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聚寶
一次去扶風探望退休老友,見其炕頭放著幾本《金秋》,問其故,回答說:“單位上給退休科級干部每人訂閱一份送到農村老家,我每期都仔細看,內容很接地氣”。9年前,我被推選為寶雞北動老科協(xié)分會副秘書長,建議把《金秋》作為分會必訂刊物,每逢從收發(fā)室拿到,必“先睹為快”,重要文章,靜心潛讀,受益匪淺。
可能是職業(yè)和愛好的緣故,退休后的我,最喜歡的事是閱讀和寫作,每天閱讀一兩小時,寫點隨筆、故事、硬筆書法一千字左右,雷打不動。隨著年齡增長,閱讀面逐漸窄了,期刊一類中,《金秋》屬我最愛,而能精讀和反復琢磨的文類還是人物故事。我粗略回憶,《金秋》二十幾年近500期刊載的離退休干部故事,數以千計。從傳承和人性的角度講,能叫人感動并觸動靈魂的就是故事,發(fā)生在大西北鮮活的人和故事。如,2014年11月刊登的《一條灞河波浪寬》,2016年8月刊登的《八旬終圓入黨夢 悉心培養(yǎng)年輕人》,2020年1月刊登的《記憶深處的老局長》,2021年4月刊登的《涇河邊上的英雄》,2021年11月刊登的《傳播延安精神是他畢生的追求》等,這些跨越時空的真實故事,感人至深。我深諳,在這方面,《金秋》的采編者是最棒的,《金秋》編輯部老師們精編的“三秦故事”和他們?yōu)闀r代而歌的作為啟迪了我這個85歲的老漢,在近幾年老科協(xié)工作的日子里,我躬耕田間、工廠,采編第一線老科技工作者幫助農民脫貧、共同富裕和助力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高質量發(fā)展的故事,并編印《兵工歲月》《工匠風采》《北動和一帶一路》《筆中情》《健康長壽陳倉人》等專著,計20余萬字,還為中國老科協(xié)、《金秋》《中國兵工報》等報刊撰寫(并發(fā)表)多篇文章。
《金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20多年“處世不亂”,盡管社會“雜音”干擾,但《金秋》堅定信仰不變,“四個堅持”不變。我身邊的許多退休老干部都說:“《金秋》是一個有靈魂的刊物,《金秋》編輯部的信仰是中國紅”。我認識的退休教師老張風趣地說:“我每天節(jié)省一個包子錢,自費訂閱全年24本《金秋》,換來豐盛的精神大餐,老伴夸我這事辦得好”。也有人提出一條建議:“把刊登的人物故事精編成增刊,出版發(fā)行,變成當代陜西離退人員的精神寶典,我們掏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