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輝
(九江市修水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體檢科,江西 九江 332400)
肌壁間內凸到黏膜層或全部位于黏膜層的子宮肌瘤稱為子宮黏膜下肌瘤。婦科腫瘤中,子宮黏膜下肌瘤是常見的疾病之一,可引起嚴重貧血、不孕,嚴重的甚至發(fā)生惡變[1]。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已經(jīng)逐漸被應用于治療該疾病,宮腔鏡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均是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常用的微創(chuàng)手術,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手術部位不同。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兩種手術方式對預后的影響,本文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宮腔鏡手術治療,探究該治療方式對卵巢功能、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n=52)和對照組(n=48)。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婦科學》[2]中關于子宮黏膜下肌瘤的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檢驗確診;②患者性生活正常;③具備手術指征,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期間接受其他改變卵巢功能、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治療;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腎、臟、心、胃等功能異常;④病例資料不完整;⑤卵巢雙側異常;⑥嚴重貧血患者。將本研究內容給予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展開研究前已獲得審核通過。對照組(n=48)平均(39.26±5.13)歲;病程3~12個月,平均(8.31±2.94)個月;疾病分型:15例O型,21例Ⅰ型,12例Ⅱ。觀察組平均年齡(40.20±4.83)歲;病程2~12個月,平均病程(8.63±3.02)個月;疾病分型:16例O型,23例Ⅰ型,13例Ⅱ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經(jīng)確診后,給予所有入院患者必要的術前檢查,如凝血功能檢查、血尿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三維超聲檢查、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宮頸液基薄層常規(guī)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等。術前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對患者進行陰道清洗,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給予連續(xù)硬膜外麻醉。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在給予患者進行常規(guī)滅菌、消毒處理后,采用4孔法對患者進行氣腹刺穿,置入腹腔鏡,創(chuàng)建人工二氧化碳氣腹,控制氣腹壓為12~14 mmHg,通過腹腔鏡密切探查患者的子宮肌瘤位置、大小及數(shù)量等情況,采用6 μg垂體后葉素往患者肌壁內注入,注入前先將其進行稀釋,注入后,采用單極電凝鉤縱向切開肌瘤體,將肌瘤向外提拉,提拉肌瘤使用大抓鉗,分離肌瘤后將其取出,確認腹腔內無活動性出血,幫助患者清洗腹腔,取出器械,將二氧化碳排出,給予內膜層、子宮及層及子宮創(chuàng)面縫合,前者縫合時采用3.0可吸收線,中間者縫合時采用2.0可吸收線,后者采用1.0合成線。
在常規(guī)檢查及術前處理的基礎上,觀察組實施宮腔鏡子宮肌瘤電切術治療。幫助患者進行陰道擴張,直至充分暴露宮頸。置入宮腔鏡,通過宮腔鏡密切探查患者子宮肌瘤位置、數(shù)量及大小等情況,根據(jù)子宮肌瘤大小、肌瘤情況確定切除方式,若有蒂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直徑<3 cm,采用電凝切斷瘤蒂,子宮肌瘤直徑≥3 cm,采用組織剪除或環(huán)形電極分次片狀切割,若不存在蒂黏膜下肌瘤,采用B超引導實施手術操作。術后檢查患者宮腔,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結束手術。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卵巢功能、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指導患者晚上22∶00分后禁食,第2天早上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約5~10 ml,采用離心機將其離心分離,獲取血清樣本。①卵巢功能:包含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長素(FSH)、雌二醇(E2),在患者月經(jīng)周期的第3天~第5天抽取患者的靜脈血,LH采用血液生化檢查測定,F(xiàn)SH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E2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②免疫功能:包含CD3+、CD4+、CD8+,采用熒光染標記法對其進行測定。③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其中IL-2、IL-6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TNF-α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
2.1兩組卵巢功能比較:術前,兩組LH、FSH、E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LH、FSH、E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卵巢功能比較
2.2兩組免疫功能比較:術前兩組CD3+、CD4+、CD8+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CD3+、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2.3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術前,兩組IL-2、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近年來,隨著婦女疾病普查工作的廣泛開展,以及對絕經(jīng)婦女病診治的重視,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檢出率明顯增多[3]。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危害眾多,肌瘤局限在子宮肌壁內,可影響受孕及流產(chǎn)或早產(chǎn),嚴重影響患者生育[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宮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宮腔鏡手術治療對子宮的傷害只有淺層肌層損傷,不影響維持對卵巢的供血[5],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的卵巢功能受肌瘤影響,經(jīng)宮腔鏡手術將肌瘤除去后,可有效改善卵巢功能。研究結果還表明,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免疫功能無負面影響。腹腔鏡手術較于宮腔鏡手術對患者的機體清除損傷的細胞影響更大,不利于免疫系統(tǒng)穩(wěn)定[6]。另外,腹腔鏡術后縫合難度大于宮腔鏡手術的縫合難度,加大了對患者機體的刺激,所以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更大。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可影響患者的炎性水平,但宮腔鏡手術治療方式較于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炎性水平影響低。宮腔鏡手術可減少對患者腹部的影響,對機體刺激范圍較小,可有效控制機體的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患者的卵巢功能、免疫功能無負面影響,減輕患者的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