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陽 茂名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文旅融合正成為行業(yè)趨勢。文旅融合可以實現旅游產業(yè)價值的提升,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如何將文化導入旅游產業(yè)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高校圖書館除了為學生提供專業(yè)服務外,還承擔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具有十分明顯的公共服務性質。近年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地高校圖書館除了原有的服務內容外,還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供多元化服務,并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有益探索?,F就此課題進行探析,希望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更好地開展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對文化與旅游的精神生活需求呈高速增長趨勢。近年來,文旅融合正成為各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高校圖書館作為提供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資源,由于制度與管理模式的限制,目前各地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大量優(yōu)秀的書籍與文化產品無法服務于普通群眾。一些大學由于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環(huán)境優(yōu)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然而作為大學文化精髓的圖書館卻無法真正服務于群眾,顯然不利于高校圖書館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對資源的浪費。本文就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經濟發(fā)展進行探析。
文旅融合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熱度較高的名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融合,文化可以走向“遠方”,旅游也會更有“詩意”。而在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中,如何發(fā)揮文化的魅力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隨著國家與社會對讀書的重要性認識的深入,國內圖書館也成為各地的熱門景點,一些大型圖書館不斷打破發(fā)展邊界,尋求各類發(fā)展機會。比如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國際圖書館組織的各類主題的旅游展覽活動。上海圖書館連續(xù)舉辦了9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做好“上海原創(chuàng)”的文化精品。與數量眾多的公共圖書館相比,高校圖書館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不同高校也有著自身鮮明的文化烙印,更能引起游客的精神共鳴。我國不乏歷史悠久、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大學校園,往往承載著當地深厚的人文傳承和歷史烙印,同時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部分大學校園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2017年3月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更是為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指出,高校圖書館作為“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的重要任務。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利用自身的文化屬性,將文化與旅游充分融合,發(fā)揮兩者各自的優(yōu)勢,助力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目前,第三產業(yè)在我國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50%,而發(fā)達國家往往在70%以上,因此以服務業(yè)為主的第三產業(yè)在我國還有較大發(fā)展空間。高校圖書館要認識到自身優(yōu)勢,對服務模式進行分析,轉變思想,更好地服務于文旅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業(yè)要想發(fā)揮文旅融合的優(yōu)勢,就必須注重文化的導入。在我國目前的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地往往依托當地的歷史與人文資源,通過景區(qū)展示的方式來實現文化導入。然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游客僅能接觸到一些“走馬觀花”的景點介紹,無法實現文旅融合的目的。特別是在一些精品旅游項目中,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高。高校圖書館往往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傳說典故、歷史文獻等有較為完整的收集,在文化展示上也更為專業(yè)。游客在旅游景區(qū)所能接受到的文化熏陶主要是一些帶有文化特征的旅游紀念品等,而高校圖書館可以全方位地展示與介紹文化,讓游客體驗更加專業(yè)的文化服務。依托高校圖書館軟硬件,能夠全方位提升當地旅游產業(yè)的文化屬性,進行更具深度的文旅融合,使高校圖書館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載體。
在高校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由于缺少市場化引導,高校圖書館普遍注重硬件的建設,而缺乏對品牌建設的重視。一些高校圖書館由于缺少宣傳,導致自身沒有為外界所認知,無法更好地發(fā)揮其文化服務功能。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業(yè)更多是依靠品牌帶動,如果缺乏品牌建設,就無法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國內文旅行業(yè)注重打造自身的品牌,希望能夠憑借獨特的標簽為市場所接納。而在高校圖書館中,我們還未看到具有鮮明特色的品牌,更多是依靠傳統(tǒng)高校品牌帶來的知名度。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在品牌建設上沒有先例可循,導致品牌建設無法進入實際打造階段;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概念提出的時間較短,在與高校圖書館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中,兩者沒有形成良性互動。一些地方在文旅融合框架設計中并未將高校圖書館納入其中,自然就無法為高校圖書館的品牌建設提供支持。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管理上還沿用行政管理手段,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行業(yè)屬于市場經濟中的服務業(yè),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在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中,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手段與市場化的管理手段相比,往往具有形式僵化、管理手段簡單、執(zhí)行力不強等缺點。目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主要還是以滿足讀者的借閱需求為主,沒有開展多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服務業(yè)態(tài),部分高校圖書館不對外開放,僅滿足校內師生的借閱需求。在實際管理中,部分高校圖書管理人員業(yè)務水平不足,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再加上收入不高,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較低。較低的收入也無法吸引足夠的優(yōu)秀人才參與到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中來,導致整個行業(yè)人才匱乏。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要想發(fā)揮自身的功能,服務于旅游行業(yè),首先要建立服務意識,其次才是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意識需要經過市場化改革洗禮。提高圖書館服務人員待遇,吸引更多人才,能夠有效提升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反映在高校建設上,就是高校紛紛擴建校區(qū)以滿足其發(fā)展需求。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投入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這種投入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的“硬件”更新上,對于圖書館的“軟件”,例如藏書管理、人員培訓、信息技術應用等的投入明顯不足。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勢必要進行增加與轉型,原有的投入要想滿足服務內容需求,就必須根據業(yè)務重新調整。長期以來,由于高校圖書館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因此存在資金浪費、資源利用率不高、人浮于事等問題。在增加資金投入的同時要解決原有問題,將資金真正用于圖書館的建設,如此才能滿足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發(fā)展需求。
在文旅融合的推動下,高校圖書館的讀者構成也在不斷變化。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如清華、北大等,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以游學的方式參觀學校,同時進入學校圖書館進行閱讀。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化,相較于傳統(tǒng)圖書館的固定借閱群體,高校圖書館的讀者群體構成也會越來越廣。此外,近年來,各地紛紛開展旅發(fā)大會、旅游推廣等活動,高校圖書館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也會迎來大量讀者,客觀上促進了高校圖書館潛在讀者群體的轉變。相比于高校圖書館以教師學生為主的傳統(tǒng)閱讀群體,以游客形式在高校圖書館進行閱讀的群體,具有需求多樣化、流動性強、隨機性大等特點。在文旅融合過程中,高校圖書館要想服務好這部分讀者,就必須認真分析讀者群體的轉變特點及其需求,從而實現服務轉型。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必然要依托地區(qū)的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展開。目前,各地針對文旅融合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支持當地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發(fā)展文旅產業(y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專業(yè)規(guī)劃。高校圖書館要想豐富自身的服務內容,為文旅融合提供文化支撐,就要緊跟地區(qū)規(guī)劃,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例如,對于以人文景觀為主的文旅融合,高校圖書館可以充分挖掘當地人文資源,進行人物專題介紹,同時收集當地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作品等,豐富人物形象。對于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文旅融合,高校圖書館可以增加對當地自然景觀的介紹,從專業(yè)知識角度對游客進行文化熏陶,拓展游客的知識儲備,豐富旅游內涵。高校圖書館在服務于文旅融合的過程中,要與當地的整體規(guī)劃相一致,既有自身的特色,又能與當地文旅產業(yè)互相配合,服務于游客與產業(yè)發(fā)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要注重服務意識的強化。除了原有的圖書借閱等基本服務內容外,還要深入挖掘游客需求,提供更貼心與專業(yè)的服務內容。目前,高校圖書館在傳統(tǒng)紙質圖書資源基礎上,紛紛建立了線上電子圖書館,這樣不但減少了紙質書籍的損耗,客觀上也方便了外地的閱讀群體。類似的創(chuàng)新服務在高校圖書館工中應當予以鼓勵并提倡。廣義的閱讀不僅包括閱讀書籍,也包括漫畫、音樂、影視作品等。高校圖書館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應當認真思考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游客群體對不同閱讀產品的需求,增加多種閱讀產品,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閱讀需求。增強服務意識需要設身處地站在游客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的同時,全方位為游客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
在管理上,高校圖書館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待遇。文旅融合不僅需要高校圖書館提供基礎的書籍、文化資料,還需要其具備一定的策劃與設計能力,促進當地文旅產品的整合推廣。高校圖書館原有的服務內容并不能滿足文旅融合發(fā)展的需求,要根據需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創(chuàng)新人才應用形式,以更靈活的方式實現服務功能的多元化轉型。
在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過程中,服務內容的擴大化包括服務對象的擴大化和服務形式的擴大化。傳統(tǒng)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以高校師生為主,具有對象專一、需求簡單等特點,因此其在具體服務形式上可以不用考慮受眾特點,只要滿足讀者基本需求即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受眾,圖書館除了要滿足游客基本的借閱需求外,還要滿足游客休閑、參觀、獲取知識等多方面的需求。目前,高校圖書館中不僅有紙質書籍閱讀處,還增加了VR體驗區(qū)、電子展示區(qū)、講解區(qū)域等多功能模塊,游客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能體驗到不同的知識獲取方式。當今,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游十分普遍,高校圖書館吸引了不同的家庭,使豐富的專家資源以及館藏資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將互動、體驗、閱讀以及講解融為一體,促使這些家庭以多種方式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地區(qū)文化以及現代文明,并理解彼此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而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達到提升其綜合素質的目的。
隨著我國各地旅游景區(qū)對品牌建設的重視,各地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名旅游景區(qū),通過口碑傳播,形成了品牌效應。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品牌的打造,應當發(fā)揮當地文旅產品的品牌效應,加上自身特色,形成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文化場所,吸引游客前往。打造高校圖書館品牌,首先要對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形成一套自有的文旅產品線,從內容上彰顯自身的專業(yè),提供獨家文化內容輸出。其次,要注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我國歷史悠久,五十六個民族分布在祖國各地,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傳承,高校圖書館在品牌建設中要注重多元化,突出大學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理念。此外,多元化建設也有利于游客充分體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加旅游體驗感。最后,要完善當地的旅游服務市場,建立旅游服務新體系。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景區(qū)的場地,將自身的服務場景延伸,與景區(qū)合作,打造多處小型景區(qū)場館,滿足游客對文化的需求。通過與景區(qū)的合作,高校圖書館的品牌建設將更加順利。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內容和服務領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其面臨資金投入不足、服務觀念落后、品牌性不足等問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地可以與高校圖書館共同協(xié)作,從多層次、多角度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促使文旅融合深入發(fā)展,實現高校圖書館的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