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濤,劉建波,李 剛
(1.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2.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3.長大橋梁建設施工技術交通行業(yè)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40;4.交通運輸行業(yè)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制造技術研發(fā)中心,湖北 武漢 430040)
我國南海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分布大量珊瑚礁,珊瑚礁的沉積演化及成巖作用復雜,表現(xiàn)出多孔隙、易破碎、高壓縮等特性,導致打入樁承載力偏低、灌注樁易超方等問題,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挑戰(zhàn)。鉆孔灌注樁具有施工簡便、技術成熟、適應性強、承載能力好等優(yōu)點,在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的跨海大橋、大型海上平臺中,灌注樁基礎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及應用前景。
由于珊瑚礁地質條件相對較差,且分布區(qū)域遠離大陸,相關工程實踐較少,主要案例為伊朗海上石油平臺(1968年)、蘇丹港瞭望塔工程(2008年)和密克羅尼西亞科斯雷州大橋(2014年)。由于工程應用需求相對偏少,且缺乏關鍵的實測數(shù)據(jù),目前研究主要依托室內試驗:Nauroy等[1]通過鋼管樁打入試驗,解釋樁側壓力減小的特殊現(xiàn)象。Poulos等[2]認為鈣質砂的高壓縮性是影響樁端阻力發(fā)揮的根本原因。單華剛等[3-4]認為珊瑚礁的膠結程度對樁端阻力有直接影響,且承載力隨膠結程度提升而增加;王新志等[5-6]針對我國南海珊瑚礁地質特性及施工可行性進行初步研究??傮w而言,上述學者對珊瑚礁條件下樁基受力特性的研究集中于定性層面,實際工程應用研究偏少,研究成果尚不能對工程項目提供有效指導。
本文介紹全球首座珊瑚礁條件下的跨海大橋——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通過現(xiàn)場試樁揭示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灌注樁的承載機理,并提出確保建造質量的控制措施。
中馬友誼大橋項目位于馬爾代夫北馬累環(huán)礁(North Malé Atoll),跨越Gaadhoo Koa海峽,連接環(huán)礁上馬累島、機場島(瑚湖爾島)和胡魯馬累島相鄰島嶼,是馬爾代夫最重要的島嶼連接線工程。路線全長2km,主橋為六跨組合混合梁V形墩剛構橋,橋梁跨徑布置為100m+2×180m+140m+100m+60m,總體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橋位總體布置
主橋采用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基直徑為3.6,3.2m,樁長75~110m,共35根。橋址處海峽地形呈U形分布,主墩處水深35~46m,地質縱斷面如圖2所示,主要為全新世地層、更新世準礁灰?guī)r、礁灰?guī)r地層。地質勘察結果表明,從上到下軟硬層交替分布,部分墩位孔洞發(fā)育,上層角礫混礫塊以生物碎屑為主,顆粒不均勻、級配不良。灌注樁承載力由鋼護筒側阻力、灌注段側阻力及端阻力組成,考慮到鋼護筒打入時礁體易破碎,導致樁側承載力較低,樁端礁灰?guī)r脆性較大,故承載力以灌注樁段側阻力為主,樁端需進入珊瑚砂層,按摩擦樁進行設計。
開展現(xiàn)場試樁試驗,通過實測數(shù)據(jù)確定灌注樁承載力大小及組成規(guī)律。由于珊瑚礁灰?guī)r多孔隙、易碎,可借鑒陸地軟弱地層中改善承載力的措施,通過后壓漿提升樁基承載力[7-8],本次試驗還將對比壓漿前后數(shù)據(jù),探討后壓漿技術在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的適用性。
選取主橋中直徑3.6m的灌注樁為試樁對象(見圖3a),樁長取90m(約為平均樁長),灌注段長44m,頂部設置46m的空心段(鋼護筒平均入土深度),在不影響試驗開展的前提下降低試驗費用。考慮到大直徑灌注樁承載力大,常規(guī)錨樁法加載難度巨大,故采用簡便經(jīng)濟的自平衡法進行測試,通過埋置于樁身內部的荷載箱將荷載傳遞到樁身,上部樁身摩擦力與下部樁身摩擦力及端阻力自相平衡維持加載[9],測試原理如圖3b所示。試樁中埋入上下2對荷載箱,沿高度方向預埋多組鋼筋應變計(結合土層分布規(guī)律,盡量等間距布置),用于測試各斷面軸力,將相鄰2個端面的軸力作差即該段側阻力,進而得到各土層側阻力值。僅啟動上荷載箱可向兩端加載,可測試兩側土層側阻力。同時啟動上下2個荷載箱時,中部荷載可相互抵消,進而測試樁端阻力值。故將上荷載箱置于灌注段中部附近,下荷載箱靠近樁底,將樁身劃分為上中下3段,可分別求出3段的側阻力及下部端阻力。
圖2 橋址區(qū)工程地質縱斷面
試樁主要流程如下:①施沉鋼護筒至指定標高;②旋挖鉆孔至指定標高并清孔;③制作鋼筋籠,預埋鋼筋應變計及荷載箱;④灌注混凝土;⑤分級加載并測試;⑥樁側、樁底壓漿;⑦壓漿后進行分級加載及測試;⑧拆除儀器設備,結束試驗。
圖3 試樁測試方案及原理
試樁采用分級加載,上荷載箱加載至2×100 000kN時,設備達到加載極限,荷載箱上下位移均無陡變,加載終止。下荷載箱加載至2×95 000kN時,上位移急劇增大,且荷載無法維持,封住上荷載箱油管,繼續(xù)加載至2×100 000kN,下段樁位移急劇增大,且荷載無法維持。根據(jù)試樁結果,上段樁極限加載值取100 000kN,中段樁極限加載值取90 000kN,下段樁極限加載值取95 000kN。
根據(jù)JT/T 738—2009《基樁靜載試驗自平衡法》[10],可按下式計算試樁極限承載力。樁基各段承載力取上述數(shù)值,上、下荷載箱上部自重Wsi分別為2 104,3 608kN,可求得壓漿前豎向承載力為279 288kN,樁頂位移為71.59mm。
(1)
式中:Pui為試樁i的單樁極限承載力(kN);Qusi為試樁i上段樁的加載極限值(kN);Quzi為試樁i中段樁的加載極限值(kN);Quxi為試樁i下段樁的加載極限值(kN);Wsi為試樁i荷載箱上部樁自重(kN);γi為試樁i的抗托系數(shù),根據(jù)荷載箱上部土類型進行確定,黏性土、粉土γi為0.8,砂土γi為0.7,巖石γi為1,若上部有不同類型土層,γi取加權平均值。由于礁灰?guī)r屬性接近巖石,且沒有工程經(jīng)驗參數(shù),本文暫取γ=1.0。
測試完成后進行壓漿,養(yǎng)護20d后再次進行自平衡靜載試驗,計算出壓漿后的豎向承載力為289 368kN,樁頂最大位移為66.81mm。壓漿前后的Q-S(荷載-位移)曲線對比如圖4所示,壓漿后承載力提升10 080kN(3.6%),樁頂位移減小4.78mm(6.7%)。2條曲線走勢基本一致,壓漿后的曲線位于右側,同等位移條件下的荷載值大于壓漿前,說明后壓漿可有效提高珊瑚礁灰?guī)r地層樁基承載力,并減小沉降量。曲線前段近似線性,末端出現(xiàn)陡降段,說明前幾級荷載主要由側阻力承擔,隨著側阻力接近極限,端阻力開始逐步發(fā)揮作用。
圖4 壓漿前后樁頂Q-S曲線
通過各斷面應變計數(shù)據(jù),可換算出各土層側阻力分布規(guī)律,側阻力值如表1所示,將豎向承載力減去各土層側阻力,即端阻力。注漿前的端阻力為60 102kN,對應位移為28.84mm(破壞荷載前一級),注漿后端阻力為58 463kN,對應位移為22.87mm(破壞荷載前一級),壓漿前后端阻力及軸壓剛度均無顯著提升,反而略有下降(見圖5,6)。壓漿前后,樁側阻力占承載力的比例由78.5%提升至79.8%,樁端阻力占比由21.5%降低至20.2%,說明壓漿主要通過樁側阻力提升樁身承載力,樁基為摩擦樁,與設計預期吻合。
圖5 軸力隨深度變化曲線(上段)
圖6 壓漿前后樁端Q-S曲線對比
如表1所示,壓漿前樁側阻力遠大于標準值,因為鉆孔過程導致孔壁內側表面粗糙,澆筑混凝土易超方,現(xiàn)場取芯時混凝土漿液能滲入珊瑚礁孔隙,說明水泥漿液能與松散破碎顆粒膠結,充填礁灰?guī)r孔隙,進而增強樁身與巖層間的界面阻力和粗糙度,使側阻力大幅提升。壓漿后,側阻力平均增幅為4.3%,相對位移平均降幅為29.9%,說明高壓力漿液可繼續(xù)滲入剩余空隙,進一步增加樁身與珊瑚礁灰?guī)r層間膠結程度 。
表1 壓漿前后樁側阻力對比
除珊瑚礁地質外,樁基建設還面臨深水、強涌浪等不利條件,打樁船受波浪影響大且有效作業(yè)窗口短。為提升主墩樁基的精度及工效,避免已施沉鋼管樁在洋流作用下出現(xiàn)移位,采用打樁船施沉鋼管樁,然后施工裝配式打樁平臺(通過預埋牛腿插入已施沉的鋼管樁內部,采用連接件及填芯混凝土進行連接,提升平臺安裝容差率及工效),在打樁平臺上逐根施沉主墩鋼護筒,并與平臺臨時連接,采用旋挖鉆及回旋鉆交替成孔,最后下放鋼筋籠并澆筑混凝土,總工藝流程如圖7所示。
圖7 主墩灌注樁施工流程
馬爾代夫作為全球旅游勝地,橋位處的環(huán)保要求極高,需采用無泥皮護壁的清水鉆工藝,加之珊瑚礁多孔隙、易碎等特點,成樁過程中頻繁出現(xiàn)溜樁、穿越孔洞、塌孔等問題,對樁基施工安全及質量影響極大。
海床下存在約15m厚的混合覆蓋層,側阻力極低是導致鋼護筒溜樁的主要原因,提出如下控制措施:①結合地質勘察資料加強預判,控制打樁能量;②研發(fā)熔斷式導向滾輪,鋼護筒位移超限后可自動斷開,防止架體損傷;③收緊吊錘鋼絲繩,防止損傷打樁錘。主橋23號墩位存在連通狀的大型孔洞,提出如下控制措施:①臨近孔頂時降低鉆進速度,提前補充孔內水位,防止水位急劇下降導致塌孔;②鉆進至孔底以下1m時,回填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初凝后繼續(xù)鉆進至設計標高;③在孔洞標高范圍內,沿鋼筋籠外側布置柔性護套。清水鉆孔時,壁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加之珊瑚礁孔洞多、易吸水,孔內水位降低后極易出現(xiàn)塌孔問題,提出如下控制措施:①實時監(jiān)控孔內水位,及時補水使孔內水頭高于外部1~2m;②塌孔處填充黏性土或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初凝后繼續(xù)鉆進;③根據(jù)鉆進情況,及時調整鉆孔參數(shù)并增加掃孔次數(shù)。
在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項目中,通過現(xiàn)場試樁及工藝創(chuàng)新,明確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灌注樁的豎向承載特性,并解決系列建造難題。結論如下。
1)混凝土漿液能滲入珊瑚礁孔隙,增強樁身與珊瑚礁體的膠結程度,進而大幅提升樁側阻力,側阻力約占豎向承載力的80%,符合摩擦樁設計預期。
2)采用后壓漿工藝,樁側總阻力占承載力的比例由78.5%提升至79.8%,各地層側阻力平均增幅為4.3%,相對位移平均降幅為29.9%,說明高壓漿液能進一步增加樁體與珊瑚礁的膠結程度。
3)在優(yōu)化工藝以確保沉樁精度的基礎上,針對珊瑚礁地層下鋼管樁溜樁、穿越孔洞、鉆進塌孔等難題,研發(fā)熔斷式導向輪、柔性護套等新型裝置,并提出系列質量控制措施,以保障珊瑚礁地質條件下大直徑灌注樁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