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春 陳瑞芹 劉福招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中醫(yī)院內(nèi)二科 尋烏 342200)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之一,病程長,發(fā)病率高,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異常增高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性損害如腦、腎及心等,是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1]。動脈粥樣硬化(AS)指由多因素如致炎因子、脂質(zhì)沉積等共同影響導致管腔狹窄,內(nèi)膜增厚變硬呈粥樣改變的一種疾病。高血壓患者隨著疾病進展,極易并發(fā)AS。報道顯示,高血壓人群患AS 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 倍[2]。高血壓并發(fā)AS 臨床現(xiàn)階段治療多圍繞控制血壓、調(diào)脂及穩(wěn)定斑塊等方面入手,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雖然可快速改善患者癥狀,但長期或大量用藥極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進而對療效產(chǎn)生影響[3]。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相關(guān)疾病在減輕不良反應、提高耐受性及改善癥狀等方面均發(fā)揮出獨特優(yōu)勢。高血壓伴AS 在中醫(yī)學中并未有確切病名,多從“眩暈”論治,病機在于虛、瘀等,治療應以補虛、化瘀為原則。三七雙降湯具有活血化瘀、補虛益腎功效,得到臨床廣泛應用[4]。本研究選取高血壓伴AS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高血壓伴AS 應用三七雙降湯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于2019 年5 月至2021年5 月收治的66 例高血壓伴AS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委員會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 版)》[5]中高血壓診斷標準;(2)符合《超聲醫(yī)學(第6 版)》[6]中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經(jīng)超聲檢查確診;(3)年齡>18 歲;(4)影像學檢查及病歷等資料完整;(5)對本研究內(nèi)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者;(2)合并腦卒中者;(3)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4)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5)中途退出者。將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33 例)與試驗組(33例),其中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0 例、13 例;年齡44~81 歲,平均(55.29±2.77)歲;高血壓病程1~8年,平均(5.18±1.08)年。試驗組男、女分別為19 例、14 例;年齡42~82 歲,平均(55.31±2.65)歲;高血壓病程2~8 年,平均(5.38±1.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WXXZYYRL-201902)。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纈沙坦膠囊(國藥準字H20040216)80 mg/ 次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213108)口服,10 mg/次,每日1 次;阿司匹林維C 腸溶片(國藥準字H11022430)10 mg/次口服,每日1 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三七雙降湯治療。藥方組成:三七粉3 g,黃芪30 g,丹參10 g,山楂20 g,當歸10 g,地龍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澤瀉10 g,水蛭粉3 g,甘草3 g。加入水中煎煮成湯劑,取400 ml 早晚2 次分服,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相關(guān)療效標準評估患者治療效果。血壓恢復正常或舒張壓下降>10 mm Hg,收縮壓下降>30 mm Hg,總膽固醇(TC)下降>20%,三酰甘油(TG)下降>40%為顯效;血壓基本正常或舒張壓下降<10 mm Hg,收縮壓下降<30 mm Hg,TC下降10%~20%,TG 下降10%~20%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血壓水平:采用電子血壓計于治療前1 d、治療后3 個月測定患者舒張壓(DBP)及收縮壓(SBP),測量前指導患者靜坐≥5 min,裸露上臂,將上臂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高度,袖帶緊縛于上臂,連續(xù)測定3 次取平均值。每次間隔1~2 min,若2 次測量血壓差值≥5 mm Hg,需再次測量。(3)血脂水平:于治療前1 d、治療后3 個月采集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經(jīng)離心處理(轉(zhuǎn)速3 500 r/min,時間10 min)后取上清液保存于-80℃環(huán)境中待檢。選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TG 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4)動脈粥樣硬化指標:于治療前1 d、治療后3 個月對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設定探頭頻率為7.5 MHz,測定頸總動脈粥樣硬化內(nèi)膜-中膜厚度(IMT)、搏動指數(shù)(PI)、血流阻力指數(shù)(RI)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正常情況下IMT<1.0mm,增厚時≥1.0 mm,形成斑塊時≥1.3 mm。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s)、%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72.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血壓指標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3 個月SBP、D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指標對比(mm Hg,±s)
表2 兩組血壓指標對比(mm Hg,±s)
時間 組別 n SBP DBP治療前1 d 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 162.25±10.23 162.37±10.46 0.047 0.963 126.55±7.25 118.22±6.26 4.996 0.000 98.33±8.22 98.18±8.65 0.072 0.943 84.59±6.66 79.25±6.11 3.394 0.001
2.3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3 個月TC、TG 及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s)
表3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s)
時間 組別 n TC HDL-C LDL-C TG治療前1 d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 5.36±0.55 5.34±0.61 0.140 0.889 4.89±0.58 4.21±0.11 6.617 0.000 2.25±0.44 2.29±0.35 0.409 0.684 1.62±0.41 1.99±0.32 4.087 0.000 3.06±0.55 3.12±0.49 0.468 0.641 2.75±0.55 2.11±0.29 5.913 0.000 0.82±0.12 0.84±0.11 0.706 0.483 1.21±0.11 1.92±0.16 21.006 0.000
2.4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指標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3個月IMT、RI、PI 及斑塊面積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指標對比(±s)
表4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指標對比(±s)
(mm) RI PI 斑塊面積(mm2)治療前1 d時間 組別 n IMT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試驗組33 33 t P 1.32±0.25 1.29±0.37 0.386 0.701 1.18±0.24 1.01±0.12 3.639 0.001 0.69±0.12 0.68±0.14 0.312 0.756 0.65±0.06 0.55±0.08 5.745 0.000 1.77±0.32 1.72±0.38 0.578 0.565 1.69±0.11 1.61±0.12 2.823 0.006 25.85±5.45 25.69±5.18 0.122 0.903 21.26±5.66 15.26±6.21 4.102 0.000
高血壓伴AS 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病因復雜,血管內(nèi)皮損傷可能與這兩種疾病進程密切相關(guān)。血管活性物質(zhì)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及分泌,可對人體心血管功能產(chǎn)生調(diào)節(jié)作用,而血脂異常變化可損傷內(nèi)皮細胞,導致血管壁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對血管舒張及收縮等功能產(chǎn)生不利影響,進而引起血壓異常[8~10]。高脂血癥在AS 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LDL-C 常被認為是導致AS 的始動因子,含有大量不飽和酸。由于多種因素如高血壓等影響可產(chǎn)生自由基,進入動脈內(nèi)膜后可形成泡沫細胞進而聚集于血管內(nèi)膜中導致脂質(zhì)形成。血脂中膽固醇增高可生成大量膽固醇結(jié)晶,其沉積于血管內(nèi)皮可加快AS斑塊的炎癥-纖維化反應。三酰甘油也與AS 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高TG 水平可導致HDL-C 水平降低,增高LDL-C 水平[11]。既往研究證實,高血壓與AS 是獨立相關(guān)關(guān)系,隨著血管僵硬度不斷增加,動脈血管壁彈性不斷下降,可引起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又可誘發(fā)AS,二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12~14]。西醫(yī)治療高血壓伴AS 多給予藥物治療,常用藥包括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及纈沙坦等,可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調(diào)脂等作用,以促進患者癥狀改善,但長期給藥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降低患者依從性,進而對療效產(chǎn)生影響[15~17]。
高血壓伴AS 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等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毒、熱、瘀及痰等為標。《素問·上古真天論》中記載:“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薄兜は姆āゎ^?!分杏涊d道:“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痰因火動?!闭J為眩暈患者中屬痰者居多,無痰不作眩,應以治痰為先。高血壓伴AS 多發(fā)于老年人群,而衰老過程與中醫(yī)學理論中腎氣虧虛有著直接關(guān)系,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補虛益腎等為原則,多給予三七雙降湯治療[18~19]。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72.73%);試驗組治療后3 個月SBP、DBP、TC、TG 及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治療后3 個月IMT、RI、PI 及斑塊面積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三七雙降湯用于高血壓伴AS治療,可提高療效,有效調(diào)節(jié)血壓、血脂,并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分析原因,三七雙降湯由三七粉、黃芪、山楂、丹參等組成,其中三七苦而溫通,可活血止痛、補虛化瘀,瘀血祛則脈道暢通,新血得以化生,為君藥。丹參與山楂配伍可起到活血散瘀、通經(jīng)止痛、涼血消癰等作用,同為臣藥,一則取治其兼癥之效,二則增強活血之效。川芎具有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地龍清熱熄風,黃芪可升清降濁、補氣扶正,對體內(nèi)氣化作用產(chǎn)生促進作用,取其氣旺則津血行,氣血流通則百病自愈。水蛭粉主逐惡血、瘀血等,《得配本草》中記載:“水蛭可能引諸藥,直達病所,除風濕痰結(jié),破血結(jié)?!睗蔀a可消食降脂、化痰泄?jié)?,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通絡、補虛化瘀、行氣活血之功[20~22]?,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三七粉中有效成分為三七總皂苷,不僅可保護血管內(nèi)皮,還可抗動脈硬化及降壓;三七粉多種提取物均有著較為肯定的降脂作用,特別是降低膽固醇作用較佳,其所發(fā)揮的降脂作用可預防血管內(nèi)皮損傷發(fā)生,對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在內(nèi)的心血管疾病均有著防治作用。丹參中有效成分也具有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作用,且可抗動脈硬化。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可能是通過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對肝臟吸收外源性膽固醇產(chǎn)生抑制而發(fā)揮出降脂作用,且丹參可對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生抑制作用,以預防慢性并發(fā)癥。山楂中含有大量山楂葉總黃酮,不僅可降血脂、降血壓,還可保護心臟功能;山楂所發(fā)揮的降脂作用可預防血管內(nèi)皮損傷,以阻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黃芪中主要成分黃芪皂苷可對NF-KB 產(chǎn)生抑制作用,并抑制黏附因子表達,發(fā)揮出抗炎作用,而澤瀉、丹參及水蛭均可降低血清TC、TG 水平[23]。澤瀉水提醇沉物(RAE)具有顯著降脂作用,特別是降低TG、TC 等,且可對主動脈內(nèi)膜斑塊生成產(chǎn)生抑制作用。此外,三七雙降湯與常規(guī)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不僅可促使西藥發(fā)揮調(diào)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還可發(fā)揮三七雙降湯對脂質(zhì)代謝、抑制炎癥因子激活等作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充分體現(xiàn)出中醫(yī)藥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采用三七雙降湯治療高血壓伴AS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壓、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