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學生處,安徽 滁州 239000)
由于氮原子具有良好的與金屬離子配位能力,長期以來,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作為配體在配合物的設計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含氮雜環(huán)類配體種類繁多,其中以吡啶及其衍生物配體的應用最為廣泛[1-4],近幾十年來,雙吡啶配體及其衍生物已得到較深入細致的研究,人們利用此類物質合成了大量具有電化學、材料學、磁性能以及催化性能的配合物[5].
因為吡啶結構和苯類似,所以也有一定的芳香性,以其為原料或者中間體的化學反應是現(xiàn)如今化工分析、合成研究中的熱點.吡啶環(huán)作為六元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中開發(fā)應用范圍最廣的品種之一,是生產(chǎn)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原料,它在醫(yī)藥和農藥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這主要是因為吡啶具有豐富的生物活性[6],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吡啶衍生物
吡啶的芳香性來源于其環(huán)上每個原子都有一個P軌道在側面重合形成一個環(huán)狀大π體系,其中氮原子還有一對存在于SP2軌道的孤對電子未參與大π鍵,正是這對孤對電子的存在使其可以接受質子從而具有了堿性,是有機化學合成反應中常用的有機堿;同時吡啶氮上的孤對電子還使其具有了親核性,可以用作催化劑促進某些物質的分解[7].由于吡啶化合物的廣泛應用,不斷尋求更加高效、便捷、經(jīng)濟的方法合成含有這種結構的目標分子,已經(jīng)成為雜環(huán)構筑領域的重點問題之一.尤其在近些年,綠色化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對環(huán)境友好的無金屬催化反應成為了化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Nicasio-Collazo等[8]利用Pd 化合物為催化劑,在210 ℃條件下,以α- 溴代吡啶為原料合成N,N二齒配體化合物,如圖2所示.
Gao等[9]以醋酸鈀為催化劑,芳烴和吡啶在碳酸銀和碳酸鉀溶液中進行C3選擇性芳基化,合成3,3-聯(lián)吡啶化合物,如圖3所示.
圖2 化學方程式1
圖3 化學方程式2
Benjamin等[10]用吡啶和二嗪膦反應,其中雜雙芳基鍵是通過串聯(lián)SNAr-磷配體偶聯(lián)形成的雜芳基膦,最后合成 2,2-聯(lián)吡啶化合物,該反應在金屬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常用,可大量制得一系列的衍生物,如圖4所示.
圖4 化學方程式3
Sasa Duric等[11]以吡啶的N-氧化物和鹵代吡啶為原料,醋酸鈀為催化劑,在碳酸鉀溶液中直接偶聯(lián)合成2,2-聯(lián)吡啶,該反應產(chǎn)率高,制備方便簡單,如圖5所示.
Zhong等[12]在一氧化氮和氫氧化鈣的條件下,得到高能二氮烯二醇二氮卓鹽中間體,最終制得二醇二氮烯鎓,該方法適用于DAZD大規(guī)模合成,安全且高產(chǎn),如圖6所示.
圖6 化學方程式5
圖7 化學方程式6
Stephens等[13]用吡啶在催化量的N,N'-四甲基乙二胺存在下,與甲基氯化鎂反應,直接從相應的N-雜環(huán)一步合成2,2'-亞甲基橋連的N-雜二芳基吡啶衍生物,如圖7所示.
Zhang等[14]用2-乙酰基吡啶和2-吡啶甲醛,采用高純水取代傳統(tǒng)的有機溶劑,且不使用催化劑,通過Aldol 反應得到雙吡啶類化合物,如圖8所示.
圖8 化學方程式8
Li等[15]通過將氨基甲酸烷基酯用作N-芳基丙烯酰胺衍生物的碳-碳雙鍵的分子間自由基加成,再環(huán)化制備多雜環(huán)吡啶衍生物,該反應具有廣泛的底物范圍,如圖9所示.
圖9 化學方程式9
Singh等[16]沒有使用催化劑,用微波輔助的分子內C-H胺化反應合成噻唑-2-吡啶多雜環(huán)化合物,該方法高效直接,如圖10所示.
圖10 化學方程式10
Yu等[17]用銠(III)催化雜芳烴,使得雙功能底物的官能化,在氧化還原中性條件下輕松構建喹啉稠合的雜環(huán),該反應經(jīng)濟實用,底物廣泛可制得大量的稠合的雜環(huán)吡啶衍生物,如圖11所示.
圖11 化學方程式11
Khalil等[18]以吡啶為起始原料,與苯乙烯胺和多聚甲醛反應,使用K3[Fe(CN)6]或DMSO 氧化,最終制得吡啶并吡啶化合物,如圖12所示.
圖12 化學方程式12
Zhang等[19]在Pd催化的Suzuki-Miyaura偶聯(lián)和Cu催化的C-N偶聯(lián)來構建中心吡啶,在ADC作用下得到吡啶并吡啶衍生物,如圖13所示.
圖13 化學方程式13
吡啶類配體上的氮原子具有非常優(yōu)秀的配位性能,對其進行進一步處理修飾,使得它在配合物的構建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雙吡啶衍生物在新型結構、氣體吸附和儲存、離子交換、磁性和發(fā)光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雙吡啶衍生物定向設計及其配合物功能的拓展和應用方面,仍需該領域研究者進行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