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吉利,陸江濤,孔珍珍,劉春保
[作者單位] 572022 海南 三亞,三亞市中醫(yī)院皮膚科
慢性蕁麻疹為常見的皮膚科疾病,主要由皮膚及黏膜中的小血管擴張或通透性增強所致,紅斑、風團及瘙癢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1]。臨床資料及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時間持續(xù)較長,癥狀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其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與免疫功能的改變有關[2-3]??菇M胺藥物治療為慢性蕁麻疹的常規(guī)治療方式,效果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癥狀控制不佳及復發(fā)現(xiàn)象。近年來,運用中醫(yī)理論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受到肯定,其主要是從疾病發(fā)病機制出發(fā),兼顧整體與局部。慢性蕁麻疹屬中醫(yī)“癮疹”范疇,該病易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日久可致血氣耗損,外感風寒,內生濕熱,濕熱合邪,蘊結于肌膚,發(fā)為風團[4]。故疏風散邪、內清濕熱為該病治療的關鍵。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具有宣發(fā)肺衛(wèi)、祛風散毒、清熱利濕之功效[5]。目前有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與抗組胺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療效研究報道尚少?;诖耍狙芯吭诳菇M胺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慢性蕁麻疹,分析其療效,結果如下。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6]中蕁麻疹診斷標準,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皮損大小不一、形狀不均的紅斑狀風團,且境界清楚,顏色鮮紅,發(fā)無定處,消退后無疤痕,伴明顯瘙癢。
1.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診斷學》[7]中風熱型癮疹標準,中醫(yī)癥狀表現(xiàn)為:紅斑狀風團,瘙癢灼熱,遇熱加劇,遇冷緩解;舌脈呈舌質紅,苔薄黃或白膩,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1.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風熱型慢性蕁麻疹者;(2)治療前1 周未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3)慢性蕁麻疹病程大于6 周且小于8 周;(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4 排除標準 (1)臟器功能受損者;(2)精神疾病、配合度低者;(3)免疫、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4)惡性腫瘤者;(5)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6)分泌、呼吸系統(tǒng)及感染性疾病者;(7)人工及膽堿能性等特殊類型蕁麻疹者;(8)對本研究用藥禁忌者;(9)中途更換其他藥物治療者。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三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12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表法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 例。對照組中,男性32 例,女性24 例,年齡18~56 歲[(34.2±9.8)歲];病程2~7 d[(3.8±1.4)d]。觀察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7 例,年齡18~58 歲[(34.9 ± 10.1)歲];病程2~7 d[(3.7 ± 1.5)d]。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征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行鹽酸左西替利嗪片(規(guī)格:5 mg,批號:2010002,國藥準字H20040249,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劑量為5 mg,1 次/d,口服使用。
觀察組患者在行鹽酸左西替利嗪片(用量及用法同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組方為:麻黃10 g、連翹15 g、赤小豆30 g、桑白皮10 g、白蒺藜10 g、牡丹皮12 g、赤芍10 g、薏苡仁20 g、茯苓皮10 g。以上中藥藥方加水煎至200 ml,每日1 劑,早晚餐后分服。2 組均治療4 周。
治療期間,2 組均停用其他口服及外用藥物,同時合理飲食,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忌辛辣油膩食物,忌撓抓瘙癢處。治療期間,患者用藥后若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給予對癥處置。
1.4.1 臨床療效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評估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積分-治療后UAS 積分/治療前UAS 積分]×100%。顯效:療效指數(shù)>60%;有效:療效指數(shù)為30%~59%;無效:療效指數(shù)<30%??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1.4.2 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 UAS 評分包含風團及瘙癢2 種評分,總分為0~6 分。(1)風團情況:0 分(無)、1 分(風團數(shù)目<20 個)、2 分(20 個≤風團數(shù)目<50 個)、3 分(風團數(shù)目≥50 個)。(2)瘙癢情況:0 分(無)、1 分(輕度瘙癢,但不引起煩躁)、2 分(中度瘙癢,能忍受,且對患者睡眠及生活無顯著影響)、3 分(重度瘙癢,對患者睡眠及生活造成影響)。
1.4.3 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shù)(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 DLQL 評分包括生理、心理、日?;顒印⑸缃粖蕵?、工作學習、穿衣、運動、家庭、性生活及治療10 個方面的內容,以4 級評分法評估,0~3 分分別為無影響、輕度影響、中度影響及嚴重影響,總分為0~30 分。
1.4.4 Th1/Th2 細胞因子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周及4 周采用抗體夾心ELISA 法檢測干擾素?γ(interferon?γ,INF?γ)、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
1.4.5 免疫功能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周及4 周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2 ml,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美國)檢測患者CD3+、CD4+、CD4+/CD8+水平。
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22.0 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臨床療效的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UAS 評分、DLQI 評分、細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水平等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均采用±s 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不同時點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非參數(shù)檢驗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Z=-2.009、-2.466,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2、4 周的總有效率(94.64%vs.78.57%)均高于對照組(66.07%vs. 46.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治療2、4 周的UAS 評分及DLQ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2 組患者治療2、4 周的UAS 評分及DLQI 評分均呈降低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UAS 評分及DLQI 評分比較(分,±s)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UAS 評分及DLQI 評分比較(分,±s)
注:UAS 為蕁麻疹活動性評分,DLQI 為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shù)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F 時點(P 時點)F 交互(P 交互)F 組間(P 組間)例數(shù)56 56 UAS 評分治療前4.61±0.75 4.75±0.74-1.008 0.316 2 914.880(<0.001)4.518(0.036)13.269(<0.001)治療2 周2.86±0.58 3.28±0.59-3.844<0.001治療4 周1.07±0.26 1.48±0.50-5.418<0.001 DLQI 評分治療前14.86±4.14 15.07±4.22-0.271 0.787 1 041.893(<0.001)0.843(0.361)10.960(<0.001)治療2 周6.43±2.19 8.98±2.21-6.129<0.001治療4 周2.59±0.65 3.48±0.81-6.422<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2、4 周的IL?4、IgE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INF?γ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2 組患者治療2、4 周的IL?4、IgE 水平均降低,INF?γ 水平均升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慢性蕁麻疹患者IL?4、INF?γ、IgE 水平比較(pg/ml,±s)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慢性蕁麻疹患者IL?4、INF?γ、IgE 水平比較(pg/ml,±s)
注:IL?4 為白細胞介素?4,INF?γ 為干擾素γ,IgE 為免疫球蛋白E
觀察指標IL?4 INF?γ IgE P 值P 時點<0.001 P 交互<0.001 P 組間<0.001 P 時點<0.001 P 交互<0.001 P 組間<0.001 P 時點<0.001 P 交互=0.070 P 組間<0.001時間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觀察組(n=56)44.23±4.86 21.12±3.25 14.56±2.12 3.34±0.52 10.45±2.08 15.23±3.09 121.54±14.54 71.43±7.12 32.12±5.38對照組(n=56)45.12±4.78 32.45±4.08 25.24±3.26 3.37±0.56 7.12±1.84 11.13±2.12 118.56±15.08 84.35±8.45 56.24±6.97 t 值0.977 16.254 20.552 0.294 8.973 8.188 1.065 8.750 20.500 P 值0.331<0.001<0.001 0.769<0.001<0.001 0.289<0.001<0.001 F 值F 時點=4 870.766 F 交互=190.086 F 組間=153.255 F 時點=1 937.824 F 交互=85.602 F 組間=75.662 F 時點=4 166.335 F 交互=3.343 F 組間=51.291
觀察組患者治療2、4 周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患者治療2、4 周的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時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4+/CD8+比較(±s)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4+/CD8+比較(±s)
觀察指標CD3+CD4+CD4+/CD8+時間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觀察組(n=56)56.85±4.14 59.37±4.25 63.34±4.63 33.02±3.34 37.86±3.80 41.81±4.60 1.11±0.29 1.37±0.41 1.72±0.48對照組(n=56)55.98±4.29 56.93±4.20 59.43±4.51 32.82±3.56 34.43±3.12 37.62±4.19 1.10±0.30 1.19±0.37 1.49±0.46 t 值1.092 3.056 4.527 0.307 5.220 5.039 0.179 2.439 2.589 P 值0.277 0.003<0.001 0.760<0.001<0.001 0.858 0.016 0.011 F 值F 時點=169.631 F 交互=15.874 F 組間=12.512 F 時點=413.332 F 交互=35.643 F 組間=18.130 F 時點=133.408 F 交互=6.541 F 組間=6.866 P 值P 時點<0.001 P 交互<0.001 P 組間=0.001 P 時點<0.001 P 交互<0.001 P 組間<0.001 P 時點<0.001 P 交互=0.012 P 組間=0.010
治療期間,2 組患者均伴有嗜睡、頭暈、頭痛、惡心及腹瀉等不良反應,且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7.14%vs.21.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67,P<0.05)。見表5。
表5 觀察組和對照組慢性蕁麻疹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病因機制復雜的皮膚病,目前較多的研究顯示,組胺、白三烯代謝物等炎癥遞質均參與其發(fā)病過程,可造成皮膚黏膜、毛細血管及小血管擴張,而致皮膚紅腫[9]。該病病程較長、病情反復,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菇M胺藥物治療為慢性蕁麻疹臨床治療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左西替利嗪為目前臨床常用的H1受體拮抗劑,其對機體外周H1受體的選擇性高,且抗5?羥色胺及抗膽堿作用不明顯,中樞抑制作用小,具有良好的抗組胺作用,因此對慢性蕁麻疹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10]。
中醫(yī)學中,蕁麻疹屬“癮疹”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發(fā)病與外邪及脾、肺相關,主要病因病機為:外感風邪夾寒或夾熱、侵襲機體,邪正相爭,郁于肌膚,致使營衛(wèi)失調,外不能透達,內不能疏泄而發(fā)病[11]?!吨T病源候論》記載:“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博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癮疹?!倍嗅t(yī)認為肺主氣,合于皮毛;脾主肌肉,主利水化濕;且《素問》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脾虛失于運化水濕,日久蘊阻于肌膚濕熱內生,加之風邪侵襲,風盛則癢。這與蕁麻疹的風團、瘙癢癥狀一致[12]。故中醫(yī)治療應以疏風散邪、內清濕熱為主?!秱摗返溃骸皞鰺嵩诶?,其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逼浣M方中麻黃、連翹、赤小豆為君藥,其中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除寒熱”(《神農本草經輯注》);連翹可“清透邪熱之結”(《名醫(yī)別錄》);赤小豆“扶正祛邪,行水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本草備要》)。而桑白皮、白蒺藜、薏苡仁、茯苓皮為臣藥,其中桑白皮可祛風消腫,活血生津,與麻黃及赤小豆相配伍,既可宣肺祛風散外邪,又可健脾利濕;白蒺藜具有活血祛風,散毒止癢之功效;薏苡仁、茯苓皮,可健脾利濕,除濕熱之邪。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全方共奏宣散表邪,祛風散毒,清熱利濕之效。另現(xiàn)代藥理證實:麻黃、連翹具有抗變態(tài)反應及抗炎作用;赤小豆中蛋白質、微元素等含量豐富,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免疫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UAS 評分及DL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抗組胺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可提高慢性蕁麻疹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李潔等[13]對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fā)病機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參與慢性蕁麻疹發(fā)病機制的免疫細胞有: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 細胞等。其中,肥大細胞能導致風團、瘙癢癥狀。其具體原理為,慢性蕁麻疹患者機體內IgE 能提高肥大細胞對IgE 受體的敏感程度,其與肥大細胞及噬堿性粒細胞受體結合時,可引發(fā)皮疹及瘙癢等癥狀。而在T 細胞中,正常情況下,Th1 可分泌INF?γ 細胞因子,對細胞免疫反應進行介導,激活巨噬細胞,殺滅病原體;而Th2 可分泌IL?4 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介導體液免疫應答。當機體Th1、Th2 以及調節(jié)性T 細胞(regulatory cell,Treg)失衡時,會影響中性粒細胞浸潤程度,增強炎癥反應[14]。另據(jù)文獻報道,細胞免疫功能受損亦參與蕁麻疹的發(fā)病過程,其中CD3+、CD4+、CD4+/CD8+均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狀態(tài),體現(xiàn)機體細胞免疫調節(jié)水平[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2、4 周時IL?4、IgE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NF?γ、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在抗組胺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可改善蕁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其原因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在抗組胺藥物的基礎上使用該中藥,不僅可抑制組胺的釋放,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而且可進一步調節(jié)蕁麻疹患者免疫失衡問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