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迪
(邵陽學院)
文學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積淀,是族群記憶的書寫,也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重要內容。高校中文專業(yè)開設的外國文學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引路人,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外國文學的作品,這樣不僅可以完善他們的文學理論知識,還可以在學習與交流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汲取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理論中的營養(yǎng)與精神財富,從而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鑒賞能力以及寫作水平的提高。同時,引導學生以辯證與審視的眼光“正確處理目的語文化與學習者本土文化的關系”。這也是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本文通過數據分析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外國文學課程的學情分析、學生反饋與評價、教學實踐反思三個方面進行探析,以期為本校外國文學史有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外國文學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期末采用了閉卷考試的方式,考試范圍涉及教材所學的九個章節(jié)內容,試卷分為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題及論述題五個題型,前三種題型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考查,后兩者側重于知識的融合與運用。筆者通過對任教班級60名同學的卷面成績分布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并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的優(yōu)勢與劣勢所在,為后續(xù)教學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首先,筆者從外國文學的題型分布及分值構成分析試卷布局的合理性,如圖1所示。
圖1 外國文學試卷題型分值構成
從圖1可見,外國文學期末測試中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與部分簡答題側重于考察學生對文學常識的掌握,分值達52分,而側重于考察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與理論知識運用的論述題與部分簡答題分值為48分。試卷構成符合外國文學的教學目標,既注重外國文學知識梳理,又可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
其次,筆者從外國文學課程的結果來分析學生對試卷的整體把握情況。(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到,外國文學卷面成績達到中等以上的人數為42人,占比70%,試卷難易適中,半數以上的學生可以掌握。其中課程卷面成績分布比例最高的是80-90分(含80分)這一區(qū)間共有19人,占比31.67%,最少的分布在60分以下的區(qū)間,有4人,占比6.67%。
表1 外國文學課程卷面成績分布情況
最后,通過對每一類題型的分布情況,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及其運用的掌握情況。(詳見圖2)
圖2 外國文學題型成績等級分布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到,填空題成績等級由優(yōu)秀到不合格呈下滑趨勢;選擇題成績等級由優(yōu)秀到良好呈上升趨勢,繼而呈下降趨勢;名詞解釋優(yōu)秀等級人數占比最多,其他等級基本持平;簡答題成績等級呈現出中間高兩邊低的態(tài)勢;而論述題的成績等級由優(yōu)秀到不合格呈上升趨勢。可見,對于基礎知識類型的題目,學生成績達到良好以上的平均占比達60%以上,在綜合知識運用方面,成績等級達良好以上的平均占比不到30%,成績占比的高低顯示出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于對作品的分析、鑒賞與理論知識的運用方面。
在分析了試卷構成、卷面成績分布以及各個題型成績分布情況之后,筆者初步了解了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的掌握情況,繼而通過訪談的形式,從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及個人感悟等方面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饋。
其一,從教學資源來看,學生對多媒體教室使用、專業(yè)課程時間安排等方面是有所訴求的。據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文學類課程是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但因為資源配置與人數等問題沒有安排過多媒體教室上課。在訪談過程中,有很多同學表示希望能夠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這不僅是信息化時代教學的需要,也是課程教學的需要,反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使用多媒體資源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古巴比倫文學中的“楔形文字”時,雖然教師通過簡易畫能展示部分文字,但難一點的就很難畫出了,加上這種文字是寫在軟泥板上,落筆與收筆的細節(jié)只靠教師的板書是不能呈現的,而如果有多媒體展示,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其次,使用多媒體資源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訪談的學生提到,一節(jié)課45分鐘,個人精力集中度有限,即使自己對課程很感興趣,但只靠老師講述和一些討論的開展,沒有其他元素融入,上課不走神是很難的。如果課堂上,尤其是課前和課堂中后期能加入音頻、視頻等元素,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程或是將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學生拉回課堂。最后,也有學生表示以后想走上教師崗位,教師課程教學中對多媒體的運用可以為他們作導向與參考。此外,專業(yè)課程排課時間文學類在7、8節(jié)課的居多,而其他時間段課程也是滿滿當當的,到了7、8節(jié),大多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不佳的,這樣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二,就教學方法來看,學生希望教師能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充滿活力與激情,從而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保持在線狀態(tài),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有的同學表示,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的導入方式還是很多,如開門見山式,直接引入課堂主題;又如以舊導新法,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引入新的話題;又或者是聯系實際法,通過日常生活的切實經歷,讓我們回想起自己的個體經驗,進而產生引起共鳴,這樣能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進入新的篇章;也有借用故事(典故)法,顧名思義,也就是通過故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導入只能幫助我們迅速走進課堂,并不能使注意力一直保持,也希望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中融入新的元素使課堂一直保有活力。也有的學生表示,教師上課的設計思路過于單一,就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從作者講到作品,講述加討論,剛開始覺得新鮮,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沒有那么大的干勁了。同時,還希望老師上課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因為課時有限而減少了對相關知識的補充。有時候覺得老師補充的內容比教材更有吸引力,不僅可以擴展視野,還可以發(fā)散思維,從而引起自己對某些知識的興趣。還有些同學表示,希望老師能加入學科前沿理論研究,從而幫助大家提升知識運用能力,搭建理論框架。
其三,就個人體驗來看,學生對從個人學習習慣、學習動力與個人興趣等方面談了自己對課程的看法。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學習效果也會不一樣。如有部分同學表示自己的學習習慣并不好,很難主動去預習與復習,直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才會突擊復習全部內容。但有的同學表示自己平時上課認真聽,及時做好筆記,考前復習并不難,學習效果也較理想。當然,學習任何一門課程與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有很大聯系,這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成果。有的同學對文學很感興趣,上課積極認真配合,課后廣泛閱讀書目,在課堂上能夠迅速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進入角色,這類學生對文學史的學習可說是事半功倍;而有的同學對文學不感興趣,對這門課程的自我要求就是過關,讓他主動去預習、復習、閱讀是很難做到的。此外,超過一半的同學表示,外國文學史課程相對其他文學類課程要難很多,時間跨度大且內容多、以往接觸少、課外閱讀更少,對教材上的知識體系大多感到陌生,讓他們在接受過程中感到有壓力、有距離感。
通過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學情分析與教學反饋,筆者擬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對課程教學實踐進行反思。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無論是線下課堂的開展,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多媒體資源成為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配置,那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優(yōu)化資源配置,就是學校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一方面,合理布局,優(yōu)先專業(yè)課程安排。從課時安排來看,很多專業(yè)課安排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排課安排在7、8節(jié)的居多,這樣的安排不利于師生的上課積極性。從課時上來看,許多主干課程課時已經縮減了一半,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教師在課堂上講不透,學生學得也是云里霧里,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認知,也側面反映出專業(yè)課不被重視的現象。由此,在課程安排與課時量方面都應考慮以專業(yè)課程為主導,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yè),充分學習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優(yōu)化資源配置,不能只看人數定教室。一般情況下,大班教學申請多媒體教室的成功幾率大,小班教學的班級很難申請到多媒體教室,這也就導致漢教班的同學大多課程在普通教室上課,課程的知識容量相對有限,純板書的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進度的展開,教學效果勢必受到影響。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創(chuàng)新方法,打造學生感興趣的活力課堂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師在舊有的模式下,可以通過比較法、討論法、拓展法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果戈理的《狂人日記》時,可以與魯迅的《狂人日記》相比較,讓學生討論他們的異同之處,以此引導學生辯證地對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問題。同時,對于要重點學習的章節(jié),教師可以將學界最新的研究論文分享給同學,通過簡要分析論文的切入點與內容,啟發(fā)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除了這些方法以外,教師對鑒賞作品時的思路與技巧需要反復強調,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并通過反復練習,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鑒賞能力,以此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
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完善教學設計,讓課堂從布局上生動起來。比如,課前導入的時候可以采用新的導入方法,如情境導入法,在講《荷馬史詩》之前,可以播放動漫《天才眼鏡狗》中關于木馬計的片段,以此引入新課,使學生在動漫的帶動下迅速進入課堂。當然,多媒體資源也可以用于課堂中段,如在講莎士比亞的戲劇時,作品多,依靠教師的講解與PPT的圖片文字展示到了課堂中期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短視頻(如《哈姆雷特》等)介紹作品,讓學生的視聽觀感以新的方式調動起來,進而能繼續(xù)跟隨教師的進度學習下去。此外,多媒體資源還可以用于課程結束之時,舒緩同學們緊張的學習情緒,讓他們張弛有度的進行有效學習。比如,在講完《靜靜的頓河》以后,學生經過了近一節(jié)課的頭腦風暴,精神高度集中,可以播放《靜靜的頓河》的音樂讓學生舒緩一下心情??梢姡處煶浞掷靡曨l、音頻資源,在課堂的不同時間段將其引入其中,通過改變講課節(jié)奏來活躍課堂氛圍,以此打造活力課堂。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直接影響了課程的學習效果。學生可以通過三個方面進行改變從而提升自我。首先是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對待每一門專業(yè)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學生可以利用早晚自習的時間預習或者復習有關章節(jié)的知識要點,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與教師的授課節(jié)奏同步,反復的研讀也能加深記憶曲線,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課堂45分鐘,學生認真聽課,做好筆記,方便課后復習與知識提煉,掌握學習技巧。其次,學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學習動機,正確認識專業(yè)課程的重要性,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不能因為對課程的陌生而產生畏難情緒,注意對知識體系的梳理,并以辯證的眼光思考中外文學的融合與對照,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讓教師了解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能夠結合教材內容與課程資源講解外國文學課程,如可以結合時下流行游戲《王者榮耀》中亞瑟這個英雄與中世紀文學中亞瑟王的故事聯合講解,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比單一介紹亞瑟王的故事會更有效果。
本文通過對外國文學課程的試卷構成、考試成績等級分布以及各類題型得分情況分析學生的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以及不足之處;通過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有關反饋,并有針對性地從管理層面、教學層面以及學生自主層面三個角度談及教學反思,教學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以期能為后期外國文學教學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