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屬于心血管內(nèi)科常見疾病,指患者機體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1]?;颊咴谂R床中以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休息或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將其緩解;患者同時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進行性心電圖變化,部分患者可能并發(f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安全[2-3]。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AMI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每年新發(fā)病例大于50萬[4]。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臨床治療AMI的主要方法,經(jīng)心導管穿刺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狀態(tài)[5]。鑒于AMI病情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等特點,臨床治療需要嚴格把握時效性,“時間窗”對挽救AMI患者極為重要,術前有效的急救護理配合干預對提高臨床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以盡可能縮短護理時間,縮短冠狀動脈開通時間[6]。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335例,采用急救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干預,有效縮短從急診至PCI時間,最大限度爭取救治時間,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335例AMI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按1∶1比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168)與對照組(n=167)。觀察組中男145例,女23例;年齡21-88歲,平均(58.27±10.63)歲;梗死部位:前壁及廣泛前壁91例、前間壁46例、下壁合并右室21例、下后壁10例;發(fā)病至再灌注時間:<6h 121例,6-9h 47例。對照組中男141例,女26例,年齡20-84歲,平均(58.33±11.30)歲;梗死部位:前壁及廣泛前壁93例、前間壁43例、下壁合并右室22例、下后壁9例;發(fā)病至再灌注時間:<6h 125例,6-9h 4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和再灌注時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AMI的相關診斷標準[7],并經(jīng)冠脈造影及心電圖等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均符合PCI治療指征,給予急診PCI術;③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嚴重腦、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②精神功能異常者;③存在PCI手術禁忌證者;④依存性差,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3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PCI手術治療。術前,對照組給予身體評估、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jiān)護、擴張血管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急救護理路徑干預:①組成PCI急救護理路徑小組:主要人員為相關科室醫(yī)生、護理工作者及導管室技師,快速到崗到位。②患者到達急診10min內(nèi),評估身體狀況,給予心電圖檢查、吸氧及心電監(jiān)護,建立靜脈通道,完善心臟彩超評估心臟收縮功能,并快速完善相關生命體征監(jiān)測,絕對臥床及禁食。采集血液標本,測定心肌酶及損傷標志物等。③患者到達急診20min內(nèi),遵醫(yī)囑給予硝酸甘油泵入,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穩(wěn)定斑塊藥物,緩解胸痛癥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數(shù)據(jù)記錄,同時快速制定個性化抗凝治療方案。④心理護理:做好醫(yī)患有效溝通,對患者及家屬做好手術告知工作,強調(diào)開展PCI術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知,緩解患者及家屬恐懼及焦慮等負面情緒,幫助建立手術信心并給予精神支持。
1.4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進出診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臨床相關時間指標。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得分越高,焦慮與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8]。③采用自制量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非常滿意為>80分、滿意為60-80分、不滿意為<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n×100%。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Mann-Whitney Tes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觀察組進出診時間為(54.13±5.78)min、疼痛緩解時間(59.34±6.02)min、住院時間(13.23±1.67)d,各項臨床相關時間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t=-17.281,P=0.000;t=-44.180,P=0.000;t=-18.965,P=0.000)(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2.2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且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236,P=0.000;t=-14.967,P=0.000)。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s,分)
注: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68 63.78±5.89 43.45±4.71* 66.08±6.25 46.13±4.52*對照組 167 63.14±6.03 52.69±5.66* 66.19±6.34 54.17±5.28*t 0.983 -16.236 -0.160 -14.967 P 0.327 0.000 0.873 0.000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02%,高于對照組的86.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8.060,P=0.000)(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AMI屬于較為嚴重的冠心病類型,疾病發(fā)生多與患者過勞、激動、暴飲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煙及大量飲酒等相關[9]。AMI臨床中最為常用的PCI技術,可有效逆轉(zhuǎn)繼發(fā)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風險,提高搶救成功概率[10]。AMI患者冠狀動脈閉塞20-30min后,心肌可能因為嚴重供血不足而發(fā)生壞死;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若患者在發(fā)病12h內(nèi)給予積極有效救治,同時給予對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AMI患者病死概率[11]。約50%的AMI患者在發(fā)病1h內(nèi)因心律失常而死于院外,再次證明“時間窗”的重要意義,及時再通冠狀動脈,可挽救患者生命[12]。PCI技術的治療效果與患者從急診室到首次擴囊開通堵塞血管的時間具有密切相關性,時效性在PCI的治療中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3]。
急救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標準化急救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接受與應用。急救護理路徑具有主動性、計劃性及預見性等特點,護理工作不單純局限于醫(yī)生醫(yī)囑,同時需要護理工作者有計劃、有標準的按照路徑內(nèi)容實施急救護理干預,規(guī)范護理服務流程,以最大限度提高搶救成功率及急救能力[14]。急救護理路徑結(jié)合AMI疾病特點及急診科搶救特點,針對性更強,護理目標明確,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得到有效治療,注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時效性特點,以縮短患者在急診科的治療護理時間,提高疾病生存率[15]。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將常規(guī)的被動簡單護理轉(zhuǎn)化為主動護理,有效避免了護理工作的重復性及隨意性,使護理工作更為規(guī)范化及標準化,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及護理積極性,進而提高臨床護理搶救成功率[16]。此外,急救護理路徑重視患者心理特征變化,給予有效溝通與疏導,成功建立治療信心與醫(yī)患信任。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進出診時間、疼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等各項臨床相關時間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急救護理路徑的實施應用,使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最大程度縮短搶救時間,緩解疾病癥狀,提高搶救成功概率,充分體現(xiàn)了急救護理路徑干預的有效性。護理后的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將急救護理路徑干預應用于AMI患者在行PCI術前,可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心理特征變化,通過有效溝通疏導緩解患者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而提高患者臨床治療依存性,改善護理質(zhì)量。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考慮原因為急救護理路徑的應用,強化了醫(yī)護的協(xié)調(diào)配合,增強了醫(yī)護的急救觀念,讓服務積極性及主動性得以提高,以爭取患者的最大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AMI患者在行PCI術前給予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進出診時間及疼痛緩解時間,充分把握急救的時效性特點,改善患者焦慮及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及臨床搶救成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