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
ICU 腦出血術后中樞性高熱癥狀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外科疾病,該癥狀主要源于患者在術前因丘腦下部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暴力損傷,導致腦部出現(xiàn)出血癥狀后,通過手術治療后在ICU 觀察期間,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生異常導致中樞性高熱癥狀[1]。ICU 腦出血術后7 d 內是中樞性高熱癥狀的高發(fā)期,其發(fā)生率高達44%~73%,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高熱,體溫可以達到39~40℃[2]。為了能夠緩解患者高熱癥狀,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降溫治療,避免患者因長時間高溫導致腦血流量、腦組織氧代謝出現(xiàn)異常,從而增加顱內壓,造成患者二次受傷,甚至引發(fā)其他不良癥狀,出現(xiàn)身體功能障礙,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3]。為了能夠進一步緩解患者術后中樞性高熱發(fā)生率,通過藥物降溫或者物理降溫的方式能夠進一步緩解患者體溫,但是見效慢,對急癥期患者作用不明顯。通過引入亞低溫治療儀能夠有效緩解患者體溫,使其血壓等恢復正常[4]。因此,本文主要針對ICU 腦出血術后中樞性高熱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效果進行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式對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ICU 腦出血術后中樞性高熱患者60 例進行對比研究,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比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比組中,男女比為19∶11,平均年齡(63.63±2.85)歲。觀察組中,男女比為20∶10,平均年齡(62.87±2.5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相關協(xié)議;患者均診斷為ICU 腦出血術后中樞性高熱;年齡>60 歲。排除標準: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精神異常者;相關治療具有抵觸情緒患者。
1.3 方法 對比組患者采取一般治療模式,常規(guī)降溫模式包括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采用退熱藥、退熱貼進行降溫,并利用冰帽、冰枕等方式輔助降溫。觀察組患者在對比組基礎上采用亞低溫治療儀(珠海黑馬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治療,在使用過程中嚴格遵循使用說明書。操作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先檢查儀器的完好情況,對相關導管進行消毒,并有效連接各導管,在儀器的水槽內加入2500 ml 的蒸餾水,有效保持水位始終介于水位線之中,并將控溫毯平鋪在病床上,使患者帶上冰帽,為防止患者凍傷,需要對患者進行保暖處理,為患者蓋一床薄被單,冰帽上墊毛巾,防止頭部與冰帽直接接觸。并將儀器的體溫傳感器與患者的腋窩緊密相帖,通入電源,將儀器的電源開關打開,將水溫控制在4~10℃,使患者體溫保持在36~37℃,并按運行鍵,進行運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治療前后ESS 評分,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主要通過記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0.5、1、2、72 h 的體溫變化情況。②采用血壓計對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進行測量,血壓正常范圍為:90 mm Hg<收縮壓<140 mm Hg、60 mm Hg<舒張壓<90 mm Hg。③ESS 評分:采用ESS 對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進行評定,量表包括意識水平(0~10 分)、理解能力(0~8 分)、語言(0~8 分)、視野(0~8 分)、凝視(0~8 分)、下部面肌運動(0~8 分)、上肢保持上抬45°(0~4 分)、上肢保持上抬90°(0~4 分)、伸腕(0~8 分)、手指力量(0~8 分)、下肢活動(0~4 分)、屈髖和屈膝(0~4 分)、足背屈(0~8 分)、步態(tài)(0~10 分)14 個項目,單個項目最高評分為10 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神經(jīng)功能越好。④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治療后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頭暈、惡心、意識模糊等癥狀[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體溫為(40.02±0.51)℃,與對比組的(40.06±0.3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0.5、1、2、72 h,兩組患者的體溫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體溫均明顯低于對比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比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治療前,觀察組患者收縮壓為(137.59±8.25)mm Hg,與對比組的(137.58±8.06)mm Hg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收縮壓為(115.55±4.29)mm Hg,低于對比組的(125.85±3.26)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舒張壓為(91.63±3.52)mm Hg,與對比組的(90.73±3.52)mm H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舒張壓為(74.02±2.23)mm Hg,低于對比組的(80.96±2.75)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mm Hg)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mm Hg)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ESS 評分為(59.36±3.56)分,與對比組的(59.84±3.84)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0、20、30 d,觀察組患者的ESS 評分分別為(77.56±3.86)、(88.02±3.73)、(93.56±3.46)分,均高于對比組的(65.23±3.52)、(75.95±3.84)、(84.02±2.69)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3/30),顯著低于對比組的33.33%(10/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進行物理降溫治療、藥物降溫治療主要是采用退熱藥、退熱貼以及冰枕、冰帽等方式進行降溫,能夠起到一定的控制體溫作用,但是效果不盡人意,一旦患者中樞性高熱癥狀處理不及時,會導致大腦血流量增加,進而發(fā)生腦水腫或者顱內壓增高等現(xiàn)象,容易引發(fā)腦疝等癥狀,從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8]。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是目前臨床上較為成熟的一種治療中樞性高熱的方式,利用亞低溫治療儀的自動控溫功能,能夠有效調節(jié)需要控制的體溫參數(shù),使其保持在36~37℃,并在溫毯和冰帽的相互配合下,能夠通過蒸發(fā)等方式,吸收患者體內大量的熱量,起到迅速降溫的作用,從而降低患者機體代謝,保存患者能量,避免患者出現(xiàn)腦水腫癥狀,有效降低顱內壓,避免血壓升高,減少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持續(xù)高熱、頭暈、惡心、意識模糊等癥狀[9-11]。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前體溫測量值與治療后體溫測量值相差較大,患者的體溫得到有效緩解,3 d 內基本能夠恢復正常值;而對比組體溫變化較為緩慢,治療效果見效慢。同時,觀察組通過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得到有效降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因腦出血引發(fā)的血壓異?,F(xiàn)象,有效提高ESS 評分,緩解患者腦卒中癥狀,另外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比組,由此可見,采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效果顯著,相關研究結果與廖永鳳等[12]學者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值得臨床參考研究。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降溫模式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能夠有效提高ICU 腦出血術后中樞性高熱患者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術后高熱現(xiàn)象,改善患者血壓變化值,降低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因此,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醫(yī)學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