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志及相關問題

        2022-08-30 01:16:26李宗俊
        關鍵詞:墓志

        李宗俊

        (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610066)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召開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議”,媒體為此報道了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發(fā)掘情況。其實,該墓葬的挖掘簡報已經刊發(fā)在《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2期,同期還刊發(fā)了兩篇相關研究文章。(1)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肅武周時期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發(fā)掘簡報》,劉兵兵、陳國科、沙琛喬:《唐〈慕容智墓志〉考釋》,沙武田、陳國科:《武威吐谷渾王族墓選址與葬俗探析》,以上三文均載《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2期。但已刊發(fā)的相關文章對志文釋錄或斷句多處有誤,加之相關史事亦有進一步闡釋之必要,故謹撰此文,以求正于方家。

        據報道可知,慕容智的墓志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9月在甘肅天??h祁連鎮(zhèn)岔山村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這一墓葬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該墓葬西距曾經發(fā)現(xiàn)多方唐代吐谷渾王室成員墓葬的甘肅武威青咀灣、喇嘛灣15公里。據簡報所載,墓志由蓋、志兩部分組成,青石質。志蓋盝頂,底邊長54.5厘米、寬54.2厘米,頂邊長39.6厘米、寬39.6厘米、厚8.8厘米,正面中間陰刻篆書“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周圍飾以纏枝卷草花卉紋。墓志為正方形,邊長53.7厘米、厚9.2厘米。正面楷書志文,20行,滿行21字,共刻392字。從簡報所附志文照片來看,志文刻寫清晰,保存完好(見圖1)。其中“天”“地”“日”“月”“年”“正”“授”等為武周新字。墓志左側面有縱刻為兩行的文字性質的符號,其中部分符號具有和漢字相同的偏旁部首。盡管史籍中并未見吐谷渾有本民族文字的記載,相反卻記該民族“自吐谷渾至葉延曾孫視羆,皆有才略,知古今,司馬、博士皆用儒生”。(2)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一百九十《邊防典·吐谷渾》,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5164頁。但經本人考察,側面符號似乎又并非道教符咒。而且據前引學者研究,從字形上來說,這些字符與契丹大字最為接近,就字意來說也與契丹大字有相似之處,是否為魏拓跋鮮卑部早期所創(chuàng)之鮮卑文字,或吐谷渾人自創(chuàng)的文字,(3)劉兵兵、陳國科、沙琛喬:《唐〈慕容智墓志〉考釋》,《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2期。有待深入研究。

        圖1 慕容智墓志正文文字及側面符號

        為便于下文引述,茲將志文重新釋錄、標點如下:

        大周故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員外置喜王慕容府君墓志銘并序

        王諱智,字哲,陰山人,拔勤豆可汗第三子也。原夫圓穹寫象,珠昴為夷落之墟;方礴凝形,玉塞列藩維之固。其有守中外,沐淳和,貴詩書,踐仁義,則王家之生常矣;廓青海,凈湟川,率荒陬,款正朔,則主家之積習矣。故能爪牙上國,跨躡邊亭,控長河以為防,居盤石而作固。靈源茂緒,可略言焉:祖麗杜吐渾可汗。父諾曷缽,尚大長公主,駙馬都尉、跋勤豆可汗。王以龜組榮班,魚軒懿戚,出總戎律,敷德化以調人;入奉皇猷,耿忠貞而事主。有制曰:“慕容智,鮮山貴族,昂城豪望,材略有聞,宜加戎職,可左領軍將軍。”俄加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望重邊亭,譽隆藩邸。西園清夜,敬愛忘疲;東閣芳晨,言談莫倦,誠可長隆顯秩,永奉宸居。豈謂齊桓之痾,先侵骨髓;晉景之瘵,已入膏肓。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靈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即其年九月五日遷葬于大可汗陵。禮也!上懸烏兔,下臨城闕,草露朝清,松風夜發(fā)。泣峴山之淚隋(墮),悲隴水之聲咽。嗚哀哉!乃為銘曰:

        丹烏迅速,白兔蒼茫。兩楹流奠,二豎绖殃。崩城慟哭,變竹悲傷。一銘翠琰,地久天長。

        案:《考古與文物》已經刊發(fā)的有關研究文章中多處釋錄、斷句有誤,如志文中“正朔”之“正”為一武周新字,誤釋為“缶”;“藩邸”之“邸”為一異體字,誤釋為“邦”;又將“二豎”之“豎”,誤釋為“鑒”;將“绖殃”之“绖”,誤釋為“經”。另外,“浄”為“凈”的異體字,“欵”為“款”的異體字,“隋”應為“墮”之誤刻。這些字應一并以現(xiàn)行正字釋錄或說明。至于斷句錯誤處,恕不一一指出。

        一、志文釋義與志主生平

        該志文文字典雅,多處用典。志文曰:“原夫圓穹寫象,珠昴為夷落之墟;方礴凝形,玉塞列藩維之固。”圓穹即穹圓,為天空。寫象,即天象。珠昴,昴為星宿名,為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夷落,古稱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均指吐谷渾所處的西方?!胺巾纭贝复蟮?,“藩維”即藩國,均言吐谷渾曾為唐朝穩(wěn)固的藩國。

        志文繼之稱:“其有守中外,沐淳和,貴詩書,踐仁義,則王家之生常矣;廓青海,凈湟川,率荒陬,款正朔,則主家之積習矣?!眱簦玖x為春秋時魯國北城門爭門的護城河?;内?,荒遠的角落?!翱钫贰?,原“欵”實為“款”的異體字;正朔,帝王新頒的歷法,古為政權的標志。此句是說,志主一家在文化上早已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地域上曾經以青海為城郭,以湟水為護城河,霸有西戎而款附內地,已經接受了唐朝的統(tǒng)治。進而稱其“故能爪牙上國,跨躡邊亭,控長河以為防,居盤石而作固”,也是言作為藩國的吐谷渾政權,曾有控制青海、河源地區(qū),固守唐朝西疆的輝煌歷史。

        “王以龜組榮班,魚軒懿戚。出總戎律,敷德化以調人。入奉皇猷,耿忠貞而事主?!饼斀M與魚軒,指的是唐代的章服之制?!缎绿茣ぼ嚪尽酚?,唐朝初年規(guī)定京官五品以上才佩帶魚符,而且魚符皆配有魚袋。武則天垂拱二年(686)正月二十日赦文:“諸州都督、刺史,并準京官帶魚袋。”到了武則天改唐為周后,又改魚符為龜符,“天授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4)《唐會要》卷三十一《輿服上·魚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76頁。此處言作為唐朝官員與皇家懿親的志主佩帶金龜以及魚袋,列班宿衛(wèi),無比榮耀,出外將兵能以德服人,入京宿衛(wèi)則忠誠侍主。

        對于志主源出,志文稱:“鮮山貴族,昂城豪望?!滨r山即鮮卑山,為鮮卑族的發(fā)源地,在今大興安嶺一帶?!短颇饺葺喣怪尽芬喾Q其家族:“鮮卑之山,發(fā)其原也?!卑撼牵肿麝某?,是吐谷渾初到河隴時疆域控制之地,在今四川西北阿壩一帶,《魏書·吐谷渾傳》載:“吐谷渾遂徙上隴,止于枹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龍涸?!?5)《魏書》卷一〇一《吐谷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第6冊,第2234頁。這里均代指志主為吐谷渾王族,出身高貴。

        志文盛贊志主,文曰:“西園清夜,敬愛忘疲,東閣芳晨,言談莫倦,誠可長隆顯秩,永奉宸居!”西園,指皇家駙馬所居之地,如北宋畫家李公麟與文人雅士在駙馬都尉王詵府中作客聚會,乃乘興作《西園雅集》。因志主父為唐朝駙馬,這里代指志主父母居住處。東閣,指宰相招致、款待賓客之地。李商隱《九日》詩:“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宸居,指帝王居住的皇宮。這里指志主在家侍親孝,在朝受恩寵,正可榮耀為官、侍衛(wèi)皇宮,卻英年早逝。

        對于志主去世,志文記:“豈謂齊桓之痾,先侵骨髓;晉景之瘵,已入膏肓。”前句引《史記》扁鵲見蔡桓公的典故。齊桓公因不聽扁鵲有病要及時治療的建議,以致于延誤,病入骨髓,無可救藥。后句引《左傳》春秋時期的晉景公請秦國名醫(yī)醫(yī)緩治病的典故。醫(yī)緩前去看過后認為:“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边@里借用這兩個典故,說明志主是因病不可救治而終。

        志文最后說到:“上懸烏兔,下臨城闕,草露朝清,松風夜發(fā)。泣峴山之淚隋(墮),悲隴水之聲咽”,這里的“烏兔”以及銘文之“丹烏”“白兔”,分別代指日月,神話傳說中月上有月兔,而太陽是三足金烏所化。峴山,在襄陽,西晉羊祜鎮(zhèn)襄陽時,常登此山,置酒吟詠。隴水源出隴山,古詩文中常代指分別、思念之處。這里以“泣峴山之淚”與“隴水之聲”,借指志主去世及親友的哀痛與思念。

        對于志主生平事跡,志文又稱:“王諱智,字哲,陰山人。拔勤豆可汗第三子也?!标幧?,即今蒙古高原之陰山。《慕容忠墓志》亦稱:“王諱忠,陰山人也?!?6)《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銘》,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64-65頁。陰山本是漠北的一個地標,漢魏以來成為漠北草原民族的一個標簽。以鮮卑為代表的北方民族,往往都以陰山為祖籍,或以陰山為郡望。吐谷渾王室數代如此自稱,既是他們對于鮮卑民族身份的認同,也是對北方草原生活的歷史記憶。稱“拔勤豆可汗第三子”,下文又稱“父諾曷缽,尚大長公主,駙馬都尉”,可見志主父為吐谷渾王諾曷缽,但其母是否為諾曷缽的正妻弘化公主,志文沒有明言。志文稱“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靈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武周天授二年為公元691年,則慕容智應出生于公元650年,為唐高宗永徽元年。在他出生時,正值吐谷渾諾曷缽政權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統(tǒng)治青海、隴右之際。結合史傳與墓志,可知諾曷缽子嗣至少應有五人?!缎绿茣ね鹿葴唫鳌酚涢L子蘇度摸末,尚金城縣主,(7)《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吐谷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第15冊,第6227頁。而據《金城縣主李季英墓志》,(8)《大唐金城縣主墓志銘》,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第66頁。慕容忠亦尚金城縣主,則蘇度摸末與慕容忠應為同一人,其生于貞觀二十二年(648)。次子為梁漢王闥盧摸末,尚唐金明縣主。(9)《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一》,第4冊,第1197頁。三子為志主喜王慕容智。據《弘化公主墓志》知第五子為慕容萬。第四子尚不能確定為何人。

        對于志主的官履,從志文所引朝廷昔日為志主下發(fā)的任官詔制看,最初所授的應該為左領軍將軍,之后才相繼加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與云麾將軍。志主去世之際,志文標題稱“大周故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員外置喜王”。云麾將軍,唐宋定為武散階?!缎绿茣ぐ俟僦尽罚骸?兵部)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一品曰驃騎大將軍……從三品上曰云麾將軍、歸德大將軍?!?10)《新唐書》卷四十九《百官志四》,第4冊,第1284頁。左玉鈐衛(wèi),為唐初左領軍衛(wèi)所改,《唐會要》:“左右領軍衛(wèi):龍朔二年,改為左右戎衛(wèi)。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復為左右領軍衛(wèi)。光宅元年,改為左右玉鈐衛(wèi)。神龍元年,復改為左右領軍衛(wèi)。”(11)《唐會要》卷七十一《十二衛(wèi)》,第1519頁。具體建置與職責,《新唐書·百官志》記:“左右領軍衛(wèi):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wèi)……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四)面助鋪(輔)及京城、苑城諸門?!眴T外置,即員外置同正員,在定制以外所任官員,稱為員外置。結合志文后稱“永奉宸居”句,志主生前作為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為宿衛(wèi)京城皇城的府兵將領,又因為蕃族子弟而“員外置”,且加散階云麾將軍,可知他臨終之際因外出將兵,實際任職在靈州。在府兵制下,吐谷渾王室所任之十六衛(wèi)之職,實為唐朝廷為籠絡他們而給予的榮譽性職位,擔任此職往往在宿衛(wèi)京城的名義之下,時刻處于皇室及其他諸衛(wèi)之長的監(jiān)控之中。

        二、志主父祖及本人王號

        前文提及,志文謂志主“祖麗杜吐渾可汗”。麗杜吐渾可汗不見史書,但因志主父為諾曷缽,則其祖麗杜吐渾可汗即為隋唐之際的吐谷渾王慕容順,唐朝曾頒詔“封順為西平郡王,仍授趉胡呂烏甘豆可汗”。(12)《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第16冊,第5300頁。另外,上引《慕容忠墓志》卻稱“祖特麗度許符別可汗”,“麗度”與“麗杜”顯然是一個讀音,應即“呂烏甘豆”的促讀。至于“趉胡”與“特”,讀音是可以勘同的,“特”應為“趉胡”的促讀。其實古代文獻中的吐谷渾、吐渾、退渾、趉胡之名,都是同一民族名稱的不同音譯,吐谷渾與土胡、土護在語音上完全對應。據研究,“趉胡”即吐谷渾、吐渾、退渾的異譯?!摆k”,《通典》注其讀音為“巨屈反”,應即“吐谷”“退”“吐”的異譯?!昂奔础皽啞钡漠愖g?!皡巍?,按今土族語讀如“尼”[ni]音,今土族語呂姓即讀“尼”音可證,[ni]為名詞數格,相當于漢語的“的”?!盀醺识埂保岸埂睘槌潭雀痹~,今讀如“莫干特”[mergantei],有英明的、智慧的、善巧的等義,故可意譯為“吐谷渾英明的可汗”。(13)呂建福:《土族名稱考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志文稱志主父諾曷缽,又稱“拔勤豆可汗”。對于諾曷缽此王號,史書卻均記為“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加之上引志主長兄《慕容忠墓志》亦記:“父諾曷缽,青海國王、駙馬都尉、烏地也拔勤豆可汗”,顯然史書所記“拔勒豆”應為“拔勤豆”之誤?!鞍吻凇迸c“特勤”讀音很近,古代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政權常呼可汗的弟弟或王子,甚至可汗的家人為“特勤”。韓儒林先生早年指出,回鶻有“狄銀”,契丹有“惕隱”,元代蒙古有無數“的斤”,皆“特勤”之異譯。(14)韓儒林:《突厥官號考釋》,《穹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9頁。另外,筆者又請教呂建福先生,據他解釋,“拔勤豆”應為今土族語[bayietie]的音譯,意為喜悅的、喜慶的、喜樂的,指人有樂觀、豁達的性格。而“烏地也”應該是今土族語的[merganni]的音譯,意為英明的,為“烏甘豆”的異譯,“也”為介詞“的”,今讀“尼”“聶”。敦煌文書中,藏文作maga,漢譯“莫賀”,也是“烏地也”“烏甘豆”的同音異譯。綜上所述,“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應為英明、快樂的可汗之意。而此似乎又與之后唐朝為安置吐谷渾王室之“安樂州”的名稱相一致。

        對于慕容順,史書記載甚明,他為吐谷渾王伏允長子,隋末在煬帝降服吐谷渾以后,伏允以其長子順為質于隋。但在李淵占據關中以后,吐谷渾王子順從江都回到長安。唐高祖李淵為了聯(lián)合吐谷渾鏟除盤踞涼州的李軌政權,“乃約伏允和,令擊軌自效,當護送順”。后來在伏允出兵幫助之下,李軌政權被成功鏟除,伏允“即遣使請順,帝遣之。順至,號為大寧王”。(15)《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4頁。

        唐朝初年,吐谷渾與唐關系緊張,貞觀九年(635)唐朝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大軍征討。因慕容順為質于隋期間,伏允立順弟為太子,慕容順回國以后心懷不滿,就在唐軍出兵吐谷渾期間,“自以失位,欲以功自結天子,乃斬天柱王,舉國降”。后伏允兵敗而死,吐谷渾“國人立順為君,稱臣內附,詔封西平郡王,號趉胡呂烏甘豆可汗”。但是,“順久質華,國人不附,卒為下所殺,立其子燕王諾曷缽……詔封諾曷缽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勤)豆可汗”。(16)《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6頁。隨后諾曷缽入唐致謝并請婚,唐朝以宗室女為弘化公主嫁于諾曷缽。

        至此可知隋唐時期幾位吐谷渾可汗王號:志主曾祖伏允為步薩缽可汗,志主祖父慕容順為趉胡呂烏甘豆可汗(又稱麗杜吐渾可汗或特麗度許符別可汗),志主父親慕容諾曷缽為烏地也拔勤豆可汗。在吐蕃北擴而吐谷渾王室被迫遷至靈州以后,諾曷缽的可汗稱號又被其嫡長子慕容忠所繼承,上引其墓志稱“童年入侍,后加鎮(zhèn)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wèi)大將軍,襲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

        除了以上吐谷渾語的王號外,他們還得到中原王朝封授的郡王或王的爵號。從慕容順開始,唐朝冊封吐谷渾王以郡王稱號,前引史書稱吐谷渾國人立順為君,稱臣內附以后,獲唐朝“詔封西平郡王”。在慕容順被殺以后,史書載:“諾曷缽幼,大臣爭權。帝詔侯君集就經紀之,始請頒歷及子弟入侍。詔封諾曷缽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勤)豆可汗,遣淮陽郡王道明持節(jié)冊命,賜鼓纛。諾曷缽身入謝,遂請婚,獻馬牛羊萬?!?17)《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6頁。但從史書另外兩處記載可知,冊封諾曷缽河源王是在貞觀十年(636)三月,而諾曷缽來唐朝覲是在該年十二月?!顿Y治通鑒》貞觀十年明確記:“三月,丁酉,吐谷渾王諾曷缽遣使請頒歷,行年號,遣子弟入侍,并從之。丁未,以諾曷缽為封河源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18)《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太宗貞觀十年(636),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點校本,第6119頁。《舊唐書·太宗紀》又有記:貞觀十年,“十二月壬申,吐谷渾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來朝”。(19)《舊唐書》卷三《太宗紀》,第1冊,第46頁。二書記事先后銜接,諾曷缽獲封河源王是在貞觀十年三月無疑。

        吐蕃北擴以后,為了聯(lián)合并激勵吐谷渾抵抗吐蕃進占青海一帶,唐高宗更封諾曷缽為青海王,“乾封元年五月,封河源王慕容諾曷缽為青海王”。(20)《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四《外臣部·封冊二》,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11341頁。從“河源郡王”到“青海國王”,爵位從郡王跨越到了國王,亦即諸侯王,已為唐朝藩王封號,是所謂異姓王,等級上明顯高于郡王。唐制王爵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正因此,前引《慕容忠墓志》也稱其父祖“并軍國爪牙,乾坤柱石,忠勤克著,異姓封王”。而《慕容威墓志》明確地稱:“惟賢曾祖缽,尚太宗文武圣皇帝女弘化公主,拜駙馬都尉,封河源郡王,食邑三千戶,尋進封青海國王,食邑一萬戶,特賜實封三百戶?!?21)《大唐故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慕容威墓志》,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第69-70頁??梢?,唐代郡王與王,二者從禮儀等級到食邑、實封,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諾曷缽所封“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的稱號,為其后的四代子孫先后承襲,分別為慕容忠、慕容宣趙、慕容輪、慕容復,一直到貞元年間慕容復死后才停封。史書記:“貞元十四年十二月,以朔方節(jié)度副使、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同正慕容復為襲長樂州都督、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未幾,卒,其封襲遂絕?!?22)《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第16冊,第5301頁??梢娺@一爵號非吐谷渾王室自稱,而是唐朝廷的實封、實授,并一直為入唐吐谷渾王室所獨有,到了貞元年間吐蕃威逼唐京畿之際,吐谷渾王室衰微,實際所統(tǒng)部落人口十分有限,吐谷渾王室的藩王稱號已經名存實亡,唐朝廷才停其封襲。

        除了志主父祖之可汗與王爵稱號外,志主兄弟之王號也是頗引人注意的。志主為“喜王”,志文標題稱“喜王慕容府君”,但志文所引朝廷詔書卻不稱其為王。按理說,諸侯王、藩王之下還可以封郡王,所謂“喜王”應該為郡王,但實際情況是唐朝并未曾頒冊實授,只是在吐谷渾蕃部落內部施行而已。對于吐谷渾蕃部落內部封王、封公主的現(xiàn)象,周偉洲先生曾指出:“‘成月公主’之封號,并非唐朝所封敕,正如前述諸志所記‘政樂王’、‘輔國王’、‘代樂王’封號一樣,均為吐谷渾本藩所自封?!?23)周偉洲:《吐谷渾墓志通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3期。事實的確如此,慕容智之后的吐谷渾其他王子墓志亦有所反映,如《慕容明墓志銘》就明確稱其“年五歲,以本蕃號代樂王”。(24)《大唐故代樂王上柱國慕容明墓志銘》,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第71-72頁?!赌饺蓐毓狻纺怪痉Q其“年甫三歲,以本蕃嫡孫,號觀樂王。年十歲,以本蕃嫡子,號燕王”。(25)《大唐慕容府君(曦光)墓志銘》,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第72-73頁。

        其實,吐谷渾內部封王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呂夸(26)呂夸之名見于《隋書·吐谷渾傳》等處,但《周書·吐谷渾傳》《北史·吐谷渾傳》及《通典》190《邊防典·吐谷渾》作“夸呂”,相比較《隋書·吐谷渾傳》的撰修與史料來源比較接近這位可汗生活的時代。時期有廣定王、鐘留王、龍涸王、渾洮王、趙王、定城王、嵬王,伏允時期有仙頭王、尊王、高昌王、大寧王、天柱王、大寶王,諾曷缽時期有成王慕容忠、梁漢王闥盧摸末、喜王慕容智、宣王慕容萬、元王慕容若。呂夸與伏允時期,因中原或戰(zhàn)亂、或分裂,吐谷渾王趁機稱可汗,子弟封諸王,明顯是僭越和自大,中原王朝亦無可奈何。但客觀來說,這也是吐谷渾王國政權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完善其中央政治制度的一種反映。伏連籌時期,其政權建設“準擬天朝,樹置百官,稱制諸國,以自夸大”,到呂夸時期,其個人“始號可汗”,其“官有王、公、仆射、尚書及郎中、將軍之號”,(27)《魏書》卷一〇一《吐谷渾傳》,第8冊,第2239-2240頁。顯示出其政權的日益強大與政治制度的日趨完善。但自從諾曷缽歸附唐朝以后,其本人授封王爵號,已經是唐朝羈縻控制與應對時局的權宜之計,但對其子弟不見唐朝有明確封郡王之例。可見,自諾曷缽以后,吐谷渾子弟稱王,僅僅是其內部封王的一種延續(xù),并未得到唐王朝冊封與實授,加上其原有權威的喪失,這種內部封王,已經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所以從慕容忠承襲可汗之后,吐谷渾王室子弟已經不見有稱王的現(xiàn)象。

        三、吐谷渾王室墓地及其涼州情結

        關于慕容智去世及之后的葬地,志文謂:“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靈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即其年九月五日遷葬于大可汗陵。”志主天授二年三月去世后,應該先是暫寄靈柩于靈州,也就是古人所謂殯厝于靈州,至九月五日又遷送至涼州南山正式下葬,所以稱“遷葬”。

        史書記吐谷渾主稱可汗是從呂夸開始的,呂夸時期,“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29)《魏書》卷一〇一《吐谷渾傳》,第8冊,第2240頁。此時吐谷渾雖與北周、隋比鄰,但其國力強盛,政局穩(wěn)定,并未受中原封號。因此,呂夸薨后之陵墓不可能遠離吐谷渾的中心地,而應該與其前吐谷渾諸王陵一樣,在吐谷渾的中心地青海、河源地區(qū),而不可能在遠離其中心地的涼州南山。

        呂夸之下為世伏,開皇十一年(591)“呂夸卒,子世伏立。使其兄子無素奉表稱藩,并獻方物”。(30)《隋書》卷八十三《吐谷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點校本,第6冊,第1844頁。開皇十六年(596),“以光化公主妻伏……明年,其國大亂,國人殺伏,立其弟伏允為主。使使陳廢立之事,并謝專命之罪,且請依俗尚主,上從之。自是朝貢歲至”。(31)《隋書》卷八十三《吐谷渾傳》,第6冊,第1844頁。吐谷渾可汗世伏,開皇十六年尚隋光化公主,次年即被殺。因內亂被殺,應該是被殺于疆域內,且被殺后由其弟伏允繼位,則其陵墓應該也是在青海、河源地區(qū)。

        伏允與其子順先后繼承吐谷渾可汗,但最后都是在動亂之際,分別被殺或被迫自殺,而且時間都在貞觀九年(635)至貞觀十年之間。其歷史背景正是隋唐之際,吐谷渾叛服無常,“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32)《隋書》卷八十三《吐谷渾傳》,第6冊,第1845頁。最終貞觀九年唐朝大軍出征?!杜f唐書·吐谷渾傳》先是記:“伏允西走,渡圖倫磧,欲入于闐,將軍薛萬均率輕銳追奔,入磧數百里,及其余黨,破之。磧中乏水,將士皆刺馬血而飲之?!焙笥钟洠骸胺蚀髴?,與千余騎遁于磧中,眾稍亡散,能屬之者才百余騎,乃自縊而死。”(3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第16冊,第5299頁??梢?,伏允最后被唐薛萬均督帥的銳騎所破,被迫自殺于磧中(《通鑒》與《唐會要》記為被左右隨從所殺)。而所謂“磧”,應該就是史書前面所提的圖倫磧。因其地在通向于闐的道上,所以必指今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從伏允逃遁的方向與史書明確記載的自殺地點看,都遠離涼州,所以他最后也不應該葬在涼州南山。

        伏允被迫自殺以后,伏允長子慕容順斬殺因干政而傾向吐蕃的天柱王,舉國降唐。在唐朝的支持下,吐谷渾國人立順為君,稱臣內附。唐朝詔封順為“西平郡王,仍授趉胡呂烏甘豆可汗”;還一度派遣李大亮率精兵鎮(zhèn)撫,幫助其穩(wěn)定政局。但史書隨之又記:“順既久質于隋,國人不附,未幾為臣下所殺。其子燕王諾曷缽嗣立。”(34)《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第16冊,第5300頁。由此可知,順被國人所殺是在他已經成為吐谷渾可汗以后。當時吐谷渾并沒有受到外來勢力的進攻,其控制的中心地區(qū)還是在青海、河源地區(qū)。順被殺后應該也不會葬在遠離吐谷渾中心地的涼州南山。

        慕容順之下繼承吐谷渾汗位的是志主父諾曷缽。志主去世下葬的時間為武周天授二年,該年四月起武周年號改為如意,九月又改為長壽,一年用了三個年號,志主為該年三月二日去世,所以稱“天授二年”。關于諾曷缽,史書有明確記載:“垂拱四年,諾曷缽卒,子忠嗣。”(35)《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第16冊,第5300頁。諾曷缽卒于武則天執(zhí)政的唐垂拱四年(688),早于志主去世時間三年。諾曷缽去世之際,吐谷渾王室已經遷居靈州十余年,既然慕容智去世后為歸葬祖塋,則早于他去世的乃父諾曷缽應該也是葬在這里。此后,志主兄慕容忠薨后也是葬在這里,但去世時間已到了圣歷元年(698)五月三日,比志主慕容智還要晚幾年,顯然所謂“大可汗陵”不可能是其兄慕容忠或之后繼承吐谷渾可汗者的陵墓。尤其重要的是,作為諾曷缽王后的弘化公主,于圣歷元年五月三日薨后的墓也在這里,其墓志云:“以圣歷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而且明確稱“吾王亦先時啟殯,主乃別建陵垣。異周公合葬之儀,非詩人同穴之詠”。(36)《大周故西平公主(弘化公主)墓志》,錄文參見周偉洲編著:《吐谷渾資料輯錄》,第63頁。顯然因諾曷缽薨后先葬,所以公主薨后為之別建陵垣,兩人并非合葬或同穴而葬,但二者應該相距不遠。再從諾曷缽在位的時間與當日之威望來看,從貞觀十年就任吐谷渾可汗,至龍朔三年(663)出走涼州,諾曷缽作為吐谷渾可汗在其國中心地青海、河源地區(qū)實際統(tǒng)治了整整27年。從龍朔三年出走涼州,直至垂拱四年薨逝,盡管吐谷渾舊地在吐蕃的扶植下又設了吐谷渾傀儡政權,但作為名義上的吐谷渾可汗與吐谷渾流亡政權的元首,諾曷缽又居汗位25年。諾曷缽前后共計在位達53年之久,是吐谷渾諸可汗中統(tǒng)治時間比較長的一位可汗,算得上是一位大可汗。如此看來,所謂“大可汗陵”應該就是指諾曷缽的陵墓。那么,諾曷缽薨后,會不會歸葬在青海、河源地區(qū)呢?其為何要葬在涼州南山呢?或者說其與整個吐谷渾王室成員對涼州南山地區(qū)的歷史情結又在哪里呢?這些問題還必須從吐谷渾投唐前后的歷史去考察。貞觀九年至十年,慕容順被殺以后,在唐朝的支持下,吐谷渾推立燕王諾曷缽為可汗。據史書記載,當時“諾曷缽年幼,大臣爭權。帝詔侯君集就經紀之”。(37)《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6頁。這時候吐谷渾內部,不僅僅是諾曷缽年幼問題,更重要的是吐谷渾內部矛盾錯綜復雜,各大臣貴族不僅在內部利益上有矛盾,關鍵的是這時候的吐谷渾政權在對外關系上也存在很大分歧。這時候其對外關系,不僅存在是否親唐的兩派,而且又出現(xiàn)了親吐蕃的一派。就在貞觀十四年(640)唐朝頒詔嫁弘化公主于吐谷渾,令淮陽王李道明與右武威將軍慕容寶持節(jié)送公主之后,吐谷渾宣王跋扈,貞觀十五年,“諾曷缽所部丞相宣王專權,陰謀作難,將征兵,詐言祭山神,因欲襲公主,劫諾曷缽奔于吐蕃……諾曷缽知而大懼,率輕騎走鄯城”。(38)《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渾傳》,第16冊,第5300頁。結果在唐朝出兵以后,諾曷缽才得以穩(wěn)定住政局。由此可見,當時吐蕃已經染指吐谷渾內訌,吐谷渾內部已經有明確親吐蕃的一派勢力。

        事實也正是這樣,唐朝初年,其與吐谷渾、吐蕃三方間的關系,很早就糾纏、牽制在一起。若對此不能辨析說明,則明顯有率爾操觚之嫌。吐蕃于隋唐之際,在雄才大略的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已經完成內部整合而開始北擴。但吐蕃的北擴,很長時間是遇到吐谷渾政權聯(lián)合黨項各部的頑強抵抗的。為此,早在貞觀八年(634)唐朝對吐谷渾的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唐就曾聯(lián)系黨項,瓦解了黨項與吐谷渾原有的聯(lián)盟,有跡象顯示同時還聯(lián)系了吐蕃。(39)李宗俊、梁雨昕:《〈隋書·附國傳〉與早期吐蕃史相關問題》,《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所以,當戰(zhàn)爭之后,敦煌吐蕃歷史文獻《贊普傳記》有此記載:“其后,贊普親自出巡,在北道,既未發(fā)一兵抵御,亦未發(fā)一兵進攻,迫使唐人及吐谷渾人,歲輸貢賦,由此,首次將吐谷渾人收歸轄下?!?40)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2-113頁。唐朝與吐蕃隨后反目,《舊唐書》記載:“弄贊遂與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鋒。其國人畜并為吐蕃所掠。于是進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率其眾二十余萬,頓于松州西境?!?41)《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第16冊,第5221頁。據漢文史書記載,吐蕃是因求娶公主不得,而向吐谷渾和唐朝大軍壓境。(42)史書所謂“(吐蕃)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使者既返,言于弄贊曰:‘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澦炫c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眳⒁姟杜f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第16冊,第5221頁。其實主要原因是,原來的吐谷渾政權被唐攻滅以后,吐蕃為瓜分吐谷渾,搶占吐谷渾、黨項各部的土地、人口,與唐矛盾升級。此后,吐蕃因遇到了唐朝與由唐朝扶植的吐谷渾、黨項各部的聯(lián)合抵抗,北擴受挫。經唐蕃松州之戰(zhàn)后,吐蕃意識到北擴的阻力之大,唐朝也認識到吐蕃之強勁,雙方轉而和親結好。唐朝更是意識到吐谷渾政權在阻止吐蕃北擴,穩(wěn)定其西部邊疆中發(fā)揮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唐扶植的吐谷渾諾曷缽政權得以維持了在青海、隴右的統(tǒng)治。

        唐高宗上臺以后,以弘化公主出嫁的緣故,拜諾曷缽為駙馬都尉,又將唐朝宗室女金城縣主與金明縣主分別嫁與諾曷缽長子蘇度摸末和次子梁漢王闥盧摸末。唐朝繼續(xù)加強了與吐谷渾的關系。而這時候的吐蕃政權,自祿東贊父子執(zhí)政以后,重新啟動了北擴計劃。漢文史書所記載的吐蕃與吐谷渾出現(xiàn)矛盾的時間明顯滯后,其中稱“龍朔、麟德中遞相表奏,各論曲直,國家依違,未為與奪”。(4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第16冊,第5223頁。但據敦煌吐蕃歷史文獻《大事記年》反映,吐蕃經略吐谷渾早在高宗顯慶年間就已經開始,因從顯慶四年(659)開始,大論祿東贊連續(xù)8年都坐鎮(zhèn)吐谷渾境,而且早在顯慶四年唐蕃間就已經發(fā)生了一場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百澠振v于‘札’之鹿苑,大論東贊前往吐谷渾(阿柴)。達延莽布支于烏海之‘東岱’處與唐朝蘇定方交戰(zhàn)。達延死,以八萬之眾敗于一千。是為一年?!?44)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第88頁。但該年戰(zhàn)爭中唐朝方面的將領可能不是蘇定方,因據史書反映,該年蘇定方在遼東戰(zhàn)場。正是因為唐蕃戰(zhàn)爭此時已經開始,而且吐蕃攻勢兇猛,所以吐谷渾王室放棄了青海、河源舊地,被迫流亡涼州。對于諾曷缽為首的吐谷渾王室出走涼州的具體時間,兩唐書記載含糊,但《資治通鑒》明確記在龍朔三年,是書該年五月條記:“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論曲直,更來求援,上皆不許。吐谷渾之臣素和貴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吐蕃發(fā)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依涼州,請徙居內地。上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帥右武衛(wèi)將軍獨狐卿云、辛文陵等分屯涼、鄯二州,以備吐蕃。六月,戊申,又以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jié)度諸軍,為吐谷渾之援?!?45)《資治通鑒》卷二〇一,高宗龍朔三年(663),第6335-6336頁。這是漢籍明確記錄吐谷渾王室出走涼州的最早記載。結合上引吐蕃歷史文獻來看,以諾曷缽為首的吐谷渾王室出走涼州的具體時間為龍朔三年可信無疑,但關于吐谷渾與吐蕃矛盾的激化,應該正如敦煌吐蕃歷史文獻所反映的那樣,早在顯慶四年吐蕃大論祿東贊開始坐鎮(zhèn)吐谷渾境時已經開始了。

        吐谷渾王室出走涼州以后,盡管唐朝出兵分屯涼、鄯二州,以防御吐蕃,而且以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jié)度諸軍,為吐谷渾之援,但唐王朝并沒采取實質性的軍事反擊。此后幾年時間里,吐谷渾王室及隨王室而來的數千帳吐谷渾軍民駐牧于受唐軍保護的涼、鄯二州之間,王室牙帳應該就設在相對安全的涼州南山一帶。至此,吐谷渾流亡政權在唐軍的聲援下,應該是繼續(xù)號召和組織隨從的吐谷渾各部與已經陷蕃的吐谷渾舊部,繼續(xù)抵抗吐蕃的占領。但隨后吐蕃的攻勢更為猛烈,不僅在西域正面挑戰(zhàn)唐之權威,還在高宗乾封二年(667)攻陷了川西生羌十二州,以此分散唐軍力量或擴大戰(zhàn)果。巧合的是,此時期高麗也發(fā)生內亂,男獻城求救于唐,乾封元年六月,唐朝出兵高麗,隨后戰(zhàn)爭不斷升級,大大牽制了唐軍。

        在吐蕃最初占領吐谷渾期間,唐朝因各種原因并沒有在青海河源地區(qū)及時反擊,而是采用了犧牲吐谷渾的綏靖政策,《資治通鑒》記載:“吐蕃祿東贊屯青海,遣使者論仲琮入見,表陳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上不許。遣左衛(wèi)郎將劉文祥使于吐蕃,降璽書責讓之。”(46)《資治通鑒》卷二〇一,高宗龍朔三年(663),第6336頁??梢姡仆醭藭r還是僅僅限于外交譴責,實質性的軍事行動并沒有。相反,這次吐蕃進攻吐谷渾,不僅是瞅準了唐軍為西域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已歷時七八年,戰(zhàn)爭之后唐朝又忙于強化對西域的統(tǒng)治與重新確立唐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秩序,(47)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406頁。加之又為出兵高麗而疲于奔命的絕佳機會,而且吐蕃還一再通過外交手段巧妙迷惑唐朝廷,甚至爭取唐朝廷的支持。直至高宗麟德二年(665),史書還有記:“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復與吐谷渾和親,仍求赤水地畜牧?!?48)《資治通鑒》卷二〇一,高宗麟德二年(665),第6343頁。赤水地在九曲河源地區(qū),說明吐蕃在實際上已經占領之后,仍在堅持麻痹唐廷,同時爭取唐朝對其實際占領的承認。

        乾封元年(666)以后,唐朝廷曾嘗試抵抗吐蕃,計劃援助吐谷渾恢復青海、河源舊地,“諾曷缽請內徙。乾封初,更封青海國王”。(49)《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7頁??梢?,此時晉封諾曷缽為青海王,即由郡王晉升為王,就是為了扶持和激勵諾曷缽為首的吐谷渾流亡政權抵抗吐蕃,而且也是在公開宣布青海地區(qū)為吐谷渾封地,明確無誤地向吐蕃宣告,唐朝政府并不承認吐蕃對吐谷渾舊地的占領。但此舉明顯還是寄希望于吐谷渾流亡政府與其本國人民,至于是否親自出兵,唐朝廷還是十分猶豫。總章二年(669),“九月,丁丑朔,詔徙吐谷渾部落就涼州南山。議者恐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先發(fā)兵擊吐蕃。右相閻立本以為去歲饑歉,未可興師。議久不決,竟不果徙”。(50)《資治通鑒》卷二〇一,高宗總章二年(669),第6359頁。也許,正是唐王朝的這種力不從心和猶豫不決,事實上縱容了吐蕃對吐谷渾地的完全占領。吐蕃歷史文獻《大事記年》已經明確記載:“贊普駐于悉立之都那,吐谷渾諸部前來致禮,征其入貢賦稅。是為一年。”(51)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第88頁。說明至高宗總章二年,吐蕃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原吐谷渾全境的占領。

        當吐蕃政權幾乎占領青海、河源地區(qū)原吐谷渾全境以后,唐朝廷看到寄希望于吐谷渾自身的力量擺脫吐蕃的占領已經不可能,也更加意識到吐蕃對唐朝威脅的嚴重性。加之吐蕃繼續(xù)在西域用兵,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陷西域十八州,襲龜茲撥換城,進而陷唐朝安西四鎮(zhèn)。最終,唐王朝被迫在青海、河源出兵?!靶梁ィ杂彝l(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wèi)將軍郭待封副之,以討吐蕃,并援送吐谷渾還故地?!?52)《資治通鑒》卷二〇一,咸亨元年(670),第6363頁。結果,大非川一戰(zhàn),唐軍大敗。這次唐朝出兵之際,吐谷渾王諾曷缽也是率領吐谷渾軍前往的,意欲克復吐谷渾舊地,豈料吐蕃的強大遠遠出乎唐朝與吐谷渾聯(lián)軍的想象。

        大非川一戰(zhàn)后,諾曷缽與其親近數千帳吐谷渾臣民得以暫時幸免,但必須得到妥善安置。“(咸亨)三年,乃徙浩疊水南。諾曷缽以吐蕃盛,勢不抗,而鄯善地狹,又徙靈州,帝為置安樂州,即拜刺史,欲其安且樂云?!?53)《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渾傳》,第20冊,第6227頁。浩疊水即今青海大通河,說明戰(zhàn)后唐朝將諾曷缽統(tǒng)領的吐谷渾部帳安置在鄯州北至大通河一帶。該地區(qū)南有鄯州唐軍的庇護,向北過浩疊水(大通河)不遠,就是涼州南山,諾曷缽又可隨時得到涼州唐軍的援助??梢?,包括涼州南山在內,鄯州以北的大通河兩岸這塊草原、山地,不僅地連吐谷渾故國,也是吐谷渾民族的一塊駐牧地,更為吐谷渾王室及其追隨部帳兩次遇難后的避難之地。諾曷缽薨后,能歸葬涼州南山,也算是踏上了回歸故國之路。

        涼州南山一帶,不僅是吐谷渾王室兩次遇難后的駐牧、避難之地,而且也是隨后多年陸續(xù)投唐的吐谷渾部帳的主要安置地。從正史與出土文獻來看,諾曷缽投唐以后,陸續(xù)有幾次大規(guī)模的吐谷渾人投唐事件。為了安置來降的吐谷渾部落人民,唐朝廷曾為之展開討論。時任涼州都督的郭元振曾上武則天《安置降吐谷渾狀》,建議將涼、甘、肅、瓜、沙州降者,就近安置,所謂“當涼州降者,則宜于涼州左側安置之,當甘州、肅州降者,則宜于甘、肅左側安置之……”他又建議派唐朝官員與吐谷渾王室子弟定期巡查保護,“所置之處,仍請簡取當處強明官人,于當處鎮(zhèn)遇之……共宣超兄弟一人,歲往巡按,以撫育之”。(54)《通典》卷一百九十《邊防典·吐谷渾》,第5166-5167頁。但正如已有學者指出的,這種分散安置吐谷渾的辦法,大大削弱了投唐吐谷渾的力量,之后在面對吐蕃東擴進逼之下,吐谷渾部落逐漸衰落了下去。(55)張云:《唐朝的安邊策略對黨項、吐谷渾發(fā)展命運的不同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但該時期正是在唐王朝的支持及吐谷渾王室的號召之下,才不斷出現(xiàn)吐谷渾人投唐事件,而投唐的吐谷渾人也得到了唐朝的及時安置。如武則天圣歷二年(699),有吐蕃大相論欽陵家族的論贊婆、論弓仁叔侄率領的吐蕃、吐谷渾人投唐事件。該年四月,吐蕃上層內訌,論欽陵家族遭到屠殺,其子弟被迫投唐。先是欽陵弟論贊婆帥所部千余人來降,武則天及時派人迎接后,“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隨之又有“欽陵子弓仁,以所統(tǒng)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衛(wèi)將軍、酒泉郡公”。該年七月,又有“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內附”。(56)《資治通鑒》卷二〇六,則天后圣歷二年(699),第6540頁。后來,武則天久視元年(700)閏七月,“丁酉,吐蕃將麹莽布支寇涼州,圍昌松,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zhàn)于洪源谷”。(57)《資治通鑒》卷二〇六,則天后久視元年(700),第6549頁。洪源谷亦位于涼州南山一帶。圣歷二年武則天在封賞論贊婆叔侄官爵以后,該年十月論贊婆進都朝見,“太后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wèi)大將軍,使將其眾守洪源谷”。(58)《資治通鑒》卷二〇六,則天后圣歷二年(699),第6542頁。吐蕃大軍隨后圍攻涼州,應該是與追討叛逃的吐蕃、吐谷渾部帳有關,也說明唐朝當時是將新投唐的吐蕃與吐谷渾人口集中安置在涼州南山一帶。而且據兩唐書《地理志》記載,涼州境內有吐谷渾部落,“寄在涼州界內”,(59)《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第5冊,第1641頁。另有一羈縻州閤門州,而且還明確記閤門州為吐谷渾州。(60)《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志》,第4冊,第1134頁。今有學者據史書對于“浩亹”水與閤門州的記載,考證后認為,“唐代把浩亹水稱為閤門河,閤門河即今大通河。據此,閤門州應在今武威以南的大通河附近”。(61)濮仲遠:《唐前期涼后境內羈縻府州的興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3期。由此可見,涼州南山前后多次都作為唐朝安置來降的吐谷渾部之地。也可以看出,吐谷渾王室成員對于涼州南山確實有著很深的“故地”情結。而這方墓志也成為了吐谷渾由周邊藩屬到遷居內地,最終融合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員的又一物證和典型案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吐谷渾內遷是周邊諸勢力進入漢地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緣由雖復雜多變,但不可否認是在隋唐一統(tǒng)化王朝牽引下形成的……表明的是他們自主性意識的強化,超越這種‘強化’的則是中華一體性的訴求,在那個時代以‘胡’‘漢’兩種意識的張力表現(xiàn)出來。然而無論‘胡漢分治’還是‘華夷融合’,展現(xiàn)出來的都是周邊民族勢力積極主動的‘介入’?!?62)李鴻賓:《唐朝胡漢互動與交融的三條線索——以墓志資料為中心》,《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歡
        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楊從顯墓志》補考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從《賈養(yǎng)材墓志》觀明末之二三事
        金《張岐墓志》考釋
        遼《馮從順墓志》考釋
        遼代《馬審章墓志》考釋
        91久久国产香蕉熟女线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 亚洲精品国产熟女久久| 激情久久黄色免费网站|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免费国产乱色也|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美女超薄透明丝袜美腿| 久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麻豆 |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有码精品一二区在线| 大量老肥熟女老女人自拍| 日本中文字幕婷婷在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91在线免费| 人妻丰满熟妇一二三区|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亚洲av色先锋资源电影网站|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不卡 |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日夜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97无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