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中交通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山西 西安 710075)
橋梁的拼接加寬是道路改擴建工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在加寬計算中,對拼寬后新橋的加固計算較為復雜,不能完全按照新規(guī)范計算,同時還涉及新老規(guī)范的對接,目前常規(guī)的做法是,采用新規(guī)范計算拼寬后新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按照舊規(guī)范計算拼寬后新橋的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本文同時采用新舊規(guī)范計算拼寬前后橋梁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進行對比計算研究,并且根據計算結果,研究空心板的加固方案。
深海高速陽茂段全長79.76km。陽茂高速公路按速度120km/h,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于2002年8 月動工,于2004 年11 月建成通車,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廣湛高速公路的交通量急劇增加,部分路段甚至已超出原來的設計流量,據相關資料顯示,陽茂高速2015 年全線平均交通流量已超過45 000pcu/d,個別路段超過50 000pcu/d,服務水平嚴重下降,已不能適應現(xiàn)狀及未來交通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組織對本高速公路進行拼接加寬改造。
既有橋梁采用大挖空率的空心板,為4×20m 預制安裝的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橫向8 片主梁。擴建后,橫向拼寬8.75m,共計15片主梁。計劃破除既有橋梁現(xiàn)澆層,拼寬后統(tǒng)一澆筑新的現(xiàn)澆層,現(xiàn)對既有空心板進行計算,研究其是否可以進行拼寬利用。
拼寬前主梁截面特性:中板-抗扭慣性矩為18.20E+06cm4,抗彎慣性矩為9.05E+06cm4,邊板-抗扭慣性矩為24.49E+06cm4,抗彎慣性矩為10.17E+06cm4。
拼寬后拼接板主梁截面特性為12.19E+06cm4,抗彎慣性矩為9.12E+06cm4。
計算所參照的設計規(guī)范有:《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J 021—1989)、《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J 023—85)。
預制空心板、現(xiàn)澆濕接橫梁、現(xiàn)澆整體化層采用C40 混凝土,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驗算時,強度按現(xiàn)行規(guī)范進行折減。橋面鋪裝采用瀝青混凝土。鋼絞線采用低松弛高強度預應力鋼絞線,符合《預應力混凝土用鋼鉸線》(GB/T 5224—2003) 的規(guī)定。單根鋼絞線直徑?=15.2mm,鋼絞線面積Ap=139mm2,標準強度fptk=1860MPa,普通鋼筋采用 HRB335 和 R235 鋼筋。
建立4×20m 邊板和中板單片主梁桿系模型,各片板共計54 個單元,移動荷載按橫向分布系數(shù)加載。為了施工方便提出簡化加固拼寬方案,即原主梁布置不變,去掉整體化層,架設加寬梁,重新做現(xiàn)澆整體化層。同時考慮到承載能力問題,拼寬后采用10cm 和15cm 兩種鋪裝層厚度,并對此方案是否可行進行深入研究。
按鉸接板梁法計算的橫向分布系數(shù)見表1。
表1 空心板汽車荷載的橫向分布系數(shù)
(1)拼寬前舊橋檢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計算空心板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2,其中整體化層10cm,計5cm受力。
表2 拼寬前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J 021—1989)、《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023—85) 計算空心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3,其中整體化層10cm,計5cm受力。
表3 拼寬前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2)拼寬后舊橋檢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計算空心板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4,其中整體化層10cm,計5cm受力。
表4 拼寬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計算空心板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5,其中整體化層15cm,計10cm受力。
表5 拼寬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J 021—1989)、《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023—85) 計算空心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6,其中整體化層10cm,計5cm受力。
表6 拼寬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J 021—1989)、《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J 023—85) 計算空心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結果(邊、中跨最不利布置)見表7,其中整體化層15cm,計10cm受力。
表7 拼寬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1)拼寬后橫向分布系數(shù)整體減小,靠近拼寬側板橫向分布系數(shù)減小明顯,波形護欄一側板橫向分布系數(shù)僅減小0.001,拼寬后原內邊梁為最不利荷載位置。
(2)舊橋檢算:新規(guī)范檢算,邊板、中板承載能力均不滿足。其中邊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9.06%,邊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21.96%;中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4.06%,中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15.26%;墩頂負彎矩區(qū)段承載能力均滿足要求。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滿足要求。
(3)拼寬后新橋檢算:整體化層取10cm,計5cm受層力,邊板、中板承載能力均不滿足。其中邊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7.57%,邊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20.69%;中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2.26%,中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13.64%。墩頂負彎矩區(qū)段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4)拼寬后新橋檢算:整體化層取15cm,計10cm層受力,邊板、中板承載能力均不滿足。其中邊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6.56%,邊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21.15%;中板邊跨承載能力欠缺13.84%,中板中跨承載能力欠缺10.66%。墩頂負彎矩區(qū)段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因為舊橋按照新規(guī)范,并且考慮結構損傷,拼寬后采用的簡化加固方案不能滿足新規(guī)范的承載能力要求,因此需要采用更為復雜的加固方案。
去梁增肋加固法是針對多梁式橋梁提出的一種新穎的體系加固法。去梁增肋加固法是去掉個別主梁,剩余主梁在原橋梁寬度范圍內均勻分布,主梁之間新增預應力混凝土梁肋。新肋與舊梁通過新增橋面鋪裝形成橫向剛度。通過張拉新梁預應力,調整原主梁應力狀態(tài),達到改善橋梁荷載橫向分布,增強橫向剛度,提高承載力或改善正常使用階段受力狀態(tài)的目的。在研究過程中,根據新舊梁之間的聯(lián)結關系,分別提出了去梁增肋剛接梁法和去梁增肋鉸接梁法,即新舊梁之間分別采用剛接方式和鉸接方式連接。
本項目提出去掉損害最嚴重的7號梁,拉大主梁橫向間距,在主梁之間做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結構和橋面鋪裝層現(xiàn)澆為整體,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
舊橋混凝土老化,強度降低,與預應力鋼筋的黏結強度下降,導致預應力損失,截面混凝土產生拉應力,使得裂縫開展,撓度增大。同時裂縫的開展,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進入截面,產生鋼筋銹蝕,加快混凝土老化,進而使得承載能力逐漸降低,因此提出采用體外預應力方案。
增加體外預應力等于增大了截面的受壓區(qū)高度,使得受壓區(qū)有更多的混凝土參與承載能力的貢獻,即受壓區(qū)高度剛好滿足界限受壓區(qū)高度,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梁的受力能力。同時體外預應力可以使已經開裂的混凝土閉合,減小空氣雨水對鋼筋的銹蝕,提高梁的耐久性。
舊梁為簡支的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在使用過程中預應力損失,混凝土老化等,結構存在撓度大和承載力下降的雙重問題,加之先張法鋼束不上彎,不能更好地參與抗剪,使支點截面產生抗剪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因此對于多跨簡支體系的先張法板橋提出另外一種方案,即體外預應力加簡支轉連續(xù)的組合方案。
假定主梁承受均布荷載q,通過簡支梁計算可以得到主梁跨中彎矩為M=0.125ql2,采用3跨一聯(lián)進行加固,兩側邊梁布置均布荷載,則邊梁跨中最不利彎矩為M=0.101ql2,則跨中彎矩可減小19.2%。對于承載能力僅小于規(guī)范規(guī)定值不多的梁,此方案可滿足加固要求。
混凝土橋梁病害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受拉區(qū)混凝土開裂、結構下?lián)希踔習a生較多的橫向貫穿裂縫,水汽會通過裂縫腐蝕鋼筋,加速橋梁病害發(fā)展。以前傳統(tǒng)的粘貼鋼板的方法使用較多,加固鋼板的作用等同于受拉縱筋,在梁底粘貼加固鋼板后可提高梁截面配筋率和橋梁承載能力,有效增大結構剛度。但這種方案是一種被動加固方案,只有在梁變形的情況下,鋼板才會受力,對于撓度已經較大的梁則無法滿足受力要求。此外,鋼板粘貼困難、銹蝕、自重大等缺點也是非常突出的,隨著新材料的產生逐漸用碳纖維板代替鋼板用于橋梁的加固工程中。
預應力碳纖維板加固法是一種以體外預應力的形式粘貼梁底,是一種主動加固方案,碳纖維板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性強,且相比鋼板更容易施工和粘貼,用于梁底可有效減小混凝土梁體拉應力,抑制裂縫發(fā)展,進而提高橋梁承載能力,減小結構變形,且可在不封閉交通的情況下進行施工,適用性強。
通過計算,舊橋拼寬后,舊橋橫向分布系數(shù)外邊梁減小最大,內邊梁減小最小,外邊梁成為受力最不利主梁;按新規(guī)范計算邊板、中板承載能力均不滿足要求,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原空心板進行拼寬,需對既有主梁進行加固。
整條線路橋梁多,空心板數(shù)量大,采用單一的加固方案不適宜,經過研究,選取去梁增肋方案、體外預應力方案、簡支結構轉連續(xù)方案、預應力碳纖維板粘貼方案進行單獨加固或組合加固。因此最終加固方案需對每一片梁進行評定,從而選用最優(yōu)方案。對于承載能力下降嚴重、裂縫開展較大的三類、四類橋梁需采用預應力碳纖維板粘貼方案,對于承載能力下降多,裂縫開展不明顯的橋梁采用去梁增肋方案,對于裂縫開展不嚴重,跨中撓度大的梁采用體外預應力方案,對于預應力損失大、無裂縫開展的梁采用簡支結構轉連續(xù)結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