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欣
眩光基本上都是強光的直接射入,比如陽光直接射入鏡頭,光學折射造成
鍍膜降低眩光,在中高端鏡頭中是常用技術
所有鏡頭在它們傳輸影像的過程中都會受到某些非理想性因素的影響,現(xiàn)代鏡頭之所以復雜,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努力把叫作像差的那些非理想性因素的影響降至最低。
像差叫作眩光,照相機鏡頭是由許多片單獨的玻璃透鏡安裝在一起組合而成的,這些單獨的玻璃透鏡叫作透鏡單元。明亮的光線通過照相機鏡頭時,一部分光線就會被這些透鏡單元的各個表面反射回去。這種內(nèi)部的反射能夠引起一種幻影,并像影像一樣出現(xiàn)在照片上,大多數(shù)眩光像一個多邊形的小斑點。
眩光基本上都是強光的直接射入,比如陽光直接射入鏡頭。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不是直接對著太陽,也只能降低出現(xiàn)眩光的概率,并不能保證畫面中就一定不會出現(xiàn)眩光。事實上,過曝的背景都可能造成眩光。要想徹底避免眩光,控制光比是根本。將背景與前景的光比控制在合理曝光以內(nèi),一般就能有效避免眩光的產(chǎn)生。如果缺乏限制光比的設備和手段,在曝光時就要以避免背景過曝為準,前景過黑可以后期再進行修正。
變焦鏡頭的結(jié)構(gòu)比定焦鏡頭更復雜,含有更多的光學元件,光線的擴散、反射現(xiàn)象更顯著,更容易出現(xiàn)眩光。此外,變焦頭的廣角端也比長焦端更容易出現(xiàn)眩光。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外變焦的變焦頭上,遮光罩難以正常發(fā)揮作用。所以要想避免眩光,盡量不要用變焦頭。鏡頭前裝有濾鏡的話,也最好卸下來,原理和定焦鏡一樣:濾鏡相當于增加了光線通過的玻璃元件數(shù)量,更容易發(fā)生反射。
為了降低眩光,幾乎所有現(xiàn)代鏡頭在其每個單元的每個表面上都鍍上了極薄的化學物質(zhì)膜,以降低這些表面的反射率。鍍膜雖然可以減弱眩光,但卻不能完全消除眩光;當鏡頭直接對準像太陽或泛光燈這樣非常明亮的光源時,尤其如此。既然已經(jīng)了解到照相機鏡頭的前后表面或許都是鍍膜的,那么在清潔鏡頭的任何一端時都要格外小心。粗糙的擦拭會將鍍膜除去。
在鏡頭的前面安裝濾光鏡時,尤其要當心眩光。因為此時已經(jīng)增加了兩個額外的表面,它們可能會反射明亮的光線并產(chǎn)生眩光。
通過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取景器觀看時,能夠?qū)嶋H看到的眩光往往都會記錄在膠片上,將會看到如圖中所示那樣的一個或多個亮斑。朝著太陽拍攝時,一定要警惕眩光的產(chǎn)生。
如果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眩光,如何才能消除它呢?通常的作法是在鏡頭上安裝遮光罩。如果亮光恰好在影像的邊上,那遮光罩會消除掉這種眩光。但是,如果亮光就在正前方,遮光罩就無能為力了,這種情況下,嘗試著調(diào)整鏡頭的瞄準方向,尋找可以消除眩光的拍攝方向。有時,只要稍微偏離光源方向,某些點上的眩光就可能會消除。
在減少部分反射鍍膜方面,著名的賓得(Pentax)超級多層鍍膜Super Multi-Coating (SMC)可值得一說。SMC最早在1971年獲得專利并應用,當時賓得仍然在做螺口器材。為了突出其鏡頭組件是超級多層鍍膜的,就把鏡頭產(chǎn)品線從Takumar 和Super-Takumar重命名為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及后來的 SMC Takumar。
SMC采用七層鏡片鍍膜工藝,能使每片鏡片表面的反射率降低至只有0.2%。其結(jié)果是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在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的改善。雖然其間所有的鏡頭生產(chǎn)商都發(fā)展了一些形式的表面鍍膜,并都宣稱“表現(xiàn)優(yōu)異”,但在實際使用中,絕大多數(shù)的測試都表明賓得的SMC仍然是主流方案中最好的,延續(xù)至今。
我們知道,只要通過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取景器可以看到眩光,那么CMOS也會“看到”它。因此,在用手或帽子或紙板遮擋明高的光源時,可以繼續(xù)通過取景器窺視眩光。一旦在取景器中看不見眩光,那么感光元件也就“看不見”眩光了,說明它已經(jīng)確實被消除了。
不過眩光并非一無是處,這種效果其實還頗受大師待見。比如我們可以在很多使用昂貴的攝影機拍攝的電影、視頻中看到眩光。
環(huán)球影業(yè)的片頭,相信大家多次在電影院看到過,可能是為了模擬真實,把眩光的效果都做了上去。又比如導演艾布拉姆斯拍攝《星際迷航》時,在電影里就使用了大量的鏡頭眩光,而且這些眩光還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專門設計的。就是為了給虛擬場景和特效動畫增添真實度和可信度,整合虛擬元素和真人演出。
由透鏡組反射形成的眩光在電影鏡頭上應用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因為電影機鏡頭和單反鏡頭在原理上是一樣的,逆光拍攝時,眩光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根據(jù)拍攝需要,不需要眩光的時候,我們會通過使用遮光斗來避免。電影鏡頭和單反鏡頭的焦距比較長,鏡片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大,比較容易在多組鏡片反射后,形成這種長串的眩光。但是智能手機鏡頭上就不容易形成了,主要是手機鏡頭比較小,焦距也短,鏡片間的間距也很小,所以不容易出現(xiàn)。
有的情況下,如果這種眩光利用好的話,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