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宏,柯鳳,亢彤琳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6)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fā)展,智慧教育成為如今教育模式的主流和發(fā)展方向。我國高校教育是智慧教育普及的重點發(fā)展對象,在高校中建立智慧教室是發(fā)展智慧教育的必要硬件條件[1]。智慧教室是一種能優(yōu)化學習內容呈現、便捷獲取學習資源、促進課堂深度交互、支持即時教學評價的智慧學習環(huán)境。
目前,智慧教室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層面:第一,在智慧教室使用現狀和建構研究層面,主要集中于對從軟硬件方面設計智慧教室的總體架構[2],以及對高校教師應用智慧教室的有效性的調查研究[3]。第二,在師生主體層面,主要集中于對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高校教師教學轉型的現狀、教師角色的重構、教學思維和方式轉變等方面的實證或定性研究。第三,在師生滿意度調查層面,羅瑪等學者從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兩個維度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中學教師展開調研[4]。林黎等學者利用教學-空間-技術(PST)框架和ACSI 模型,構建“智慧教室學習滿意度問卷”[5]。宣旸等學者研究了智慧教育的平臺屬性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主要聚焦于互聯網下的線上教育[6]。
關于智慧教室的研究已經涉及到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管理三個方面,但始終缺乏對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高校管理層對智慧教室的支持會直接推動教師對智慧教室的現實使用,教師開展的智慧教學活動效果會直接反饋到學生受眾主體。學校、教師及學生三者緊密相關,缺一不可。因此,本研究圍繞智慧教室這一中心,首次從學校-教師-學生三維主體視角出發(fā),對陜西高校智慧教室使用情況進行調研。
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
1. 陜西主要高校為促進智慧教室的使用,管理者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2. 師生對智慧教室使用的具體方法、態(tài)度及效果是如何看待的?
3. 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對智慧教室使用的主要反饋和改進建議是什么?
本研究旨在總結出影響智慧教室滿意度的因素,發(fā)現智慧教室在高校使用中的問題,進而提出可行建議。本研究期望通過高校智慧教室的調研,推動智慧教室向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為師生提供更精準靈活的教學服務,為各大高校未來智慧教室的構建和發(fā)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本研究以陜西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四種不同層次的高校代表,包括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以期樣本能達到較為全面的覆蓋度,并且得到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調查數據。
本研究緊緊圍繞智慧教室這一載體,并從高校管理、教師及學生三大主體鋪設展開,形成以智慧教室為中心,學校-教師-學生三方互動作用(“一中心,三主體”)的三維系統(tǒng)框架。
圖1:智慧教室使用現狀調查的三維系統(tǒng)框架
1. 學校管理維度
通過采集四所高校的官網關于“智慧教室”的相關文件,收集具體學校政策和教師培訓計劃,再實地走訪調查該校智慧教室的普及度,得出學校管理層是否對智慧教室的應用具有較高的推廣度和支持度,同時橫向比較出四所高校政策支持力度差異。
圖2:學校管理維度的調查
2. 教師維度
教師維度的調查主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訪談為主,調查問卷為輔。該維度的理論框架主要是基于Davis 的TAM 模型[7],該模型是為了運用理性行為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tǒng)的接受,包括兩個主要決定因素:一是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即反映一個人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tǒng)對他工作業(yè)績提高的程度;二是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即反映一個人認為容易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tǒng)的程度。
圖3:Davis 的TAM 模型
同樣,本研究主要調查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接受度,與TAM 模型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在感知有用性層面,本研究從教師對智慧教室高效使用的認知角度調查;在感知易用性層面,本研究從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易掌握使用的認知角度展開調查,這兩個層面都主要是以教師對智慧教室的理念解讀與認知為出發(fā)點。
圖4:教師維度調查模型
具體來說,對教師的智慧教室接受度調查主要包括外部變量、接受程度以及實際應用三方面。其中外部變量包含教師基本信息(性別、科目類別、教齡等)、教師對智慧教室的認知及其智慧教學理念。在接受程度方面,主要調查教師對智慧教室實際使用后帶來的自身感知結果,包括智慧教室是否有助于教學、是否操作簡便和易使用、教師是否愿意使用智慧教室以及教師使用智慧教室的目的。實際應用方面的調查主要包括教師使用智慧教室的具體技術和方法,以及遇到的技術亮點和障礙。通過對這三方面調查,可以較為系統(tǒng)地得出影響教師智慧教室使用的具體因素。
3. 學生維度
學生維度的調查采用調查問卷方式的定量研究。該層面的研究結合了教學法-空間-技術(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框架和智慧學習環(huán)境學習體驗的構成維度及內涵[8-9]。PST 框架是由昆士蘭大學教授D. Radcliffe 于2008 年提出的,它包含了“教學法”“空間”“技術”三個要素,教學法為技術與學習空間提供了行動指南,學習空間是教學法和技術手段的物理載體,而技術反過來增強了教學法的效果,三者相輔相成。智慧學習環(huán)境學習體驗的構成維度及內涵是由胡永斌等人在總結了PST 框架、Joseph Perkins 的“21 世紀學習空間的設計框架”等理論框架后提出的,它也包含學習空間、信息技術、教學法三個主要維度。
圖5:智慧學習環(huán)境學習體驗的構成維度及內涵
在本研究中,教學法、空間以及技術同樣是構成智慧教室學習的三大要素。教學法體現在教師在智慧教室的具體實際教學活動,空間體現在智慧教室中存在的物理形式,技術體現在智慧教室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技術。
圖6:學生維度的調查模型
學生對智慧教室滿意度的調查主要包括教室環(huán)境、智慧教室技術、教學活動及建議反饋。其中教室環(huán)境涉及到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和座位布局;智慧教室技術包括設備獲取、資源獲取以及內容呈現;教學活動涉及到師生互動、課堂活動安排以及學生參與度。最終所要獲得的學生建議反饋則由以上三方面交互所得。
本研究分別對四所高校負責管理智慧教室的四位教師,從所在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設與普及情況、政策支持、培訓與維護、意見與建議這四個方面共15 個問題進行了訪談,以了解建設現狀,并進行比較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在智慧教室的建設上,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智慧教室建設時間較早,智慧教室數量較多,覆蓋率較為廣泛;前者建成智慧教室32 間,后者建成智慧教室82 間。西安理工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的智慧教室建設則處于起步階段,智慧教室數量較少。
在智慧教室的使用上,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智慧教室的使用更為頻繁;其中后者對智慧教室的使用率更高,前者則趨向于在智慧教室召開研討會,缺少在教學課堂上的使用。西安理工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的智慧教室尚在推廣和適用階段,使用率較低。
在智慧教室的推廣、培訓及檢修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官網上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并集中組織了操作培訓課程,同時配有專業(yè)部門對智慧教室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并采取調查問卷等方式及時評估培訓成果和滿意度,有健全的反饋機制。西安交通大學設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智慧教室進行統(tǒng)一管理,并通過新聞稿的形式宣傳與提倡,對智慧教室的維護進行專業(yè)培訓,但目前尚未建立專門的支持或激勵機制鼓勵教師使用智慧教室,也并未開展對教師的統(tǒng)一培訓,同時缺少對成果的評估和反饋渠道。西安理工大學處在對智慧教室的推廣和試用階段,注重檢測設備使用情況、流暢度以及學生滿意度,并對教師進行新設備培訓和實踐演練,檢測培訓效果并進行相應改進。西安文理學院在管理理念上支持對智慧教室高頻使用,注重對智慧教室設施的維護與檢修,但尚未開展對教師的培訓工作,缺少對成果的評估和反饋渠道。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出外部因素和實際應用對教師接受程度的影響。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在“接受程度”量表內的因素哪一個或幾個因素對教師接受程度起決定性作用。
1. 性別與接受程度
本研究最終收集到了39 份有效問卷。圖7 為教師性別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的相關性分析,得到性別和接受程度總分P=0.392,P>0.05,表明性別和接受程度的相關性不顯著。
圖7:相關性
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本研究又進一步分析了男女性教師接受程度得分之間的差異。圖8 是獨立樣本檢驗的結果,其中P 值均大于0.01,表明男女性教師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得分的差異性不顯著,得出結論:教師性別不影響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接受程度。
圖8:獨立樣本檢驗
2. 教齡與接受程度
本部分分析教師教齡對接受程度得分的影響,圖9 為教師教齡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得分的相關性分析,得到教齡和接受程度總分P=0.167,P>0.01,表明教齡和接受程度的相關性不顯著。
圖9:相關性
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本研究又進一步分析了教師教齡和接受程度得分之間的差異。通過獨立樣本檢驗分析,圖10 是獨立樣本檢驗的結果,其中P 值均大于0.01,表明不同教齡教師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得分的差異性不顯著,得出結論:教師教齡不影響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接受程度。
圖10:獨立樣本檢驗
3. 認知理念、實際應用與接受程度
本部分試圖分析教師對智慧教室的認知和教學理念,以及實際應用對教師接受程度的影響。圖11為教師認知和理念,以及實際應用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得分的相關性分析,得到教師認知和理念與總接受程度P<0.01,實際應用與總接受程度P<0.01,表明教師認知和理念,以及實際應用與總接受程度的相關性顯著,相關系數越接近1,相關度越強,教師認知和理念與總接受程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954,大于實際應用與總接受程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0.898,表明教師認知和理念與總接受程度的相關性更強。
圖11:相關性
圖12:相關性
4.“接受程度”量表內部因素
本部分試圖分析在“接受程度”量表內的四個因素(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態(tài)度、行為意向),對教師接受程度的影響排序。圖12 為接受程度四個內部因素對接受程度得分的相關性分析,得到四項的P 值均為0.000,表明四個內部因素與總接受程度的相關性顯著且具有強相關性,其中態(tài)度與總接受程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值最高,為0.978,表明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態(tài)度與總接受程度的相關性最強。
本研究對“接受程度”量表內部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圖13、14。由圖13 可知,P<0.05,因此構建的回歸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圖14 可知,構建的模型為:
由模型系數可知,態(tài)度的標準化回歸系數最大為0.6,得出結論:態(tài)度在四個變量中對接受程度的影響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行為意向的顯著性P=0.953>0.05,本研究的構建的模型為解釋性模型,重在解釋各自變量對Y 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影響對結果的判斷。
圖13:ANOVAa
圖14:系數a
本研究經過收集并篩選得到學生有效問卷數據586 份,旨在得出教師環(huán)境、智慧教室技術、教學活動哪一方面對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
圖15 為這三個因素對學生滿意度得分的相關性分析,得到三項的P 值均為0.000,表明這三個因素與學生滿意度的相關性顯著,根據皮爾遜相關性系數可知,教學活動與學生滿意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值最高為0.494,表明教學活動與學生滿意度的相關性最強。
圖15:相關性
接下來,本研究對這三個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圖16、17。由圖16 可知,P<0.05,因此構建的回歸模型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由圖17 可知,構建的模型為:
由模型系數可知,態(tài)度的標準化回歸系數最大為0.41,得出結論:教學活動在三個變量中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最大。
圖16:ANOVAa
圖17:系數a
本研究通過對586 位學生和39 位教師的問卷調查以及17 位教師的訪談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高校管理層對智慧教室的建設和推廣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了健全的推廣-培訓-管理維護-評估反饋機制,西安理工大學初步建成了這一機制,而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則缺少系統(tǒng)的培訓和評估反饋機制。
2.在教師接受程度上,發(fā)現教師性別和教齡差異不影響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接受程度。教師對智慧教室的認知和其智慧教學理念最能體現教師對智慧教室的接受程度,其中教師的態(tài)度對智慧教室接受程度影響最大。
3.在學生滿意度上,發(fā)現教學活動最能體現學生對智慧教室的滿意度,而且教學活動對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
4.在教師對智慧教室的使用現狀上,發(fā)現四所高校的教師對智慧教室的使用效果都給予了高度肯定,但每個學校教師的接受程度還是有所區(qū)別。西安交通大學的部分教師對智慧教室使用的積極主動性不太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部分教師認為智慧教室的使用需要因人、因課而異,智慧教室并不是契合所有課程;西安理工大學的部分教師認為智慧教室的使用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在信息化課堂的大趨勢下更傾向于使用智慧教室;西安文理學院的部分教師擔憂智慧教室的使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排斥對其的使用,但更傾向于使用傳統(tǒng)課堂。
目前高校中智慧教室的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于學校的推廣政策和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不強、智慧教室的規(guī)模和分布不均衡、智慧教室的環(huán)境不舒適和軟硬件的不便捷。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解決目前智慧教室使用中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西安交通大學的教師希望學校能增加不同容納規(guī)模的智慧教室,將智慧教室與傳統(tǒng)教室相融合,優(yōu)化桌椅擺放設置,建議將智慧教室的使用納入評獎評優(yōu),提高使用積極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教師希望增強網絡的穩(wěn)定性,簡化教師使用教室的登錄步驟,均衡不同規(guī)模智慧教室的數量,加強后期技術保障與設備維護,提高智慧教室的易用性。西安理工大學的管理教師希望學校能加大對智慧教室推廣力度,培訓和引導教師充分利用智慧教室;而授課教師則希望智慧教室在操作性上能更簡單、實用。西安文理學院的教師認為目前學校智慧教室普及度不高,相關設備有待提高,技術難度高,建議學校引進高科技專業(yè)人才,及時檢查與維修;建議對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建議學生和教師共同維護好智慧教室。
總的來說,在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設方面,從國家層面的頂層政策支持,到學校層面的政策培訓支持與推廣度,再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和課堂實施,最終落實到學生參與智慧課堂及其滿意度,步步趨近,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學校層面,學校管理層要建立深入的支持和激勵措施以及培訓機制。同時,及時優(yōu)化和維護保障智慧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和軟硬件設備。在教師層面,要樹立良好的態(tài)度和智慧教學理念,積極參加智慧教室使用培訓,必要時可將使用納入考核機制,同時在教學上要積極從傳統(tǒng)課堂轉型,改進和更新教學活動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