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昆小弟
《牡丹亭》
《西廂記·紅娘》
《紅樓夢》中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昆曲劇目:《豪宴》《乞巧》《仙緣》《離魂》。曹雪芹著《紅樓夢》成書于乾隆年間,正是昆曲鼎盛之時,上至王卿貴族如賈府,下至市井小民,對昆曲都無比熱愛,無不沉醉于絲竹之樂、水磨腔的軟糯之中。
蹁躚小步,悠悠登臺,水袖流連,道不盡風致楚楚;一唱三嘆,說不盡輕柔委婉。浸潤在江南的氤氳水汽和吳儂軟語中,昆曲從皮相至骨相都是滿當當?shù)慕巷L情。
昆曲無它,唯一美字。昆曲無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詞的綺麗,曲的婉轉(zhuǎn),妝的華美,舞的嬌柔,美得好似一場夢。一出昆曲,滿眼旖旎,恍如一場隔世的幻夢。
昆曲從內(nèi)到外都美得不似人間之物,臺上人一舉手一投足,天然便是一道風景。昆曲的臺步行云流水,伴著長長的水袖翻飛,演員們眼角眉梢俱是風情。明代沈?qū)櫧椩凇抖惹氈分姓f,昆曲“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水磨調(diào)旖旎悠遠,似江南搖櫓,悠悠緩緩。檀板慢拍間,一唱三嘆,盡娓娓道來。
在昆曲的世界里,美是一抹轉(zhuǎn)角的回眸,藏著千言萬語,含著數(shù)頃秋波。水袖翻飛,云出云沒,不刻意去言說美,卻早已是美入骨血。邊歌邊舞,水袖拋舞,時而牽住離愁別恨,時而翻出滿腔哀怨,時而繞出情思綿綿。舒展之間,道不盡的風致楚楚。
昆曲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戲曲藝術(shù)中的珍品,其唱腔華麗婉轉(zhuǎn)、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昆曲發(fā)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一帶,后經(jīng)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lǐng)中國劇壇近300年。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chǎn)生于江南蘇州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tǒng)。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以著名曲師魏良輔為首的一批文人、名師和唱曲家,在蘇州地區(qū)完成了昆山腔的革新,形成以“水磨調(diào)”為特色的昆腔新聲,并以蘇州為中心向四方流布。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百戲之師為昆曲,昆曲源鄉(xiāng)在巴城。1200年前,第一個唱昆山腔的黃幡綽在巴城;600多年前,昆山腔雛形誕生的“玉山雅集”在巴城,第一個擁有昆腔私家班的是巴城人顧阿瑛;400多年前,第一個把昆曲搬上舞臺的是巴城人梁辰魚;近代,救昆曲于危難的昆曲傳習所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粹倫是巴城人……
蘇州是明清兩代的昆曲中心。萬歷年間,單蘇州一郡的昆曲演員已達數(shù)千之眾。張岱在《陶庵夢憶》里記載了每年蘇州虎丘山中秋夜曲大會比賽的盛況,與會者上千,彩生雷動,熱鬧非凡。
由明萬歷到清乾嘉之間,昆曲獨霸中國劇壇,足足興盛了兩百年,其流傳之廣,歷時之久,非其他劇種可望其項背,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精致藝術(shù)。
昆曲自園林深處傳出,化作一唱三嘆的小磨調(diào),演繹著男女的一往情深,風雅,以及人世間的凡塵瑣俗。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經(jīng)說過,“昆曲是最能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學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一種藝術(shù),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致優(yōu)美的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shù)里,我還沒有看到過,包括西方的歌劇芭蕾。昆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xiàn)出最繁復的情感意象來?!?/p>
昆曲的唱腔委婉悠長,含蓄典雅,水磨調(diào)清麗悠遠,聽之足以蕩人。一唱三嘆中無論是閨閣閑愁、離人相思、興亡之嘆都淋漓盡致,檀板慢拍中,讓人心魂搖曳,神思悠然。
入得昆曲,像是圓一場江南夢,如湯顯祖所說,“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F(xiàn)實生活中難被成全的情,在昆曲中多成其圓滿,昆曲也因情深而愈發(fā)動人。
暮春時節(jié),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這是《牡丹亭》;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桃花扇》。
昆曲如一幕永不謝幕的長劇,一次次場景變換,一年年人物變遷,轉(zhuǎn)眼就是600年。師徒間的口耳相傳,600年來代代相衍,映現(xiàn)的是昆曲傳承之舉。
《紅樓夢》
品一出水磨的昆曲,如品一壇經(jīng)年溫醇的美酒,婉轉(zhuǎn)的唱詞緩緩在舞臺流淌而出,觀眾未飲先醉。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更迭,昆曲依舊在中國的水墨中,在絲竹聲樂里,在江南的亭臺水榭上,在小橋流水間,驀然綻放,讓人驚艷、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