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明,葛登奎
(汝州市中醫(yī)院 腦病一科,河南 平頂山 467599)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腦局部供血障礙導致的腦組織缺血、低氧引起的腦組織壞死、軟化,從而產生腦功能缺損的癥狀,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1-2]。患者會出現典型的偏癱、同向偏盲、麻木等癥狀。該病的預后較差,患者可出現多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引發(fā)的后遺癥[3]。該病的好發(fā)年齡在50~65歲,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腦梗死患者人數劇增,對醫(yī)療系統(tǒng)造成一定的壓力,且對腦梗死患者的照顧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為溶栓,以降低顱內壓治療為主[4-5]。但中醫(yī)認為該方法治標不治本,停止用藥依然會復發(fā)。本研究就穴位針灸按摩結合祛邪通絡方在腦梗死恢復過程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汝州市中醫(yī)院腦病科收治的88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針灸康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使用穴位針灸按摩結合祛邪通絡方。觀察組:男30例,女14例;年齡40~80(53.23±5.54)歲;病程5~18(12.45±1.34)h;梗死部位顳葉10例,額葉12例,腦干15例,基底節(jié)區(qū)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40~80(52.69±5.27)歲;病程5~18(13.02±1.08)h;梗死部位顳葉11例,額葉13例,腦干13例,基底節(jié)區(qū)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汝州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符合《實用內科學》[6]中關于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實用中醫(yī)內科學》[7]關于中風病的相關診斷。
1.3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對針灸不抗拒;②<80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腫瘤;②合并嚴重感染;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患有精神疾病,不能正常溝通;⑤不能完成試驗全過程。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颊呖诜⑺酒チ帜c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每次1片,每日3次,溫水送服,不可空腹服用,飯后20 min服用;口服氯吡格雷(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8),每日1次,每次1片。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評估康復鍛煉強度,給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勵。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使用穴位針灸按摩結合自擬祛邪通絡方治療,針灸穴位選擇足三里、三陰交、神庭、中沖、懸鐘,進針2寸,運用電針儀進行進針捻轉,根據患者耐受力調整電針儀頻率,留針20 min后取針,取針時注意消毒止血,針灸隔日1次。按摩穴位選擇十宣、足臨泣、頭臨泣、風府、風池,用指按法按摩穴位,根據患者耐受力調整力度,每個穴位按摩1 min,每次按摩15 min,每日1次。祛邪通絡方組成:天麻20 g,鉤藤15 g,石決明10 g,川牛膝10 g,夜交藤10 g,黃芪10 g,丹參10 g,茯苓10 g,白附子10 g,菊花5 g,紅花10 g,桃仁10 g。水煎服,煎煮前放入1 000 mL的水中浸泡30 min,大火煎煮25 min后文火熬制10 min,將藥物煎煮至250 mL,每日1劑,早晚各1次,患有胃腸道疾病患者在飯后30 min服用。兩組患者連續(xù)治療6周。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采用《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8]療效評定標準,分為基本痊愈,即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顯效,即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即癥狀體征好轉;無效,即癥狀體征無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為基本痊愈、顯效、有效例數之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2)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定[9],總分45分,神經功能與分值呈負相關。采取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滿分為100分,≤40分說明依賴程度為重度;41~60分說明依賴程度為中度;61~99分說明輕度依賴;100分說明無需依賴。(3)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HT-100B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分析治療前后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4)血流動力學。采用上海梅歐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的MOUT-760超聲檢測儀檢測治療前后頸內動脈的最大血液流速、最小血液流速、腦血管阻力水平。(5)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美國貝殼曼庫爾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Avanti J-15/15R高速離心機(離心半徑13.5 cm),3 000 r·min-1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有限公司。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內皮素1(endothelin 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有限公司。(6)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腹脹發(fā)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基本痊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14例,無效2例;對照組基本痊愈6例,顯效15例,有效19例,無效4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5.43%)高于對照組(90.9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15,P=0.397)。
2.2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血流動力學治療前兩組患者最大血液流速、最低血液流速、腦血管阻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最大血液流速、最低血液流速均較對照組升高,腦血管阻力較對照組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2.5 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NO、ET-1、vWF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T-1、vWF水平較對照組降低,NO水平較對照組升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ET-1、vWF水平變化比較
2.6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發(fā)生惡心嘔吐1例,頭暈頭痛1例,腹瀉腹脹1例;對照組發(fā)生惡心嘔吐2例,腹瀉腹脹2例。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1%)低于對照組(9.0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5,P=0.693)。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在控制人體機體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氧氣是大腦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大腦的氧氣是通過全身血液循環(huán)輸送到大腦的,大腦每分鐘所需要的血液為1.2 L,腦組織只能消耗能量,無儲存功能,所以需要源源不斷的血液供應。腦梗死是由腦血管供血不足或中斷導致的,發(fā)病急,伴隨著患者機體偏癱,甚至昏迷[10-13]。腦梗死患者的首要治療方法是溶栓,疏通大腦的血液供應,但是恢復期也同樣重要,恢復程度的好壞決定著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14-16]。
臨床腦梗死患者恢復期的傳統(tǒng)治療方式為物理性康復鍛煉,僅基礎上的康復鍛煉效果并不顯著且花費時間較長,增加了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影響患者的恢復心態(tài)。中醫(yī)理論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的范疇,多因內傷積損,復因勞損、情志、外邪等因素,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沖犯腦,腦脈痹阻或血瘀腦脈之外,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表現。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癥并治》指出“脈絡空虛,風邪入中”。本病為痰熱腑實中風,針灸足三里能調節(jié)免疫力,抵御外邪,疏風化濕。三陰交配合神庭主治頭痛、眩暈,具有除濕化濕的作用,其中神庭穴更有安神定志、開竅鎮(zhèn)靜之效。中沖配伍內關能有效治療中風。揉法適用于頭部面積較小部位,具有疏筋通絡、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寬胸理氣之效。祛邪通絡方藥中天麻為君藥,可祛風止痛。鉤藤、石決明、川牛膝、夜交藤、黃芪、丹參為臣藥,鉤藤可息風止痙;石決明性寒,味苦,具有降血壓、鎮(zhèn)靜的效果;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有逐瘀通經的效果,能有效治療下肢的半身不遂;夜交藤具有養(yǎng)心、安神、祛風通絡之效;黃芪補氣健脾;丹參祛瘀生新,活血通瘀。茯苓、白附子、紅花、桃仁為佐藥,茯苓祛濕,寧心安神;白附子主治口眼歪斜、中風痰壅、半身不遂;紅花活血去瘀,止痛,《金匱要略》指出“具活血行瘀、利氣止痛之功”;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菊花為使藥,緩急藥性,祛風除濕,用于風熱上擾之癥。全方合用達到祛風化痰通絡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降低。血液黏稠度會影響血管內血液的運行,導致血小板附著在血管壁,造成患者血管堵塞[17]。ET-1為血管緊張因子。NO為血管舒張因子,能夠促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促進血液流通,使腦供血和全身供血充足,加快新陳代謝[18]。vEF能增加血小板黏附,加重腦組織缺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O較對照組升高,vEF和ET-1較對照組降低,這一研究與王俊等[19]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較對照組好,也反映出中醫(yī)藥治療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采用穴位針灸按摩結合祛邪通絡方治療腦梗死恢復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進一步緩解患者血管阻力、血管內皮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