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嗜收藏家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于七月二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舉行傳媒預覽,率先參觀香港故宮的內(nèi)部設計和各展廳藏品,主要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展品,部分為首次外借。
館長吳志華提到,受疫情影響,大部分文物于六月十一日才分批到港,僅以十一天的時間放置于各個展廳,而是次預覽現(xiàn)場所見,也有少量展品屬涉及瀕危物種的古代文物,須特別審批來港,當中包括象牙和牛角,今次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自一九二八年成立以來首次最大規(guī)模的藏品出境外借,而因應中國的文物出境規(guī)例,外借期最長為一年,故此展覽多以一年為單位作規(guī)劃。
彩云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
大型文物如特磬與镈鐘,也有精品文物。
展廳一《紫禁萬象: 建筑、典藏與文化傳承》位于地面一層,從不同角度介紹紫禁城歷史,既有大型文物如特磬與镈鐘,也有精品文物,如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展廳二《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也是較大型的展廳,按時間為軸,由早到晚,大致綜合清代宮廷的生活流程,如早晨服飾穿戴,治理國事,御園戲曲等軼事,當眼處掛起彩云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為古時節(jié)慶用之吉服袍,飾有九條五爪龍及十二章紋,以彰顯帝王身份。
白釉孩兒枕。
展廳三《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出之陶瓷藏品橫跨不同朝代,呈現(xiàn)工藝史及技術轉化,其中白釉孩兒枕的同類傳世品較罕有,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展廳四《龍顏鳳姿: 清代帝后肖像》展示繪畫肖像作品,畫樣稿本存世比正圖更稀有,如《孝欽顥皇后朝服像畫稿》,見到草稿上的白描線條和色塊,展廳內(nèi)另有正圖樣本以作對照。
孝欽顥皇后朝服像畫稿。
展廳三部分展品。
《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展出由六個本地藝術家的大型多媒體創(chuàng)作。
乾隆款彩色玻璃螺旋紋撇口瓶。
許方華的《星垂平野》。
展廳六《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以本地收藏史為主軸,呈現(xiàn)早期香港多間重要公共博物館與傳統(tǒng)文物收藏的關系。
展廳五《器惟求新: 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展示古代工藝,也與香港設計師合作,以當代設計角度切入;展廳六《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以本地收藏史為主軸,呈現(xiàn)早期香港多間重要公共博物館與傳統(tǒng)文物收藏的關系;展廳七《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的策展最為不同,有別于古代典藏文物展示,展出由六個本地藝術家的大型多媒體創(chuàng)作,包括梁基爵的音效作品《慶》,糅合古今不同樂聲,許方華的《星垂平野》則據(jù)清代天文學文獻重構星空。
王羲之XQ1Jcmq34flCOAABUoV2NP1hq7IgFd73o/LiqctfVLs=《雨后帖》宋臨摹本。
《獅子玉》巨幅水墨畫作。
來自法國羅浮宮的展品。
另外,兩個特別展覽分別是展廳八《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及展廳九《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前者收集三十件中國書畫名作,其中重點包括乾隆皇帝珍藏的王羲之《雨后帖》,唯因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已不存在,多為后世臨摹本及刻本,此展品為宋臨摹本。后者則以馬為主題,除了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包括置于展廳中央的《獅子玉》巨幅水墨畫作,由耶穌會教士郎世寧繪制,另外也有來自法國羅浮宮的展品。
受場地所限,部分展廳的展品分三期輪換展出,故此,假如觀眾僅入場一次,則只能欣賞當期的藏品,未能一睹同一展覽的所有展品。尤其屬特別展覽的展廳八,三十件書畫文物展品分三期展出,每次為期一個月,時間相距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