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的再檢驗
        ----基于道德困境的倫理實驗考察

        2022-08-03 08:23:14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困境差異實驗

        趙 志 輝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89)

        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是一種道德判斷研究范式,電車難題及其變式人行橋困境是道德兩難困境中的經(jīng)典案例。道德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電車難題中大多數(shù)人支持犧牲一人拯救多人的做法,即持有一種功利主義判斷;而在人行橋困境中大多數(shù)人不同意犧牲一人拯救多人的做法,即傾向于一種義務論判斷[1]。對于為何多數(shù)人認為扳動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橋當責,Greene[2]認為前者主要基于一種理性慎思,而后者觸發(fā)了一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才導致二者在道德判斷上的關鍵區(qū)別。這一結論隨后得到了大量收斂性和互補性證據(jù)的支持。

        然而有學者認為簡單地在義務論判斷和情緒反應、功利主義判斷和受控認知過程間建立聯(lián)系,可能會忽視其他心理過程和認知成分[3],并且道德判斷所使用的原則和道德辯護使用的原則有很大不同,人們對其道德判斷的辯護往往與實際道德判斷的心理基礎無關,只是作為事后合理化的解釋[4]。而實際的道德判斷絕不僅限于意識推理,它更多地是基于一種道德直覺,往往由“與道德無關”的特征引發(fā),會受到諸如身體感覺運動特性的影響[5]和空間距離的影響[6],從而觸發(fā)不同的道德判斷心理機制。

        鑒于此,Greene提出了“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以進一步揭示人行橋困境中負面情緒反應的來源和本質(zhì)。該假設認為當個體以一種近距離且親身性的傷害行為方式,相比帶來同樣后果的遠距離非親身性行為,會引發(fā)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并傾向于作出義務論判斷。這一假設為厘清身體行為特征和空間距離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初步的證據(jù),也為電車難題的道德不對稱現(xiàn)象提供了描述性的解決方案。雖然Greene初步發(fā)現(xiàn)了親身性因素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但認為尚缺乏契合的理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7]。此外,相關實驗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那么由之得出的結論就具有很大的文化局限性,道德判斷是否存在跨文化一致性仍值得商榷。因此本文擬復制Greene的實驗,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重新進行驗證并嘗試對其結果進行理論解釋,以期將實證研究的結論整合到已有的道德理論中,并為推動倫理學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作出有益的探索。

        一、 “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的相關理論基礎

        1. 空間距離與道德判斷

        空間鄰近性(spatial proximity)指的是施動者與受害者之間較近的空間距離,空間距離因素在親身性困境研究中并未得到過多關注,本文嘗試將解釋水平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心理距離會影響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其中空間距離是心理距離的主要維度之一。人們傾向于用反映本質(zhì)、圖式化、抽象的高解釋水平來表征空間距離較遠的事物或事件,而用具體、細節(jié)性和背景特征的低解釋水平來表征空間距離較近的事物或事件,心理距離是激活何種解釋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8]。在解釋水平理論的框架下,有學者考察了心理距離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發(fā)現(xiàn)心理距離較遠狀態(tài)下人們的道德判斷更為嚴格,傾向于使用道德原則來解釋道德事件,將道德行為看作更加高尚,將不道德行為看作更加卑劣;而心理距離較近的具體情景細節(jié)會緩解道德判斷的嚴格程度[6]。具體到空間距離上而言,即空間距離越遠越容易產(chǎn)生較抽象的高解釋水平,從而使道德標準更嚴苛,反之則越寬松。然而一些不同的觀點認為,心理距離對個體判斷和決策的影響不應只考慮心理距離本身的作用,而應關注心理表征影響評價對象和決策的一般過程。如Gong等[3]通過解釋水平啟動實驗發(fā)現(xiàn),與低解釋水平相比,高解釋水平會產(chǎn)生寬松的道德評價標準,而低解釋水平則易產(chǎn)生極端的道德判斷。這說明直接操縱解釋水平和通過心理距離間接操縱解釋水平的結果可能存在差異。Greene在一組改良版的人行橋困境中首次考察了空間鄰近性變量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但并未發(fā)現(xiàn)實驗效應[7]。

        2. 親身性與道德判斷

        Greene對親身性-非親身性的區(qū)分,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電車困境和人行橋困境中涉及的行為特征,他認為道德-親身(moral-personal)困境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行為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二是這種傷害必須發(fā)生在特定的個人或人群身上;三是傷害行為是施動者主動授權和實施的,不是將已有威脅轉(zhuǎn)移到另一方的結果[1]。不滿足這些條件的即為非親身困境。親身性因素主要包含親身力量(personal force)和身體接觸(physical contact)。其中親身力量是通過施動者的肌肉運動直接影響受害者的力量,如主體用手或者借助硬物推人的行為就涉及到親身力量。身體接觸指的是施動者對受害者的肢體觸碰,它可以與親身力量分離,二者也可出現(xiàn)在同一傷害行為中。因為在不涉及身體接觸的情況下,親身參與和情緒喚起也可能會發(fā)生[9]。另外,這些親身性因素在人行橋困境中是通過意圖因素實現(xiàn)的,施動者的行為和對受害者的傷害之間構成了一種因果關系。在Greene實驗中,只發(fā)現(xiàn)親身力量存在實驗效應,身體接觸并不存在[7]。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文獻在解釋水平理論框架下對空間距離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對親身性等可能的道德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初步發(fā)現(xiàn)空間距離會對道德判斷形成影響,親身力量存在顯著的道德效應,但是空間距離對道德判斷影響的方向性問題尚存在爭議,解釋水平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樣的作用也尚待說明,且Greene在人行橋道德困境實驗中也未發(fā)現(xiàn)空間鄰近性和身體接觸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倫理實驗以證實空間距離、親身性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

        二、 實驗設計與數(shù)據(jù)分析

        1. 實驗設計與方法

        本實驗采取問卷測驗的方式,借鑒Greene研究中的四組人行橋困境作為實驗材料,分別為:標準人行橋困境、人行橋竹竿困境、人行橋制動困境和遠距離操控困境。標準人行橋和人行橋竹竿困境涉及直接的“親身性”因素,其余兩個困境只包含機械裝置作為中介方式的“非親身因素”。與Greene實驗不同,本實驗采用被試內(nèi)設計,即每個被試都完成四個情景測驗,組內(nèi)設計的優(yōu)點在于減少了被試間的差異,缺點在于測驗的呈現(xiàn)順序可能會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因此為了降低順序效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這里將四個情景分別按照“標準人行橋—人行橋竹竿—人行橋制動—遠距離操控”和“遠距離操控—人行橋制動—人行橋竹竿—標準人行橋”兩種固定順序進行施測,以抵消平衡順序效應,被試隨機選擇其中一種作答。

        通過對人行橋困境的四組情景進行成對比較的方式,參數(shù)化地改變每一對情景中的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變,以分離出空間鄰近性、身體接觸和親身力量對道德判斷的影響效應。具體而言,標準人行橋困境包含身體接觸、親身力量和空間鄰近性三個變量;人行橋竹竿困境包含親身力量和空間鄰近性兩個變量;人行橋制動困境包含空間鄰近性變量;遠距離操控困境沒有包含上述變量。因此通過比較標準人行橋和人行橋竹竿可以分離出身體接觸的實驗效應;比較人行橋竹竿和人行橋制動可以分離出親身力量的實驗效應;比較人行橋制動和遠距離操控可以分離出空間鄰近性的實驗效應。

        2. 實驗材料

        測驗材料基本按照Greene實驗中的四組困境進行翻譯和編寫。

        情景1:標準人行橋。一輛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剎車突然失靈,軌道前方有5名正在作業(yè)的工人。如果不采取措施,5名工人將會喪命。此時你正站在電車和工人之間的一座人行天橋上,身旁有1個陌生的、身材肥碩的胖子。挽救那5名工人的唯一辦法就是親手把身旁的胖子推下去,利用他碩大的身軀阻擋住電車前進。如果這么做,這個陌生的胖子必然喪命,但以此為代價,那5名工人就會得救。請回答以下兩個問題:①面對此情景,你是否會推下胖子,擋住電車?回答“是”或“否”;②如果你推下胖子,擋住電車,你認為在道德上的接受程度如何?評分采用李克特7點量表,“1”代表完全不能接受,“7”代表完全能接受。四種困境的題目設置基本相似,第1題是對該行為的道德選擇,即回答是否會選擇犧牲胖子。第2題是關于對情景中所描述行為即犧牲胖子的道德接受性評價。

        情景2、3和4皆為標準人行橋困境的改良版本,具體內(nèi)容如下。

        情景2:人行橋竹竿。一輛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剎車突然失靈,軌道前方有5名正在作業(yè)的工人。如果不采取措施,5名工人將會喪命。此時你正站在電車和工人之間的一座人行天橋上,身旁有1個陌生的、身材肥碩的胖子。挽救那5名工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拿起身邊的竹竿把胖子推下去,利用他碩大的身軀阻擋住電車前進。如果這么做,這個陌生的胖子必然喪命,但以此為代價,那5名工人就會得救。

        情景3:人行橋制動。一輛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剎車突然失靈,軌道前方有5名正在作業(yè)的工人。如果不采取措施,5名工人將會喪命。此時你正站在電車和工人之間的一座人行天橋上,身旁有一個施工吊架,架籃里有1個陌生的、身材肥碩的胖子。挽救那5名工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扳動身旁的制動,把架籃中的胖子放下去,利用他碩大的身軀阻擋住電車前進。如果這么做,這個陌生的胖子必然喪命,但以此為代價,那5名工人就會得救。

        情景4:遠距離操控。一輛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剎車突然失靈,軌道前方有5名正在作業(yè)的工人。如果不采取措施,5名工人將會喪命。此時你正在遙遠的控制中心,在電車和工人之間有一個吊架,架籃里有1個陌生的、身材肥碩的胖子。挽救那5名工人的唯一辦法就是遠程按動按鈕,把架籃中的胖子放下去,利用他碩大的身軀阻擋住電車前進。如果這么做,這個陌生的胖子必然喪命,但以此為代價,那5名工人就會得救。

        3. 被試和統(tǒng)計方法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357份,四種道德情景按照不同的順序分別發(fā)放178份和179份,其中有193名男性和164名女性,分別占總被試的54.1%和45.9%。90后被試占89.9%,00后占8.1%;其余為80后。理工科有288名被試,占比80.7%,文科生(非哲學專業(yè))有66人,占18.5%,其余為醫(yī)科生3人,占比0.8%。運用SPSS 25.0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

        4. 統(tǒng)計處理與實驗結果

        四種情景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差異顯著(F(3,1 068)=49.360,p=0.000)。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統(tǒng)計結果顯示道德接受性在身體接觸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標準人行橋—人行橋竹竿:t(356)=-4.187,p=0.000),在親身力量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人行橋竹竿—人行橋制動:t(356)=-5.432,p=0.000),在空間鄰近性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人行橋制動—遠距離操控:t(356)=-4.220,p=0.000)??傊?四組情景間兩兩比較后發(fā)現(xiàn),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差異都極其顯著,表明施動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身體接觸、親身力量和空間鄰近性變量皆存在顯著的實驗效應。對四種情景道德接受性評分的描述統(tǒng)計見圖1。

        圖1 不同人行橋困境在道德接受性上的評分均值

        標準人行橋困境的道德接受性均值為2.35(SD=1.463),人行橋竹竿困境的道德接受性均值為2.50(SD=1.485),人行橋制動困境的道德接受性均值為2.71(SD=1.491),遠距離操控困境的道德接受性均值為2.87(SD=1.544)。

        根據(jù)卡方檢驗的無差假說,假設每組情景“是”與“否”的選擇頻次都沒有差異,理論頻次皆為178.5。通過卡方檢驗統(tǒng)計處理,對四組測驗的實際頻次和理論頻次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表示每組情景在“是”與“否”的道德選擇上都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將各組選擇“是”和“否”的頻次轉(zhuǎn)換為百分比則分別為:情景1(13%,87%),情景2(13%,87%),情景3(19%,81%),情景4(22%,78%)。這里的“是”代表功利主義的選擇,“否”代表義務論的選擇。

        表1 道德選擇頻次比較的卡方檢驗表

        通過對四組選擇“是”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見表2。發(fā)現(xiàn)四組情景在該行為選擇上差異顯著,χ2(3)=14.52,p=0.002<0.01。兩兩比較后發(fā)現(xiàn),情景1和情景3、4差異顯著;情景2和情景3、4之間差異顯著,其余各組之間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選擇“是”的頻數(shù)比較卡方檢驗表

        隨后對四組測驗在選擇“否”即義務論選擇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四組測驗在行為選擇上差異不顯著,χ2(3)=2.95,p=0.2>0.05。兩兩比較后發(fā)現(xiàn),各組別之間差異皆不顯著。

        三、 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重復Greene的實驗,對標準人行橋困境、人行橋竹竿困境、人行橋制動困境和人行橋遠距離操控困境進行施測,發(fā)現(xiàn)空間鄰近性、身體接觸和親身力量變量皆對道德判斷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說明本文相比Greene的研究而言,更加支持“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具體的結論與討論如下。

        第一,身體接觸和親身力量皆存在顯著的實驗效應,親身性因素會導致較低的道德接受性。在Greene的實驗中,親身力量和身體接觸在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上存在明顯區(qū)別,表現(xiàn)為親身力量存在實驗效應,而有無身體接觸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實驗結果卻發(fā)現(xiàn),身體接觸變量也存在顯著的實驗效應。即包含親身力量變量的人行橋竹竿困境,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顯著低于人行橋制動困境;包含身體接觸變量的標準人行橋困境,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顯著低于人行橋竹竿困境;直接推人行為和借助工具推人,相比利用機械裝置或者遠距離操控而言,在道德上更加讓人無法接受。這同時也證實了Cushman等[5]和Iliev等[10]的觀點,即身體接觸會導致更嚴厲的道德判斷。

        那么,如何對身體接觸和親身力量變量具有的道德效應進行解釋呢?Greene認為在更普遍的層面上,我們對行為道德錯誤的感覺是與它更基本的運動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道德判斷的實質(zhì)是具身認知[7]。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在認知、情緒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認知和情緒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11],尤其在中國語境中,避免與他人身體接觸具有很強的社會規(guī)范意義,未經(jīng)他人允許入侵他人貼身空間,會觸犯“貼身禁忌”。更毋寧說“推人下橋”這種帶有侵犯性和傷害性的接觸,用手推相比借助竹竿而言會給人更強的情緒和感知刺激。因此本文中,身體接觸所包含的觸覺和親身力量所涉及的肌肉活動等感知-運動系統(tǒng),都對道德接受性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并且身體接觸和親身力量包含在同一傷害行為時,會產(chǎn)生“疊加效應”,因此標準人行橋相比人行橋竹竿情景在道德上更不被人接受。另外,Greene已證實親身性困境會激發(fā)負面的社會情緒,進而影響到道德判斷[1,12]。在此,我們推斷這種親身性道德效應產(chǎn)生的機制可能是,親身性行為通過情緒的中介作用影響道德判斷,即感知-運動系統(tǒng)和抽象的道德判斷之間是通過情緒來聯(lián)系的。這一推論還需要建構理論模型進一步驗證。

        第二.空間鄰近情景下的道德判斷更為嚴格,空間距離較遠情景下的道德判斷則愈加寬松。Greene并未發(fā)現(xiàn)空間距離對道德接受性的影響,然而本文卻發(fā)現(xiàn)空間距離遠近在道德評價上存在顯著差異,即近距離人行橋困境相比遠距離人行橋困境,有更低的道德接受性。這進一步證實了與空間距離相關的特征驅(qū)動著我們的道德直覺,會提升人們幫助受害者的義務感的觀點[13]。解釋水平理論認為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空間鄰近情景下會啟動低解釋水平并誘發(fā)具體的心理模式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被試在近距離情景下會更具視覺想象力,傾向于進行低水平的行為解釋如強調(diào)對動作執(zhí)行方式的描述, 情緒反應也更為強烈,在道德判斷中一般會作出義務論的選擇[14]。本文中,在標準人行橋、人行橋竹竿和人行橋制動這三個空間鄰近的情景中,中國被試更關注推人或扳動開關等行為特征差異,從而產(chǎn)生具體的道德知覺和情緒,作出更嚴格的義務論判斷。而在空間距離較遠的情境下則啟動了高解釋水平的認知表征,使人更為關注事件的最終目的和特定行為的結果,個體更傾向于將自己抽離出具體的情景來思考問題[15]。也即遠距離情景會引發(fā)抽象思維模式的產(chǎn)生,使人更為關注目標的實現(xiàn)。此時道德推理會成為優(yōu)勢加工方式,個體傾向于進行成本-收益分析作出功利主義的決策,對犧牲一個胖子換取五人生命實現(xiàn)“最大善”的做法,也會表現(xiàn)出相對寬松的道德評價。

        第三,結合親身性、空間距離和意圖因素從整體來看, 隨著親身性因素影響效力的減弱和空間距離的延伸, 道德接受性和道德選擇呈現(xiàn)出功利主義的變化趨勢, 意圖對道德判斷結果可能具有一定解釋力。 首先,在道德接受性評分上, 基于親身力量、身體接觸和空間鄰近性變量的影響, 各情景的道德接受性均值雖都較低(在2.35~2.87之間), 但是情景間還是顯示出了顯著性差異, 并且隨著情景包含的變量越少, 道德接受性評分越高。 其次,在針對各情景中所描述行為的道德選擇中, 通過對四組選擇“是”的頻次進行縱向比較, 統(tǒng)計處理后發(fā)現(xiàn)四組情景間在功利主義行為選擇上差異顯著。 具體表現(xiàn)為包含親身性因素的情景1、2和未包含親身性因素的情景3、4在道德選擇上存在明顯差別, 說明親身困境下被試更傾向于作出義務論的道德選擇,主張生命本身不能以利益計算來評估和衡量重要性次序。隨后對選擇“否”的頻次進行比較,結果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 上述結果從道德選擇和道德接受性兩方面,說明親身性情景與非親身性情景、空間鄰近性情景和空間距離較遠情景存在較大異質(zhì)性, 表明盡管所有情景的道德接受性均分都未超過中值,但隨著親身性和空間距離因素的影響變?nèi)? 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趨于一種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 同時,實驗結果也說明了道德接受性評價和道德行為選擇在認知和行為上基本保持了一致。 最后,意圖因素并非本文重點考察的對象,實驗中對其進行了控制和抽離, 但每種情景都包含了意圖因素, 即將胖子的生命作為實現(xiàn)“最大善”的手段。 實驗結果表明不包含親身性和空間鄰近性變量的遠距離操控情景, 對功利主義做法仍表現(xiàn)出很低的道德評價, 可能說明意圖具有獨立的實驗效應, 是影響道德判斷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也有待進一步考察。

        (4) 中國被試在對功利主義做法的道德接受性評價和道德選擇上與Greene實驗存在較大差異,道德判斷存在跨文化的不一致性。首先,從道德接受性來看,中國被試對情景中所描述功利主義行為的道德接受度評分普遍較低,分別為2.35、2.50、2.71和2.87,李克特7點評分,分值皆低于中值4。Greene實驗中的道德接受性評分為3.89、4.15、5.14和5.02,李克特9點評分,中間值為5。相比較而言中國被試的道德評分明顯低于Greene研究中的道德評分,說明中國被試對功利主義做法的道德評價并不高。其次,結合每個情景中對描述行為的道德選擇來看,四組測驗在選擇比例上皆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選擇“是”的比例在13%~22%之間,選擇“否”的比例在78%~87%之間。而Greene實驗中接受“是”做法的比例分別為:31%、33%、59%和63%[2]。表明中國被試在同意和反對傷害他人做法的百分比上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并且在道德選擇頻次上也差異顯著??傮w而言,中國被試在義務論價值取向上取得了絕對性優(yōu)勢,普遍不贊成犧牲他人實現(xiàn)最大化利益的做法,更傾向于一種義務論判斷。相關研究也證實,中國被試與西方被試相比,較少支持犧牲少數(shù)人獲取最大利益的決策[16-17]。

        有學者認為道德含義是涉及文化的,文化是一種廣義的情景變量,道德心理學的研究結論需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現(xiàn)象的驗證以及理論的建構[18]。關于本文和Greene實驗在道德判斷上存在差異的解釋,筆者認為這可能與中西方群體不同的文化心理有關。中國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倫理型文化,儒家倫理思想深刻影響民眾的道德觀念??傮w而言,儒家倫理是以行為為中心的德行倫理學,表現(xiàn)出明顯的義務論傾向。孟子用“孺子墜井”的例子來說明這種行為“純出自良知良能的同情心的絕對命令、把行善本身視為絕對目的而不是獲取其他目的的手段”[19],同樣這種“不忍人之心”在人行橋困境中,也斷然不會贊成以他人生命作為行善的工具和方式。這和西方尊崇理智和功利主義原則,把人性建基于“理性人”假設思維模式基礎之上,通過因果模型最大化行為可能后果的預期價值來運作的道德判斷模式截然不同。

        (5) “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增進了規(guī)范倫理學和實證倫理學之間的對話,拓展了倫理學的研究進路。該假設為“電車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近似描述性的方案,總體來說,這一假設對我們進行倫理學研究提供了兩點助益。首先,“近距離和親身性”假設對于確定影響道德判斷的基本行為特征是很重要且初步的環(huán)節(jié)[1]。本文在Greene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現(xiàn),道德判斷與空間距離及身體體驗等“道德無關”因素關系密切,由此導致了兩個版本的電車困境出現(xiàn)道德判斷差異。這說明可能并不存在具有足夠解釋力的規(guī)范性理論,期望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能夠解釋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就可能會誤入歧途[20]。其次,對該假設的實證考察有助于我們對常識道德判斷進行理性重構,將描述性的心理原則重新設定為規(guī)范性的道德原則,從而實現(xiàn)“實然”到“應然”的價值躍遷。如“相比非親身性困境,被試認為親身性困境的道德接受性更低”,可轉(zhuǎn)換為“親身性傷害行為在道德上是不能被接受/允許的”(且這種轉(zhuǎn)換必須具備時間線索、因果關系和道德屬性等要件),從而推動規(guī)范意義上“電車難題”的解決。申言之,倫理實驗研究得出的實質(zhì)性的、突破性的道德結論,能為規(guī)范倫理學理論的完善提供科學依據(jù),進而推動倫理學理論發(fā)展。因此倫理學研究應在規(guī)范性理論解釋之外,重視對實際倫理經(jīng)驗的考察,向?qū)嵶C研究范式借鑒研究方法。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在被試選取方面,本研究的被試皆是成長于中國文化背景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已有的本土文化心理研究表明,大學生等知識精英的自身價值觀體系與儒家思想的結構大致對應[21],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有著較高的認可度。據(jù)此,本研究認為高校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其道德心理等深層心理結構也會受到本土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和塑造。但同時,只以高校學生群體為被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結論的推廣,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盡量擴大樣本的選擇范圍并進行群體間的比較,以進一步提高樣本的文化代表性和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的是紙筆測驗,今后的研究可以引進行為實驗和腦電實驗等多元化方法,以提供更加可靠的實證資料,并進一步考察親身性和空間距離因素影響道德判斷的心理基礎和心理機制。另外,在實驗材料方面,今后應嘗試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編制道德困境測驗,以提升被試的情景卷入度,提高倫理實驗的信度和效度。

        猜你喜歡
        困境差異實驗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做個怪怪長實驗
        找句子差異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NO與NO2相互轉(zhuǎn)化實驗的改進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av有码在线|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91| 寂寞人妻渴望被中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视频|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免费观看成人稀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99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在钱视频|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无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影院 | 国产专区一线二线三线码|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视频|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亚洲加勒比久久88色综合|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视频|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 久热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中文片内射在线视频播放| 大陆国产乱人伦|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日韩毛片在线看| 风韵丰满妇啪啪区老老熟女杏吧| 日韩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