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靜
(西安財經(jīng)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改革被推到了風口浪尖[1]。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戰(zhàn)場,如何培養(yǎng)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信息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涵蓋了信息資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法、技術、標準以及信息資源的組織與過程管理等內容,具有綜合性、理論性較強的特點[2-3]。目前該課程在教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理論教學枯燥、理解困難。由于該課程的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點較多,即概念多、原理多、原則多、理論多。這些內容從表面上來看,不用老師講解學生也可以學懂,但是由于本科生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jīng)驗,又不能深層次領會其中的真正內涵,使得學生在學這門課時很難融會貫通、真正掌握。二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學生覺得學習起來枯燥無味;采用案例教學,學生又因不能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而無法形成課堂上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氛圍,案例分析也只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基本為被動回應。三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案例的選取以及教師對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時加之教學經(jīng)驗不足,使得案例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從案例教學中獲取必要的知識比較少,也缺乏相應分析、應用的綜合能力。
因此,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模式目前已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新時代課程改革要求,亟須探討新的教學模式。
PBL 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簡稱,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也就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由老師先提出問題,或者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學、研究、討論、合作學習、實踐等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4-5]。
CBL是“Case Based Learning”的簡稱,即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方法是指老師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問題,以案例為主導,采用文字、聲像等媒介對所給定的真實情景所做的客觀描述[6-7],主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但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缺乏特殊案例的支撐[8]。
學習通是基于微服務架構打造的一款課程學習、知識傳播與管理的教學互動軟件,是面向智能手機、PC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專業(yè)平臺。教師通過學習通可以創(chuàng)建課程,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進行輔助教學[9]。
通過目前成熟的在線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將兩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PBL+CBL和超星學習通平臺引入“信息資源管理”課程中,就是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學習通平臺上所建設該課程的相關資料為基礎,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老師以學生為核心、以案例為素材、以問題為導向,對給定的案例和問題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運用多種方式啟發(fā)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實踐和工作的模擬或預演過程[10]。此教學方式將傳統(tǒng)的“平鋪式、大水漫灌式”教學方式變?yōu)閷W生置于情境中的“問題式、啟發(fā)式”等教學模式,使學生能變被動為主動、處于積極參與的良好狀態(tài),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性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學生特點,借鑒國內外同行的經(jīng)驗,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反饋以及評價等方面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教學和學習環(huán)節(jié)及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活動內容
2.2.1 課前準備
通過學習通平臺發(fā)布學習相關資源,包括課件、文檔、視頻、講座、學習鏈接及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資料等,備學生學習和教師所用。老師可以提前發(fā)布一些簡單的問題,推送給學生預習后給出作答,來引導學生完成相應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在平臺及時提出,教師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具體推送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學習通平臺發(fā)布學習相關資源
2.2.2 課堂教學
(1)面授式課堂講授。根據(jù)完善后的教學設計完成課堂教學。先了解學生課前學習情況,然后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讓學生了解知識課程體系結構及關鍵知識點,特別是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把關鍵知識點串成線,再配合閱讀資料和案例將知識面立體化。
以“信息”知識點為例,引入實例“某海軍陸戰(zhàn)隊在原始森林進行為時一個月左右的生存實驗”,要求為:(1)每個隊員除了身上穿的衣服,隨身只能帶3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過2 kg;(2)隊員都是由飛機空降到半徑為1 000 km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要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從森林里走出來[11]。學生閱讀后回答問題:隊員帶哪3件物品最合適?學生討論,教師總結:鋼槍、指南針、火石。通過這個實驗得出結論:人類要想在世界上生存與發(fā)展,物質、能量、信息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另外,引入故事,“從前,有兩家人是鄰居,王家賣油、張家賣報紙。王家媳婦每次賣油時都會偷偷省下一勺油,到年底時,就積攢了一罐油,再賣掉它,就有了過年的錢。而張家媳婦看在眼里十分羨慕,也學王家媳婦的樣子,每個月也都偷偷省下一份報紙,可等到年底卻沒換到錢?為什么?”[11]從此故事引出信息的時效性特征。課堂中采用案例、問答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并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知識點內容。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借助學習通平臺開展簽到、投票、隨堂練習、搶答、選人、多屏互動、主題討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主題討論,如圖2所示。
圖2 課堂主題討論形成詞云圖
通過在課程中采用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不斷建構知識、提高技能、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和開拓視野,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2)案例分析與討論。學生根據(jù)課前推送的典型案例及其問題,闡述自己對案例問題的解決策略或方案,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要領性地進行討論分析;學生根據(jù)分組,在組內成員間進行案例問題的解決策略或方案討論交流,教師針對每一組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幫助學生完善案例問題的解決策略或方案;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目前的情況發(fā)起話題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通過交流討論,促進學生對案例問題的解決策略或方案進行再次斟酌,學習最優(yōu)的案例問題解決策略或方案,對案例問題進行反思總結。
(3)總結。由老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過程進行歸納、總結,要求由各個討論小組共同完成案例作業(yè),形成案例學習、總結報告,并提交。
2.2.3 課后反饋
老師依據(jù)課堂實際授課進展和線上數(shù)據(jù)完善已有的教學設計內容。學習通能夠完整地記錄教學過程,收集并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為教師后續(xù)教學活動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幫助老師不斷調整線下教學策略。老師還可以借助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下的答疑活動,與學生討論交流,并集中對出現(xiàn)比較多的問題進行再次講解,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可以通過匯報、學習通相關資料的學習、作業(yè)、在線小測、課堂主題討論、隨堂練習、投票,以及期末考試等多種形式進行。
選取西安財經(jīng)大學管理學院2019級信管專業(yè)2個班的學生(共89人)和2020級信管專業(yè)2個班的學生(共105人)為授課對象,分別采用PBL+CBL和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授課模式,在采用相同教材、教學大綱、考核大綱以及課時數(shù)均相同的情況下,對課程結課考核的成績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2所示。
基于PBL+CBL和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模式“優(yōu)秀”成績達到了11.24%,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零的局面,“良好”成績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11.43%提高到了26.97%,如表2所示。這表明基于PBL+CBL和學習通平臺教學模式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成績。
表2 PBL+CBL和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考核成績對比
文中采用的基于PBL+CBL和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素材、以學習通平臺資料建設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法。采用該教學模式可獲得如下教學活動效果:
(1)能更詳細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2)可以多角度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了解學生的能力提升情況。
(3)學生的所有學習過程記錄在平臺中,可以對多屆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對比。
(4)從平臺中可以取得第一手學習資料,便于改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5)通過在學習通平臺上的課程建設,方便學生隨時進入平臺學習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為該課程授課的其他老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開設此課程的高校教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