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娟 李 莉 冷 堅
擬郎世寧荷花,馬惠娟 緙
蘇州·橋,馬惠娟 緙
訪談時間:2021 年8 月30 日
訪談地點:蘇州市吳中區(qū)光福梅園紫藤塢31 號
李莉(以下簡稱李):馬老師您好,緙絲素有“千年不壞藝術織品”的美譽,請問您是如何進入到緙絲這一行的?
馬惠娟(以下簡稱馬):我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刺繡和鉤花,因為以前家家戶戶女孩子都要學的。到1972 年3 月,原胥口刺繡站站長蔣雪英老師(現(xiàn)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推薦我到東山吳縣工藝美術研究所去做緙絲,就好像是緙絲冥冥之中選擇了我,讓我有機會傳承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制作技藝。
李:蘇州緙絲歷史悠久,璀璨輝煌,出過很多緙絲名家,如南宋沈子蕃、明代吳圻、朱良棟、當代的沈金水、王金山等。在20 世紀70 年代左右,吳縣還成立了緙絲廠,當時挑選了6 名青年手藝人跟隨緙絲老師傅學藝,為日本客商試制緙絲和服腰帶。聽說您就是其中一人,能說說當時的情況嗎?
馬:1973 年,中日恢復了邦交不久,很多日本人到蘇州來找人做緙絲,于是蘇州成立了吳縣緙絲總廠。從蠡口、陸慕等地請了六位老師傅,有陳阿多、陳阿根、邱思美、邱水寶、沈雪英、沈根娣,并把幾位年紀輕的小姑娘調出來跟著幾位師傅學做緙絲,由他們一對一教授。與我一起學習緙絲的人員,都是從各工藝門類調過來的。我之前因在工藝研究所做刺繡,緙絲的色線和圖案與刺繡相像,所以我上手很快。日本人的和服腰帶有素地的,那時候師傅就先教我們撥素地線條,打好基本功。緙絲織造方法一般一個月左右可以基本掌握。剛開始是由沈根娣老師教我的,后來做了一個月左右,他就讓我緙帶花紋的小片了。這個做了有一年多,師傅們看了都覺得我掌握得不錯。當時我第一幅緙絲和服腰帶做出來,就被評了個二等品。師傅們又開始增加難度,讓陳阿多老師來指點我。后來學習了一年多,由于訂單太多,學校初、高中畢業(yè)安排進來很多人,師傅們帶不過來,就讓我們帶徒弟當小師傅。(圖1)
圖1 邱水寶、陳阿多、王嘉良、沈阿多、沈阿根、王金山(后排中間)、馬惠娟(前排右一)
我的第三個師傅是徐祥山。(圖2)后來我能獨立做的時候,廠里領導詢問師傅們我做得如何?陳阿多就說:“這個小姑娘老是要問的,總讓幫她看看這個,指點一下那個。”后來才知道他們都喜歡我問他們問題,說我認真,肯鉆研。我是想著如果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以請教他們,之后記住并及時改正,這樣可以學得更快,做得更好。我的第二幅緙絲和服腰帶做好后被評為了一等品,有人不服氣說師傅偏心,師傅知道后說這個不好寵的。做好的門幅在一個長長的臺子上放開后要筆直,像刀切一樣,既不能彎曲,也不能收緊,做的時候手必須要穩(wěn)。后來比較難的一些圖案廠里都會交給我做,我不怕難,遇到問題多思考,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那時候做得好、等級高的產品還會有獎勵,每個月能多拿到幾塊錢,心里會非常地開心,很享受超工帶來的這份榮譽感。八十年代,日本人邀請我們去那邊交流、考察,做技藝表演。我是廠里第一批到日本做緙絲交流展示和表演的。那時候緙絲極度輝煌,緙絲第一、刺繡第二、繪畫第三。一條緙絲和服腰帶可以置換鋼筋等工業(yè)材料,現(xiàn)在說來還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圖2 緙絲老藝人徐祥山給學員進行技術指導,中間馬惠娟
冷堅(以下簡稱冷):日本的緙絲和服腰帶當時是很貴的,買緙絲和服腰帶還會送一個電視機的,還有的是送一幅雙面繡品。當時我們刺繡廠里派了工藝美術大師殷濂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嘗試新的日本和服花樣及其針法。吳縣刺繡廠是派蔣雪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去的,當時是由省公司組織的。
馬:是的,當時還推行“三來一補”政策,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所以日本緙絲和服腰帶的圖稿和花樣這些都是配好的。
李:蘇州的緙絲是如何從和服腰帶這樣的日用品轉變?yōu)樗囆g類的裝飾件的?
馬:1984 年我們到日本友人家里做客,看到他們的刺繡地屏很漂亮,隊長讓我和蘇州這邊的公司和廠長都匯報一下,提出是否可以發(fā)展一下緙絲藝術品之類的。我回來后和廠里反映,廠里接納了我的建議,并挑選出一些技術好的人員成立了緙絲研究所,當時一個車間里有十幾個人。日本人的和服腰帶上裝飾性的圖案很多,一般都是重復有規(guī)律的紋樣,而成立了緙絲研究所后,我們開始緙織文人書畫一類產品,而書畫就需要色彩暈染,要進行戧色處理。(圖3)
圖3 春溪浴鴨圖,馬惠娟 緙
李:常言“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制作非一日之功,做緙絲是否需要有美術功底?
馬:緙絲之所以昂貴,跟耗費的時間確實是有關系的。一件稍大點的作品,熟練的工人可能也要兩三年能完成。其實如果只是作為一個技術工人來說,是不需要有繪畫功底的。但是如果想把它做好,做到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獨立參與,沒有繪畫功底卻是不行的。因為只有看得懂畫,才能在緙織過程中結合實際效果進行調整和再創(chuàng)作。臨摹畫稿中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就可以自行調整了。還有些臨摹的古畫會有損壞的地方,懂畫的話就可以進行填充和修復。所以,如果進行創(chuàng)作的話,懂與不懂能達到的水平是大不相同的。
李:您在戧色方面有過專門的訓練和學習嗎?
馬:當時緙織書畫需要用到戧色技法,我就開玩笑地和副廠長說:“我要是有機會去學習繪畫就好了?!彼f:“你做緙絲的不好去的,因為是公費的,其他人肯定也要去的。”第二年她又來問我,是不是真的想學畫畫,我就說是真的。廠里就推薦我去自費學習。后來系統(tǒng)學習了專業(yè)繪畫知識后,能自己在絲線上勾線,廠里工人也經(jīng)常找我?guī)退麄児淳€稿,一般是做一段勾一段。廠里領導就讓我負責指導緙織書畫,我跟他們說這是正版那是反版,用色也幫他們配好。她們就問我:“你怎么知道正反版的?”我說是繪畫老師教的。近實遠虛、線條色彩變化等這些知識,技術工人其實都是不懂的。
李:書畫緙絲與普通日用緙絲在技藝和難度上有什么區(qū)別?
馬:像書畫顏色是有過渡的,不像裝飾性的和服腰帶可以做出一塊來,它要不停地換梭,由深到淺,由淺到深,都要牽在一起做,相當費工;不同的色彩需要來回地換線,有些地方為了逼真、還原度高,還要先將不同色線進行劈絲,再捻和在一起,使色彩過度得更加柔和。通常我都會要求學員在織架旁放上一面鏡子,做一段就要對照著反面看一下,做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時退出來。緙絲屬于平面織物,一旦整體完工,是很難再進行改動的。
李:在廠里工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困難或挑戰(zhàn)?
馬:有的。1972 年,香港富商霍英東帶著女兒霍麗娜參觀上海博物館,霍麗娜看到宋代朱克柔的緙絲作品《蓮塘乳鴨圖》,想要復緙一幅。廠里接下了這個訂單,但是之前并沒有做過這樣大小的書畫作品,后來就指定我來做。我和廠長一起到上海博物館去看了原作,當見到那種戧色的感覺,我心里一下子就有了把握。那時候的色線都是配套齊全的,一個色系就有十幾種顏色?,F(xiàn)在色線供應也是有困難的,需求少,人家不愿意供應了。以前只是不同色系的色線進行劈絲組合,現(xiàn)在同色系也需要重新組合,以豐富畫面色彩。2017 年我和兒子蕭峰一起上了《國家寶藏》節(jié)目,呈現(xiàn)了這幅緙絲作品。(圖4)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頗為感嘆我們祖先的智慧,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就可以制作出如此精美細致的《蓮塘乳鴨圖》。
圖4 蓮塘乳鴨圖,馬惠娟 緙
李:20 世紀九十年代前后,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沖擊下及后來企業(yè)改制等因素的影響下,是什么讓您長久地堅持下來的?
馬:當時受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廠里效益不好,好多人都不做了。她們問我:“你怎么還在堅持,不怕失業(yè)么?”我說:“我對緙絲是真的喜歡,停不下來,這輩子就想把這件事情做好?!?000 年單位正式改制,那時候我離退休還有兩年,副廠長跟我說:“馬惠娟你就留在廠里吧,不要回去了。”我想和我一起做緙絲的人都離開了,我給廠里做了很多緙絲,離開的時候也沒有作品留下來。后來我就決定回來自己做,就這樣一直堅持到了現(xiàn)在。
李:我們平時見到的工筆花鳥類素地作品較多,而做滿工的人卻寥寥無幾,所以素地和滿工的緙絲作品這兩者在技藝和工時上相差是否很大?
馬:首先,在緙絲圈里,很少有人愿意滿工制作。滿工的作品,耗時巨大。其次有的是個人技藝上難以達到,特別是色彩間的暈染,需要來回不停地換梭、配色等,自身也要看得懂畫,能夠理解作品畫技上的處理,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像素地的緙絲作品,底板不需要過多的技術,看起來比較容易,其實要做好,是非??简灩Φ椎摹O纫獙D案輪廓預留好,外面的輪廓處理不好,里面的圖案就很難做,所以不僅要精準,還要張弛有度。這樣里面的莖稈、枝葉、花卉、蟲鳥緙上去才會銜接自然,又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材料質感,所以學的時候基本功一定要打好。像這幅陳之佛的《寒月孤雁》,我做了這種全工的緙絲,有人就慕名而來了;還有一幅滿工的《云龍圖》(圖5),是馬超俊設計的,緙絲《云龍圖》參加博覽會還得了金獎。那時候的緙絲題材有三類:一是自己原創(chuàng)的;二是老緙絲摹刻;三是書畫緙絲。
圖5 云龍圖,馬超俊設計,馬惠娟 緙
冷:您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金山有了解嗎?
馬:熟悉的,當時我在吳縣緙絲總廠,他在蘇州緙絲廠,我們都加入了蘇州市緙絲研究會,還有談水娥、王嘉良、李榮根、葛洪文、徐家勇幾位緙絲藝人,那時候我們經(jīng)常在一起開緙絲研討會。(圖6)
圖6 1989 年8 月13 日,馬惠娟與王金山共同參加蘇州市緙絲研究會二屆一次全會并作發(fā)言
冷:聽說您曾緙織過一幅《六駿圖》,是你自己創(chuàng)作的還是緙織的名人書畫作品?
馬:平時我們聽到《八駿圖》比較多,其實《六駿圖》也是徐悲鴻的奔馬作品之一。2007 年4 月在蘇州博物館舉辦過“悲鴻南歸”徐悲鴻繪畫經(jīng)典作品蘇州特展,展出了徐悲鴻的諸多奔馬作品,我特地到現(xiàn)場看過,極為震撼。《六駿圖》是其中較大的一幅,我當時就想把它用緙絲做出來。因為它是一幅水墨淡彩的大寫意作品,其中很多處需要戧色處理,做這幅作品動了很多腦筋,如何讓奔騰的馬尾有飄逸飛揚的感覺,用了好多種色線,有的地方劈了絲,有粗的,有細的,真實再現(xiàn)原作的細節(jié)和層次感。(圖7)
圖7 徐悲鴻《六駿圖》,馬惠娟 緙
李:您后來還緙了哪些作品?
馬:回來后我就弄了稿子自己做。做了兩年不到,就有人慕名而來。第一個是臺灣的一位教授,他帶上陳之佛的作品《寒月孤雁》的高清圖紙,遍訪蘇州,尋人緙織。因為該畫用色豐富,畫面無留白,做刺繡好做,但是做緙絲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畫面上很多豎著的柳樹條,而緙絲就是通過經(jīng)線相通,截斷緯線來獲得造型和色彩。那時廠里的技術還不完善,做不了,后來他輾轉找到我,我看了之后就說:“能做的?!蔽矣昧藘赡甓嗟臅r間才緙織完成,獲得了藏家的高度認可。(圖8)這幅《韓熙載夜宴圖》(圖9、10),做的人也很多,有刺繡的,也有緙絲的,但是里面的細節(jié)多是緙繪結合的。我前后花了四年時間,根據(jù)原作配色,將長卷分成五段來做。做的時候愈發(fā)覺得當時的繪畫學習對現(xiàn)在緙絲制作的幫助是無形的。我現(xiàn)在身體還可以,也有時間和精力慢慢地做,我就想多做一些精品出來。時常有人問我哪一件作品最好,我都會說:“沒有最好,下一張會更好?!蔽疫@么多年一路做一路摸索,一直執(zhí)著于技藝上的突破和提升,這也和我較真的個性有很大的關系。
圖8 寒月孤雁,陳之佛畫、馬惠娟 摹緙
圖9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馬惠娟 緙
圖10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馬惠娟 緙
李:您認為做緙絲最難的是什么?針對緙絲技藝傳承的窘境您覺得應該如何應對?接下來還有什么愿景或規(guī)劃?
馬:做緙絲最難的是能夠靜得下心來,我們現(xiàn)在處在一個“快消經(jīng)濟”時代,很多年輕人更傾向于速成的、刺激的,甚至是功利化的崗位或工作,很難長久地堅守在一個枯燥的崗位上。緙絲技藝的傳承現(xiàn)在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對于初入緙絲行業(yè),喜愛緙絲技藝的年輕人,我常會耐心教導,鼓勵他們做一些衍生品或是緙織一些小型的、新穎時尚的題材或內容,產品價位能被大眾所接受,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繼而長久地堅持下去。對那些生活非常困難的學生,我也會盡己所能地給予一定的幫助。
我兒子蕭峰也是年輕一代緙絲藝人,他在積極探索新的設計和展陳形式,將年輕化的視角融入傳統(tǒng)緙絲的行業(yè)中來,我們時常在交流探討中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我始終認為創(chuàng)新不是脫離傳統(tǒng),更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而是要在題材和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技藝上尋求突破,以期讓傳統(tǒng)手工藝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我目前還有兩個愿望:第一,能在國家級展覽會上舉辦一場緙絲展覽,將這些年的成果向大家展示出來,同時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進一步擴大緙絲的影響力,傳播我們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我做了四十九年的緙絲,一生都在做這一件事,接下來還要繼續(xù)努力。如若相關博物館或展覽館有緙絲修復或復制方面的需求,我也會義不容辭,為緙絲文物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感恩回饋社會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