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旭,王煒鑫,盧子鑒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目前,全球經(jīng)濟科技競爭激烈,各類人才逐漸成為競爭核心。人才培養(yǎng)在不同的地域和時間有不同的側重,教育理念在中外高校的漫長發(fā)展歷程中各具特色。校訓文化是教育理念的凝練,是辦學思想的載體和沉淀,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知行教育理念是辯證的育人思想,注重道德培養(yǎng)和實踐育人的統(tǒng)一,在中外高校各具特色的校訓中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知行教育理念,彼此相互碰撞,積極融合。
國內(nèi)高校校訓的研究涉及眾多研究領域:學者王春喜[1]、韓萌[2]、張洪泰[3]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外高校校訓的來源、類型、內(nèi)涵與意義,范武邱[4]、趙軍峰[5]、張久全[6]運用不同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外高校校訓的中英翻譯問題及對策,張耀天[7]、尤云弟[8]從文化和思政的層面探索了高校校訓育人理念的課堂實際應用,張浩[9]、翟奎鳳[10]分別從國內(nèi)和國外高校校訓與中國儒家思想的相互聯(lián)系方面展開了研究。然而,探究高校校訓與知行教育理念結合的文獻相對較少。
知行理念,即“知行合一”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的“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15]65到老子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16]177,再到宋朝朱熹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17]199,皆強調(diào)認識的發(fā)展變化,并明確認識與實踐的結合,即知和行兩者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朝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與前人理念不盡相同,獨具特色。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8]15,從正面描述了“知行”的因果關系,認為兩者不可分割?!拔从兄恍姓撸恍?,只是未知”[18]13則從反面論證了“知行”的普遍規(guī)律,認為僅僅知道尚未真知,還需努力踐行?!爸媲泻V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盵19]102他將“知與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理論上進行了升華,認為只有將兩者真正結合,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融會貫通。
當今我國倡導的“知行合一”理念,不是簡單地照搬宋明理學觀念,更是強調(diào)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根植于中國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既是對傳統(tǒng)知行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也是對科學實踐觀的豐富和發(fā)展[20]33-39?!爸小辈粌H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更是一種廣義上的教育理念,不斷為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借鑒。知行教育理念是“知、行、念”三個維度辯證的育人思想,注重道德培養(yǎng)和實踐育人的統(tǒng)一。知行教育理念可以從三個維度的元素進行解讀,如圖1所示。
圖1 知行教育理念三維立體圖
圖1的容積體現(xiàn)教書育人的結果,由“知、行、念”三個方向向量能達到的長度所決定。不同維度向量的長度能夠反映知與行和育人理念結合產(chǎn)生的量化成果,三個維度的長度越長,并且同比率增長,意味著這個立方體的體積越大,育人效果越好。其中,橫軸為“知”,縱軸為“行”,知行交于起點,理論與實踐結合共同發(fā)展。這與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L.W.安德森修訂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對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的要求異曲同工[21]7-8。教育理念離不開認知科學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只有從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本質(zhì)出發(fā),才能真正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工作和未來的生活。
縱深維度為“念”,即教書育人之理念,立德樹人之理念,蘊含“美德”“謙虛”“自強”等精神,激勵學習者努力奮發(fā),持之以恒,終身學習。這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論”[22]33-34如出一轍。該理論倡導教育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個個有機會,人人能成功,在分析性智力、實踐性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智力中通過“意義學習”[23]112實現(xiàn)育人初心,勉勵全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接受教育。世界銀行2018年發(fā)布的發(fā)展報告《學習:實現(xiàn)教育的承諾》中,第一次在標題中將“學習”和“教育”兩個術語作為核心詞,明確揭示出“不學習,無教育”的育人觀[24]。這也反映出當今社會對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
圖1側方層面體現(xiàn)知行教育的“內(nèi)”“外”關聯(lián),即“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12年至2014年先后發(fā)布了三份關聯(lián)報告,研制國際通用的教育目標或?qū)W習指標體系,確定了與學習結果相關的最重要的七個領域及子領域,分別為身體健康、社交與情緒、文化與藝術、讀寫與溝通、主動學習與認知、數(shù)字與數(shù)學、科學與技術[24]73。這些學習指標領域涉及對學習者“內(nèi)在”認知和“外延”學習的教育目標要求,是中外知行教育理念的必然碰撞和積極融合,也是整個人類教育思想長遠目標的有序統(tǒng)一。
本文研究歷時近4年,在美洲、歐洲、大洋洲和亞洲知名高校官網(wǎng)中搜索高校校訓文本共計300余條。其中,與知行教育理念相關的校訓共計119條(國內(nèi)高校校訓48條,國外高校校訓71條)。國外高校校訓以英文文本為主,包含校訓內(nèi)容、來源、意義闡釋及時代發(fā)展等相關信息,翻譯為中文后中英文字數(shù)共計約11萬字;我國高校校訓主要為中文文本,涉及校訓內(nèi)容、歷史來源、文化蘊涵和教育理念等——若有英文版校訓也同時進行收集,中英文共計字數(shù)約6萬字。通過選取這些中外高校的校訓文本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跨平臺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Python3.8.9版本中的Word Cloud生成高校校訓關鍵詞詞云圖,對校訓的關鍵詞進行頻次統(tǒng)計,深入闡釋其中體現(xiàn)的知行教育理念。
1.我國高校校訓詞云圖特點
國內(nèi)48所高校包括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為代表的全國重點高校,以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為代表的省屬重點大學以及香港大學等港澳臺高校。這些高校均在學校官方網(wǎng)站明顯位置上顯示出該校校訓,有的高校還設計了專門的頁面對校訓進行闡釋。國內(nèi)48所高校校訓的中文文本字數(shù)共計374字,關鍵詞詞云圖見圖2。
圖2 中國48所高校校訓關鍵詞詞云圖
在詞云圖中,字號越大意味著該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如“博學”“求是”“明德”在字號上依次減小,即這些關鍵詞在校訓中出現(xiàn)的頻率依次減少。關鍵詞詞頻最高的“博學”二字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元素是認知,即要求學習者知曉古今,學貫中西;其次為“求是”,即努力踐履,追求真理;再次為“明德”,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德育為本,立德樹人。這三個詞恰恰反映出我國高校校訓的三維知行教育理念,即知、行、念。
2.我國高校校訓關鍵詞格式特點
國內(nèi)48所高校校訓多以二字、四字為基本構詞結構,在形式上言簡意賅,表現(xiàn)力強。有的以“2+2”形式構詞,如中國政法大學校訓“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中國傳媒大學校訓“立德 敬業(yè) 博學 競先”,香港中文大學校訓“博文 約禮”;有的以“4+4”形式構詞,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北京外國語大學校訓“兼容并蓄 博學篤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我國高校校訓基本上是二字或四字單次疊加或多次疊加,字數(shù)從2字到16字不等,見圖3。
圖3 中國48所高校校訓字數(shù)統(tǒng)計
48所國內(nèi)高校的校訓中,8字校訓的有34所,占比70.83%,形式上多為2字詞語的重復疊加或4字詞語的兩次重復疊加。4字校訓有8所高校,占16.67%,有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寧波工程學院的“知行合一”這樣的4字固定搭配,也有浙江大學“求是 創(chuàng)新”、香港大學“明德 格物”以2字疊加而成。10字校訓的有2所高校: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是以2字重復疊加而成;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在2字詞語并列之間加了連詞“而”字,形成5字詞的2次疊加,有5言詩體的平仄規(guī)律,增加了語言的可讀性。2字校訓、6字校訓、12字校訓和16字校訓分別只有1所高校,2字或4字詞語的重復疊加情況均存在。
從校訓的形式上看,我國高校多選用2字詞組或4字詞組的疊加連用,也有個別選用句子形式;從構成的語法上看,我國高校校訓句式工整,通常以并列、排比、對偶的形式展示,包含動詞、名詞、形容詞,較少出現(xiàn)連詞或副詞。
3.中國高校校訓體現(xiàn)知行教育理念的個案探討
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知行教育理念中,中山大學校訓能夠明顯地體現(xiàn)出三個維度的育人元素:“博學”是認知維度,即博古通今;“篤行”是實踐維度,意蘊踐行之腳踏實地;“明辨”是“念”之維度,以德為本,明辨是非;“慎思”“審問”是知行理念內(nèi)外維度關聯(lián),向內(nèi)求真,自我謹慎,向外求索,思辨好問。南京工業(yè)大學校訓“明德 厚學 沉毅 篤行”中的“厚學”“篤行”與中山大學的校訓相近,分別體現(xiàn)知行教育理念的“知”與“行”維度的育人要求;“明德”“沉毅”即彰明美德,沉穩(wěn)剛毅,即第三維度的內(nèi)在核心育人“理念”。中南大學校訓“知行合一 經(jīng)世致用”中的“知行合一”,直接明確地體現(xiàn)知行教育理念中認知與實踐的二維辯證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經(jīng)世致用”一詞鼓勵學而致用,為世為民,強調(diào)以德為先,立人先立德,奉獻時代與社會。
國外71所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渥太華大學、多倫多大學等美洲高校,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巴黎大學、慕尼黑大學、根特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等歐洲高校,首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朱拉隆功大學等亞洲高校,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奧克蘭大學等澳洲高校。通過在每所高校官方網(wǎng)站上搜集校訓及相關信息,制成國外高校校訓語料庫。
1.國外高校校訓詞云圖特點
將國外高校校訓內(nèi)容運用Python軟件中Word Cloud進行簡單分詞設置,以單詞為基本單位,省略部分虛詞(冠詞、介詞、代詞等),繪制出顯示校訓關鍵詞的詞云圖,見圖4。
圖4 國外71所高校校訓關鍵詞詞云圖
國外高校校訓文本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多為名詞和動詞,字號較大的詞意味著這些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如“truth”“knowledge”“l(fā)earn”“mind”“things”“science”“wisdom”“l(fā)ight”“know”“seek”等。關鍵詞“truth”“knowledge”“science”反映出國外高校育人理念中共同的堅持是對“真理”的追求,比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韓國延世大學不約而同地選用了“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will set you free”作為校訓。這是人類知行教育理念的碰撞和融合,也是第一維度“知”的最好體現(xiàn),對知識、科學、真理的探索和不懈追求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關鍵詞“l(fā)earn”“know”“seek”也是頻率出現(xiàn)比較高的幾個動詞。從意義上理解,這類詞強調(diào)學習、了解和追求,這剛好是知行教育理念第二維度“行動”“實踐”的國際表達。關鍵詞“mind”“wisdom”“l(fā)ight”在國外高校校訓詞云圖中也十分明顯,這體現(xiàn)了另一種文化價值,強調(diào)人類的思想、心靈、智慧。這與中國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碰撞,但仍然是一種內(nèi)在“信念”的外顯。盡管角度略有差異,內(nèi)在含義仍然一致,是育人之信仰、育人之理念。因此,國外高校的校訓仍然反映出“知、行、念”三個維度的知行教育理念。
2.國外高校校訓體現(xiàn)知行教育理念的個案探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訓“Mind and Hand”(拉丁文原文mensetmanus,意為手腦并用、知行合一),旨在培養(yǎng)心智、加強實踐,即“手、腦、全身動起來”?!癿ind”是精修內(nèi)在,豐富心靈。麻省理工學院官方網(wǎng)站上對校訓的闡釋指出,應不斷地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癶and”即實踐層面,真做實干,手腦并用,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校訓“By means of knowledge and hard work”(拉丁文原文ScientiaacLabore,意為依靠學識暨勤勉),意指在學習生活中通過刻苦奮斗來鍛煉、修正自身,賦予個人內(nèi)在涵養(yǎng)。校訓中的核心詞“knowledge”,即學習一切知識,追求知識,提升自我;核心詞“hard work”,即實干勤勉?!発nowledge”和“hard work”,即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求真務實,“知(學識)”是基礎、前提,“行(勤勉)”是方法、關鍵,二者相輔相成。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訓“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源自德文“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正如1992年該校第九任校長格哈德·卡斯珀(Gerhard Casper)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高校的自由在于追求知識的自由、質(zhì)疑和挑戰(zhàn)的自由、個人思考和言論的自由、內(nèi)心世界的自由、學習教學研究的自由……”[25]國外高校的育人理念強調(diào)要有信仰自由的研學精神,這是因為心靈上的自由能夠激發(fā)靈感,促進創(chuàng)造,這與國內(nèi)高校教育重視德育的理念形成激烈的文化碰撞,但也可理解為這是育人信念上的交互,因為兩者均強調(diào)加強和提高學習者的內(nèi)心歷練與修養(yǎng)。
高校校訓是區(qū)域文化歷史的沉淀,是人文教育思想的窗口,校訓語言往往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我國高校校訓大多援引自古代經(jīng)典文學作品,比如,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引自戰(zhàn)國時期著作《論語》,黑龍江大學校訓“博學慎思 參天盡物”引自西漢《禮記·中庸》,香港大學校訓“明德 格物”引自《禮記·大學》,湖南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引自東漢《漢書·河間獻王傳》。
國外高校校訓多為單句形式,固定詞語的選用較少,內(nèi)容主要源于《圣經(jīng)》、西方經(jīng)典詩歌、名人名言等,比如,美國埃默里大學校訓“The wise heart seeks knowledge”和美國邁阿密大學校訓“Great truth”均源自《圣經(jīng)》,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校訓“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ings”源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農(nóng)事詩》中的“Felix,quipotuitrerumcognoscerecausas”,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I am still learning”出自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拉丁文名言Ancorāimpāro。
中外高校校訓對知行教育理念的表達方式多樣,有的鮮明直接,有的蘊意深遠,體現(xiàn)出不同歷史文化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在48所國內(nèi)高校校訓中,直接以關鍵詞“知行”作為核心元素,明確提出育人理念并激勵學子踐行知行精神的有7所高校,包括北京交通大學“知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哈爾濱理工大學“知行統(tǒng)一 博厚悠遠”,東北大學“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中南大學“知行合一 經(jīng)世致用”,寧波工程學院“知行合一”,玉林師范學院“厚德博學 知行合一”。國外高校校訓中也存在明確包含“知行”教育理念“知、行、念”三維元素的,比如英國拉夫堡大學校訓“By truth, wisdom and labor”,英國薩里大學校訓“Perseverance, excellence, commitment and knowledge”,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校訓“To learn, to do, to achieve”,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校訓“By means of knowledge and hard work”。
中國高校校訓表現(xiàn)知行教育理念往往具體生動,樸素明確,比如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chuàng)新”,南京大學校訓“誠樸 雄偉 勵學 敦行”,云南大學校訓“自尊 致知 正義 力行”。國外高校校訓善于運用意象描寫,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比如美國耶魯大學校訓“Truth and light”中的“l(fā)ight”,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訓“As a tree through the ages”中的“tree”,法國巴黎大學校訓“Suffering, is always the cornerstone of growth”中的“cornerstone”,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校訓“Philosopher should change the world”中的“Philosopher”,韓國漢陽大學校訓“Practice of love”中的“l(fā)ove”等。
中外高校校訓在知行教育理念的“知識”和“實踐”兩個維度上的表達大多是不約而同,異曲同工,但在文化意識上仍然存在激烈的碰撞:國外高校校訓側重個體發(fā)展,強調(diào)“自由”“信仰”;我國高校校訓注重“立德”“明德”。但雙方在哲學層面上殊途同歸,皆強調(diào)高等教育需要培養(yǎng)出對社會、對世界有用之人,這個“念”是統(tǒng)一的、融合的。中外高校校訓映射出知行教育理念的“知、行、念”三個維度,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