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桃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幼兒園
幼兒園教研活動是一種教育研究活動,也是由一線教師直接參與的活動?;顒拥淖罱K目的是解決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實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向實際的教學實踐轉化,從而有效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教師的參與度不高,教研變成了組織者的“一言堂”,被動式參與的教研收獲甚微。教研形式過于單一、教研內容缺乏系統(tǒng)和連貫性、教研力度不夠深入等問題不僅影響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幼兒的學習成長也不利。只有專業(yè)的教師才能更好地組織和開展好一日活動。因此,重視和關注教研的質量提升和教師成長,才能更有效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不斷促進保教質量的提高,使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幼兒園保教質量,所以幼兒園不能只重視硬件設施的投入,而忽略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離不開學習,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做好教書這一件事,更應該積極地向“研究型”和“多元型”教師轉變,適應社會和教育的需要。
寬松自由的氛圍,更有利于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教研活動。幼兒園工作繁忙、瑣碎,教研會應該是教師學習成長的平臺,是滋潤教師成長的土壤,不應該成為教師的任務和負擔,要讓教師們期待教研、喜歡教研、享受教研。我們可以從改變傳統(tǒng)的教研形式入手,以下列舉的是合肥市宿州路幼兒園教育集團總園在教研活動組織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何為隨機流動式教研?首先,教研的地點是不固定的,指導的老師隨機走訪班級,觀看幼兒游戲,就觀察到的情況和班級教師或者幼兒進行及時溝通;其次,教研的人員是流動的,在走訪班級的過程中,感興趣的老師隨時可以加入研討的隊伍,對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參與進來,氛圍是自由寬松的,幼兒也可以向老師介紹自己玩的游戲。
流動式教研適合教研時間和人員不確定的情況,教研的時間和內容都比較隨機,因為是現場實地教研的方式,所以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當時遇到的問題。因為教研的人員是流動的,教師們可以有選擇地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隨時隨地加入研討中,這樣的隨機性,也讓教研更加自由、便捷。
“小問題大討論”式教研方式,主要是圍繞一個主題,就一些小的問題引發(fā)的討論,或者就某一個問題設置一場辯論賽,從而幫助教師深化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問題雖小,但收獲很大。在教研時,管理者要適時抓住老師們感興趣的話題,提出的“小問題”要具有可發(fā)散性,話題要有共通性。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活動不在于討論或者辯論的結果,更加注重的是討論的過程,用討論、辯論的方式引發(fā)“頭腦風暴”,從而深化教研活動的深度。
“微講座”式教研讓每位參與教研的老師都有機會做主持者,讓老師們都有機會發(fā)聲,在教研會上充分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老師們可以就自己擅長的知識領域或者就園所正在研究、開展的相關課題、主題等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個人“微講座”的形式呈現。例如每周的教研會,會預留20 ~30分鐘時間,讓每周一位老師都有機會分享自己班級一周課程或者自主游戲開展的情況。分享后,大家積極討論。小小的一次講座,對青年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升和自信心樹立有很大幫助,“微講座”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亮他人。
充分利用集團化辦園的優(yōu)勢,各園各有所長,多園互觀,取長補短。從主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到早操編排、教學評比等,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觀摩活動。教師們現場觀摩,實地查看,每一位老師都是用“心”體驗、用“意”創(chuàng)造、用“情”耕耘;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教師們各顯身手,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有實力、有水平的教學設計。各盟園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努力提供適合幼兒發(fā)展與需求的內容。在思考中成長,教師不僅提升了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也更好地促進了幼兒成長。
此教研形式深受教師的喜愛,用游戲的方式就老師們關注的問題開展教研,更換教研場地,可移步至戶外,座位的形式也可以改變,重在營造寬松的氛圍。我們開展過的游戲教研有“特色教研趣味多,師幼故事暖人心”“誰是臥底之我是善于發(fā)現的老師”“加字游戲之教學趣事”等創(chuàng)新教研游戲活動,形成“人人游戲、快樂交流、玩轉教研”的研討模式。打破傳統(tǒng)嚴肅的教研氛圍,老師們在玩中學,進一步推動了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在生動有趣的教研游戲中,不斷發(fā)現教育的價值、挖掘教育的內涵。
教研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會議。它注重的是教師在教研過程中的思考、發(fā)現、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教研圍繞問題展開,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實踐中,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如此循環(huán)往復,推動著教學的螺旋式上升和教師專業(yè)的成長。例如在探索區(qū)角記錄表的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操后,我們以“卷入式”教研的方式再次進行反思跟進,嘗試突破既定的理論框架,制訂出適合本園、本年級甚至是本班級的觀察記錄表。老師們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行為、語言、心理等表征和需求有的放矢,讓記錄更明確、更專業(yè)。這樣過程式的教研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問題,然后繼續(xù)去解決問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成長的是老師,受益的是孩子。
除此之外,還有“體驗感悟式教研”“分析式教研”“交流分享式教研”“師徒結對式教研”等教研形式,這些形式多樣的教研方式讓教師們更加期待教研、喜歡教研,參與教研的熱情也更高,教研后的收獲更大。
教研活動開展的另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教研內容的選擇。教師既可以是教研活動的參與者也可以是活動內容的組織者,教研要以教師的需求為中心。教學管理者要多與教師交流,了解教師們遇到的問題或者困惑。除此之外,教學管理者還要深入一線觀察教師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近況,從教師的備課本、教育筆記等入手,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并結合本園當前主要工作擬定出教研專題。最后,教研組根據教研專題擬定出具體的教研計劃,掌握教研的大方向,使教研活動更有針對性、時效性。
教研內容的選擇還需要注重連貫性,優(yōu)化教研的結構,有理論學習也有實踐研究,有專家引領也有教師答疑。在教研內容的選擇上要更關注參與教研的教師群體的實際情況,如我園有老、中、青三個年齡階段的教師,教師的年齡跨度很大,在選擇教研內容時,既要注重對新教師的培養(yǎng),也要兼顧中年教師的專業(yè)提升,更要關注老教師的參與度。所以,教研組在教研活動中要鼓勵老師們師徒結對,經驗豐富的老師幫扶年輕教師,共促發(fā)展。
教學要以幼兒為本,教研要以教師為主,以促進教師成長為目的,以幼兒全面發(fā)展為宗旨,依靠幼兒園自身的條件和資源最大化地調整,開展高效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們的學習更主動,收獲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