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及行為的影響研究

        2022-08-15 07:55:30朱紅根張利民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分類素養(yǎng)農村

        朱紅根,單 慧,沈 煜,張利民,周 焱

        一、引言

        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宜居是關鍵。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關系到中國6億農村居民的根本福祉,關系到中國94%國土面積的環(huán)境改善。這不僅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的重要一環(huán),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任務(1)姜利娜, 趙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模式比較與政策啟示——以北京市4個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的治理案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 2020(2):16-33.,也是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重要短板的基本要求。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垃圾治理問題,2016年10月印發(fā)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特別提出要“加大農村人居環(huán)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強農村垃圾治理”。2018年2月,《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處理,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仍然有所滯后,“垃圾圍村”現象尤為嚴峻(2)閔師, 王曉兵, 侯玲玲, 等.農戶參與人居環(huán)境整治的影響因素——基于西南山區(qū)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 2019(4):94-110.。農村生活垃圾已經嚴重污染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威脅居民身體健康(3)賈亞娟, 趙敏娟.環(huán)境關心和制度信任對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響[J].資源科學, 2019(8):1500-1512.,成為中國農村環(huán)境首要污染源(4)唐林, 羅小鋒, 張俊飚.社會監(jiān)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jié)作用[J].中國農村觀察, 2019(2):18-33.。在此背景下,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任務緊迫。目前,在垃圾治理的試點過程中,已暴露出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分類不規(guī)范、正確投放率低等問題(5)王愛琴, 高秋風, 史耀疆, 等.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服務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基于5省101個村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6(4):30-38.。農村居民是垃圾分類的微觀基礎和重要主體,考察有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及分類準確度,這對于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升垃圾治理效果有重要意義。

        當前,學術界關于農戶垃圾分類實施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包括環(huán)境認知、社會環(huán)境、宏觀政策等。但是在農業(yè)信息化建設已經上升至國家頂層設計層面的背景下(6)曾億武, 宋逸香, 林夏珍, 等.中國數字鄉(xiāng)村建設若干問題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 2021(4):21-35.,農戶數字素養(yǎng)作為農戶合理使用數字工具和設備、獲取利用數字資源及溝通傳播共享數字信息的基本素養(yǎng)(7)MARTIN A, GRUDZIECKI J.Digeulit: concepts and tools for digital literacy development[J].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06(4):249-267.,更多地關注農戶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作用,對于引導農村居民正確垃圾分類以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研究互聯網使用狀況或媒體傳播如何影響環(huán)保認知、環(huán)保行為的研究也逐漸興起。有研究發(fā)現,經常使用互聯網瀏覽信息能促進居民改善環(huán)保態(tài)度、提升環(huán)保素養(yǎng),并且以學歷教育為代表的正規(guī)教育的提升效果遠不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非正規(guī)教育(8)彭代彥, 李亞誠, 李昌齊.互聯網使用對環(huán)保態(tài)度和環(huán)保素養(yǎng)的影響研究[J].財經科學, 2019(8):97-109.。不少學者研究發(fā)現大眾傳媒能夠向公民傳播更多有益信息,改善了公民環(huán)保價值觀和環(huán)保行為(9)HO S S, LIAO Y, ROSENTHAL 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media dependency theory: predictors of public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ingapore[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2015(1):77-99.。此外,張萍、晉英杰指出大眾媒體通過信息傳播和社會動員兩種機制作用于居民的環(huán)境行為(10)張萍, 晉英杰.大眾媒介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環(huán)保行為的影響——基于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6(4):122-129.。根據以上文獻分析發(fā)現,雖有關注媒體傳播、互聯網使用對環(huán)保行為的影響,但仍缺乏以數字素養(yǎng)為主題,關注農戶環(huán)保行為的相關實證研究。

        鑒于此,本文利用江蘇蘇州、無錫、常州農村地區(qū)的微觀調查數據,從理論與實證上考察了農民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并進一步探析數字素養(yǎng)對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差異的影響。研究結果表示,數字素養(yǎng)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參與意愿,對農村居民踐行垃圾分類行為也有明顯的正面影響,而且提升數字素養(yǎng)水平更有助于縮小分類意愿與行為的差異,促進農民垃圾分類治理知行合一。本文的邊際貢獻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目前關于農民數字素養(yǎng)測量的研究還不多,測量視角和指標構建還未成熟,因此,本文嘗試構建指標體系來測量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以期進一步豐富數字素養(yǎng)指標體系構建,同時也為后續(xù)其他學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第二,從理論與實證上考察農民數字素養(yǎng)對生活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的影響,為數字素養(yǎng)以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研究視角。本文研究結論對農村人居環(huán)境治理甚至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順利推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和理論分析

        (一)文獻綜述

        1.數字素養(yǎng)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和相關機構均對數字素養(yǎng)展開有效探索(11)MARTIN A, GRUDZIECKI J.Digeulit: concepts and tools for digital literacy development[J].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06(4):249-267.,認為數字素養(yǎng)不僅包括純技術技能,還包括認知、情感、社交等多種技能(12)肖俊洪.數字素養(yǎng)[J].中國遠程教育, 2006(5):32-33.,涵蓋了通用素養(yǎng)、跨學科素養(yǎng)以及道德倫理等多種素養(yǎng)(13)宋毓, 饒俊麗.國內外數字素養(yǎng)研究熱點計量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20(1):87-98.。雖有部分相關文獻對農戶的信息素養(yǎng)進行了討論(14)楊程方, 鄭少鋒, 楊寧.信息素養(yǎng)、綠色防控技術采用行為對農戶收入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中英文), 2020(11):1823-1834.,也有關注媒體傳播、互聯網使用對環(huán)保行為的影響,但以農戶數字素養(yǎng)為主題對環(huán)保行為的相關實證研究較少。并且數字素養(yǎng)與信息素養(yǎng)、互聯網使用實際上并不相同,在前者的基礎上,數字素養(yǎng)更加關注微觀主體借助數字工具進行自主批判性思考、創(chuàng)造性學習以及在線社交等綜合能力(15)同④.。鑒于此,結合我國農民的特點,本文對農民數字素養(yǎng)的內涵概括如下:農民在農業(yè)生產與生活情境中,感知數字信息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數字工具、獲取利用數字資源(識別獲取、整合管理、評估應用)及溝通傳播共享資源的意識、態(tài)度、能力及道德準則。

        2.垃圾分類相關研究。垃圾分類行為概念最早由Willems和Mcintire提出(16)WILLEMS E P, MCINTIRE J D.A review of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new strategies for beha-vior change[J].The behavior analyst, 1982(2):191-197.。目前關于居民垃圾分類實施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觀政策、社會環(huán)境、心理因素等。在宏觀層面,加強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17)劉瑩, 王鳳.農戶生活垃圾處置方式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12(3):88-96.、改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及管理服務(18)王愛琴, 高秋風, 史耀疆, 等.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服務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基于5省101個村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6(4):30-38.、選擇適宜的實踐治理模式等(19)姜利娜, 趙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模式比較與政策啟示——以北京市4個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的治理案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 2020(2):16-33.,都有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果。從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來看,外部監(jiān)督(20)唐林, 羅小鋒, 張俊飚.社會監(jiān)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jié)作用[J].中國農村觀察, 2019(2):18-33.、情境因素(21)陳紹軍, 李如春, 馬永斌.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5(9):168-176.、教育示范宣傳(22)SCHULTZ P W, OSKAMP S, MAINIERI T.Who recycles and when? a review of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2):105-121.對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微觀層面,心理因素(23)SIMMONS D, WIDMAR R.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to recycling: toward a strategy for public educ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0(1):13-18.、年齡(24)VINING J, EBREO A.What makes a recycler? a comparison of recyclers and nonrecycler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0(1):55-73.、性別、教育和收入(25)栗曉紅.社會人口特征與環(huán)境關心:基于農村的數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1(12):121-128.等因素也有可能對垃圾分類行為產生影響。此外,盡管逐漸興起互聯網使用狀況與媒體傳播如何影響環(huán)境行為的研究,但多基于對環(huán)保態(tài)度、環(huán)保素養(yǎng)或環(huán)境行為的研究,并未聚焦于農戶生活垃圾治理領域。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數字素養(yǎng)的研究多基于教育學、圖書館情報學以及計算機科學領域,雖然部分學者基于互聯網使用或媒體傳播對環(huán)保認知和環(huán)保行為展開研究,但關于數字素養(yǎng)如何影響環(huán)保行為的實證研究仍相對缺乏。鑒于此,本文擬在以下方面做出嘗試:第一,測度農民的數字素養(yǎng)水平,豐富數字素養(yǎng)的實證研究;第二,將農民數字素養(yǎng)引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研究領域中,為數字素養(yǎng)以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一個更加開放的研究視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進行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及行為的研究,首先要理解個體參與環(huán)境治理背后的內在和外在影響因素??v觀以往研究,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同解釋理論。Ajzen等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強調個體的行為主要受主觀態(tài)度、社會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2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2):179-211.。Stern等提出了“價值—信念—規(guī)范”(VBN)理論模型,指出環(huán)境行為由外部情境因素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27)STERN P C, KALOF L, DIETZ T, et al.Values, beliefs, and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attitude formation toward emergent attitude object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5(18):1611-1636.。之后,Guagnano等提出了ABC理論,指出垃圾回收利用行為由態(tài)度和外部條件共同作用,并且外部條件是決定是否實施垃圾回收行為的至關因素(28)GUAGNANO G A, STERN P C, DIETZ T.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5(5):699-718.。可見,個體的環(huán)保行為是在主觀因素、社會規(guī)范、外部情境因素或外部條件共同作用下的一種顯露。

        鑒于此,本文結合上述主流理論,從主觀因素、社會規(guī)范和外部條件層面分析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作用機理,從而為本文研究假說的提出提供依據。

        首先,從主觀因素角度來看,主觀因素多表現為個體環(huán)境態(tài)度、環(huán)境認識等心理認知因素。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能夠顯著改善農村居民的環(huán)保行為態(tài)度,強化健康風險意識,增強環(huán)境關心感,主要表現為,農村居民在合理有效使用數字工具時,往往會接收到各類生態(tài)環(huán)境信息,所受到的外部刺激也隨之逐漸增強,這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環(huán)境風險感知力。而在這過程中,農村居民也了解到,垃圾無序堆放極易增加細菌滋生、疾病傳播以及灌溉水飲用水污染的可能性,這使得農村居民愈發(fā)清楚地認識到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會影響到自身身體健康,從而強化了其健康風險意識(29)賈亞娟, 趙敏娟.環(huán)境關心和制度信任對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響[J].資源科學, 2019(8):1500-1512.。而且,環(huán)境保護有助于改善個體身體健康,而個體身體健康又有助于提高其賺取更多收入的能力(30)王瓊, 葉靜怡.進城務工人員健康狀況、收入與超時勞動[J].中國農村經濟, 2016(2):2-12.,這類正循環(huán)有助于培養(yǎng)農民“環(huán)?;菝瘛钡挠^念(31)彭代彥, 李亞誠, 李昌齊.互聯網使用對環(huán)保態(tài)度和環(huán)保素養(yǎng)的影響研究[J].財經科學, 2019(8):97-109.。而依據計劃行為理論、“價值—信念—規(guī)范”理論和ABC理論,個體的主觀態(tài)度越積極,垃圾分類意愿也會越高,產生分類行為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其次,從社會規(guī)范角度來看,社會規(guī)范多集中于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壓力等方面(32)賈亞娟, 趙敏娟.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會資本對農戶垃圾分類水平的影響——基于陜西1 374份農戶調查數據[J].資源科學, 2020(12):2370-2381.。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能夠拓寬農村居民的社會資本,豐富其社會網絡,形成特有的社會規(guī)范約束。一方面,數字素養(yǎng)越高的農村居民越偏好于在社交媒體中主動開展網絡信息互動,交換彼此對環(huán)境新聞熱點的觀點和分享日常環(huán)保行為習慣等內容(33)彭代彥, 李亞誠, 李昌齊.互聯網使用對環(huán)保態(tài)度和環(huán)保素養(yǎng)的影響研究[J].財經科學, 2019(8):97-109.。這類信息互動,在維系鞏固原有熟人圈子的同時,還拓展了新的社會人脈網絡,豐富了農民的社會互動網絡。而社會互動的增強,不僅強化了農民對鄰居或同伴的追隨心理,而且會促使居民渴求獲得社會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從而增進農民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主觀規(guī)范感,有助于農民采取積極的環(huán)保行為(34)唐林, 羅小鋒, 張俊飚.社會監(jiān)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jié)作用[J].中國農村觀察, 2019(2):18-33.。另一方面,數字工具的使用增強了社會公眾對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督的透明度,這使得部分不良環(huán)境行為能夠及時地被實施法律上的物質懲罰或道德上的輿論批評。而依據計劃行為理論,這類來自他人或集體對個體采取何種環(huán)保行為的影響,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即社會規(guī)范約束越強,農民的主觀規(guī)范感也會越高,越有助于農村居民采取積極的環(huán)保行為。

        再者,從外部條件角度來看,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能夠降低信息交易成本,促進內部與外界之間的信息共享傳播,深化農村居民的環(huán)保知識技能儲備。主要表現為互聯網、手機等數字工具的頻繁使用,打破了信息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明顯降低了信息搜尋、獲取及互動共享的成本。農村居民能夠從外部獲取更多關于垃圾分類回收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信息等,如分類技巧、回收渠道、回收站點和回收熱線號等信息。這無疑增進了垃圾分類回收服務的便利性,降低了農民關于垃圾回收處理的經濟成本和時間花費(35)孟小燕.基于結構方程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研究[J].資源科學, 2019(6):1111-1119.。而依據計劃行為理論和“價值—信念—規(guī)范”理論,當外部情境因素越有利于垃圾分類時,農民對垃圾分類治理所感受到的困難程度就會越低,其行為控制能力也會越高,克服金錢物質、時間精力和空間距離等障礙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越有助于農民進行垃圾分類治理。此外,農民從外界獲得的知識技能又能夠提升其整體環(huán)保素養(yǎng)水平,增強環(huán)保信念。而“價值—信念—規(guī)范”理論認為,信念對行為具有直接有效的影響作用,環(huán)保信念的增強明顯有助于提高居民積極踐行環(huán)保行為的可能性,培養(yǎng)居民良好的生活垃圾處置習慣。

        基于上述理論回顧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數字素養(yǎng)能夠顯著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并促進農村居民積極踐行垃圾分類行為。

        三、數據來源、變量描述與模型設定

        (一)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2020年課題組在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開展的農村生活垃圾調研。該調查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的方法,收集了農戶個人及家庭基本情況、生活垃圾分類狀況、農民數字素養(yǎng)狀況及村莊概貌等內容。樣本覆蓋了吳江、宜興、武進3個縣(市、區(qū))18個鎮(zhèn)25個自然行政村,實發(fā)1 250份問卷,實收1 200份,剔除殘缺樣本后共獲得了1 058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8.17%。

        (二)變量描述

        1.因變量。本文的因變量包括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結合預調研以及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本文將因變量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設置為5個層次,其中,分類意愿的測量題項為“您多大程度地愿意進行垃圾分類?”選項1~5依次表示非常不愿意、比較不愿意、無所謂、比較愿意以及非常愿意。分類行為的測量題項為“您實際情況中會多大程度地實施垃圾分類環(huán)保行為?”選項由1~5依次表示完全不會、基本不會、不確定、基本會以及完全會。在進一步分析中,本文將考察數字素養(yǎng)對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差異的影響。其中,對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作差并取絕對值,以代表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差異變量。該數值越大,表明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越大,知行不合一的問題越突出。

        2.自變量。本文所關心的核心自變量是農民數字素養(yǎng)。依據已有數字素養(yǎng)的定義,并結合我國農村居民的特點,對農民數字素養(yǎng)的內涵概括如下:農村居民在農業(yè)生產與生活情境中,感知數字信息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數字工具、獲取利用數字資源(識別獲取、整合管理、評估應用)及溝通傳播共享資源的意識、態(tài)度、能力及道德準則,可以將其劃分為數字認知、數字應用及數字溝通三個維度。本文參考主觀測度法對數字素養(yǎng)予以測度,從數字認知認同、數字評估應用以及數字溝通共享三個角度共設計7個測量題項,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計分。該測量題項的Cronbacha系數為0.93,顯示了較好的信度(36)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 McGraw-Hill, 1978:126.。表1給出了農民數字素養(yǎng)相關問題回答選項的分布。

        表1 數字素養(yǎng)相關問題回答選項的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在各個問題的回答上,均有近一半比例的農村居民持基本同意意見。在測量題項問題1、2、7中,持“非常同意”意見的農村居民各占約30%以上,持其他意見的占比均較低。但是,其余四個問題(問題3、4、5、6)中,持“非常同意”意見的占比較低,而持反面意見(完全不同意、比較不同意及不一定)的比重較高,均超過持“非常同意”意見的農民占比,達到約25%。這表明以下幾點:首先,農村居民深刻認識到當前數字時代下數字信息的重要性(問題1),也十分希望能夠通過查詢信息以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問題2),并且能夠在尋找、使用及傳播數字信息時積極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問題7)。其次,有近26%的農村居民認為自身對于信息理論知識的了解程度偏低(問題3),并且對于所獲信息缺乏一定的判別真?zhèn)蔚哪芰?問題4)。僅有近20%的農村居民會較高頻率地在農業(yè)生產生活中應用數字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問題5),或者傳播分享給他人以提供幫助(問題6)。這反映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農村居民仍未能熟練掌握如何使用數字工具,并且農民對于數字信息的判斷能力、利用轉化率和傳播率均較低。

        本文主要選取因子分析法測度農戶數字素養(yǎng)。根據Kaiser所給出的度量標準,KMO值越接近于1,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37)KAISER H F.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J].Psychometrika, 1974(1):31-36.。在KMO和SMC檢驗結果中,KMO值都大于0.88;SMC值中,除一個變量對應的值稍微小于0.5以外,其他的都在0.5以上,甚至超過0.7。同時,巴特利特檢驗結果的p值小于0.001,根據Bartlett所給出的度量標準,球形假設被拒絕,即認為原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38)BARTLETT M S.The statistical conception of mental factor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37(1):97-104.。因而本樣本適合采用因子分析。依據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原則,保留一個因子,該因子表示數字素養(yǎng),采用Bartlett的方法并轉化為百分制計算得出本文的數字素養(yǎng)指標,其描述性統(tǒng)計見下頁表2。在穩(wěn)健性檢驗部分,本文進一步使用得分加總法測度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

        3.控制變量。根據相關理論及目前關于農戶垃圾分類治理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農戶個人特征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教育年限、政治面貌),農戶家庭特征變量(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實際常住人口數)和村莊特征變量(包括是否有相應的分類垃圾桶、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保潔員對垃圾分類監(jiān)管的嚴格程度、村干部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

        4.變量描述性分析。本文主要變量的含義及特征如表2所示,樣本中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的均值為4.372,比較愿意進行分類,但分類行為的均值明顯低于分類意愿的均值水平。這說明盡管農村居民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的均值水平都達到了“比較愿意分類”“基本會實施分類”的層次,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分類意愿與行為差異的均值為0.567,表明農村居民的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子分析所得數字素養(yǎng)指標均值為73.398,標準差為19.613,表明不同農村居民之間數字素養(yǎng)水平差異明顯。

        表2 變量賦值及描述性統(tǒng)計

        在所有樣本中,平均教育年限為11.151年(39)問卷中受教育水平選項為:未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我們將其折算教育年限(年),依次為0、6、9、12、13、15、16、19。,整體教育水平偏低,政治面貌多為群眾。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為8.882萬元(40)問卷中家庭年收入選項為:去年家庭總收入(戶口本上成員),也即2019年戶口本上所有成員的總收入。。家庭實際常住人口平均為3~4人,最多的為常住10人。受訪個體的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平均在5~10分鐘路程內。保潔員對垃圾分類監(jiān)管的嚴格程度均值為3.043,處于一般水平。村干部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均值為4.127,比較重視村莊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三)模型設定

        1.基準模型。本文用Order probit模型作為農民數字素養(yǎng)對垃圾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影響的基準回歸,用以下公式表示:

        (1)

        (2)

        Yi=1,2,3,4,5的概率:

        Prob(Yi=m|Xi)=Φ(γm-αDLi-θXi)-Φ(γm-1-αDLi-θXi)

        (3)

        2.內生性問題。上述模型在估計過程中可能還面臨遺漏變量、測量誤差等潛在的內生性問題。首先,除了本文已控制的變量外,農戶對待互聯網和數字工具等新鮮事物的偏好態(tài)度可能會影響其家庭能否及時接入互聯網、家庭成員能否擁有足夠的數字設備。而且,農戶的學習能力等因素極可能會影響農戶能否順利地掌握數字信息技術、運用數字工具以獲取所需信息,農戶的性格特征更會影響其是否愿意在網絡平臺分享傳播數字信息。這些無法輕易觀測衡量的變量都會影響農戶的數字素養(yǎng)水平,從而或多或少存在遺漏變量問題。此外,盡管從數字認知、數字應用及數字溝通三個維度構建農民數字素養(yǎng)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測量數字素養(yǎng),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本文需要加以考慮解決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

        目前相關文獻主要聚焦于處理互聯網使用或信息素養(yǎng)的內生性問題,大多采用工具變量、傾向得分匹配和動態(tài)面板三種思路。傾向得分匹配主要是由于未尋找到合適的工具變量,但出于解決由于“自選擇偏差”而存在的內生性問題的需要,從而運用基于反事實推斷的一種方法。關于工具變量,以往關于互聯網使用的相關文獻主要采?。杭彝ナ欠裼兄悄苁謾C與農村寬帶覆蓋率(41)張永麗, 徐臘梅.互聯網使用對西部貧困地區(qū)農戶家庭生活消費的影響——基于甘肅省1 735個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 2019(2):42-59.、地區(qū)層面的互聯網普及率(42)魯元平, 王軍鵬.數字鴻溝還是信息福利——互聯網使用對居民主觀福利的影響[J].經濟學動態(tài), 2020(2):59-73.、離婚率(43)程名望, 張家平.互聯網普及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理論與實證[J].中國農村經濟, 2019(2):19-41.等?;跀祿傻眯院鸵蜃兞繛橛行螂x散變量,本文使用IV-Ordered Probit模型來解決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選取“農戶曾接受過的數字教育或培訓的時間長短”作為數字素養(yǎng)的工具變量。該變量測量題項為“您曾經在學習或工作中接受過較為正規(guī)的數字技術等相關培訓的時間大約多少?”選項1~5依次表示時長非常少、比較少、基本一般、比較多以及非常多。一方面,農戶所接受的數字教育或培訓的時間越長,越易熟練掌握數字信息技術、輕松運用數字工具獲取并分享信息,從而擁有較高的數字素養(yǎng)水平。另一方面,數字教育或培訓主要側重于數字工具的使用和技術的運用,數字教育培訓的時間長短并不會直接影響農戶對于垃圾分類的意愿和行為,故而該工具變量滿足相關性和外生性條件。后續(xù)對此進行檢驗并采用Roodman的cmp.ado程序進行估計(44)ROODMAN D.Fitting fully observed recursive mixed-process models with CMP[J].Stata journal, 2011(2):159-206.。

        四、實證分析

        (一)數字素養(yǎng)與垃圾分類意愿

        根據前文對數字素養(yǎng)、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的定義,本文首先檢驗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的影響。下頁表3是采用Order probit模型進行逐步回歸的估計結果。采用逐步回歸法,表3中第(2)列在第(1)列的基礎上給出了在控制所有的農戶個體、家庭特征變量后,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的垃圾分類意愿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進一步,表3中第(3)列加入了村莊是否有分類垃圾桶、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村莊保潔員對垃圾分類監(jiān)管的嚴格程度以及村干部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這些變量以控制影響農村居民垃圾分類的外部因素。在控制這些村莊特征變量后,數字素養(yǎng)對垃圾分類意愿仍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表明,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對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意愿程度。

        表3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的影響

        具體的,以第(3)列為例,估計結果顯示,村莊保潔員對垃圾分類監(jiān)管越嚴格,或是村干部對垃圾分類工作越重視,該村莊農村居民的分類意愿也越積極,其均在1%水平上顯著。這與唐林等的研究結論一致(45)唐林, 羅小鋒, 張俊飚.社會監(jiān)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jié)作用[J].中國農村觀察, 2019(2):18-33.,可能的解釋是,農村地區(qū)熟人社會的特征十分鮮明,在熟人圈子中,農村居民的觀念相對保守且面子觀念較強。當村干部及保潔員對村莊垃圾分類工作表現出充分重視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便由私人日常事務上升為村莊集體事務。此時如果農村居民能夠在該村級事務中表現良好,那么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農村居民在熟人圈子中賺取面子,成為群眾焦點(46)董磊明, 郭俊霞.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面子觀與鄉(xiāng)村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 2017(8):147-160.。這表明來自他人或集體的社會壓力會形成個體特有的主觀規(guī)范,而個體行為決策意愿會受到主觀規(guī)范的直接有效影響,這正符合計劃行為理論中的觀點。

        同時,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越遠越會顯著降低農村居民的垃圾分類意愿。這與以往關于垃圾分類意愿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47)DOMINA T, KOCH K.Convenience and frequency of recycling: implications for including textiles in curbside recycling program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2(2):216-238.,也符合計劃行為理論和“價值—信念—規(guī)范”理論中的觀點,即環(huán)境行為意愿會直接受到外部情境因素的重要影響,當村莊所提供的垃圾分類便捷條件可以有效減少農村居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時,農村居民對垃圾分類所感知到的困難越少,其知覺行為控制能力就會越強,也越可能愿意進行垃圾分類活動。

        (二)數字素養(yǎng)與垃圾分類行為

        進一步,我們考察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下頁表4給出了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Order probit回歸結果。采用逐步回歸,第(2)列估計在第(1)列僅考慮數字素養(yǎng)的基礎上控制農村居民個體、家庭特征變量,本研究發(fā)現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在1%水平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第(3)列在進一步控制外部因素后,數字素養(yǎng)對推動農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行為仍具有顯著積極影響。

        表4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

        其中,以第(3)列為例,保潔員、村干部對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越重視,該村莊的農村居民不僅意愿上傾向于參與垃圾分類,而且行動上也會積極實施垃圾分類。這符合計劃行為理論和ABC理論中的觀點,也即,垃圾分類行為會受到主觀規(guī)范和外部條件共同作用。他人監(jiān)督具有一定的內驅動力,農村居民的面子觀念與他人監(jiān)督相結合,便會形成更強的行為驅動力。而農村居民的面子觀念恰好反映的是主觀規(guī)范,他人監(jiān)督則反映了來自外界的約束條件,在雙重作用下,如果農村居民不積極實施垃圾分類行為,被村干部或保潔員批評懲罰等,那么這會給農村居民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影響農民在村莊中的名聲和影響力(48)唐林, 羅小鋒, 張俊飚.社會監(jiān)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jié)作用[J].中國農村觀察, 2019(2):18-33.。不過,本次數據顯示家庭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對分類行為的負向影響并不顯著。

        (三)IV分析及其估計結果

        潛在的內生性問題會導致估計結果出現偏誤。因而,本文試圖選取合適的工具變量來緩解這一問題。本文選取受訪者曾經接受過的數字培訓或教育的時間長短作為工具變量。農村居民所接受的數字培訓或教育時間越長,農民越能靈活掌握使用數字工具,也更容易在生產生活中評估、轉化、應用數字信息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其數字素養(yǎng)水平也會越高;但是,其接受數字培訓或教育的時間長短與受訪者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態(tài)度和行為并沒有直接聯系。因而,本文認為用受訪者曾經接受過的數字培訓或教育的時間長短作為數字素養(yǎng)的工具變量能滿足相關性及外生性的要求,下面將對此進行相關檢驗。

        表5給出了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的IV-Ordered Probit估計結果。結果顯示,拒絕數字素養(yǎng)為外生變量的原假設(atanhrho在1%的水平上顯著)。因此,用受訪者曾經接受的數字培訓或教育的時間長短作為數字素養(yǎng)的工具變量是合適的,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在分類意愿和分類行為兩列估計中,數字素養(yǎng)均正向顯著,其他變量的估計結果與基準回歸中的估計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基準回歸與使用工具變量后的估計結果均表明,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農村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意愿,增進農村居民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可能性。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步行距離所花費時間越長,越易降低分類意愿程度,增加發(fā)生分類行為的阻礙,而村莊保潔員、村干部對垃圾分類工作越重視,越易增強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和提高其踐行分類行為的可能性。

        表5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的IV分析

        五、穩(wěn)健性檢驗

        (一)替換自變量測度方式

        前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測度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本文進一步替換關注變量的測度方式,采用評分加總法測度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也即,將所有測量題項得分進行加總得到最終數字素養(yǎng)得分。表6給出了有序Probit回歸結果和IV-Ordered Probit回歸結果,得到的估計結果與前文基本一致,表明前文的結論是可靠的。

        表6 替換數字素養(yǎng)測度方式

        (二)傾向得分匹配估計

        由于農村居民是否具有數字素養(yǎng)并不具有隨機性,它會受到家庭收入水平、地區(qū)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存在選擇性偏差。故而本文進一步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進行處理。根據是否具備數字素養(yǎng),將樣本劃分為處理組和控制組(高于數字素養(yǎng)均值水平的為具備數字素養(yǎng),視為處理組,低于均值水平的為不具備數字素養(yǎng),視為控制組),在兩組結果中尋找與其可測變量取值盡可能相似的結果進行匹配,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選取了常用的匹配方法(核匹配、卡尺匹配、k近鄰匹配)進行匹配,并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表7給出了控制變量的匹配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經匹配后所有控制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小于10%,且絕大多數變量的偏誤降低比例超過85%,處理組和控制組之間各控制變量的均值差異不大,t檢驗無法拒絕處理組與控制組無系統(tǒng)差異的原假設,說明樣本匹配結果較好,能夠通過平衡性檢驗。在多種匹配方式下,得到的處理效應和前文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如表8所示說明本文得出的結論是穩(wěn)健的。

        表7 控制變量平衡性檢驗及匹配處理效應結果

        表8 匹配處理效應結果

        六、進一步分析

        前文分析得出,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治理的意愿并增強其實施分類行為的可能性。但是,前文僅是逐個分析了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與分類意愿、分類行為的關系,而且前文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表明,農村居民的分類意愿明顯高于分類行為,存在意愿與行為的不一致。故而,本文進一步分析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對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差異之間具有怎樣的作用。

        本文將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得分作差并取絕對值以獲得意愿與行為差異的得分。絕對值越大,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也越大,意愿與行為之間的鴻溝越大;反之,絕對值越小,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越小,意愿與行為之間一致性越高。統(tǒng)計結果顯示,該變量平均值為0.567,標準差為0.869,表明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與踐行垃圾分類行為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明顯存在知行不合一的問題。表9給出了數字素養(yǎng)與意愿行為差異之間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能夠明顯縮小意愿與行為之間的差異,有助于農村居民將分類意愿轉化為分類行為。這可以用計劃行為理論、“價值—信念—規(guī)范”理論和ABC理論的基本主張來解釋,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受到主觀態(tài)度、社會規(guī)范和外部條件的共同作用,農民數字素養(yǎng)水平越高,越能熟練使用數字工具來了解環(huán)保信息,溝通學習環(huán)保知識技能,獲悉環(huán)保法律框架約束,并熟悉周圍垃圾分類收集站點等相關信息。這些有助于農民塑造正確的環(huán)保價值觀念,培養(yǎng)正確的環(huán)保態(tài)度,增強社會壓力感,并提升知覺行為控制能力,進而在主觀態(tài)度、框架規(guī)范和外部條件等多重作用下,農民垃圾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均得到改善,而且能夠促進分類意愿比較順利地轉化為分類行為的實踐,從而實現知行合一。此外,村干部、保潔員對垃圾分類越重視,越有助于縮小農民垃圾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而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距離越遠,農民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越大。

        表9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差異的影響

        七、結論和政策啟示

        (一)結論

        農村居民數字素養(yǎng)的缺乏是制約農村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一個重要的內部因素?;诮K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調研數據,本文研究了數字素養(yǎng)和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及分類行為之間的關系。通過穩(wěn)健性檢驗,研究結論如下:

        數字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及其分類行為均具有一致的顯著正向影響,換言之,數字素養(yǎng)顯著不僅促進了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參與意愿提升,還促進了農村居民積極踐行垃圾分類行為。而且,數字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能夠顯著縮小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促進垃圾分類治理知行合一。

        村莊保潔員對垃圾分類監(jiān)管的嚴格程度、村干部對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視程度都將顯著推動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治理意愿的提升并提高其踐行垃圾分類行為的可能,還會明顯縮小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家距最近垃圾收集點的距離越遠則會顯著負向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意愿,雖然其對分類行為的負向影響并不顯著,但仍會明顯擴大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之間的差異。

        (二)政策啟示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啟示:

        積極提高農村居民數字素養(yǎng),有效提升垃圾分類治理水平。各級政府部門加快建設和完善農村地區(qū)網絡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地區(qū)互聯網普及率,為保障農村居民使用數字工具提供完備的設施條件。同時,農村社區(qū)應對農村居民開展多元化的數字教育或培訓,提高居民正確使用數字工具獲取信息和整合應用數字資源的能力。此外,大眾媒體可以適當增加以環(huán)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內容,促使農村居民能夠通過互聯網認識到生活垃圾所產生的污染及危害,從而增進農民的環(huán)境風險感知力,培養(yǎng)農民的環(huán)境責任感,進而提高農民參與垃圾分類治理的意愿及其踐行分類行為的可能性,提升分類意愿與分類行為的一致性,真正實現垃圾分類治理知行合一。

        適當強化社會監(jiān)督約束機制,積極營造全員參與良好氛圍。村莊保潔員和村干部需要在態(tài)度上充分重視垃圾分類治理工作,將其從個人日常事務上升為村級公共事務;在行動上應積極尋找構建有利于垃圾分類治理工作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的長效機制,而且應對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設定專門的村規(guī)民約以及條約清晰的獎懲制度,從而提高農村居民關于正確垃圾分類的行為控制力和主觀規(guī)范感。同時,村莊社區(qū)可以適當地宣傳在垃圾分類治理方面表現突出的家庭事例,積極發(fā)揮優(yōu)秀榜樣的帶頭示范作用,從而激發(fā)農村居民的環(huán)境保護熱情,營造村莊社區(qū)內部全員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良好氛圍。

        合理布置垃圾分類收集站點,切實促進分類服務輕松便捷。農村社區(qū)需要結合村莊人口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生活特點以及生活垃圾產生量和垃圾成分等特征,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的垃圾設定相應的垃圾分類回收標準和收運時間計劃,并設立數量適當且便于識別的垃圾收集站點。而且,在合理規(guī)劃垃圾收集站點的地理分布位置時,應特別注意農村居民住宅的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減少農村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消耗,增進垃圾分類服務的便利性,進而真正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猜你喜歡
        分類素養(yǎng)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分類算一算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七測
        分類討論求坐標
        數據分析中的分類討論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国产精品三级自产拍av|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超级97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免费观看男人天堂|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藏春阁福利视频| 日本一道dvd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v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国产精品户露av在线户外直播 | 亚洲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日日爽日日操| 国产av一啪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无忧| 国产人成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射综合网天天插天天干|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纯肉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观看免费的黄片小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美女把内衣内裤脱了给男人舔|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亚洲美女性生活一级片| 日本熟妇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偷乱人成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