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許正錦 許勇鎮(zhèn) 王海燁
糖尿?。╠iabetes mellitus,DM)目前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腎臟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為其常見并發(fā)癥,是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據(jù)統(tǒng)計,2013 年中國糖尿病患者達1.139 億,DKD 患者約達2430萬[1],對醫(yī)療體系產(chǎn)生了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典型的DKD 病程表現(xiàn)為微量白蛋白尿、大量蛋白尿、腎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癥,部分無蛋白尿型患者僅表現(xiàn)為腎功能不全。DKD 發(fā)生腎功能衰竭的速度較其他慢性腎臟病快。對于DKD 早期,西醫(yī)治療僅局限于降血糖、降血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抑制劑降蛋白尿等處理;而對于DKD 中期,則以飲食控制、防治并發(fā)癥等對癥處理為主,治療效果仍欠佳。中醫(yī)在腎病的辨證施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療效頗佳。本研究觀察了筆者所在科室協(xié)定處方丹地泄?jié)釡槍β阅I臟?。╟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為G2~3 期的氣陰兩虛型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廈門市中醫(yī)院腎內科就診的氣陰兩虛型糖尿病腎臟病(G2~3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聯(lián)合治療組和單純治療組各30 例。單純治療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6.97±11.88)歲;DM 病程(10.30±4.46)年;DKD 病程(4.47±2.03)年;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5.19±1.41)kg/m2;24 h 尿白蛋白定量為(1200.93±904.22)mg;24 h尿蛋白定量為(1.86±1.19)g;血肌酐(142.33±32.23)μmol/L;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為(46.87±11.03)mL/min/1.73m2。聯(lián)合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7.23±12.00)歲;DM 病程(10.27±4.43)年;DKD 病程(4.43±2.01)年;BMI 為(25.13±1.56)kg/m2;24 h 尿白蛋白定量為(1224.27±944.37)mg;24 h尿蛋白定量為(2.07±1.46)g;血肌酐(144.10±39.34)μmol/L;eGFR為(46.11±17.72)mL/min/1.73m2。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DM 及DKD 病程、BMI、24 h 尿蛋白定量、24 h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eGFR 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1)糖尿病腎臟病的診斷標準依據(jù)《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2]制定。(2)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糖尿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3]制定。主癥:腰膝酸軟,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自汗、盜汗,尿濁;次癥:面色?白,心煩失眠,雙下肢或眼瞼輕中度浮腫,口渴喜飲。舌診:舌淡紅、少苔或花剝;脈診:濡細或細數(shù)無力。2 項主癥+2 項次癥+舌象+脈象即可辨為氣陰兩虛證。(3)CKD 分期依據(jù)美國腎臟基金會所屬“腎臟病預后質量倡議”工作組于2002 年制定的CKD 定義和分期標準[4]。其中G2~3 期,即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為30~89 mL/min/1.73m2。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2)年齡為18~70周歲;(3)24 h尿蛋白定量<3.5 g。1.3.2 排除標準(1)治療期間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腦卒中、難以控制的高血壓、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重度浮腫患者;(3)治療期間出現(xiàn)感染、酮癥酸中毒等急性應激情況的患者;(4)肝功能異常的患者;(5)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或者其他繼發(fā)腎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6個月。
1.4.1 單純治療組 常規(guī)西藥治療:(1)控制血糖:單用或聯(lián)合應用口服降糖藥物和(或)皮下注射胰島素;(2)控制血壓:RAAS抑制劑單用,或聯(lián)用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物,或其他降壓藥;(3)其他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或)降脂藥物。
1.4.2 聯(lián)合治療組 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口服丹地泄?jié)釡?。方藥組成:生地黃10 g,熟地黃10 g,太子參15 g,丹參15 g,丹皮15 g,山茱萸15 g,土茯苓30 g,山藥15 g,黃芪30 g,車前草15 g,蛇舌草30 g,積雪草30 g,酒大黃5 g。每日1劑,加水濃煎,每天2次。
1.5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與治療前相比,24 h 尿白蛋白定量降至正常或下降1/2 以上,腎功能改善或無變化。有效:24 h 尿白蛋白定量或24 h 尿蛋白定量下降,但不足顯效標準,腎功能改善或無變化。無效:以上實驗室指標均無變化或升高。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yī)證候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對倦怠乏力、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及尿濁采取癥狀積分法,按照無、輕微、中度、嚴重分別計分為0分、2分、4分、6分。
1.6.2 臨床及實驗室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白蛋白(albumin,ALB)、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eGFR、24 h尿蛋白定量、24 h尿白蛋白定量情況。
1.7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若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若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單純治療組為56.67%。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尿濁及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而單純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單純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單純治療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HbA1c、ALB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ALB的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bA1c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HbA1c、ALB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HbA1c、ALB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尿蛋白定量、SCr、eGFR比較單純治療組治療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尿蛋白定量、SCr及eGFR 與治療前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治療后24 h 尿白蛋白定量、24 h 尿蛋白定量、SCr 有所下降,與治療前及單純治療組治療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治療后eGFR 與治療前比較有所上升,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白蛋白、尿蛋白定量、SCr及eGFR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白蛋白、尿蛋白定量、SCr及eGFR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單純治療組治療后比較,#P<0.05
糖尿病腎臟病在中醫(yī)學一般歸屬于“消渴”“水腫”“虛勞”“關格”等病范疇。其主要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調、勞倦內傷等。其病機隨著病程的進展而變化:早期常為陰津虧損合并燥熱;中期可漸漸發(fā)展為氣陰虧虛,兼夾濕熱或濕濁及瘀血;晚期可表現(xiàn)為陰陽兩虛,水濕或濁毒內盛。相關研究[5]發(fā)現(xiàn),DKD證型以氣陰兩虛證最為常見,表明氣陰兩虛為DKD 的基本病機,且血瘀是早期DKD 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另外,DKD標實證素的辨別對于治療方藥的選擇也至關重要。相關研究[6]顯示,常見標實以血瘀尤為明顯,其次為濕熱、水濕、痰濁、燥熱等。
針對氣陰兩虛型的常用處方為參芪地黃湯,起到益氣養(yǎng)陰兼涼血祛濕的作用。Wang等人[7]發(fā)現(xiàn),參芪地黃湯可減少早期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的尿蛋白,保護腎功能。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參芪地黃湯對不同階段的DKD 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減少尿蛋白,保護腎功能,其機制與抑制體內的炎癥因子[8-10]、改善氧化應激[11]有關。但這些研究一般針對早期DKD 及腎功能正常的患者。而進入G2~3期的DKD患者,往往血瘀與濁毒日甚,而參芪地黃湯化瘀、泄?jié)峤舛玖Χ纫扬@不足,需加強針對該病機的相應治療,故在參芪地黃湯中加入丹參、大黃、積雪草、土茯苓、蛇舌草等藥以增強化瘀、泄?jié)峤舛镜牧Χ?,組成丹地泄?jié)釡?。方中生地黃性涼,味甘微苦,《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其除痹尤良,功善清熱涼血、化瘀生新;熟地黃性微溫,甘而不苦,功善滋陰補腎,填精生髓以固其本;丹參味苦性涼,有四物之功,具有逐瘀生新、調血補血之效;丹皮性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辛,得金味而入肺,可散血涼血,除瘀積癥瘕。以上四藥為本方主藥,針對腎虛血瘀伏絡之病機切中肯綮。臣以山茱萸味酸性平,滋補肝腎之陰,可增益地黃養(yǎng)陰之功;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性平和,可滋潤血脈,固攝氣化;《黃帝內經(jīng)》言“陰虛則無氣”,久病消渴,邪熱耗氣,陰不化氣,若一味滋陰,則為死陰,故以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升提固精,配合太子參益氣健脾、生津潤肺,以培土建中。佐入酒大黃清泄?jié)釤?,可逐瘀血,破癥瘕積聚,推陳致新;土茯苓、車前草、蛇舌草、積雪草均為質輕甘淡之品,可清利濕熱濁瘀,而泄?jié)峤舛局?。全方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攻伐不過,藥用平和,可耐久服,緩圖其功。本研究納入的G2~3期DKD患者為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腎病期患者,觀察發(fā)現(xiàn)丹地泄?jié)釡哂醒泳從I功能惡化的效果,另外在改善癥狀方面,效果也比單純使用西藥更優(yōu)。
另外,針對標實證中最常見的血瘀證,本處方使用了黃芪-丹參藥對。已有研究[12]表明,黃芪與丹參配伍,能通過改善DKD 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從而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黃芪-丹參藥對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鈣信號途徑,影響線粒體凋亡,同時影響RAAS 及炎癥因子,而發(fā)揮補氣活血、保護腎臟的作用[13]。該方中的另一要藥積雪草,具有抗纖維化、抗炎及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可通過抑制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號通路,保護糖尿病大鼠的足細胞,減少尿蛋白;可抑制糖尿病腎病大鼠腎組織中轉錄激活因子Smad2/3的磷酸化,從而抑制腎纖維化,延緩腎小球硬化[14]。而DKD的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尤其針對已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對于標實證,諸如血瘀及濕濁甚至濁毒證的治療更為重要,以達到補虛瀉實,改善腎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表明,丹地泄?jié)釡珜τ谀I功能不全的中期DKD患者具有一定效果。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丹地泄?jié)釡委烡KD 患者6 個月后,有效率較單純西藥治療明顯提高,且能改善倦怠乏力、尿濁等臨床癥狀,患者尿蛋白、血肌酐較單純西藥治療后有所下降,可延緩腎功能衰竭的進展。故本研究從臨床角度證明了其保護腎臟的作用,可改善腎功能及尿蛋白,但具體機制仍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