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璇, 井奚月, 周官恩, 劉 倩, 趙文娟
延髓梗死(medullary infarction,MI)為神經科最危險的腦梗死類型之一。MI可導致呼吸中樞及心臟中樞活動紊亂,引發(fā)呼吸、心跳驟停。一旦出現(xiàn)上述情況,其病死率極高。目前文獻缺乏針對這類患者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本文擬從影像學特點及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入手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與總結,為及早識別呼吸、心跳驟停高?;颊咛峁├碚摶A。
1.1 臨床資料 于天津市南開大學附屬環(huán)湖醫(yī)院醫(yī)院數據庫中檢索并收集2016年-2021年度在神經內科住院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MI患者。
1.1.1 納入標準 (1)年齡≥18歲;(2)急性腦梗死的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的診斷標準[1];(3)入院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規(guī)范治療過程中突發(fā)呼吸和/或心跳驟停。
1.1.2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部位嚴重梗死的患者;(2)合并腦出血者;(3)腦疝或其他原因導致呼吸、心跳驟?;颊撸?4)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患者;(5)既往存在嚴重腦血管病后遺癥的患者。
1.2 影像學檢查及主要臨床表現(xiàn)
1.2.1 影像學檢查及分組 所有患者在入院1 d內完成磁共振T1、T2、FLAIR、DWI、T2*序列檢查,并由兩名影像科醫(yī)師確認存在急性期MI。有條件患者進一步完善頭部MRA檢查。根據頭部MRI-DWI結果及文獻報道[2],將入組MI患者分為延髓外側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和延髓內側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前者主要包括小腦后下動脈、脊髓后動脈及椎動脈供血的外側組與后側組,后者主要包括小腦前下動脈、椎動脈及脊髓前動脈供血的前內側組與前外側組。將延髓自頭端至尾端分為上、中、下部。上部指腦橋延髓溝到小腦下腳水平,中部指小腦下腳水平到下橄欖核水平,下部指下橄欖核到枕骨大孔水平[3]。軸位層面,LMI分為中側及背側,中側包括疑核、脊髓丘腦束及紅核脊髓束分部區(qū);背側包括迷走神經背核、孤束核及薄楔束核分布區(qū)。MMI軸位包括腹側、中側及背側,其中腹側指皮質脊髓束走行區(qū)域,中側指內側丘系走行區(qū)域,背側指內側縱束走行區(qū)域[4]。根據頭部MRI-DWI所示MI的面積,分為大面積MI(DWI高信號≥延髓總體面積的1/3)、中等面積MI(延髓總體面積的1/4≤DWI高信號<延髓總體面積的1/3)及小面積MI(DWI高信號<延髓總體面積的1/4)。根據頭部MRA結果將責任血管狹窄程度分為3層:輕度血管狹窄或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程度<50%)、中度血管狹窄(50%≤血管狹窄程度<70%)、重度血管狹窄或閉塞(血管狹窄程度≥70%)。結合患者臨床資料及影像學結果,根據TOAST分型標準明確患者病因分型。根據頭部MRI-DWI明確是否合并延髓以外的其他部位梗死,且其他梗死部位不造成呼吸、心跳驟停。按照是否合并其他梗死部位分為單純MI組與非單純MI組。
1.2.2 主要臨床表現(xiàn)收集 根據主訴、現(xiàn)病史收集MI后呼吸、心跳驟?;颊咧饕R床癥狀,包括頭暈、構音障礙、吞咽困難、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及共濟失調。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合并呼吸、心跳驟停MI患者28例,其中男性26例(92.86%),女性2例(7.14%),年齡37~86歲,平均年齡(60.71±9.99)歲。呼吸、心跳驟停事件發(fā)生在發(fā)病后第1~9天,平均事件發(fā)生時間為發(fā)病后(4.21±2.33) d。28例患者中3例呼吸驟?;颊呓洆尵瓤山柚粑鼨C輔助呼吸維持生命體征,3例中僅1例成功脫機,2例患者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其余25例為搶救無效死亡患者,死亡率達到89.29%以上。
2.2 影像學特點 28例患者中包括LMI患者19例(67.86%)及MMI患者9例(32.14%)。LMI患者中,自頭端至尾端,上部4例(21.05%),中部11例(57.89%),下部4例(21.05%)。軸位層面,中側4例(21.05%),背側14例(73.68%),1例貫穿中背側(5.26%)。MMI患者中,自頭端至尾端,上部5例(55.56%),中部4例(44.44%)。軸位層面,腹側3例(33.33%),其中2例為雙“兔耳”形(見圖1A、B),中側1例(11.11%),背側1例(11.11%),1例貫穿腹側至中側(11.11%),3例貫穿腹側至背側(33.33%),其中2例為半“Y”形(見圖1C、D)。28例患者中,梗死面積占延髓總體面積的1/3及以上者11例(39.29%),中等面積MI患者3例(10.71%),梗死面積小于延髓總體面積的1/4者14例(50.00%)。28例患者中有16例完善了頭部MRA檢查。其中輕度血管狹窄或動脈硬化患者2例(12.50%),中度血管狹窄患者6例(37.50%),重度血管狹窄或閉塞患者6例(37.50%),余2例無責任血管病變(12.50%)。根據TOAST分型[5],12例(75.00%)中重度血管狹窄MI患者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例(12.50%)為小動脈閉塞性卒中(small-vessel occlusion,SVO),2例(12.50%)為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28例患者中有12例屬于單純MI組(42.86%),16例(57.14%)合并延髓以外部位梗死(合并梗死部位不造成呼吸、心跳驟停)。其中合并小腦梗死9例(32.14%),合并腦橋梗死5例(17.86%),合并中腦梗死1例(3.57%),合并丘腦梗死3例(10.71%,其中2例為雙側丘腦梗死),合并枕葉梗死8例(28.57%,其中5例累及雙側枕葉),合并基底節(jié)梗死3例(10.71%,其中1例為雙側基底節(jié)),合并半卵圓中心梗死1例(3.57%),合并額/顳/頂葉梗死6例(21.43%)。單純合并后循環(huán)梗死8例(28.57%),單純合并前循環(huán)梗死3例(10.71%),同時合并前后循環(huán)梗死5例(17.86%)。
圖A、B所示為雙“兔耳”形;圖C、D所示為半“Y”形圖1 特殊類型MMI
2.3 主要臨床表現(xiàn) 28例患者中,以頭暈為主訴者22例(78.57%),構音障礙24例(85.71%),吞咽困難13例(46.43%),肢體無力14例(50.00%),感覺異常5例(17.86%),共濟失調2例(7.14%)。12例單純MI患者及16例非單純MI患者中,頭暈、構音障礙、吞咽困難、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共濟失調所占比例(見表1)。兩組癥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9例LMI患者與9例MMI患者頭暈、構音障礙、吞咽困難、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共濟失調所占比例(見表2)。兩組癥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單純MI與非單純MI主要癥狀差異[n(%)]
表2 LMI與MMI主要癥狀差異[n(%)]
通過本研究可得出結論:MI后呼吸、心跳驟?;颊咭訪MI型為主,且以中段延髓偏背側患者更為常見。這與以往個案報道多為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相一致[6,7]。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患者中有50%的患者頭部MRI-DWI顯示的梗死面積占延髓總體面積的1/4或以上,而高達75%的患者存在責任血管中重度狹窄,且TOAST分型為LAA。MI后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患者中,32.14%的患者合并小腦梗死。無論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臨床癥狀均以頭暈及構音障礙為主要入院癥狀,兩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構成比方面,LMI較MMI更容易出現(xiàn)吞咽困難,而MMI更容易累及錐體束而出現(xiàn)肢體無力,但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1 LMI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 延髓包含調控呼吸、心血管等植物神經功能的關鍵結構如網狀結構、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等[8]。網狀結構交織于整個腦干,為原始的神經纖維網絡,其中最為重要的控制呼吸、心跳的神經中樞位于延髓網狀結構。延髓網狀結構位于延髓中央偏背外側,其中吸氣中樞位于延髓中上段網狀結構的腹內側,呼氣中樞位于吸氣中樞的背外側(孤束核附近),心血管反射中樞位于延髓上段網狀結構背外側。孤束核和迷走神經背核則位于延髓網狀結構背外側區(qū)域。這些結構缺血損傷均可能造成呼吸、心跳驟停。MI根據梗死部位通常分為延髓外側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和延髓內側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9],以LMI多見。文獻報道[10,11],LMI多發(fā)生在中間和背側,MMI多發(fā)生在頭端和腹側,這與本研究容易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MI部位相一致。LMI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3%[12],其中以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最常見,又稱Wallenberg綜合征。供血動脈為小腦后下動脈、脊髓后動脈及椎動脈。因腦干網狀結構、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大多位于延髓背外側區(qū),故LMI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13],本研究中LMI患者占總數的67.86%。MMI僅占缺血性腦卒中的0.9%~1.5%[12,14],而雙側延髓內側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15]更為少見,約占MMI的14%[4]。本研究納入的BMMI有2例,均程雙“兔耳”形(見圖1A、B),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類似脊髓病變的四肢無力,此類患者占入組MMI患者的22.22%。MI按動脈支配區(qū)分為前內側組、前外側組、外側組和后側組,MMI包括前內側組和前外側組,前內側組由椎動脈和脊髓前動脈供血,前外側組由小腦前下動脈、椎動脈或脊髓前動脈供血[12,16]。因供血動脈更為豐富,且與呼吸、心跳中樞的解剖學關系不如LMI密切,故MMI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概率低,僅有少量相關報道[17]。
3.2 梗死面積、責任血管及其他部位梗死對于MI后呼吸、心跳驟停的影響 延髓部位梗死面積大預示著神經核團或神經束累及更為廣泛,癥狀更為多樣且更為嚴重,同時累及腦干網狀系統(tǒng)內呼吸、循環(huán)中樞可能性越大。而責任血管狹窄程度越重,預示著梗死面積可能更大,同時低灌注范圍可能越廣,代償能力及側支循環(huán)建立能力越低,有更大的幾率造成網狀系統(tǒng)內呼吸、循環(huán)中樞的損失及缺血性改變。大部分文獻報道[4,12],動脈粥樣硬化為MI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LAA亦為MI后呼吸、心跳驟停的主要病因學分型。對于TOAST分型為LAA的患者來說,若MI合并延髓以外部位梗死提示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主干血管存在嚴重狹窄,或者存在廣泛動脈硬化或狹窄,又或者存在不穩(wěn)定斑塊栓子形成崩解后動脈-動脈栓塞的可能性。這些均可造成延髓網狀系統(tǒng)更廣泛、嚴重的缺血性損傷。本研究中28例患者最常合并小腦梗死,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8,18]。
3.3 臨床癥狀與MI后呼吸、心跳驟停的相關性 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與梗死部位、面積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8例入組患者中,以頭暈為主訴者占78.57%,構音障礙者占85.71%。構成比方面,LMI較MMI更容易出現(xiàn)吞咽困難(52.63% vs 33.33%),而MMI更容易累及錐體束而出現(xiàn)肢體無力(77.78% vs 36.84%)。Tao等10對375例MI患者分析后亦認為,頭暈為LMI及MMI的主要癥狀,但構音障礙僅為LMI的主要癥狀。延髓中與頭暈相關的結構多位于延髓背外側區(qū)域,如第四腦室底的前庭神經核、前庭神經核與小腦的聯(lián)絡纖維(繩狀體旁束、鉤狀束)。MI引發(fā)的構音障礙很多時候是由疑核、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副神經顱內段缺血損傷引起的真性球麻痹所致。上述結構與網狀結構、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在解剖學上位置相近,且發(fā)出傳導束參與構成網狀結構。故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的LMI患者出現(xiàn)頭暈及構音障礙可能性更大。本研究中MMI患者出現(xiàn)頭暈及構音障礙的比例也較高,可能與梗死面積或低灌注區(qū)域偏大累及相關區(qū)域有關。
本研究納入的MI后呼吸、心跳驟?;颊咧?,LMI較MMI出現(xiàn)吞咽困難的患者比例更高,除了真性球麻痹解剖定位與呼吸、循環(huán)中樞關系更為密切外,還可能和網狀系統(tǒng)本身包含的吞咽中樞受損有關。MMI位于腹側居多,更易累及錐體束造成肢體無力,與網狀系統(tǒng)間隔較遠,故相對LMI發(fā)生呼吸、心跳驟??赡苄孕?。兩組間臨床癥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樣本量偏小、入組患者梗死面積偏大累及范圍較廣等因素有關,后續(xù)仍需增加入組患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MI后呼吸、心跳驟停常見于以中段延髓偏背側LMI患者。梗死面積大,動脈硬化程度重,合并小腦梗死,且臨床癥狀以頭暈、構音障礙及吞咽困難為主的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因MI后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颊咚劳雎蕵O高,應及早識別上述有潛在風險的患者,密切給予心肺功能的監(jiān)護,以免延誤最佳搶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