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振蕊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告訴孩子:英語是個“紙老虎”,學習起來并不難。另外,讓孩子學好英語,還要引領孩子過好“三關”:開口關、拼寫關、語法關。
貝貝要上三年級了,媽媽對他說:“三年級要學英語了,英語很難學?。∧惚砀缇褪怯⒄Z成績差,花了那么多錢去補課,高考也僅勉強及格,失去了上名牌大學的機會。你呀,一開始就要努力,別讓英語扯了后腿啊……”
貝貝媽的這段話很有代表性。在不少家長看來,英語是一門很難的學科,不僅叮囑孩子要努力,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還要把他們送進補習班,可到頭來,“預言”往往成真——家長錢沒少花,孩子功夫沒少下,可是英語成績卻很差,英語的確難學啊!
實際上,并非是英語不好學,而是家長引導不恰當,讓孩子誤入了“墨菲怪圈”。
墨菲定律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美國人愛德華·墨菲首先提出的:如果你擔心某種糟糕的情況會發(fā)生,那么它一定會發(fā)生。墨菲定律指的是一種負面暗示效應,在主觀上,它影響甚至左右著人們做事的態(tài)度、努力的程度,從而在客觀上使事情朝著人們擔心的方向發(fā)展。
毫無疑問,在孩子開始英語學習之前,貝貝媽的一席話,是一種消極的負面暗示,是一個“下馬威”,會讓孩子“未學先愁”。試想,孩子帶著“難學”的心理去學習,還會學好嗎?
和語文、數(shù)學比較而言,英語其實是最簡單的學科。
其一,和漢語一樣,英語也是一種語言。小學英語都是日常生活用語,就難度系數(shù)而言并不高;初中乃至高中,仍是以日常應用語為主,聽懂、會說、能讀、明白其中意思就可以了。因此,作為一種語言,英語只不過是同一句話換了一種“說法”而已,并非高深莫測、高不可攀。
其二,英語考試題目并不難,大致可分三種題型。
第一種是“補缺型”,就是從一句話中摘出一個或幾個詞,讓學生補全。
如選擇題:“this is umbrella”和“this is university”,題目會給出“A.a;B.an;C.the;D.不填”四個選項。
如果孩子平時對這兩句話讀得滾瓜爛熟,看到題目后根本無須思考,第一句就會填上“an”,第二句就會填上“a”,哪有什么難度呢?
第二類題目是閱讀理解。就是讓孩子讀一篇短文然后回答問題,從原文到問題,其難度系數(shù)都與語文閱讀理解不在一個層面上。所謂問題,不過是文中內容的再現(xiàn),答案直觀、顯而易見,只要孩子認識單詞,順暢地讀下來,就能明白原文意思,就能做對題。
第三類是寫作,也不像語文學科的作文一樣,要求有多么高深的“立意”,只要文通字順就可以得高分甚至滿分。
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告訴孩子:英語是個“紙老虎”,學習起來并不難。
讓孩子學好英語,當引領孩子過好“三關”:開口關、拼寫關、語法關。
英語既然是一種語言,學習的第一關便是開口關。反觀當下,很多孩子怕說不準、說錯而不敢說,導致英語學習成為“啞巴英語”。孩子為什么怵頭說英語?那是因為不少老師和家長過度關注“發(fā)音”的緣故,每一個音、每一個詞,都試圖讓孩子發(fā)出純正的“倫敦音”。
關于這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兼修訂組核心專家張連仲表示:“英語教育教學必須走出誤區(qū),不應將學習重點放在發(fā)音是否標準上……認為發(fā)音越標準、越倫敦腔的英語越高級。”
筆者也深以為然。試想,就我們漢語而言,不同地方的人發(fā)音都不一樣,我們怎能要求出生在中國的孩子一開口就是“倫敦音”呢?因此,孩子學英語,我們不必苛求他們發(fā)音準確,但求他們能大膽、大聲地說出來。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說英語的機會,孩子英語說溜了,就是學會了、學好了。
家長不會英語、聽不懂不要緊,可錄下音來,發(fā)到微信群或朋友圈與同學交流,請老師指導,讓孩子慢慢向“倫敦音”靠攏就行了。
讓孩子學好英語,要讓孩子渡過拼寫關。英語單詞由26 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如果死記硬背,單詞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人的記憶便會受阻甚至發(fā)生混亂,孩子想學好英語,一定要掌握拼寫規(guī)律、規(guī)則。
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其發(fā)音和拼寫有著極強的內在關聯(lián):看到就可拼、就可讀。反過來,讀出來也就能寫出來。而大家也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的發(fā)音和拼寫在很大程度上和漢語拼音相似:英語中的輔音和元音,分別對應著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特別是英語的輔音和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幾乎沒有差別。孩子初學英語,可引導他們用漢語拼音作“拐棍”,將其“拼法”遷移到英語學習上來,幫助他們順利渡過發(fā)音和拼寫關。
像blue、cake、like 等,簡直就是標準的漢語拼音,像cat、bag、pig 等,孩子也不難把握其拼讀、拼寫規(guī)律,而像light、bright等,孩子一樣可以整體認讀。當然,這里一定要注意,只是借用漢語拼音的方法學英語,而非讓孩子用漢語拼音去“讀英語”“拼英語”。
隨著孩子英語學習的深入、詞匯量的增加,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掌握英語單詞的拼讀規(guī)律和規(guī)則,無論單詞有多長,孩子看見就能讀,稍稍留心就可記住,學習起來就輕松了。
讓孩子學好英語,要讓他們“跳過”語法關?!拔矣胊m你用are,is連著他、她、它?!本W(wǎng)上經(jīng)??吹接屑议L為孩子學英語總結的類似順口溜。家長以為讓孩子背熟了這些語法規(guī)則,就是學會了英語,就能刷對題,但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作為一種語言,英語和漢語一樣有著自己的語法體系,像人稱代詞、系動詞be、冠詞用法、名詞單復數(shù)、形容詞和副詞的“級”,不同人稱、時態(tài)句子中動詞要不同形式等,都與漢語截然不同。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講語法,讓他們記規(guī)則,不但會讓他們覺得英語太復雜、太難學,更因為單詞、句子的儲備量不夠,覺得英語難以理解。同時,還會讓孩子走入“應試”誤區(qū),讓他們覺得“英語可以用公式構建”,記住語法就可應對考試,導致他們不愿記單詞,不去說句子,不想讀課文,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他們就會連單詞都認不清了,句子的意思當然也難以讀懂了。因此,孩子初學英語,要少講語法甚至不講語法,只要他們能聽懂、會說話、知其義就可以了,至于語法可以隨著學習的深入慢慢滲透,就像我們的幼兒學漢語,沒人給他們講語法,一樣說得好。
至于考試,家長完全不必擔心,當一個孩子張嘴就說“I am a boy.She is girl.They are children.”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在做題時會將am、is、are 填錯地方嗎?你還擔心孩子不知道children是child的復數(shù)形式嗎?
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學好英語,就不能用現(xiàn)實中的“負面”案例嚇唬孩子,將孩子引入墨菲怪圈。要用正確觀念、正面案例引導他們在策略上“藐視”英語,堅定信心,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學習。比如,告訴孩子,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是“說話”,而且是說“幼兒園級的話”,是一件很輕松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