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緒 楊川渝(.成都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08 .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成都 60500)
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趨勢是人口的高度集中,是城鄉(xiāng)居民的市民化。公交車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公交車交通事故的預防關系著廣大市民出行的人身安全。公交車司機連續(xù)工作時間長,交通應急處置時段多,上下客流變化大等種種因素對公交車駕駛員的生理及心理素質提出巨大的挑戰(zhàn)。舒揚、馮澤立認為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過大的精神壓力、不良的環(huán)境、飲食及作息等生活習慣等,國內對亞健康狀態(tà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機關干部、醫(yī)務人員及學生等腦力勞動者及軍人群體,而公交司機人群亞健康調查研究卻很少報道公交司機這類身體和精神壓力都巨大的職業(yè)群體。
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由心理素質問題造成的事故令人觸目驚心。多種研究結果顯示,公交車司機在平時工作中受到經濟效益、工作單調枯燥、行車安全等多重因素的干擾,常年高度提防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使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并且駕駛時間延長、駕駛疲勞加重、生理節(jié)律改變等因素更是加重其癥狀。岳朝暉認為交通事故是公交運營中的重大問題,他運用生理和心理學的原理分析了公交駕駛員交通事故的成因,提出加強交通安全教育、關注公交司機身心健康、加強心理干預、運用生物節(jié)律、防止疲勞駕駛等措施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據廣州市的公交車事故責任分布特點顯示,公交車司機自身因素造成的事故占事故責任的42.5%。根據研究,事故駕駛員的各項心理指標測量值與無事故駕駛員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差異。要從社會管理的角度提高公交車司機的心理健康水平,司機本人、公交公司和全社會都應該樹立關注公交司機心理健康的意識,加強對司乘人員心理健康的疏導。
本研究基于2017年7月對成都某公交分公司的調查研究結果,該分公司作為成都公交集團旗下最大的分公司,下設有9個車隊、11個管理部門,在冊車輛2525輛、人車比1.64:1,營運線路107條,日均載客量108.74萬人次。在冊員工4148名。其中管理職能人員222人,司機3254人,調度164人,線路小修工30人,站廳服務人員271人,生產輔助及其他人員207人。在企業(yè)發(fā)展中,如何優(yōu)化管理,各層級之間信息暢通,互相認可,是擺在X公司高管面前的一道難題。調研集中顯示,公交駕駛員一崗多責、壓力重重、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自我效能偏低。在行駛的公交車上,公交司機肩負駕駛員、服務員、安全員三項重要職責。公交司機面臨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一是對公司高壓的管理制度無法理解;二是與乘客產生沖突不知如何更好地處理;三是管理層與公交司機溝通協(xié)調關系互動不良,導致公交司機的心理抵觸和不滿情緒,管理運行不暢。種種因素均反映了一個宏觀問題,即公交司機接受的心理健康援助與維護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公交司機職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駕駛操作的心理正常程度等,均決定了其工作的艱巨性,關系著頻繁流動的乘客的人身安全,公共安全也為其增加了壓力。
心理學研究顯示,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維護和保養(yǎng),必要的心理援助是維護和提升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因此,公交司機的心理援助是非常重要的降低安全風險的手段之一。
根據深度訪談,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公交司機個人,他們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很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均認為公交駕駛崗位需要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任何情緒波動和心理失衡均會影響駕駛安全,情緒波動、沖動、心理失衡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會影響駕駛的正常運作,如果司機無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處理突發(fā)的心理失衡,很可能給公共安全帶來無法預測的危害,其影響不僅危及人身安全,還會因事故造成乘客的恐慌,影響不容小覷。李劍、王杏云等認為公交司機抑郁癥狀陽性率為67.10%,其抑郁癥狀與工作中付出-獲得不平衡、超負荷、性別、喜歡旅游和球類運動等因素有關(P<0.05)。
對于管理層的工作人員,他們也認識到自己不知道如何和公交司機進行有效的溝通,以預防心理因素造成的風險發(fā)生。他們在訪談中抱怨,采取高壓的方式強制要求司機進行安全注意和規(guī)范操作,有時候常常引起了司機們的不滿情緒,反而會影響駕駛效果;但由于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他們又不知道用其他任何有效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改善這一現狀。對于公交司機個體而言,他們報告自己常常遭受來自乘客、公司管理層、家庭事故,以及一些人機關系等多方面的影響,帶來不良情緒,在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下,心理壓力非常大,單靠自我調整有時候顯得無力、無助,他們認識到只有來自專業(yè)的心理援助才能夠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根據公交司機和管理層的訪談報告得知,公交集團會安排相應的經費對公交司機進行一些心理相關的“培訓”工作,承擔這些所謂心理培訓的往往是一些心理咨詢機構,這些機構往往在企業(yè)EAP和團體心理方面并不具有過硬的技術和能力,承擔這項工作的咨詢師,常常是一些獲得持有心理咨詢師證,但沒有針對此類人群接受過專門心理援助培訓,而是采用一般的培訓的方式進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識的傳達和宣講,做一些心理小游戲。且這些人員由于缺乏對公交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深入研究,培訓往往變成了“走過場”、流于形式。這導致公交司機和公交公司管理層人員對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失去信心,甚至評價為“無效”“膚淺”等負面印象。這也導致了一個反向的問題,他們因此更加不重視專業(yè)的心理援助。一些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公交司機對于情緒的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公共安全,比如2010年6月,嘉峪關市先后發(fā)生兩起因公交車司機敞門違章駕駛,致使乘客被甩出車外殞命的交通事故,因而如果不重視公交司機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支持,往往會給公共安全帶來風險。
目前,心理咨詢行業(yè)幾乎沒有專門針對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援助機構或社工組織,承擔公交司機心理援助的機構也并未對其深入的研究。由于公交司機心理援助是以團體和小組的形式進行的,而公交司機們面臨的心理問題卻不盡相同,有些司機需要危機干預、有些司機需要個案咨詢、有些司機需要接受長期的人格完善等,諸如此類單憑團體咨詢不僅收效甚微,況且當下的團體咨詢非專業(yè)意義的團體心理咨詢而是準專業(yè)或者類似專業(yè)的團體培訓。這些培訓主導人員從對該人群心理的知識儲備到專業(yè)技術再到實操方法的應用方面均處于不甚樂觀的狀態(tài)。
目前很少有社會工作機構專門針對公交司機心理援助社會工作申請相關的政府項目。社會工作服務在彌補社會功能缺失的相關領域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針對某些特殊群體,往往由于資源匱乏、社會處境、環(huán)境等原因,在某些狀態(tài)下需要第三方的干預和支持,以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社會大眾的安全,也關系到公交司機個體的健康,作為一種公共職業(yè),公交司機理應獲得社會工作服務的支持。當前,應該密切聯(lián)系相關社會工作機構,積極申報國家購買服務項目,發(fā)揮其鏈接資源、整合服務的特長,將心理健康服務資源整合給公交司機,定期為他們提供心理健康保健和知識的教育,進行相應的心理問題干預,提升他們處理心理困惑和危機的能力,必要時提供相應的心理疾病識別和矯治,將潛在的風險控制在未發(fā)生階段,做到專業(yè)、健康、積極。
第一,公交司機需要接受更加專業(yè)的心理援助工作。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證其安全駕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交司機接受較好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有助于公共機構給大眾提供優(yōu)質的產品,促進社會進步。同時,公交駕駛作為一種高壓力、高責任的崗位理應接受較為優(yōu)質的心理保健維護福利。梁佳、馬烈等為了解重大交通事故后公交汽車司機心理健康狀況,選取廣西南寧市某公交公司汽車駕駛員248名,采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測試,并與中國成人常模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公交司機癥狀自評量表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強迫、焦慮、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因子分顯著高于中國成人常模;公交司機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中國成人常模,有48.4%的司機存在各種心理癥狀,主要癥狀因子是強迫、焦慮、恐怖、偏執(zhí)、其他。
第二,公交司機心理援助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無論從現狀還是從公交司機的需要評估,多方面提示,現代公交司機必須接受心理援助。由于我國公共交通司機招聘過程中對心理素質的審查重視度往往不夠,且也缺乏相應有效權威的評估工具和評估人員去從事該工作,對于公交司機應該具有哪些重要的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水平應該達到什么水平,均需要重視和改善。借鑒航空駕駛行業(yè),實際上駕駛行業(yè)的風險高于航空,這是公認的事實,而這也從側反映了駕駛行業(yè)不像航空行業(yè)那樣重視司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
第三,公交司機需要接受更專業(yè)、更細致的心理援助服務。公交司機需要接受的心理援助服務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社會工作支持等。其中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是他們從事該行業(yè)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只有了解這些心理衛(wèi)生知識,才能夠從觀念上使得他們能夠重視維護心理健康,覺察心理問題,正確地尋求幫助,改善人際關系降低風險,尋求社會支持預防心理危機。在心理咨詢方面,由于心理咨詢作為一種“產品”,需要負擔一定的費用,而公交司機并不是高收入者,公交單位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的福利服務,也可以和社會工作機構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資源。
第四,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的介入需求。社會工作的優(yōu)勢在于其資源整合性、公益性和易得性。特別是危機干預,在公交司機遭受相關心理困擾時,社會工作不僅可以幫助恢復其社會功能,還能夠通過資源鏈接提供相關的心理健康恢復援助。
首先,應該積極對公交司機心理援助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心理學界應該就公交司機這一特殊人群進行專門的研究,以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和規(guī)律,并對其心理援助的方法做出相應的個性化的設計。從預防心理問題方面,應該研究那些心理因素導致的事故背后原因,細致地對其進行研究,為規(guī)避風險提出相應的對策。在司機遴選和考核方面,設計一套針對公交司機群體的個性化的心理介入方案。
其次,將公交司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援助納入公交司機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進行重視,使其成為常態(tài)。在公交司機的選入、考核等環(huán)節(jié),都應該積極設置心理素質評價體系,這需要申請相應的科研項目專門就此進行研究,對專業(yè)選拔心理健康的公交司機產生重要的意義。由于心理健康水平會隨著不同情境、不同時間發(fā)生一些變化,有一些人在選入的時候可能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由于某些因素,比如生活事件、家族問題、疾病等原因,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會在工作期間有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這就需要定期進行心理評估。姜光瑤、秦瑩對成都市公交司機職業(yè)緊張狀況進行了研究,認為30到40歲年齡段公交司機的任務過重、任務不適、責任感、心理緊張反應、軀體緊張反應子項得分高于其他年齡段,此年齡段公交司機的社會支持子項得分低于其他年齡段,成都市公交司機職業(yè)緊張狀況高于一般人群,應采取適當措施,減少職業(yè)緊張。公交集團大多會定期對司機的身體健康進行體檢評價,但幾乎沒有對心理健康進行評價。公交司機更多的要使用駕駛技能,視覺、聽覺、記憶等心理機制都需要處于健康水平,心理困擾、情緒問題等等都會對其工作產生影響,因而必須重視建立一套針對公交司機的心理衛(wèi)生援助系統(tǒng),保證其工作的正常運行和公共安全。
再次,積極構建公交司機危機干預的高效機制,避免因危機而造成公共安全事故。國內多起乘客與公交司機的爭端和事件,導致了嚴重的事故和慘重的公共安全代價。這說明公交司機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yè)技能、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還需要具備應對危機的能力、協(xié)調人際沖突的能力、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心理素質等,這一系列的能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的介入,要獲得這些也必須引入心理援助。楊紅對重慶公交司機的體檢數據進行分析,認為公交司機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較高,其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同時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增高)也是其危險因素,而年齡及高血糖為保護性因素。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生理問題均會導致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比如高血壓和血糖問題往往會導致焦慮,焦慮狀態(tài)一旦發(fā)作也往往影響駕駛的安全。
最后,發(fā)揮好社會工作機構在心理援助方面的優(yōu)勢,為公交司機提供必要的社會公益服務。上一部分筆者已經論述了社會工作機構在鏈接心理援助資源方面的重要作用,社會工作機構通過申請政府購買項目,可以彌補公交公司在經濟預算方面未能有所及的問題,通過公益服務的方式為公交司機提供相應的心理援助服務和支持。當前成都市社會工作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且具有很強的工作能力,能夠為公交司機群體提供相應的高質量的服務。同社會工作機構合作,通過他們鏈接到心理援助的資源也是當代社會治理的轉向,是公交集團提升服務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可以利用的新的選擇。比如江蘇省公交企業(yè)開展“5.20公交司機關愛日”活動,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心關愛公交司機群體,穩(wěn)步提升福利。這也給社會工作服務行業(yè)在發(fā)揮其對公交司機心理健康援助功能方面提出了相應的需求。
公交司機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心理認知工作,心理衛(wèi)生對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公交司機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壓力應對能力。公交司機群體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心理健康援助和保障缺失,這是導致公交事件頻發(fā)的主要原因,必須重視這些問題并作出必要的改進措施。將公交司機心理健康嚴格地納入職業(yè)考核和職業(yè)保障環(huán)節(jié),為公交司機群體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援助工作是當下必須做出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