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向煜
姑蘇,幾千年來都是人杰地靈之地。人杰多出狀元,地靈則能盛產(chǎn)美酒。事實上,早在吳越春秋時期,蘇州民間作坊就開始釀造宮廷貢酒和民間飲用酒,所以蘇州酒文化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歷史上,出生在蘇州、定居在蘇州、抑或是喜愛蘇州的文人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文人與酒有緣分,歷代文人嗜酒,蘇州文人尤甚。
據(jù)考證,蘇州歷史上的文人大都飲酒,且酒的詩文、繪畫、書法佳作甚多。唐代“飲中八仙”之一的張旭是蘇州人,號稱“酒帝詩仙”的顧嗣立也是蘇州人,還有陸龜蒙、范成大、唐伯虎、祝枝山、張靈、馮夢龍等也都是蘇州人。張靈豪放喜飲,每以劉伶、李白自況。相傳唐伯虎為其作《張靈行乞圖》,盛傳一時。馮夢龍撰寫《酒史》,選錄和描述當時名酒《酒品》一篇,其中詩詞歌賦可征者占56%,為中國酒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唐寅更是酒酣作畫,皆入神品,當時有“若得伯虎畫一幅,須費蘭陵酒千鍾”之諺。祝枝山的《春日醉臥戲效太白》詩寫?yīng)氉燥嬀频臉啡っ钊M生。還有外來定居蘇州的文人墨客,如“漢書下酒”的蘇舜欽,自稱“醉吟先生”的白居易,“千日之醉我可醒”的范仲淹,一生愛酒兼詠酒的楊萬里……大膽假設(shè),如果沒有酒,這些文人的佳作韻味也將少了許多。
張旭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并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張旭曾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
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既繼承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并加以創(chuàng)新,從而讓自身的狂草藝術(shù)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而他創(chuàng)造的狂草也是書法向自由發(fā)展的一個極限,若再發(fā)展,將不可辨識,也就成了純線條的藝術(shù),那就失去了文字的意義。
不過在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之前,張旭總會豪飲至醉,然后索筆揮灑,創(chuàng)作出千古留名的書法作品。張旭在大醉后作書或“當眾揮毫”的故事,在唐代那個時期是稀有的奇跡了。這奇跡源自他的醉和當眾表演。據(jù)記載,他的表演,把自己完全與書法創(chuàng)作融為一體,他是音樂的歌者,是舞蹈的舞者,還是喜劇的演者,他是情感的宣泄,是書法藝術(shù)的迸發(fā)。
某種程度上,醉是張旭生命的高潮、生命的提升,他把酩酊的狀態(tài)看作是生命最熾熱、最酣歡、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狀態(tài)。這時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謹喪失了,潛意識中所壓抑的、積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得到了暢然的吐泄,酒不是消極的“消愁”“麻醉”,而是積極地使人的精神獲得大解放、大活躍,在清醒時候不愿說的、不敢說的,都唱著、笑著、喊出來,付諸筆端。書法已然成為從情感到形式的記錄,正如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贊美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也只有醉態(tài)下的張旭敢于“脫帽露頂王公前”。
顧嗣立是常熟人,從小聰明,不過不喜歡學(xué)習(xí),好在家庭富裕,倒是衣食無憂,早早成了家。不過到了20歲,顧嗣立突然開竅了,自己請了教書先生,開始認真學(xué)習(xí)。但他的父親和其他兄弟都認為他是心血來潮,不能長久。沒想到顧嗣立只用了5年時間,就中了秀才,然后再用9年時間,中了舉人。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路過常熟,顧嗣立經(jīng)當?shù)貙W(xué)政舉薦,跟隨康熙的隊伍,并幸運的當面見到了康熙??滴鯁査闹鞠?,顧嗣立說:“唐詩、宋詞、元曲都已編纂成冊,我若有機會,一定要編纂一部《元詩》,把元朝的詩詞匯編成書,讓天下人研讀!”康熙覺得顧嗣立這個志向非常好,暗暗記下來這個人。
康熙回到京城后,讓心腹大臣李光地打聽顧嗣立,李光地托人打聽后得知:顧嗣立不僅才華出眾,善于研究古詩,而且特別能喝酒,江南文人,沒有一個人能喝過顧嗣立??滴醮篌@不已,沒想到他一介書生,竟然有如此酒量,決定有機會試他一試。
往后幾年,顧嗣立幾度進京趕考,但都以失敗告終。不過,機緣巧合下,他又一次見到了康熙。見面時,康熙見他一身酒氣,笑道:“朕聽聞你很能喝酒,賜你15斤蘇州花雕,你可能飲?”顧嗣立忙答道:“15斤不夠,我能喝30斤!”
康熙立馬讓內(nèi)官取來30斤黃酒,顧嗣立挽起袖子,一口氣將30斤酒全部喝完??滴躞@愕不已,要知道顧嗣立已經(jīng)喝過一場酒了,還能喝30斤,這真是奇人??滴跤谑钱斨w申喬的面說:“顧嗣立頗有才華,可惜運勢不好,他早年有編纂《元詩》的志向,朕特賜他為進士,你來處理吧!”就這樣,當年的進士從176人變成了177人,顧嗣立因為喝了30斤酒,被賜為進士。
顧嗣立后來被康熙留在翰林院,負責編纂《元詩選》,這本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所以,顧嗣立之所以出名,第一是因為他能喝酒,第二是因為他編纂了這篇著作。他為了編纂《元詩選》幾乎把家產(chǎn)全部花完,在書籍編纂完成后,他也形如枯槁,當年去世,年僅54歲。
一首《桃花庵歌》,短短幾十個字,竟五次提到酒,可見唐寅對酒可說是情有獨鐘。不過,唐寅嗜酒,原因是復(fù)雜的。中解元后,唐寅躊躇滿志,以為功名富貴唾手可得。誰料天有不測風云,最終只能慘淡還鄉(xiāng)。回到蘇州后,科場蒙冤的唐寅又受到鄉(xiāng)人的白眼、親人的冷眼,他的原配妻子也棄夫而去。
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以賣文賣畫為生,并在蘇州城北建成桃花塢,自稱桃花塢主,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便是此時所作。詩中云“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字里行間透漏出一份安逸泰然的生活態(tài)度。
而“世人笑我忒瘋顛,我咲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杰墓,無酒無花鋤作田?!边@四句詩,既是對全詩的概括總結(jié),也是他的人生態(tài)度。社會上很多人嘲笑他瘋癲,從來都很清醒的唐寅,卻對這些不公平的評價一笑了之。他笑天下人,看不透世間百態(tài),看不穿人情世故,更看不懂他的心。
眾所周知,唐寅一生風流,過著一種“放情詩酒,寄意名花”的放浪生活。得錢便買酒,與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張靈等,結(jié)伴郊游,到野寺暢飲,或攜妓醉飲,流連風月,“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钡搅送砟?,他也沒有多余的錢再去漫游天地,在山水間飲酒賦詩作樂,就在那桃花塢中呼朋喚友,安逸地過著醉酒生活。
縱觀唐寅的詩,看似逍遙自在,其實暗藏著無奈與神傷。酒是他詩畫的靈感,也是他逃離世俗的靈藥。他給后人留下的書畫作品大多飄逸著酒香,在人生的最后還念叨“年老年少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p>
雖然白居易在蘇州的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時間,但如今穿行在蘇州的街巷,依然能找尋到他的痕跡,特別是山塘街。
唐代蘇州水網(wǎng)密布,塘湖相連。在虎丘山塘的半塘以西一帶曾經(jīng)是一片湖沼,地勢低洼,一不能種田,二不能行舟,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在巡城過程中白居易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立即決定修造水利。他募集工人,籌集善款,修筑堤堰。把東起通濟橋西至西山廟橋,全長550多丈的堤塘接通,改善了原來了水利環(huán)境?!痘⒏分尽飞险f,“民始免病涉之苦”,從此不再受水害之損。他畢竟還是詩人,修了塘岸更少不了詩情畫意。他讓人在長堤兩側(cè)種上了楊柳和桃李。每到春來,花紅柳綠,白水泛舟,酒樓歌肆日漸繁華。到了明清兩代,山塘堪與西湖相媲美。
白居易在工程竣工后來山塘游玩,也寫了這樣一首詩:“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p>
蘇州是詩酒之鄉(xiāng),但詩名甚,酒名薄。雖然古人曾說:吳姬壓酒勸客嘗,那勸的是色,而不是酒味。吳越時代,吳王好酒但喝的都是苦酒。歷史上蘇州的酒從來就沒有好喝過,根據(jù)清人考證,吳國曾有兩座酒城,其一在橫山之趾,吳王昔釀曲蘗于其中者,名為苦酒城。雖然是苦酒,但吳王還是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丟了江山。
在白居易到蘇州來之前,蘇州人一直喝的都是這種苦酒。喝慣了浙江紹興一帶美酒的刺史,發(fā)現(xiàn)蘇州的酒實在不好喝。于是,他從外地請來好的釀酒師傅,利用蘇州的好水,并把別處的釀酒技藝帶到了蘇州,改良了蘇州的釀酒傳統(tǒng)。從此,蘇州也有上好的美酒了。在白居易的《酒府》一詩中,詩人開心的寫到:“自慚到府來周歲,惠愛威棱一事無。惟是改張官酒法,漸從濁水作醍醐。”
文能寫紅一座樓,武能鎮(zhèn)住一個國,留名青史的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為官清正,關(guān)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簡樸、品質(zhì)高尚著稱于世。同時其在文學(xué)上也有盛名,他愛喝酒也愛寫酒詩詞,把酒臨風,擔憂國事與百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边@是范仲淹守邊境時所作《漁家傲·塞下秋來》,全詩寫得雄渾有力沉郁蒼涼而催人淚下。那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更是將他滿腔報國之志,和難銷無邊愁腸別緒寫得淋漓盡致?!耙槐迸c“萬里”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范仲淹立志報國,卻又苦于宋王朝的武備松弛,防守不力,千般豪情,萬般無奈,盡顯其中。
宋仁宗年間,西夏進犯宋之邊境,宋朝邊境連連告急。在這樣嚴重的局勢面前,范仲淹應(yīng)召入朝,恢復(fù)了天章閣待制之職,出任陜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陜西西安一帶)。這時的范仲淹已經(jīng)52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fā),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俺風塵仆仆來到處境最險惡的延州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戰(zhàn)爭給宋朝和邊民帶來的沉重災(zāi)難,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了廢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數(shù)留下的也是無衣無食,無家可歸,有家難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當即寫下這首《漁家傲》,成了千古名篇。
范仲淹的酒詩,處處散發(fā)出酒的芳香,酒的憂愁?!氨娙酥疂嵛铱汕澹罩砦铱尚选?,體現(xiàn)了令人敬仰的政治風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俺钅c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笔撬麘n國憂民的真情流露?!熬迫氤钅c,化作相思淚”則抒發(fā)了兒女情絲,情到深處,真摯感人,表現(xiàn)了范仲淹既有政治家的豪情壯志,也有常人的平凡情愫。
蘇軾有多愛蘇州?他不是蘇州人,沒有在蘇州當過官,也沒有在蘇州定居過。但他曾經(jīng)六次經(jīng)過蘇州,并均留下詩詞散文作品,與蘇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愛蘇州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這里美食多,畢竟他除了是一位詩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而古人說到吃,自然也離不開酒,更何況他出生在一個飲酒世家,祖父、父親均嗜酒,而他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他對人說:“我每天要飲酒作樂,倘若沒有酒喝,就會疾病纏身?!彼麗劬?、飲酒、造酒、贊酒,在他的詩、詞、賦、散文中,都仿佛飄散著美酒的芳香。三百多首詞作中,酒出現(xiàn)了九十多次,他在《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中寫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在《醉落魄·詠醉》中寫了“醉醒醒醉,憑君會滋味,沈斟琥珀香浮蟻”,在《濁醪有妙理賦》寫下“酒勿嫌濁,人當取醇”等等。
而他的傳世名篇,如《念奴嬌·大江東去》《赤壁賦》《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是酒后之作,酒給了他文思與靈感,又融入他的愁腸,化作一首首瑰麗的詩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的詞寫得很豪放,但其實酒量并不大。他自己說:“我飲酒終日,不超過五杯。天下不能飲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歡欣賞別人飲酒,看別人舉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廣闊無比。似乎也嘗到了酒醉的味道,這種味道比飲者本人還強烈。我閑居時,每天都有客人來,客人來了,就得設(shè)酒招待。天下好飲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說人生最快樂的是身無病,心無憂,我確實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