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松,李 研 ,趙李捷
(1.唐山學院 科技處,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師范學院 海洋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3.合肥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我國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根本目標。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提出要“支持各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旨在提高小農戶分享農產品的增值收益。我國是世界林果生產大國,果園面積和林果總產量常年穩(wěn)居全球首位,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0%[1]。林果業(yè)是我國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農村生態(tài)文明和實現(xiàn)農村富裕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的林果業(yè)存在農超對接、農批對接和農社對接等多種農產品產銷對接形式。那么,果品產銷對接過程中的不同交易模式對果農收益的影響是否相同?果農的交易成本對果品產銷對接形式的現(xiàn)實選擇有何影響?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答,有助于在果品的產銷對接過程中開展更加有利于果農收益的果品交易模式。這對于提升果農收入,促進林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研究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源自課題組在2020年1月至8月之間在河北省開展的調研活動。我國的林果種植分為園林水果和食用堅果兩大類。河北省是我國林果種植第一大省。課題組選取了河北省產量最大的梨果和板栗分別作為兩類果品的代表進行農戶調研。兩類果品的調研農戶數(shù)量總計695戶,其中有效樣本量為635戶,樣本有效率為89.93%。果品種植農戶的樣本調研區(qū)域如表1所示。
表1 農戶樣本區(qū)域分布
1.2.1 果農交易模式測量的兩個維度
本研究從果農的交易對象和交易方式兩個維度測量果農的交易模式。果農的交易對象主要包括果品批發(fā)商、零售商、加工商、消費者和集團購買者等組織或個人。
果農交易方式是指根據(jù)果農與果品收購者之間所達成的交易在促成因素、契約達成時間、契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特征對果農交易形式進行的分類。關于農戶交易方式的考察與分類,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借鑒前人對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分類[2-6],本研究將果農的交易方式劃分為市場型交易、關系型交易和銷售合同交易三種類型。
市場型交易是指買賣雙方按照市場機制進行交易,雙方之間沒有任何有形契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缺乏足夠的關注。這種市場型交易無論是在糧食、蔬菜、水果等種植型農產品交易中,還是在各種養(yǎng)殖型農產品交易中都廣泛地存在。
關系型交易是指建立在某種社會關系基礎之上而達成的果品交易,社會關系的建立與存在是交易達成的關鍵,這種社會關系一旦消失,則不再可能繼續(xù)交易。
銷售合同型交易即果品的買賣雙方依據(jù)果品品質、交付地點、付款時間和支付形式等交易內容簽訂的銷售合同,雙方按照合同進行交易,合同的簽訂時間可以是果品成熟前,也可以是果品成熟后。
1.2.2 不同果農交易模式下的果農獲利水平
無論是梨果還是板栗種植者,同一果品種植者往往會種植多個品種果品,各個品種的果品成熟時間略有差異,所以在經營過程中,林果種植者的果品交易也是分批分次完成的。本研究以625份果農樣本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對象及其交易方式為標準,對林果種植者的交易模式及平均每公頃的獲利水平進行了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1.3.1 果農交易成本對交易模式影響的理論分析
根據(jù)理性人假設,銷售模式選擇是果農基于利潤最大化目標的決策結果。對于果農個體而言,不同的銷售模式對應不同的銷售成本和銷售收益,果農通過各種銷售模式下可以感知到的銷售成本和銷售收益進行對比,擇優(yōu)選擇銷售模式,因此,果農銷售成本和銷售收益的影響因素就是影響果農銷售模式選擇的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戶的交易成本對農產品產銷對接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具有多種影響[7-9]。第一,農戶交易成本對其市場參與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交易成本與農產品流通渠道組織關聯(lián)緊密,合理的流通渠道組織與制度安排對于減少交易的搜尋成本、匹配成本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第二,農戶交易成本對銷售渠道選擇具有顯著影響。相關研究顯示,在養(yǎng)殖類農產品產銷對接過程中,交易成本中的談判成本、執(zhí)行成本對農戶的銷售渠道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將農戶交易對象劃分為私人和經紀人兩類,信息搜尋成本對于農戶在二者之間的交易對象選擇具有顯著影響。第三,從農戶生產規(guī)模的角度來看,交易成本對于小規(guī)模農戶參與集體行動的影響更為明顯。信息成本中農戶對市場行情的了解程度和中介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對于農戶交易對象選擇具有顯著影響,除此之外,中間商報價和執(zhí)行成本也是影響果農交易對象選擇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據(jù)前人研究,本研究假設交易成本是影響果農交易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表2 果農交易模式與獲利水平
1.3.2 指標設置與統(tǒng)計特征
1)被解釋變量:交易模式。根據(jù)前面從交易對象和交易形式兩個層面的考察,筆者將果農的交易模式分為了7種主要模式,其中,零售商—銷售合同,加工商—銷售合同,消費者—市場交易,集團購買者—關系交易四個模式的樣本過少,不適合進行計量分析。因此,在計量模型中筆者只考慮剩余的3種交易模式:批發(fā)商—市場交易,零售商—市場交易,加工商—市場交易,共計605戶果農。假設不同交易模式下果農平均生產成本相等,交易模式中的平均交易價格對果農的利潤會產生重要影響。因為樣本果品包括梨果和板栗兩種價格差異較大的果品,所以不能根據(jù)果品的平均交易價格對交易模式進行有序賦值。因為梨果和板栗果農的每公頃利潤差別不大,兩種果品的每公頃均利潤差額為52.21元,差額僅占梨果種植者每公頃利潤的4.71%,且兩種果品種植者的每公頃利潤也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根據(jù)不同交易模式下的果農每公頃利潤升值排序對這3種交易模式進行有序賦值,如表3 所示。
表3 果農交易模式賦值
2)解釋變量: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內涵的界定是交易費用變量設置和測度的基礎。交易費用是交易發(fā)生時伴隨整個交易過程所發(fā)生的全部費用,包括搜尋信息的費用、達成合同的費用、簽訂合同的費用、監(jiān)督合同履行的費用和違約后尋求賠償?shù)馁M用。微觀層面對單個個體或行業(yè)特定交易產生的交易費用測量,主要是按照在交易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來設置和測度。但根據(jù)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學者們在實證研究中對交易費用的構成設置也有所差異的。借鑒前人研究成果[10-11],本研究將果農交易成本設置為三個部分: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執(zhí)行成本。在對三部分交易成本測度指標構成上,依據(jù)客觀性原則,盡可能選取能夠客觀觀測到的直接變量進行測度,具體指標見表4。
第一,信息成本。信息搜尋成本反映了果農為了尋找潛在交易目標和了解相關市場信息所支付的成本?!敖灰浊笆欠衽c中介或買主熟識”指標反映了果農與中介建立聯(lián)系所耗費的成本?!笆欠窳私馄渌袌龅男畔ⅰ焙汀芭c相關信息方溝通信息的次數(shù)”兩個指標共同反映了果農在了解和比較市場信息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下果農為了與中介或買主建立聯(lián)系支付了更高的成本,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次之,批發(fā)商—市場交易模式最低。
根據(jù)信息搜尋成本的初步統(tǒng)計結果可以判定,批發(fā)商—市場交易模式下的果農所支付的信息搜尋成本最低。
第二,談判成本。談判成本是指果農與買主就果品的成交價格、支付條件等交易內容進行磋商過程中而付出的時間成本、通訊成本和交通成本。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下果農在“交易過程中農戶是否對果品品質提出異議”和“交易前果農比較各中介或買主信息的時長”兩個指標上的數(shù)據(jù)要高于另外兩種交易模式;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下的“交易前會對幾個中介或買主提供的購買信息進行比較”指標數(shù)據(jù)要高于另外兩種交易模式;相對于另外兩種交易模式,批發(fā)商—市場交易模式下的三個指標測度結果都是最低的。由此可以初步判定,批發(fā)商—市場交易模式下果農所支付的談判成本最低。
第三,執(zhí)行成本。執(zhí)行成本是指果農為了完成與買主的交易契約而支付的成本費用。交易地點與果園的距離是影響果農交易執(zhí)行成本的關鍵性因素,距離越遠,運輸費用上升、交易時長增加,相應的執(zhí)行成本就會越高;反之,執(zhí)行成本就會下降。在調研中了解到,出于降低成本、控制果品品質等問題的考慮,多數(shù)果品收購商均會采取到果品產地進行收購的方式,所以大多數(shù)的果品交易會在本村或者是鄰近村落完成。從初步統(tǒng)計結果來看,相對于果農和零售商的交易,果農與果品批發(fā)商和加工商發(fā)生交易的地點距離果品產地更近。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下果農付出的交易時長和運輸費用均為最高。批發(fā)商—市場交易、零售商—市場交易、加工商—市場交易三種交易模式中的“平均每次銷售的果品數(shù)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并無太大差異。
3)控制變量。在對廣泛的農戶銷售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生產規(guī)模、食品安全意識、是否加入農合組織、參與農業(yè)生產技術培訓情況等因素都會對其農產品銷售行為產生影響[12-13]。本研究從果農特征、生產特征和區(qū)位特征三個角度設置控制變量,以便更加準確地驗證交易模式與果農交易成本之間的關系。具體指標見表4。
1.3.3 模型設置
從對文獻的梳理結果來看,近年來在處理類似問題中,ordered 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都被廣泛應用。但在解釋變量分類較多的情況下,相較于使用probit模型,采用有序logit模型更合適[14]。在本研究中,解釋變量交易成本被分為三類: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執(zhí)行成本,控制變量又分為三類:果農特征、生產特征和區(qū)位特征,共計16個指標變量,解釋變量結構復雜,因此,本研究采用有序logit模型進行分析。結合研究對象,有序logit模型被定義為如下:
其中,Y*為不可被觀測到的潛在變量,β0為常數(shù)項,xi為第i個解釋變量(或控制變量),共16個解釋變量(或控制變量),βi為 xi對應的系數(shù)項,ε 為干擾項。
利用Stata15.0進行有序Logit回歸運算,但由于有序Logit模型結果中的自變量系數(shù)并不能反映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因此,進一步做邊際效應分析。整體運算結果見表5和圖1。
從表5中的對數(shù)似然值(Log likehood)和偽判決系數(shù)(Pseudo R2)等模型整體檢驗指標來看,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具有整體顯著性。除X4和X9之外,其余交易成本指標與果農交易成本均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從圖1可以直觀看出,交易成本變量(X1-X9)對果農交易模式影響的邊際貢獻大體相當,沒有明顯波動,即不存在決定性交易成本變量,單交易成本變量對果農交易模式影響的邊際貢獻要普遍大于其它控制變量(X10-X16)。
2.2.1 關于信息搜尋成本
果農交易前與中介或買主的熟識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果農實現(xiàn)收入高的銷售模式。果農與中介或買主熟識增加0.39,果農選取“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5.19%,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4%,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5.59%。對其它市場越了解,越容易實現(xiàn)收入高的銷售模式。果農對其它市場的了解增加0.47,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6.90%,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53%,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7.44%。果農交易前溝通次數(shù)越多,果農越容易實現(xiàn)高收入的銷售模式。果農為達成交易開展的溝通次數(shù)增加1.63,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4.92%,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38%,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53.05%。
表4 變量指標測度均值
2.2.2 關于談判成本
果農對信息的比較次數(shù)越多,越容易實現(xiàn)高收入銷售模式。果農對信息的比較次數(shù)增加1.36,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3.67%,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28%,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3.95%。果農對信息比較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實現(xiàn)高收入銷售模式。果農對信息的比較時間增加2.09天,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4.09%,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31%,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44.1%。
圖1 果農交易模式影響因素邊際效應分析
2.2.3 關于執(zhí)行成本
果農完成交易的時間越長,通常意味著交貨標準高,交易相對復雜,果品附加值越高,銷售收入越大。果農的交易時間增加2.4天,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下降2.53%,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19%,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2.72%。果農承擔的運輸費用越小,果農的交貨地點越接近生產地,越難以形成高銷售收入。這主要是因為果品加工商和零售商對接農戶的直采行為,往往都是大規(guī)模的采購行為,果品加工商和大型零售商一般都采用自運營物流系統(tǒng)實施產地直采,這種情況下農戶承擔的運輸費用都很低。果農交易種運輸費用增加0.95元/百斤,果農選擇“批發(fā)商—市場交易”的概率會增加7.73%,選擇“加工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下降0.59%,選擇“零售商—市場交易”模式的概率會增加8.33%。
表5 Logit回歸分析結果
2.2.4 關于果農的區(qū)位特征
另外,果農的區(qū)位特征中變量“與城市的交通距離”變量(X16),與果農交易模式的負向影響達到了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水平。果農的區(qū)位距離縣級(或縣級以上)城市的交通距離越遠,會導致果農與市場之間的溝通更加閉塞,更難實現(xiàn)高收入銷售模式。因此,改善果品產區(qū)與縣級城市之間的交通狀況可以有效促進農戶以“加工商—市場交易”和“零售商—市場交易”兩類收入水平更高的交易模式開展果品交易。
果農交易的對象主要包括果品批發(fā)商、零售商、加工商、消費者和集團購買者等組織或個人,本研究將果農的交易方式分為市場型交易、關系型交易和銷售合同交易三種類型,根據(jù)對果農交易對象和交易方式兩個層面的測量,將農戶交易模式劃分為7種交易模式:“零售商—銷售合同”“加工商—銷售合同”“消費者—市場交易”“集團購買者—關系交易”“批發(fā)商—市場交易”“零售商—市場交易”“加工商—市場交易”。以樣本量為基礎,選取后三種果農交易模式作為被解釋變量,并根據(jù)三種交易模式農戶的每公頃利潤排序進行有序賦值。本研究從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執(zhí)行成本三個維度構建果農交易成本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同時選取果農特征、生產特征和區(qū)位特征三類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和邊際效應分析考察交易成本對農戶交易模式的選擇。根據(jù)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果農交易中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執(zhí)行成本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果農的交易模式產生影響,且影響程度相當??傮w而言,農戶在交易過程中如果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往往能夠實現(xiàn)更高水平的銷售收入,增加果品生產的獲利水平。2)果品產地與縣級城市的交通是影響果農交易模式的顯著因素之一,改善兩者之間的交通狀況,是促進農戶實現(xiàn)更高銷售收入模式的途徑之一。
積極促進果農與下游經銷商建立更加緊密的協(xié)作關系,增加果農在供應鏈中的利潤分配水平,提升果農交易績效,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改進。
第一,構建信息平臺,在農村基層推廣和普及信息平臺,通過多種媒體和渠道發(fā)布果品需求信息,降低果農搜尋交易信息的成本。
第二,著力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農村合作社組織,鼓勵農民與經紀人或組織之間緊密合作,促進果農和經紀人或中介組織之間向更高層次的聯(lián)合營銷合作方向發(fā)展,降低談判成本。
第三,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改善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環(huán)境,通過鼓勵果農開展電子商務等現(xiàn)代化交易手段和降低果農交易的交通運輸成本來降低果農交易的執(zhí)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