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利
小兒多動癥屬于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疾病,該疾病主要多發(fā)于早產兒,其發(fā)病因素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主要和遺傳、神經系統(tǒng)失調、腦功能以及環(huán)境因素等[1]有關,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沖動、活動過度以及自我控制力差等,對兒童的健康生長發(fā)育以及生活質量、學習質量等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加之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相對較差,所以對小兒多動癥患兒進行有效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專注達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經過不斷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患兒的癥狀改善不明顯,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小兒多動癥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0 例小兒多動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兒男23 例,女17 例;年齡6~11 歲,平均年齡(6.84±2.37) 歲。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6~12 歲,平均年齡(6.36±2.28)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滿足研究條件,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已排除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者其他大型疾病的患兒,并且該研究在本院倫理協(xié)會批準條件下進行。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專注達(美國ALZACORPORATION,注冊證號H20060240)進行治療,18 mg/次,1 次/d 口服。觀察組患兒給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吡貝地爾緩釋片[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64]進行治療,50 mg/次,3~4 次/d口服,在進餐結束后進行服用,溫水吞服。兩組患兒均連續(xù)治療6 個月,并且需要根據(jù)患兒的情況進行藥物劑量的調整。同時在患兒治療過程中均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如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及體征監(jiān)測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行為問題評分、多巴胺水平、多動指數(sh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并且生活、學習等狀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及生活、學習等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及生活、學習等狀態(tài)未得到改善[2]。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行為問題及多動指數(shù),采用Conners 兒童行為量表進行行為問題測評,包括兒童心理問題、品行問題及學習問題,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相關行為問題越嚴重。同時采用Cornners 多動指數(shù)對患兒的多動水平進行評價,多動指數(shù)越高表明患兒的多動情況越嚴重。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頭痛、嘔吐、發(fā)熱。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兒治療顯效25 例(62.5%),有效11 例(27.5%),無效4 例(10.0%),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兒治療顯效20 例(50.0%),有效8 例(20.0%),無效12 例(30.0%),總有效率為70.0%。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兒行為問題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兒心理問題、品行問題及學習問題評分分別為(0.78±0.21)、(0.62±0.18)、(0.75±0.26)分;對照組患兒心理問題、品行問題及學習問題評分分別為(1.34±0.57)、(1.13±0.39)、(1.33±0.62)分。觀察組患兒心理問題、品行問題及學習問題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30、7.509、5.456,P=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兒的多巴胺水平以及多動指數(shù)對比 觀察組患兒多巴胺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多動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多巴胺水平以及多動指數(shù)對比()
表2 兩組患兒的多巴胺水平以及多動指數(shù)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發(fā)生頭痛1 例(2.5%),嘔吐1 例(2.5%),發(fā)熱1 例(2.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對照組患兒發(fā)生頭痛4 例(10.0%),嘔吐3 例(7.5%),發(fā)熱2 例(5.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29,P=0.060<0.05)。
小兒多動癥屬于臨床常見的缺陷多動障礙疾病,該疾病主要的誘發(fā)機制和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包括了母體因素、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以及家庭情況因素等,并且之前很多家長對于小兒多動癥的認知水平不高,認為其不屬于疾病的一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動消失,因此往往會導致患兒未接受良好的治療而加重病情,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為行為沖動、注意力分散、學習能力差、社交水平差及品行障礙等,從而對患兒的健康成長、生活質量、人際交往以及學習水平等造成嚴重的影響[3,4]。
臨床一般對于小兒多動癥主要采用專注達等藥物進行治療,該藥物屬于α-苯基-2-哌啶乙酸甲酯鹽酸鹽,主要能夠刺激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其興奮,達到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狀的目的,但是經過不斷實踐和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規(guī)用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改善患兒的行為癥狀水平不夠理想,同時還會出現(xiàn)較多不良反應[5]。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對兒童健康水平的重視程度,對于小兒多動癥的治療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有研究指出,小兒多動癥與患兒機體內多巴胺水平等具有較大的聯(lián)系,所以需要采用藥物改善多巴胺水平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6,7]。小兒多動癥患兒機體中多巴胺水平相對于正常兒童均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提示需要進行治療干預提高多巴胺水平。其中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屬于一類在分子構象上與多巴胺相似的物質,能夠直接作用于多巴胺受體,同時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分為D1和D2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區(qū)別在于當受到一定的刺激后患兒機體內的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其中D1會使其活性增高,而D2會使其活性降低或者不發(fā)生改變[8]。多巴胺受體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中D1主要分布在腎臟、腎上腺以及心臟等位置,D2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等位置。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作用機制為通過增加D1受體神經原活性降低D2受體神經原活性,并且直接或間接調節(jié)紋狀體-丘腦-皮質環(huán)路的兩條通路,對多巴胺能進行有效刺激,使其達到平衡水平[9]。吡貝地爾緩釋片屬于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通過對多巴胺受體和大腦多巴胺能通路進行有效刺激,改善患兒機體內的多巴胺水平,并且能夠在清醒和睡眠的狀態(tài)下發(fā)生多巴胺能型皮質電,同時還能夠增加股動脈血流量,該藥物經口服后能夠快速被機體吸收,并且在服用1 h 后能夠達到最大血藥濃度,一般在48 h 內能夠全部從尿液排出,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心理問題、品行問題及學習問題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多巴胺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多動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多動癥患兒采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的行為癥狀、多動指數(shù)等,同時還能夠降低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