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博士研究生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空間的變幻莫測常常帶給人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園感受。這與迷失在迷宮中的那種忐忑,和發(fā)現(xiàn)出路的那種驚喜頗有幾分相似。無怪乎童寯老先生會在《東南園墅》中感嘆到“幻境迭生,迷津不斷,所窮無盡”,“游者于迷惑中,將始終樂此不?!盵1]。
2.1.1 邊界——屏蔽喧囂的圍墻
迷宮空間是有邊界的,它總是被圍合在“或呈方形、或呈圓形、或取其它形狀”[2]的邊界內(nèi)。迷宮的邊界區(qū)分了內(nèi)外兩個世界。園林圍墻有如迷宮邊界一樣限定出一個范圍,圍合出一個不同的世界?!秷@冶》有云:“凡結(jié)林園,無分村郭,地偏為勝”,“市井不可園也。如園之,必向幽偏可筑。鄰雖近俗,門掩無嘩。”[3]這兩句點出了園林選址的要點,其中“門掩”不僅是指大門,也包括了圍墻,它滿足了一定的私密性要求,也營造出一個安逸幽靜、舒心怡人的世外桃源。
2.1.2 開口——曲徑通幽的入口
迷宮至少具有一個開口,是迷宮同質(zhì)邊界上的一個特殊部位,因而具有與生俱來的神秘性吸引人們進入迷宮。園林入口同樣帶給人們別有洞天的神秘感,這種吸引從園外一直延伸到園內(nèi)。園林入口常常曲徑通幽、委婉回環(huán)。留園入口狹窄逼仄,仿佛迷宮一般曲折向前。直到古木交柯處,空間豁然開朗,一掃之前的壓抑,空間戲劇性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天平山云泉晶舍入口處是一段較為封閉的廊道,經(jīng)過一道逆向的大轉(zhuǎn)折后來到空間較為開敞的晶舍小院,像是經(jīng)過了一段簡易的迷宮。
2.1.3 路徑——峰回路轉(zhuǎn)的流線
迷宮中的路徑總是錯綜復雜的。平面上的園林路徑與迷宮并無二致,亦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圖1)。這種通達的個性特征,也使得其在立體空間中能夠隨形就勢、不拘一格。
圖1 園林中的路徑和流線(自繪)
2.1.4 節(jié)點——穿插依附的屋院
節(jié)點是迷宮路徑的交口,人們可在此處停留并做出路徑上的選擇。園林中也遍布類似的節(jié)點,路徑充滿了整個園林。路徑交叉形成節(jié)點,其上常常附著各種類型的房屋和院落,三者融為一體,以景觀的形式詮釋著園林空間。游園即是穿行于各個節(jié)點的過程。
2.1.5 界面——似是而非的遮敞
界面對視線具有遮擋作用。迷宮就常利用視線的遮敞,使人們沉浸在充滿張力和節(jié)奏變化的空間中。園林中,園墻、花木、假山等都扮演著界面的角色,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將藏與露完美融合起來。園墻上各種形式的漏窗羞澀地向人們透露著另一側(cè)的朦朧美景,但若想一探究竟,人們必須在“墻面——漏窗”之間經(jīng)歷多次視線的“遮擋——通透”的轉(zhuǎn)換,直到找到門洞才能過去?;竞图偕絼t在光影搖曳之間將人們“囚禁”于近景的美好之中。只有當花木稀疏、假山低矮的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所在。其趣味性仿佛就是在游覽迷宮。
2.1.6 目的地——百無禁忌的落點
每一個迷宮空間都有一個讓人到達的目的地。這個目的地既可以是迷宮的中心,也可以是位于邊界上的其他出口。園林也有目的地,其特征與游園方式有關(guān)。游園分為2 種類型:泛泛瀏覽和定點欣賞。泛泛瀏覽看似無目的地,實則處處都是目的地,因此需要一條較為合理的流線將園林中的主要景觀串聯(lián)起來,少走回頭路,并最終返回發(fā)出點。此時的園林好比多線程迷宮一樣被用以穿越。定點欣賞全憑個人喜好,全園各處都可以成為目的地。當目標明確、有感而發(fā)時可直奔主題。園林路徑四通八達,想要到達目的地,可以任選路徑,而無所謂流線。
2.2.1 單線程與多線程
單線程迷宮是指一條沒有分岔的線路自相纏繞,將所有空間串聯(lián)起來,并自噬其尾,始終循環(huán)到來處的迷宮。多線程迷宮在進入后,有多條道路可供選擇以到達出口。這種復雜的,有盡端路和回環(huán)歧道的空間,使人們常常迷失其間。園林道路充滿分岔,節(jié)點處選擇很多,屬于典型的多線程路徑類型(圖1)。
2.2.2 平面與立體
平面迷宮的特點為路徑交叉限定于二維平面上,立體迷宮則是三維空間中的立體交叉。園林則常在同一個園中兼有平面與立體兩種形式。園中的部分路徑因橫空飛架的石梁和前后連通的石洞等而上下交錯,儼然一幅立體迷宮的圖景。但大多數(shù)建筑都布置于平面的院落之中,并通過二維路徑相連。從總體來看,園林屬于整體平面、局部立體的空間類型。
2.2.3 全通路與盡端路
迷宮中只有一條或少數(shù)幾條路徑能夠到達目的地,而其他路徑都是盡端路的,稱之為盡端路迷宮。而所有的路徑都可以到達目的地的,稱之為全通路迷宮。園林中的路徑常以環(huán)路的形式連通園中各個節(jié)點,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因此園林路徑屬于全通路的類型。
2.2.4 開敞與封閉
當界面低于人眼的視高時,迷宮就相對開敞。當界面高于視高時,迷宮就相對封閉。開敞與封閉這兩種類型的空間在園林中兼而有之。
2.2.5 有中心與無中心
有中心迷宮在其內(nèi)部都設(shè)有一個特殊空間,它并不一定是迷宮的幾何中心,卻以到達這個中心為目的。無中心迷宮則以穿越為目的,其內(nèi)部并沒有作為中心的特殊空間。園林中,水面是較為特殊的空間,常被認為是園林的中心。建筑以水為景,環(huán)繞而建,無論房門開向何方,總能從開窗中望到水面。加之人本身的親水性,使得水面更加吸引人。
2.3.1 相似性
相似性是導致迷宮迷惑性的根本原因所在[4]。在迷宮獲得相似性的常用方法中,“重復”也常見于園林之中。園林中的重復主要包括3 種類型:廳堂與院落的組合,亭臺與路徑的組合、路徑與植物的組合。它們表現(xiàn)為一種間隔重復,即相同類型的景觀在不同位置重復出現(xiàn)。園林中的相似并非是迷宮中那種無差別的相似,而是一種多樣的統(tǒng)一。
2.3.2 無限性
2.3.3 隨機性
迷宮的隨機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盡量避免相同形態(tài)的空間或空間組合連續(xù)出現(xiàn),從而防止一眼“看透”迷宮。園林空間亦然。將園中大、中、小三種類型的建筑用白色填充,其他部分填充黑色,得到的建筑景觀分布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隨機性(圖2)。它與謝爾賓斯基地毯(Sierpiński Carpet)的隨機分布相似,如圖3 所示。
圖2 留園、拙政園、網(wǎng)師園建筑景觀的隨機分布(自繪)
圖3 謝爾賓斯基地毯標準圖與隨機分布圖(自繪)
以三個層級的謝爾賓斯基地毯表示圖2 中大、中、小三種類型的建筑,其中白色方塊大小不代表真實尺度。根據(jù)圖2 中最大白色方塊的數(shù)量,設(shè)定圖3中最大白色方塊在2 至5 個。相應的下一層級的白色方塊數(shù)量最多為其8 倍。為使圖面表達清晰可辨,這里對其數(shù)量做一定約束,設(shè)定第二層級的方塊在6至16個,第三層級的方塊在50至100個,已經(jīng)足以覆蓋圖2 中不同大小的白色方塊數(shù)量。當白色方塊的數(shù)量和位置都隨機發(fā)生變化時,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如圖3 所示的隨機分布圖。圖中白色方塊之間以重合、相鄰、獨立等方式隨機分布,雖然江南園林有自身的布局規(guī)則,但這種圖像規(guī)律在圖2 中的呈現(xiàn),揭示了園林建筑景觀存在的謝爾賓斯基地毯式的隨機性特征。
2.4.1 對趣味與美好的追求
最初的迷宮是為了防止盜墓而出現(xiàn),但歷史的發(fā)展賦予了迷宮更新的意涵。在西方,迷宮早已被當作一種大地景觀藝術(shù),甚至成為電影取景地……迷宮已成為充滿生活趣味,可供游憩放松的場所。園林亦是如此。穿行于園林之中,忽而高臺美榭,忽而水流潺潺;忽而近在咫尺,忽而清靜悠遠……可謂是園林多景致,景景沁人心,既可舒緩焦躁的情緒,又可放松疲憊的身心。
2.4.2 對智慧與意義的隱喻
在迷宮的意涵當中,首要的就是對人生之旅的隱喻。人類的祖先在自然中流浪逡巡,他們“對洞穴和深淵的探測、對蜿蜒曲折的江河湖澤及其支流網(wǎng)絡(luò)的靜觀、對林間盤桓交錯小道的沉思”,成為漂泊者遺贈給定居者的全部智慧。對園林來說,三分靠匠人,七分看主人,因此園林體現(xiàn)了園主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是園主人處世智慧的化身。包繞的圍墻意味著暫時地遠離“江湖”;萬千的園景沉淀了園主人豐富的閱歷;而愚園、拙政園、退思園……這些園名則更加印證著園主人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哲學。
園林與迷宮諸多的相似之處,足以在園林中建構(gòu)起一個迷宮,這就解釋了園林中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迷宮的趣味性。相比之下,西方迷宮的形式一眼便可識別,呈現(xiàn)出鮮明的顯性特征;而江南園林則是掩藏在偽裝下的隱性迷宮,它與迷宮所有的差異都與園主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它是建立在迷宮基礎(chǔ)上的日常。駐足在中心的水面旁,可欣賞環(huán)繞的美景;停留在節(jié)點的建筑里,可以體驗起居空間……它們都是園林迷宮的鑰匙,為人們打開一扇扇通向美好生活的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