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春
江西省峽江縣中醫(yī)院婦產(chǎn)科 331400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器官以及周圍組織發(fā)生的炎癥,可累及鄰近的組織或臟器,且易反復發(fā)作,對女性身體健康影響顯著,需及時診治。常規(guī)西藥療法對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并不顯著,需尋找其他有效治療方式。相關文獻指出[1],紅外線照射法可控制感染并改善盆腔器官和組織的病理變化,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也有研究認為[2],采用中醫(yī)對該種疾病進行治療可取得滿意的效果。在中醫(yī)中,盆腔炎屬于“帶下證”“腹痛”等范疇,主要因情志抑郁、沖任失調、氣滯血瘀等因素引發(fā),因此主張采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進而達到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加快疾病恢復的目的。本文為進一步觀察紅外線照射儀聯(lián)合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療效,選取21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21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107)和觀察組(n=108)。對照組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5.21±10.1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44±1.17)年;中醫(yī)辨證分型:濕熱瘀結證57例、氣滯血瘀證30例、寒濕凝滯證11例、氣虛血瘀證9例。觀察組年齡23~53歲,平均年齡(35.23±10.13)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5±1.19)年;中醫(yī)辨證分型:濕熱瘀結證58例、氣滯血瘀證31例、寒濕凝滯證10例、氣虛血瘀證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1)符合《婦產(chǎn)科學》[3]中對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宮體一側或兩側附件存在增粗、壓痛現(xiàn)象,存在盆腔炎性包塊或宮旁積液等);(2)經(jīng)婦檢、盆腔B超等檢查確診;(3)認知清晰,配合度高;(4)育齡婦女。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或哺乳期;(2)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異位癥;(3)治療依從性不佳;(4)患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患者知情研究過程與目的。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紅外線照射儀治療:采用由元孝美迪太公司所生產(chǎn)并提供的紅外線治療儀(型號:WONHYO SOLMEDIRH-3100)對雙附件區(qū)進行照射治療,2次/d,30min/次。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選擇關元、三陰交、腎俞、腰陽關等腧穴,分別按照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4個步驟依次實施艾灸操作,具體為:先回旋灸3min,達到局部氣血溫通效果后,雀啄灸2min,再實施循經(jīng)往返灸3min激發(fā)經(jīng)氣,然后進行溫和灸達到開通經(jīng)絡的目的。只要有其中1種或1種以上的步驟出現(xiàn)了灸感反應則代表該腧穴發(fā)生了熱敏化表現(xiàn),治療1次/d。療程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與炎癥因子水平變化。臨床治療效果: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評判: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jīng)婦科、B超檢查均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顯示改善明顯,B超檢查顯示包塊縮小1/2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婦科檢查顯示有改善,B超檢查顯示包塊縮小1/3以上;無效:均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100%-無效率。臨床癥狀積分:主要包括帶下增多、神疲乏力、下腹墜痛3項,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外陰瘙癢、惡心、頭暈。炎癥因子: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對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檢測,試劑盒來自上海恒遠科技有限公司,每個樣本檢測3次,取得平均值。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728,P=0.017<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IL-6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群體常見疾病,與免疫因素、病理改變、衣原體感染、手術或者分娩手術因素等有關。慢性盆腔炎會影響患者的生殖系統(tǒng)健康,致使出現(xiàn)腹部疼痛、月經(jīng)異常等癥狀,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影響其生育能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5-6]。常規(guī)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雖起到殺菌作用,但長期治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紅外線照射具有較強穿透力與加熱均勻等治療優(yōu)勢,在治療慢性盆腔炎過程中可直至病灶組織,進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以此強化組織營養(yǎng)代謝,可起到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7-8]。在祖國醫(yī)學中,認為慢性盆腔炎的發(fā)生與邪熱余毒殘留、虛實錯雜等有關,因此,大多采用活血化瘀、利濕祛邪等治療方法,可起到顯著治療效果。本文就兩種治療方法聯(lián)合應用,以此進一步探究其實施價值。
本文中,觀察組臨床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梢?,與單一紅外線照射法相比,聯(lián)合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具有更顯著的臨床療效。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性較強,深度>30mm,所產(chǎn)生的強大穿透效果引發(fā)細胞內外的水分子振動,從而達到激活細胞的作用,進一步為細胞內提供更多的能量,并且可直達血管以及皮下組織進行作用。同時相關研究指出,紅外線照射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合成,對血管生成以及創(chuàng)傷修復十分有益。因此,紅外線照射法可提高藥物的吸收率,療效確切,并可起到松懈粘連、消炎和鎮(zhèn)痛等作用。研究顯示,人體腧穴一般處于靜息狀態(tài)或者敏化狀態(tài)。當機體內部有炎癥發(fā)生時,腧穴一般會處于敏化狀態(tài),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腧穴熱敏化艾灸則屬于腧穴敏化的新型治療類型。通過艾灸進行熱刺激是進行腧穴熱敏化的最佳方式,較易達到激發(fā)感傳的效果。腧穴熱敏化艾灸的主要機理在于通過激發(fā)或者誘導內部系統(tǒng)功能,而對已失調的生理過程進行調節(jié),以此幫助其恢復正常運轉。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資料顯示,艾灸關元、三陰交、腎俞、腰陽關、次腧、子宮、中極、陰交、足三里等腧穴可有效促進盆腔組織內部血液循環(huán),并改善組織營養(yǎng)情況,進而起到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的效果[9-10]。將紅外線照射法與腧穴熱敏化艾灸法聯(lián)合應用可達到協(xié)助互補的效果,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本文中,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數(shù)據(jù)顯示,紅外線照射法與腧穴熱敏化艾灸法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機體炎癥反應,但聯(lián)合治療的改善效果更明顯。腧穴熱敏化艾灸法在活血化瘀等方面具有顯著應用優(yōu)勢,不僅可清熱利濕,還利于炎癥因子更快消散,且通過艾灸的熱刺激過程既能夠達到軟化盆腔粘連組織的作用,同時還利于消除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癥狀[11-12]。此外,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紅外線照射儀聯(lián)合腧穴熱敏化艾灸法治療并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且操作簡單易行,避免了全身用藥的弊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紅外線照射儀聯(lián)合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炎癥反應,且臨床用藥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