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清,梁 萍,林建斌,王茂元,劉銀華,李學貴,邱曼麗,黃洪貴
(福建省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
蕪萍(Wolffia arrhiza)屬于浮萍科、蕪萍屬的多年生飄浮植物,又名無根萍、瓢莎和粒萍等(黃斌,2011),細小如沙,為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植物。蕪萍生長快、適應性強、分布很廣,除了北極和沙漠地區(qū)外全球各地水域均有分布,我國各?。▍^(qū))亦有分布(印萬芬,1998)。其營養(yǎng)豐富,氨基酸組分平衡性好,特別是畜禽、水產(chǎn)飼料中幾種主要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等)含量均較高(黃斌,2011);同時易被消化吸收,適口性好,有望成為植物性蛋白源及活性黃酮類成分的新來源。
在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魚學中,蕪萍被用作天然生物餌料來養(yǎng)魚的歷史很悠久,但將其作為飼料原料添加到配合飼料中,以驗證其功效的研究是20世紀末才開始。陳永安等(1999)開展了蕪萍配合飼料網(wǎng)箱養(yǎng)魚試驗;黃斌(2011a)在基礎(chǔ)日糧中添加蕪萍,結(jié)果表明其對泥鰍的生長有顯著影響;黃斌等(2011b)還探討了日糧添加蕪萍對紅色草金魚生長及體色的影響,認為蕪萍不但能影響紅色草金魚的生長性能,而且還能顯著改善其體色;季鵬飛等(2012)分析了不同蕪萍餌料組分對兩種社群規(guī)模的鰲蝦生長影響。但目前蕪萍作為主要飼料原料養(yǎng)殖羅非魚的研究鮮見報道。本研究擬在基礎(chǔ)飼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蕪萍粉,探討其對羅非魚生長、肌肉營養(yǎng)及免疫指標的影響,旨在開發(fā)新的飼料原料,并為羅非魚肌肉品質(zhì)改良提供參考資料。
1.1 材料來源 試驗用羅非魚為福建省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榕橋試驗基地繁育,平均體重172 g左右。蕪萍來源于福建省閩侯縣某漁場,使用前經(jīng)去雜、濾水、晾曬、烘干、粉碎后,過60目篩獲得蕪萍粉。其質(zhì)量要求為:色澤一致,呈黃色或淺黃色粉狀;無其他污染及金屬雜質(zhì)(雜質(zhì)≤0.5%);有青草氣味;無發(fā)酵、霉變、結(jié)塊蟲蛀及異味異嗅。
基礎(chǔ)料的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為水分 (9.85±0.07)%、粗灰分(14.35±0.07)%、粗蛋白質(zhì)(32.07±0.64)%、粗脂肪(5.72±0.13)%。在基礎(chǔ)料中分別添加0、5%、10%、20%的蕪萍粉 (分別記為A、B、C、D組),混勻后用軟顆粒機制成4種顆粒飼料,經(jīng)晾曬后儲存?zhèn)溆谩?/p>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魚養(yǎng)殖管理 試驗在福建省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榕橋試驗基地進行。停食24 h后,從水泥池挑選規(guī)格基本一致、健康無傷的羅非魚,放入室內(nèi)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中(試驗桶直徑1.0 m,水深0.8 m),每桶15尾。試驗分4個組(1個對照組、3個試驗組),每組3個平行。試驗用水為曝氣后的自來水,試驗期間水溫25~30℃、溶解氧≥5.0 mg/L、pH 6.9~7.2。循環(huán)效率為2 h/全循環(huán),前期每隔1星期排污1次,后期每星期1次。投餌采取飽食投喂法,2次/d(上午8:00~9:00,下午3:00~4:00),以30 min內(nèi)攝食完為準。試驗周期8周 (56 d),從2020年7月20日至9月13日。
1.2.2 生長指標測定 試驗結(jié)束后,試驗魚停食24 h后測定各生長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增重率/%=(增重/始重)×100;
飼料系數(shù)=總投餌量/總增重;
成活率/%=(試驗結(jié)束魚尾數(shù)/試驗開始魚尾數(shù))×100;
臟體比/%=內(nèi)臟重/魚體重×100;
肝體比/%=肝胰臟重/魚體重×100;
肥滿度=體重×100/體長3。
1.2.3 肌肉營養(yǎng)測定 飼養(yǎng)試驗結(jié)束后,每個試驗組各取4尾魚,各取背部肌肉50 g,去皮,-20℃下冷凍備用。肌肉的水分測定參照GB 5009.3-2016常壓恒溫干燥法進行;粗灰分測定參照GB 5009.4-2016 550℃干法灰分法進行;粗蛋白質(zhì)含量測定參照GB 5009.5-2016凱氏定氮法進行;粗脂肪測定參照GB 5009.6-2016索氏提取法進行;氨基酸組成與含量 (除色氨酸外)參照GB 5009.124-2016鹽酸水解法使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
1.2.4 血清免疫指標測定 每個試驗桶另隨機取5尾魚,采用尾靜脈取血,4℃離心(3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于-80℃冰箱保存待測。血清中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堿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chǎn)的試劑盒進行測定。TSOD、AKP活性和MDA含量利用酶標儀(TECAN 200PRO,瑞士)測定,而LZM活性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1601型,北京瑞利分析儀器有限公司)進行測定。
1.3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軟件處理,統(tǒng)計值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1 蕪萍對羅非魚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各組的增重率以C組最高,達到72.64%,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比對照組增加26.60%,并隨著蕪萍添加比例增加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D組顯著低于其他組(P<0.05),比對照組降低18.75%。飼料系數(shù)以D組最高,為3.10,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其他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形體指標方面,臟體比和肥滿度在A組與B組之間、C組與D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A、B組與C、D組之間差異顯著 (P<0.05);各組間的肝體比和成活率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蕪萍對羅非魚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蕪萍對羅非魚肌肉營養(yǎng)的影響
2.2.1 蕪萍對羅非魚肌肉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由表2可知,隨著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羅非魚肌肉的水分含量略有下降,其中C組最低并與其他各組差異顯著(P<0.05);灰分以D組含量最高(1.33%),并呈現(xiàn)隨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而逐步增加趨勢;粗蛋白質(zhì)含量也有逐步上升的趨勢,D組含量最高(23.15%),但與試驗B組、C組無顯著差異(P>0.05);粗脂肪含量方面,B組與對照組(A組)基本一致,C組含量最高(1.23%),且與A組和B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2 蕪萍對羅非魚肌肉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 %
2.2.2 蕪萍對羅非魚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肌肉的總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鮮味氨基酸(UAA)的含量、WEAA/WTAA與WEAA/WNEAA比值均以C組為最高,分別達到21.14%、8.64%、8.08%、40.87%和81.59%,但與其他各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
表3 蕪萍對羅非魚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響 %
2.3 蕪萍對羅非魚免疫指標的影響 由表4可知,T-SOD、LZM及MDA均隨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C組的T-SOD活性顯著高于其他各組 (P<0.05),MDA含量則以D組為最低,但試驗各組與對照組相比均差異不顯著;而AKP活性隨著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而逐步升高,D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蕪萍對羅非魚血清免疫指標的影響
蕪萍的營養(yǎng)豐富,利用歷史悠久,用途廣泛,既有藥用價值(利尿、抗菌、解毒等作用),也可直接食用(作為蔬菜食用),同時還可作為畜禽、魚類的優(yōu)質(zhì)餌料(印萬芬,1998),特別是在草魚苗種培育中應用較多 (劉松巖,2012;葉華,2011;朱久遠,2001)。有研究表明,蕪萍含高質(zhì)量的蛋白質(zhì),且其特性接近動物蛋白和大豆蛋白(Skillicorn,1993),這為蕪萍應用于動物飼料提供了方向和理論依據(jù)。
陳永安等(1999)探討了蕪萍配合飼料的養(yǎng)魚效果,分別在配合飼料中加入30%或40%蕪萍干粉養(yǎng)殖草魚,或加入20%~30%蕪萍干粉養(yǎng)殖鯉魚、工程鯽、淡水白鯧,結(jié)果表明其增重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飼料系數(shù)則明顯低于對照組。黃斌(2011)也證明在日糧中添加10%~30%的蕪萍對泥鰍的生長有正向促進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各試驗組羅非魚的增重率和飼料效率隨著蕪萍添加比例增加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以10%添加組(C組)最高,分別達到77.12%和58.86%,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其他試驗組(P<0.05)。這再次證明了蕪萍具有明顯的促生長作用。但添加量過高(20%添加組)反而會抑制羅非魚的生長性能,這可能是由于蕪萍添加比例增高時,其所含某些化學成分影響了羅非魚腸道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利用,具體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而飼料系數(shù)的上升可能與蕪萍添加比例增加導致試驗飼料水中穩(wěn)定性降低有關(guān)。
在基礎(chǔ)飼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蕪萍干粉,對羅非魚的肌肉營養(yǎng)有一定影響。肌肉中的粗灰分和粗蛋白質(zhì)含量隨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呈現(xiàn)逐步增加趨勢,而粗脂肪含量則以C組最高,達到1.23%;其肌肉的TAA、EAA和UAA的含量、WEAA/WTAA與WEAA/WNEAA比值均以C組為最高,但與其他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分析認為,這可能與蕪萍的氨基酸組分平衡性好,特別是水產(chǎn)飼料中幾種主要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等)含量均較高有關(guān)。試驗結(jié)果還表明,羅非魚血清的T-SOD和LZM活性及MDA含量均隨蕪萍添加比例的上升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C組的T-SOD活性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說明在配合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蕪萍,可提高羅非魚的機體免疫力。
在羅非魚基礎(chǔ)飼料中添加10%的蕪萍粉具有明顯促生長、提高免疫力的效果,同時對其肌肉的營養(yǎng)也有一定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