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陳斯琴
近年來,精神類疾病的危害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精神分裂癥是較為多見且后果嚴重的疾病。目前尚未明確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有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與基因有關,也可能與不良的外部環(huán)境或患者的易感心理有關[1]。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通常有感知覺障礙(如幻聽、環(huán)視等)、思維障礙(如妄想)、情感障礙(如抑郁、焦慮等)、意志和行為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中的一項或幾項,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有嚴重影響,甚至會造成身體機能的損害,因此改善癥狀、避免復發(fā)是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目標[2,3]?,F(xiàn)主要的治療方式有心理和藥物治療,帕利哌酮和齊拉西酮均是抗精神病藥物的代表,對精神分裂癥也有一定的療效。對此,本文比較了帕利哌酮緩釋片與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9 月本院收治的101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帕利哌酮組(51 例)和齊拉西酮組(50 例)。帕利哌酮組男26 例,女25 例;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2.4±6.9)歲;病程10~38 個月,平均病程(16.8±9.5)個月。齊拉西酮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31.9±7.2)歲;病程12~37 個月,平均病程(17.2±8.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jīng)診斷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的患者[4];年齡20~60 歲;治療前患者的PANSS 評分≥70 分。
1.2.2 排除標準 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既往服用過本研究藥物且無效患者;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長期規(guī)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對測試藥物過敏的患者;家屬或監(jiān)護人拒絕參與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帕利哌酮組于餐后服用帕利哌酮緩釋片,初始劑量為3 mg/d,1 周內(nèi)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酌情加量至6~9 mg/d,無法耐受的患者則減至初始劑量。齊拉西酮組于餐時服用齊拉西酮膠囊,初始劑量為40 mg/d,1 周內(nèi)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酌情加量至120~160 mg/d[5]。
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為8 周,禁止與其他類型抗精神病藥物同時服用。若有運動障礙可合用苯海索,若患者有焦慮、失眠等癥狀可服用苯二氮類藥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周時PANSS、PSP、GQOL-74 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采用PANSS 評分對患者癥狀進行評估,PANSS 總分100 分,評分與患者病情呈負相關,即評分越低,患者病情越輕。②采用PSP 評估患者個人與社交表現(xiàn)異常的嚴重程度,0~30 分為極差,需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護;31~70 分為個人與社會功能中等異常;71~100 分為個人與社會功能輕度異常[6]。③采用GQOL-74 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綜合評定[7],總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④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包括體重增加、心動過速、低血壓、血糖升高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N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周時,帕利哌酮組患者PANSS 評分均明顯低于齊拉西酮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齊拉西酮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P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SP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時,帕利哌酮組患者PSP評分顯著高于齊拉西酮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P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P 評分比較(,分)
注:與齊拉西酮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GQOL-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周時,帕利哌酮組患者GQOL-74 評分顯著高于齊拉西酮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分)
注:與齊拉西酮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多個系統(tǒng)功能異常,導致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生活,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軀體性疾病。近年來的研究認為[8],患者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相關癥狀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某些遞質(zhì)的異常功能有關,尤其是多巴胺(DA)、5-羥色胺(5-HT)、谷氨酸(Glu)等神經(jīng)遞質(zhì)在患者體內(nèi)的含量異常升高,長期受到興奮刺激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導致了患者的異常表現(xiàn)[9,10]。臨床上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目標是從生理、心理上幫助患者恢復健康,使患者盡可能地恢復正常生活。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8 周時,帕利哌酮組患者PANSS 評分分別為(72.84±6.27)、(55.66±4.37)分,均明顯低于齊拉西酮組的(86.45±5.96)、(63.91±4.89)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帕利哌酮緩釋片對患者癥狀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齊拉西酮;治療4 周、8 周時,帕利哌酮組患者PSP 評分分別為(59.35±6.88)、(75.52±5.96)分,顯著高于齊拉西酮組的(51.73±7.01)、(65.58±6.31)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帕利哌酮組患者GQOL-74 評分分別為(61.28±4.22)、(73.94±2.83)分,顯著高于齊拉西酮組的(58.54±4.61)、(64.75±3.0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服用帕利哌酮緩釋片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得到顯著改善,效果較齊拉西酮好。從不良反應的情況來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藥物均未對患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且相似。帕利哌酮通過阻斷5-HT 受體和DA 受體產(chǎn)生作用,有效抑制了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zhuǎn),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社會活動,和齊拉西酮相比效果突出,與之前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1,12]。
綜上所述,帕利哌酮緩釋片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齊拉西酮,安全性類似,因此,帕利哌酮緩釋片更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