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國添
橈骨遠端骨折定義為距離關節(jié)面3 cm以內的骨折,因該處為密質骨與松質骨的交界處,摔倒受力時此處應力較集中易發(fā)生骨折,此類骨折在60歲以上人群最為常見,尤其是絕經后女性多有骨質疏松情況,故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有研究報告在60歲之間其男女發(fā)病比例約為1 : 2,而在60歲之后女性發(fā)病率逐漸升高,隨著全球老年化的到來,發(fā)病患者群將進一步加大[1]。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骨折之一,占全身所有骨折的15% 左右,在急診骨折患者中約占17%,前臂骨折患者中約占75%,其中25%為粉碎性骨折[2],同時常伴橈腕關節(jié)內損傷[3],而腕關節(jié)在手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腕關節(jié)慢性疼痛、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及手功能降低等并發(fā)癥。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主要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取決于骨折的穩(wěn)定性,對于無移位、穩(wěn)定性可或復位可維持穩(wěn)定的橈骨遠端骨折,首選治療為予以保守石膏或夾板外固定;而對于不穩(wěn)定性橈骨遠端骨折(背傾20°~25°,骨折端背側緣粉碎,橈骨短縮>5 mm,關節(jié)內粉碎,關節(jié)面移位>2 mm),建議選擇手術治療。目前保守治療方法主要以手法復位后石膏固定或小夾板固定為主,但石膏固定常因組織水腫消退后出現再移位可能,而小夾板固定常不利于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鍛煉,其中影響關節(jié)功能的主要因素是橈骨短縮,而關節(jié)面不平整常常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掌傾角目前暫無報道對腕關節(jié)功能有影響,故在保守治療中應以糾正橈骨遠端短縮,恢復關節(jié)面平整為首先前體,以保證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最佳。研究旨在研究不同固定治療方案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分析患者的預后、骨折再移位、腕關節(jié)功能等情況,為臨床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提供新的治療方案。因此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研究。
納入我院2020年1—2021年12月急診或骨科門診經治的6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入組對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54.38±6.82)歲,根據奇偶數分組模式將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試驗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8.68±8.42)歲。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9.28±5.61)歲。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受傷至就診治療時間不超過3 d,未經過其他治療;(2)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3)患者為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1)患者受傷至就診治療時間超過3 d或接受過其他治療;(2)患者為多發(fā)骨折伴關節(jié)脫位、軟組織缺損、感染;(3)患者有其他嚴重臟器疾?。唬?)陳舊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患者。本次試驗中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試驗方案已經我院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所有臨床資料完整記錄并保存。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法復位治療,復位前進行局部麻醉處理。試驗組采用石膏托結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復位:先將患肢上臂外展、前臂稍旋前,肘關節(jié)屈曲90°,患肢手背向上,一助手固定肘關節(jié)近前臂側,另一助手通過固定患者手掌大小魚際肌進行牽引,持續(xù)時間約為3分鐘,術者隨后再配合手法整復上下、側方和旋轉移位,使骨折處歸位。固定:在患肢橈側放置襯墊,用四塊夾板作為外部固定,保持腕關節(jié)的背伸尺偏位,使用束帶一次包扎夾板各段,最后石膏固定前需確認包扎后患肢遠端血運正常,石膏托放置于前臂背側或掌側,吊懸前臂與胸前,最后告知患者有效進行握力訓練。對照組采用單純夾板固定,復位及固定方法同前,但不使用石膏固定。
分析比較納入的橈骨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固定治療方法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骨折再移位、腕關節(jié)功能及疼痛等情況?;颊咧委熜Чu判標準:顯效:患者癥狀消失,軀體情況及生活能力改善明顯,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軀體情況及生活能力有一定改善改善,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改變,軀體情況及生活能力無好轉[4]。加特蘭·韋利評分(gartland werley,GW)評估腕關節(jié)功能:分數≥21分判定為差、分數在9~20分判定為可、分數在3~8分判定為良、分數<2分判定為優(yōu)[5]。骨折再移位率通過對比復位即刻X線結果與治療1個月后X線結果,如前后X線片觀察到骨折對位及對線差即可判斷為復位后再移位[6]。生活質量評分(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標準: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四個方面,總分換算為0~100分[7]。VAS疼痛評分評估患者治療1個月后骨折處疼痛情況:分數<3分為優(yōu),分數≥3分為差,總分為10分。
研究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予以不同治療方案后,通過評估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發(fā)現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96.67%vs. 89.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1個月后,通過Gartland Werley(GW)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情況,結果發(fā)現試驗組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其GW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GW評分(分, ±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GW評分(分, ±s)
通過對比復位后即刻X線結果與治療1個月后X線結果,結果發(fā)現試驗組患者出現1例骨折再移位,對照組出現6例骨折再移位,試驗組患者再骨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3.33%vs. 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1個月后,通過生活質量評分量表發(fā)現: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通過VAS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時骨折處疼痛情況,結果發(fā)現試驗組患者的骨折處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骨折處疼痛評分(分, ±s)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骨折處疼痛評分(分, ±s)
橈骨遠端在解剖上位于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在遭受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時,極易出現骨折,在急診骨折患者中約16%為此類骨折[8],尤其是在老年人伴骨質疏松時,骨折風險將進一步增加。當出現橈骨遠端骨折時,骨折端可向橈側、掌側或背側移位,表現為重疊移位、短縮畸形,導致骨折處腫脹、腕關節(jié)活動性疼痛和局部壓痛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腕關節(jié)正常活動,早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為前臂筋膜室綜合征、正中神經卡壓和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晚期常見并發(fā)癥為骨折畸形愈合、嚴重創(chuàng)傷性腕關節(jié)炎以及肌腱炎和肌腱斷裂,故需要臨床及時處理采取最佳治療方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保守和手術治療仍為目前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方法[9],開放手術雖可恢復骨折解剖對位、達到堅強固定,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破壞局部血供等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因保守治療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方便、費用低等優(yōu)點,目前作為臨床醫(yī)生最常采取的治療措施,主要是手法復位后輔以石膏外固定、小夾板等。石膏外固定能夠通過對骨折端提供撐開和加壓力量,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特點,但有研究指出此類固定方法不利于骨代謝恢復,且肢體功能恢復時間較長[10],而有學者通過臨床病例及試驗室檢測發(fā)現: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更能夠增強肢體穩(wěn)定性,增加骨密度,調節(jié)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改善骨結構,增加骨質中的鈣含量,起到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11]。目前關于手法復位橈骨遠端骨折后,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如小夾板固定,石膏固定對患者的預后有明顯影響及存在諸多不便[1,12],如石膏固定常因骨折早期水腫減輕出現固定松動致骨折再移位,同時因石膏固定時間多長達4~6周易致關節(jié)僵硬;小夾板固定在處理骨折時存在包扎時間長,不宜觀察外形和固定墊的位置,夾板與固定墊常常不牢靠容易移動等缺點,因此探尋橈骨遠端骨折最佳治療方案在臨床工作中十分有必要,但暫無有研究分析石膏托結合小夾板固定在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中的作用。
文章研究選取了我院骨科或急診經治的60例橈骨遠端骨折病例,通過比較試手法復位石膏托結合小夾板固定治療與傳統(tǒng)手法復位結合小夾板固定治療的區(qū)別,評估二者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的差異。既往有研究指出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后予以石膏固定,在局部軟組織消腫后石膏固定易出現松動或骨折再移位[12],而在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隨訪中骨折再移位情況明顯減少。上述結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治療方案,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小夾板可以隨意調整松緊程度的優(yōu)勢,也發(fā)揮了石膏可胯關節(jié)固定的優(yōu)點,這在患者恢復期可降低骨折處再移位的風險[13],也凸顯了小夾板固定牢靠的優(yōu)點[1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此治療方式不僅治療效果顯著,且能有效減少橈骨遠端骨折恢復期的再移位可能,而且在改善腕關節(jié)功能、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局部疼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本研究期間采取石膏托結合小夾板聯合固定的患者中沒有出現局部壓瘡或皮膚損傷等情況,有效的避免了石膏固定對局部皮膚損傷的風險[15]。
總之,手法復位后采取石膏托結合小夾板聯合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在提升患者治療效果、預防骨折再移位、恢復腕關節(jié)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及減輕疼痛方面獲了相對較好的效果,此方法操作簡單易掌握,材料易獲取,患者預后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