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鹛?沈衛(wèi)英 盛 丹 王曉莉 王 靚
浙江省金華市婦幼保健院(321000)
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一直居高不下,可達41%,其中24.6%無醫(yī)學指征[1]。初產婦分娩自我效能不足、分娩恐懼及分娩知識不足等為引起非醫(yī)學指征剖宮產高發(fā)的主要原因[2]。因此,減輕分娩恐懼對降低初產婦非醫(yī)學指征剖宮產率意義重大。群組孕期保健模式主要以組建小組開展組內討論方式進行孕期教育,實施組內自護、孕期檢查等活動[3-4]。研究顯示,群組孕期保健模式用于圍產期保健可有效改善妊娠結局、降低產婦分娩恐懼[5]。而我國整個孕期保健缺乏助產士對孕產婦個體化、系統(tǒng)化的照護,需改變目前模式,使助產士的職能靠近國際,以發(fā)揮其在健康方面及母嬰安全的主導作用。本研究對初產婦實施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并分析其對初產婦分娩恐懼、新生兒評分及純母乳喂養(yǎng)率的影響。
選取2020年6月-2020年11月在本院建卡并定期產前檢查的孕婦192例。納入標準:①妊娠11~13周單胎初產婦;②每次參與活動及產前檢查時均有1名家屬陪伴;③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保證參加課程≥4次且在本院分娩。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外科產科疾??;②存在溝通障礙或精神疾病史;③臨床資料不完善。以便利抽樣法將納入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孕期保健模式,孕期教育由孕婦學校負責,檢查由門診醫(yī)生負責,采取大班化面授方式,產婦定期參加孕婦學校課程,每次均有1名家屬陪伴。
1.3.1干預主題觀察組孕婦均在妊娠11~13周入組,將產檢時間、背景相近的12名孕婦分為一組,建立微信群?;顒忧?周通知活動主題,確定孕婦及家屬參與情況,盡量固定每次參加活動人員以保證活動效果。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干預,干預內容包括社會支持、健康指導、自我護理三部分,每次2h。活動主題見表1。
表1 活動主題
1.3.2干預方法每次干預內容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社會支持:家屬支持,干預時需家屬陪伴,特別是配偶,促進家屬對分娩知識及保健知識的學習,理解孕婦在生理、心理方面變化,進而給予孕婦更多幫助及理解;同伴支持,孕婦首次干預時自我介紹,建立微信群,采用“U”字形座位,方便課堂上孕婦互相傾訴、交流,增加信任感、親密感,課后可在微信群內分享孕期經(jīng)驗、感悟,表達困惑并尋求解決方案,提高對分娩信心;醫(yī)務人員支持,自我護理時,孕婦與助產士單獨相處獨自完成檢查項目,提高積極主動性,與助產士交流產檢中遇到的困惑及問題及時解決;針對孕婦課堂上提出的疑惑及問題,醫(yī)務人員進行專業(yè)宣教、示范、解答,使孕婦更好地自我管理。②健康教育:將國外群組孕期保健模式與一次、二次評估結果及調查研究結果相結合,由助產士、心理學專家及圍產專家共同制定保健課程,并以微信方式發(fā)布課程主題及時間,收集相關問題并在課堂上討論。每次開課前均鞏固上次課程主題(連續(xù)性策略)強化記憶。采取角色扮演、視頻演練、模型講解及PPT宣講等多元化互動模式,研究者在前20min引出主題,之后60min由孕婦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問題并分享經(jīng)驗,最后由研究者總結主題并糾正錯誤部分。③自我護理:課堂前20min研究者指導孕婦自測胎心、體重、身高及血壓等,計算體質指數(shù),將每次結果進行對比,控制體重,培養(yǎng)良好的運動習慣及健康飲食習慣。
①分娩恐懼,分別于干預前、干預1周后評估孕婦分娩恐懼,使用分娩恐懼研究量表[6]評估,包括16個條目,按照高度、中度、輕度及從來沒有恐懼分別記分,共1~4分,總分為16~64分,分值越高表示恐懼越嚴重。②新生兒Apgar評分,分別于出生后1min、5min以新生兒Apgar評分評估新生兒情況。③純母乳喂養(yǎng)率,于產后72h記錄純母乳喂養(yǎng)例數(shù)并計算純母乳喂養(yǎng)率。
對照組96例,孕周(11.8±1.2)周(11~13周),年齡(26.1±3.5)歲(18~32歲)。觀察組96例,孕周(11.6±1.2)周(11~13周),年齡(25.9±3.4)歲(20~30歲)。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分娩恐懼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分娩恐懼評分(分,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無差異(P>0.05),出生后5min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純母乳喂養(yǎng)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及純母乳喂養(yǎng)情況比較
我國產前檢查主要以醫(yī)生為主導,傳統(tǒng)孕期保健模式缺乏服務對象的授權,對檢查結果解釋及相關過程缺乏正確理解,易因醫(yī)患雙方的不理解引發(fā)糾紛[7-8]。群組孕期保健于1993年由美國助產士提出,強調以孕婦為中心以提高自我效能為目標[9]。群組孕期保健以數(shù)名孕齡相近的孕婦組成小組,共同接受孕期保健,定期參與干預活動,孕婦由家屬陪同參與,討論特定主題及自主檢查[10-11]。目前,群組孕期保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谖覈鴩椋狙芯吭诔珜А爸a士服務模式”方面進行臨床實踐,包括社會支持、健康教育及自護管理3方面,由助產士主導服務連接產后、分娩及妊娠三個階段,為孕婦提供連續(xù)性照護,從而解決了初產婦缺乏經(jīng)驗的問題,還解決了妊娠期缺乏助產士照護的弊端[12-13]。本研究對初產婦實施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顯示,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分娩恐懼評分低于常規(guī)孕期保健教育孕婦,該模式可更好地緩解產婦分娩恐懼感。主要是因為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以孕婦為中心,家庭為核心,醫(yī)護人員為孕婦及其家屬提供有關技能及知識支持,使孕婦主動參與分娩及孕期的多項決策,進而提高其自控感[14-15]。這種管理方式可使孕婦充分了解分娩過程,面對臨產征兆時更加自信,能夠安心等待分娩;另外,也可增加孕婦及其家屬的應對能力,能夠更加配合分娩,進而緩解其恐懼心理。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未見明顯變化,出生后5min Apgar評分觀察組更高,主要是由于群組孕期保健模式以小組為單位,為孕婦提供連續(xù)性服務,能夠加好地解決醫(yī)務人員人力問題,以少量專業(yè)人員為孕婦提供標準化服務;另一方面,組內孕婦情況接近,可互相交流、溝通,有利于提高服務滿意度,改善新生兒結局[16]。本研究還對純母乳喂養(yǎng)率統(tǒng)計顯示,純母乳喂養(yǎng)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由于群組孕期保健模式采用多元化互動模式,以課堂形式持續(xù)為孕婦傳授母乳喂養(yǎng)技巧及相關知識,通過孕期模擬喂養(yǎng)不斷強化母乳喂養(yǎng)行為,為孕婦講述母乳喂養(yǎng)知識、問題及技能,繼而建立母乳喂養(yǎng)信心;同時,同伴互相鼓勵、交流,也可為孕婦提供額外支持,進而提高母乳喂養(yǎng)信心,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
綜上所述,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可有效改善初產婦分娩恐懼,提高新生兒評分及純母乳喂養(yǎng)率。但是本研究對象僅來自于一家醫(yī)院,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還需開展多中心研究進一步探究其臨床應用效果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