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平, 陳 陽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4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蘇 無錫 214044)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均較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頸動脈粥樣硬化是ACI發(fā)生的主要病理基礎,其中頸動脈粥樣斑塊在ACI病程進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CD147是一種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刺激因子,可加劇血管內(nèi)皮損傷,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加快血栓形成,可溶性CD147(soluble CD147,sCD147)是其可溶性形式,可在血液中被檢測出來[3]??扇苄訡D40配體(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可促使趨化因子被大量釋放,上調(diào)內(nèi)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中炎癥因子的表達,在動脈硬化粥樣斑塊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4]。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類非編碼的小分子核糖核酸。有研究發(fā)現(xiàn),miRNA異常表達可能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粥樣斑塊的形成,其中微小RNA-21(microRNA-21,miR-21)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粥樣斑塊具有一定的識別作用[5]。目前,關于血清sCD147、sCD40L、miR-21水平與ACI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的關系及其在預后評估中的作用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擬探討sCD147、sCD40L、miR-21與ACI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的關系,并分析其在ACI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選取2018年6月—2021年3月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4醫(yī)院確診的ACI患者159例,其中男105例、女54例,年齡48~73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ACI診斷標準[6],并經(jīng)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確診為ACI;(2)發(fā)病時間≤24 h,且均為首次發(fā)??;(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期有免疫抑制劑、抗菌藥物、激素等藥物治療史;(2)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等嚴重器質(zhì)性心臟病;(3)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4)既往有重大手術或嚴重外傷史;(5)合并顱腦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6)精神、行為異常。本研究經(jīng)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4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基線資料收集 采用調(diào)查問卷形式收集所有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基礎疾病、吸煙史、飲酒史、發(fā)病至溶栓時間、血脂異常情況、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血脂異常判定標準: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中至少有1項異常。頸動脈粥樣斑塊采用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荷蘭飛利浦公司)進行檢測,頸總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1.2 mm為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根據(jù)超聲影像形態(tài)和回聲特點將頸動脈粥樣斑塊分為穩(wěn)定斑塊(扁平斑和硬斑)和不穩(wěn)定斑塊(軟斑和潰瘍斑)。NIHSS評分為0~42分,得分越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2.2 血清sCD147、sCD40L、miR-21檢測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入院第2天清晨的空腹靜脈血6 mL,室溫條件下靜置30 min,1 000×g離心15 min,分離血清,-80 ℃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sCD147、sCD40L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DNM-9602型酶標儀(南昌普朗醫(yī)用設備有限公司)。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檢測miR-21,試劑盒購自北京厚生博泰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StepOne Plus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公司),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序列5'-GACTGAGTACAAACTGGTGG-3',下游引物序列5'-GGGCCTCACCTCTATGGTG-3'。采用2-ΔΔCt法計算miR-21的相對表達量。
1.2.3 ACI治療方案及預后評價 所有患者均接受靜脈溶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降顱內(nèi)壓、降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綜合治療。根據(jù)發(fā)病3個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分為預后不良組(mRS評分為3~6分,47例)和預后良好組(mRS評分為0~2分,112例)。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評估sCD147、sCD40L、miR-21與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sCD147、sCD40L、miR-21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評估ACI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預后不良組發(fā)病至溶栓時間、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血脂異常例數(shù)、NIHSS評分與預后良好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個組之間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基礎疾病、吸煙史、飲酒史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頸動脈斑塊類型比較
預后不良組血清sCD147、sCD40L、miR-21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2。
表2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血清sCD147、sCD40L、miR-21水平比較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ACI患者頸動脈穩(wěn)定斑塊、不穩(wěn)定斑塊均呈正相關(P<0.05)。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NIHSS評分的相關性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調(diào)整年齡、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NIHSS評分、血脂異常、發(fā)病至溶栓時間等因素后,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ACI預后不良(mRS評分)顯著相關(P<0.05)。見表4。
表4 ACI患者預后不良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CD147是高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其可溶形式sCD147可刺激單核細胞內(nèi)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化,參與炎癥反應[7]。鄭海建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sCD147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0.114]。郭均濤等[9]發(fā)現(xiàn),隨著粥樣斑塊穩(wěn)定性的下降,sCD147水平逐漸升高,因此sCD147可作為判斷粥樣斑塊性質(zhì)的指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sCD147可增加細胞金屬蛋白酶含量,誘導血管壁基底膜與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并利用NF-κB依賴形式,促進內(nèi)皮細胞異常增殖,上調(diào)炎癥因子表達,強化巨噬細胞遷移能力,導致暴露在內(nèi)皮下的纖維帽溶解、淺表糜爛,從而提高斑塊易損性,促使斑塊破裂,進一步加重ACI病情[10]。因此,抑制CD147表達或能達到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防止粥樣斑塊破裂、緩解病情的目的。本研究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sCD147與ACI預后不良顯著相關(偏回歸系數(shù)為0.584,P<0.05)。提示血清sCD147表達升高可能會增加ACI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sCD147或可作為ACI預后潛在的預測標志物。
sCD40L可使膜上CD40分子交聯(lián),調(diào)控細胞間黏附分子表達,促使單核細胞及上皮細胞合成、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和促凝物質(zhì)[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的AC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顯著升高,并與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NIHSS評分密切相關,與文獻報道[13-14]一致。ACI發(fā)生會導致血清sCD40L水平迅速升高,而在長期慢性炎癥反應過程中,sCD40L異常高表達可引起血管內(nèi)壁炎癥級聯(lián)反應,誘導粥樣斑塊內(nèi)巨噬細胞向泡沫細胞轉(zhuǎn)化,進而釋放大量活性物質(zhì),導致纖維帽變薄,刺激CD40/CD40L通路表達,損傷內(nèi)皮細胞功能,提高頸動脈粥樣斑塊易損性,促進頸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的形成,影響血流動力學,致使腦血管缺血缺氧,加重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導致預后不良[15]。由此可見,血清sCD40L有望作為判斷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預測預后的潛在生物學標志物。
miR-21表達異??赡軙p傷新生血管內(nèi)皮,提高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因此可作為診斷和監(jiān)測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志物[16]。SUN等[17]的研究結果顯示,miR-21可能在腦卒中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能是缺血性腦卒中療效評估的重要分子指標。還有研究結果顯示,ACI患者血清miR-21表達升高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或可作為判斷腦損傷嚴重程度的潛在標志物[18]。本研究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miR-21與ACI患者頸動脈斑塊類型、NIHSS評分呈正相關(P<0.05)。這可能是由于血清miR-21可調(diào)控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異常增殖,參與了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由此可見,血清miR-21對ACI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的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均有一定的價值。但王磊等[19]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清miR-21表達下調(diào),可作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的標志物,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研究對象不同有關。本研究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ACI預后不良(mRS評分)顯著相關,提示這3項指標對ACI預后評估有一定的價值。
綜上可知,血清sCD147、sCD40L、miR-21與ACI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類型及預后均有關。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未研究sCD147、sCD40L、miR-21在ACI預后評估中協(xié)同作用的機制,這有待擴大樣本量后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