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秀(江蘇:豐縣梁寨鎮(zhèn)黃樓中心幼兒園)
幼小銜接課程要求幼兒園教師在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激發(fā)幼兒探知新事物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探知能力是該年齡段兒童思維發(fā)展的重心。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對幼兒的好奇心應從多方面進行保護,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地去發(fā)現新事物、觀察新事物。幼兒的天性就是對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都充滿著好奇,他們喜歡觀察螞蟻的搬家行為,在下雨天踩水花,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現象當中存在著意想不到的科學知識。作為幼兒啟蒙者之一的學前教育教師,要善于把握自然現象的規(guī)律,在日常的幼兒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科學知識,而不是像小學課堂那樣,進行硬性灌輸。幼兒的年齡特點注定了幼兒園大班的幼小銜接課程應和小學不同。在大班科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科學現象,比如在幼兒進食雞蛋時,就可以拋出“如何讓雞蛋豎立在桌子上?”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有關的科學思考。在建樓等結構性強的游戲當中,拋出“怎樣搭建才能使得樓房又高又穩(wěn)?”的問題,在使用磁性教具時讓幼兒認識磁鐵的作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幼兒園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科學教育,這些教育契機都是小學所沒有的。大班教師應當抓住教育契機,為幼兒今后的小學科學課打下堅實基礎。本文主要針對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探究與記錄進行闡述。
幼兒進行科學活動有賴于老師激發(fā)引導并持續(xù)保持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多數教科書忽略了興趣激發(fā)對幼兒的重要性,在課前直接進入教學或講述的導語與活動內容關聯性不大,導致幼兒對上課內容興致缺乏,直接影響整個活動課堂的教學效果。這一現象的存在,對學前教育教師提出了做好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要求。要依靠小游戲等活動的輔助,給課堂內容賦以激情的色彩,激發(fā)幼兒對課堂內容的想象,牢牢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其探究興趣。
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初始步驟。學前教育教師能否拋出好的問題,對于提高幼兒的探究欲是至關重要的。在進行《烏龜爬爬爬》的教學活動時,我提供了畫有烏龜的平面圖、手電筒、剪刀和白紙,告訴幼兒烏龜和兔子賽跑,現在累得走不動了,請你設法讓它動起來。幼兒說:“烏龜畫在紙上怎么能動啊,除非有魔法。”我緊接著說:“對,魔法在你利用到這些材料的幫助之下會產生噢!”幼兒在教師精心營造的啟發(fā)式教學環(huán)境中,不斷地體會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魅力所在。
評價一次科學活動是否優(yōu)秀要看幼兒對課堂探索的興趣能否被激發(fā)。一種充滿著樂趣的探究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學習并親身體會到事物形成以及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關于該事物的印象會快速加深,在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可以促使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
幼兒使用能夠被自己所理解的語言進行事物認識表述的過程被稱為探究交流。在探究的活動中,幼兒除了現象的認識和數據的收集之外,還收獲了成功以及失敗的經驗。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和周圍的人交流,闡述自己關于事物的觀點和心情。因此,學前教育教師在課堂的最后應留出讓幼兒進行溝通的時間,通過同齡人之間的充分探討形成對事物的一致認識,同時,提出對認識的疑問,指導幼兒對認識進行總結,轉化成自己頭腦中的知識。以“水和油”的教學活動為例,我通過讓幼兒分組做實驗,了解水油不相容的原理。每個幼兒小組都完成了實驗之后,進行幼兒和教師之間的多樣化溝通,歸納出了符合幼兒心理預期的知識點。盡管這些知識點尚不夠完善,但整個溝通的過程是民主和諧的,讓幼兒感受到了溝通的魅力所在。
為了讓教育變得更加科學化,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只以提出問題并收獲答案為目的,而是需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形成問題的循環(huán)。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的啟蒙,不單要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充滿好奇,還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探究,幫助幼兒形成觀察事物和記錄數據的能力。要通過記錄的輔助促使幼兒帶著具體的探索目標來參加科學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實踐技能。為了發(fā)揮記錄的最大作用,促使幼兒養(yǎng)成記錄的習慣,對此我們進行了關于記錄的研究調查。研究發(fā)現,念大班的幼兒傾向于觀察科學現象并對科學現象有著較強的求知欲望,幼兒受到年齡的制約,不能使用復雜的語言文字對現象進行表述,因而在他們的記錄中存在著許多不足。
學前教育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行為研究中發(fā)現,大班幼兒通常喜愛觀察能夠迅速得出結論的現象,而逃避需要長期進行觀察的科學行為,并且對此類活動的記錄能力較弱。大班幼兒能夠借助自己的觀察能力對科學活動記錄屬于自己的發(fā)現,但是記錄下的內容并不多樣且缺少目的,并且不愿意主動地進行分享,種種現象都表明需提高大班幼兒的記錄水平。以何種方式有利于幫助幼兒持續(xù)地記錄科學活動,下文將以“飛向藍天”“沉與浮”“好喝的飲料”這三個科學活動作為研究案例,從記錄目的、記錄形式、分享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大班幼兒觀察事物的行為往往是根據自身對事物的感興趣程度做出的,在他們的記錄當中,隨意、無重點、短時間是最突出的特點。以進行“飛向藍天”的活動為例,幼兒對于觀察目標沒有進行明確定位,導致記錄忽略了“飛得更高的條件”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記錄下了紙質飛機的外觀,引發(fā)了幼兒對觀察目標的偏離和失誤。
為了幫助幼兒能夠持續(xù)地進行觀察并記錄,達到活動的目的,學前教育教師可使用“問題三部曲”來指導幼兒自主拋出問題,并對問題采取行動解決。
要想讓大班的幼兒意識到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性,就必須加深幼兒的思維深度以及延伸思維的廣度,以此來使幼兒記錄下活動的要點。例如在“飛向藍天”的活動中,幼兒圍繞“怎樣讓紙飛機飛得更高”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有的說“紙質影響飛的高度”,有的說“改變折的方法會讓飛機飛得更高”……通過對飛機問題的提出和分析,記錄的要點應是紙的軟硬程度會影響飛機的飛行高度、紙飛機的折疊方式會影響飛機的飛行高度,這樣就很容易看出影響紙飛機飛行高度的因素。對問題的指導分析避免了幼兒出現隨意記錄的情況,并且強化了幼兒進行記錄的針對性。
幼兒記錄的形式能夠展現出其觀察活動的語言表達形式。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夠還原幼兒在進行觀察活動時的大致行為,也有助于幫助幼兒享受知識探索的快樂,收獲更多的真實體驗,推動幼兒擁有長時間記錄的能力。但是在關于幼兒活動的研究中不難發(fā)現,失去學前教育教師幫助的大班幼兒做出的記錄是固定且片面化的。由此來看,如何發(fā)展幼兒的記錄能力使得記錄形式多元化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從鼓勵幼兒綜合運用多樣記錄方法、適時選擇合適的記錄形式及生動形象地表現記錄內容入手,讓記錄更加真實完整地展示幼兒的觀察發(fā)現,促使幼兒的持續(xù)性觀察更加生動、有趣。
大班幼兒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記錄手段,擁有比低齡幼兒更加豐富的記錄經驗,在記錄活動過程中能夠借助符號以及圖形等等,但大班幼兒在該過程中使用的手段還是過于簡單,造成記錄的內容單一且模糊化,影響了下一步總結歸納知識點的進行。圖像表征、符號利用以及數據統計都是能夠被大班幼兒所把握的記錄方法。多種記錄方法的綜合使用有利于培育幼兒的記錄愛好,幫助幼兒的記錄內容更加貼近事實存在。以“顏色變變變”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先將顏料做上不同的標記,幼兒在此活動當中僅僅進行顏料和標記的比對記錄,方法簡單易看。
幼兒可以選擇個人單獨進行或與小組一起進行記錄。基于個人探索的記錄就是個人記錄方式,基于多數人進行的實驗稱為小組記錄,這種記錄是大家共同所有的。不同的記錄方式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學前教育教師應按照幼兒的實際情況做出記錄方式的安排,按照具體活動同樣能夠進行多種記錄方式的結合使用,力求在記錄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例如在觀察蝌蚪變青蛙的活動時,需要將幼兒分成幾組進行記錄,每一個小組都安排一名組長承擔總結歸納的責任并向教師做出匯報。利用分組的記錄方式能夠使得幼兒快速地進行信息的記錄,并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結論,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協作意識。
關于教育的《指南》對幼兒的交流行為提出了要求,學前教育教師要幫助幼兒在溝通中歸納自己的知識成果。學前教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器材展示幼兒關于活動的記錄內容,搭建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時間的安排鼓勵幼兒進行表達,指導幼兒能夠以精確、連續(xù)性強的語言交流分享他們的收獲。以“電線變變變”的教學活動為例,可引導幼兒展示并說明自己對活動做出的記錄,不善交流的幼兒在依靠同伴以及教師的鼓勵之下,會更加積極地加入記錄交流當中。在進行班級整體大討論時,教師通過投影儀,引發(fā)幼兒結合各自的記錄表,從記錄完整性、現象表征、色彩運用等方面大膽表述記錄發(fā)現,擴大交流面,使幼兒更加大膽地分享交流。
教師在引導幼兒分享交流的同時,還要促進有效的互動,引導幼兒看到同伴記錄的觀點和經驗的價值,讓幼兒在交流分享中學習新的紀錄技巧,使幼兒有所啟發(fā)和收獲,進一步提高幼兒認真、細致、持續(xù)觀察記錄的能力。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教師選取記錄完整、細致及有創(chuàng)意的記錄表,在集體中分享、交流,發(fā)現不同。如有的幼兒說:“他的記錄很仔細,每個物體都記錄了一遍?!边€有的說:“他用向上的箭頭表示上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下沉,我一看就明白?!被顒又?,教師還增加了觀看實驗錄像的環(huán)節(jié),并提問:“看了錄像,有什么新發(fā)現?”幼兒爭先恐后地講述:“我發(fā)現塑料袋是上浮的,但里面放了重物就下沉了?!薄凹堅跊]浸透之前是浮的,濕透后就下沉了?!苯處熢诳隙ㄓ變盒掳l(fā)現的同時,鼓勵幼兒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觀察更加細致,記錄更加完整。通過有效互動,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學習科學記錄的方法。教師根據記錄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兒科學探究的情況,幫助幼兒梳理思路、提升經驗。
總之,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學素材,因勢利導,適時教育,讓幼兒體驗科學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們身邊,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許多幫助。激發(fā)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使孩子在快樂的科學活動中,體驗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為幼兒升入小學之后的科學學習和發(fā)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