅腫、水泡等皮膚反應,則考慮對茵陳蒿湯藥浴過敏);(5)合并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損傷等;(6)早產兒、小于孕齡兒、低出生體重兒;(7)合并感染、喂養(yǎng)或身體狀況不佳。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日齡 2~20 d,平均(11.14±3.17)d;胎齡 37~41 周,平均(38.6±1.3)周;出生體重 2.5~3.8 kg,平均(3.33±0.37)kg。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日齡 3~20 d,平均(12.05±3.14)d;胎齡 37~40 周,平均(38.5±1.2)d;出生體重 2.5~3.7 kg,平均(3.23±0.35)kg。兩組日齡、胎齡、出生體重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并告知監(jiān)護人此項研究的相關事宜,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單一的間斷性藍光照射治療。選用新生兒黃疸雙面光療箱(寧波戴維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號XHZ),照射波長450~480 nm,照射強度 8~10 μW/(cm2·nm)。調節(jié)光源距離 20~22 cm,維持箱內溫度30 ℃~32 ℃,濕度50%~60%。采用間斷性照射,每次照射時間為6 h,每天照射3次,每次照射間隔時間為2 h。將新生兒全身裸露,紙尿褲外穿保護會陰,遮光眼罩防護眼睛,放置于預熱好的藍光光療箱內,照射時可適當改變體位,使前胸、后背、腹部充分照射。光療期間需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總膽紅素(TBIL)及經皮膽紅素(TCB)變化情況,當降至目標水平(TBIL≤220 μmol/L或TCB≤10 mg/dl)可停止藍光照射。在治療過程中需密切注意患兒體溫、面色、精神狀態(tài)、皮疹、喂養(yǎng)、排便等情況。觀察組采用茵陳蒿湯洗浴聯(lián)合予間斷性藍光照射治療?;純航o予間斷性藍光照射(方案與對照組相同),在照射間隔期間加用茵陳蒿湯洗浴,藥物組成:茵陳 30 g,梔子 20 g,大黃 2 g,由本院煎藥房煎煮,每劑煎煮2次,藥液放入于洗浴池中,與池水混合均勻,維持水溫38 ℃~40 ℃,室溫28 ℃~30 ℃?;純号宕麟p保險的游泳圈,放置入洗浴池中藥浴 10 min,2 次 /d,連續(xù)藥浴 2~5 d。兩組均在治療2 d后開始統(tǒng)計療效。
1.3.1 血清TBIL水平 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血清TBIL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2、5 d后血清TBIL及血清TBIL日均下降幅度。
1.3.2 TCB 采用經皮黃疸儀監(jiān)測新生兒的經皮膽紅素,選擇兩眉弓連線中點、兩側臉頰和前胸的皮膚,確保儀器探頭垂直于皮膚,分別測量3次,取均值。每日定時監(jiān)測(上午8:00-9:00),持續(xù)2~5 d。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 2、5 d后 TCB和TCB日均下降值。
1.3.3 藍光照射時間 比較兩組藍光照射時間。
1.3.4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治療2 d后的臨床療效,根據(jù)文獻[9]《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解讀》及文獻[10]《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自擬定標準,痊愈:新生兒黃疸等癥狀消失,血清 TBIL≤105 μmol/L,TCB≤6 mg/dl;顯效:患兒皮膚黃染基本消退,105 μmol/L<血清TBIL 水平≤220 μmol/L,6 mg/dl<TCB≤10 mg/dl;有效:患兒皮膚黃染部分消退,220 μmol/L<血清TBIL 水 平 <256 μmol/L,10 mg/dl<TCB≤13 mg/dl;無效:血清 TBIL 水平≥256 μmol/L,TCB>13 mg/dl,皮膚黃染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5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皮疹、發(fā)熱、電解質紊亂、低體溫。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TBI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5 d后血清TBIL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TBIL日均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TBIL水平比較[μmol/L,(±s)]
表1 兩組血清TBIL水平比較[μmol/L,(±s)]
注:治療不滿5 d,按最后一次復查結果為準。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 d后 治療5 d后 日均下降幅度觀察組(n=50) 263.74±42.35 131.62±23.21 85.43±7.38 38.16±10.32對照組(n=50) 271.26±43.14 164.41±26.68 107.86±11.64 21.47±10.55 t值 0.663 14.874 20.291 25.183 P值 >0.05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TC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5 d后TCB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TCB日均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TCB比較[mg/dl,(±s)]
表2 兩組TCB比較[mg/dl,(±s)]
注:治療不滿5 d,按最后一次復查結果為準。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 d后 治療5 d后 日均下降幅度觀察組(n=50) 15.21±2.46 8.31±2.07 6.22±1.40 2.10±0.54對照組(n=50) 14.49±2.52 9.36±2.14 9.05±1.62 1.17±0.38 t值 0.558 4.662 5.160 5.537 P值 >0.05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藍光照射時間為(2.42±1.06)d,短于對照組的(3.71±1.24)d(t=8.219,P=0.000)。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2.0%(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現(xiàn)代西醫(yī)認為,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的皮膚、鞏膜等黃染,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11]。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后的2~3 d出現(xiàn),2周內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在出生后的24 h內即可出現(xiàn),且2~3周內仍無消退跡象,并有低熱、嘔吐、腹脹、精神不振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損害新生兒的神經系統(tǒng)[12-13]。其發(fā)病原因較多且復雜,通常認為是新生兒血液中的紅細胞容易被破壞,使膽紅素激增。另外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14]。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和結合能力低下、排泄膽紅素功能不足、腸肝循環(huán)增加等原因導致[3]。中醫(yī)則認為新生兒黃疸因濕熱郁結于體內,致使胎兒脾胃運化能力下降,并影響肝對膽汁的疏泄作用,從而引起膽液的外滲形成黃疸[15]。在我國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病率位居新生兒疾病的首位,新生兒黃疸并發(fā)癥較多,且早期黃疸進展較快,若不及時干預治療會對患兒造成嚴重傷害。有研究顯示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發(fā)病率為0.5~5%,有近一半患兒遺留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16]。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及時發(fā)現(xiàn)、準確判斷新生兒黃疸,積極干預和治療,避免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目前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上主要采用單純藍光照射、藍光照射聯(lián)合口服中藥、藍光照射聯(lián)合口服腸道益生菌、換血療法、肝酶誘導劑等來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脫水、腹瀉、皮疹、發(fā)熱、心律失常、血栓、血小板減少等并發(fā)癥及副反應,且有的方案治療時間較長,增加了患兒父母焦慮心理及經濟負擔。因此在臨床上針對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病機制,尋求和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來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滿足安全、便捷、經濟、接納度高的的臨床需求,是臨床醫(yī)生高度關注的問題。
藍光照射可使體內的非結合膽紅素發(fā)生異構體改變,使其變成水溶性的膽紅素,通過膽管、腸道、尿道排出,降低血清膽紅素,從而達到退黃的效果。新生兒黃疸的中醫(yī)辨證屬于濕熱內蘊型胎黃,治療上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我國的中醫(yī)藥文化博大精深,利用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歷史悠久,在中醫(yī)經典書籍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正義》等書籍中均提及茵陳蒿湯,此方疏泄肝膽,清利濕熱,導熱下行,為退黃名劑。所選組方中重用茵陳為君藥,苦泄下降,善能清熱利濕退黃;臣以梔子清熱降火,通泄三焦水濕,佐以大黃瀉熱通利大便、清熱燥濕[17]?,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湯能保護肝臟細胞,可提高膽汁的流量,促進膽紅素的排泄[18]。在以往的治療中常采用口服茵陳蒿湯的方式,因治療對象為新生兒,存在服藥困難、易出現(xiàn)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中藥洗浴既是新生兒護理的一種方式,亦是一種給藥途徑。新生兒體表面積大,皮膚薄嫩通透性強,藥物容易透過皮膚屏障,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加快胃腸蠕動,促進血液中膽紅素的代謝。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2、5 d后血清TBIL及TCB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TBIL及TCB日均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藍光照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2.0%(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對足月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上采用茵陳蒿湯洗浴聯(lián)合間斷性藍光照射的方案,具有較好的協(xié)同治療效果、縮短了藍光照射時間,不增加不良反應,臨床療效確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值得在本院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