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揚子
作者和妹妹
我原來的小名叫毛毛,妹妹出生后,我變成了“大毛”,她叫“二毛”。
媽媽爸爸似乎在她一出生就很愛她,叫她“小天使”。對我而言,她卻很陌生,我們的故事是慢慢開始的。
爸爸媽媽曾經(jīng)問過我“你想不想要弟弟妹妹呀”,我的回答是“都行”,畢竟小孩是爸爸媽媽生養(yǎng),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直到二毛出生,我才發(fā)現(xiàn),那個小孩不僅讓我多了一個姐姐的身份,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
一歲前,二毛不會說話,甚至還不太會動,我對小生命的誕生感到神奇,我能夠依稀感覺到和她的血脈聯(lián)系。二毛第一次對我笑的時候,我印象很深。媽媽抱著二毛站在陽臺上,二毛正對著我笑了,胖乎乎的臉把眼睛擠成彎彎的月牙。她可能想表達她很喜歡我,我很感動,對二毛的感情慢慢深了起來。
我參加完中考后,每個周末和假期,都被安排帶二毛。和二毛相處的時間里,我慢慢學會了小孩的語言,也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姐姐。她從只會傻樂和哭的小嬰兒,慢慢變成了會交流、會表達的小孩。相處久了,我在學校時會想念二毛,二毛也會在我回家的時候追在我屁股后面跑。我和二毛的感情是從無到有、越來越深的,是在互相陪伴中建立起來的。
現(xiàn)在,二毛已經(jīng)四歲半了。每天都會跟我聊天,她說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事情,介紹她的小朋友,有時還跟我說悄悄話。有一天晚上被媽媽批評后,她偷偷跟我抱怨說:“我覺得刷牙太難了,動作太多記不住?!卑滋煳腋臣苤?,二毛晚上會跟我認錯:“我剛才是胡說的?!?/p>
二毛也慢慢認清了她和我的關(guān)系:我是除父母外和她最親近的人。在她心目中,我區(qū)別于父母的是:我們可以吵架,可以和好,可以互相向父母告狀;區(qū)別于她朋友的是:我可以教育她,她要聽我的話,她也可以求我陪她玩。這就是姐妹獨特的地方,介于父母和朋友之間;姐妹是可以玩耍的親人,是有教育和引導作用的朋友。這是獨生子女不能擁有的體驗。
還記得妹妹剛出生那時候二孩政策剛開放沒多久,我周圍的很多同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對我妹妹很好奇。有同學問:“二寶會不會搶走家里的東西和父母的愛?”我曾經(jīng)問過媽媽,她說父母的愛不會變少,同時還會獲得一份來自妹妹的愛。實際上,我和二毛年齡不同,有不同的需求:她是嬰幼兒,渴望父母長久的陪伴;我是青春期的大孩,渴望獨立和自由,希望能和父母建立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擁有獨立的空間。大部分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同時滿足我們倆的需求。在二毛成長的過程中,我從未感覺自己被疏遠,反而是二毛拉近了我們一家人的距離,因為我們都愛二毛,二毛也都愛我們,我們一家人之間的紐帶又多了一層。
二毛的到來,讓我獲得了珍貴的姐妹情,也讓我看見了父母對我小時候的付出。不僅僅是懷孕和生產(chǎn)的勞累,最累的是陪小孩一天天長大。從換尿布、擦屁股、喂飯、洗澡這些重復的體力勞動,到教說話、讀故事、講道理這些費時費力的腦力勞動,父母在小孩成長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小嬰兒是脆弱的,父母對于小孩的成長肩負著巨大的責任。因為妹妹,我更加感激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
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我學會了許多帶娃技能,盡力去幫父母分擔;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我也慢慢學會做有責任心的大人,做有愛且會表達愛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