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皓,朱萬宇
(成都宏明雙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1)
達因值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印刷行業(yè),用來評價材料好不好印刷。達因(dyn)是力的單位,1 dyn = 10-5N,達因值的實質(zhì)是表面張力系數(shù),單位為dyn/cm,1 dyn/cm = 1 mN/m[1]。隨著電鍍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產(chǎn)品電鍍完后需要粘接膠膜、泡沫棉等,因此電鍍行業(yè)也引進了達因值這一概念,用來評價電鍍層的粘接性能,達因值越高,表示鍍層的粘接性能越好[2]。雖然一些電鍍產(chǎn)品的初始達因值很高,但往往存在達因值衰減問題[3]。本文以冷軋鋼電鍍鎳為例,探究了基材表面粗糙度、鍍液添加劑用量、包裝方式和電暈處理對鎳鍍層達因值及其衰減的影響,以供同仁參考。
待鍍基材為10 mm × 10 mm的冷軋鋼(SPCC),采用掛鍍方式作業(yè),工藝流程為:電解除油→水洗→活化→水洗→電鍍鎳→水洗→90 °C熱水洗→120 °C烘干。
(1) 電解除油:Na2CO330 g/L,NaOH 20 g/L,Na3PO430 g/L,溫度65 °C,電流密度4 A/dm2,時間2 min。
(2) 活化:采用10%(質(zhì)量分?jǐn)?shù))硫酸,常溫,時間2 min。
(3) 電鍍鎳:氨基磺酸鎳350 g/L,氯化鎳5 g/L,硼酸35 g/L,有機添加劑0 ~ 20 mL/L,溫度55 °C,電流密度1.5 A/dm2,時間10 min。
采用日本三豐SV-3200型表面粗糙度測量儀測量基體和鍍層的表面粗糙度(Ra)。
采用上海Coronash HZ-DYJ型片材電暈處理機對Ni鍍層進行電暈放電處理,功率2 kW,時間10 s。
采用規(guī)格不同的德國Arotest 34/36/38/40/42達因筆檢測Ni鍍層的達因值,先用42達因筆在零件表面 均勻地畫一條直線,靜置2 ~ 3 s后觀察筆跡是否收縮,未收縮(見圖1a)表示Ni鍍層的達因值為42 dyn/cm;筆跡收縮(見圖1b)則更換低一級的40達因筆檢測,如此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更換達因筆檢測,直至筆跡不收縮,鍍層的達因值即為對應(yīng)達因筆規(guī)格的數(shù)值。
圖1 達因筆檢測樣品達因值時的照片 Figure 1 Photos showing how to test the dyne value of coating by using dyne test pen
從表1可知,基材表面粗糙度越大,所得Ni鍍層的表面粗糙度和達因值越高。
表1 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基材上所得Ni鍍層的表面粗糙度和初始達因值 Table 1 Surface roughness and initial dyne value of the nickel coatings electroplated on the substrate with different surface roughness
使用表面粗糙度為1.0 ~ 1.2 μm的冷軋板為基材,采用添加劑體積分?jǐn)?shù)不同的鍍液電鍍鎳,電鍍之后在空氣中裸露放置。從表2可知,電鍍后樣品的初始達因值均為42 dyn/cm。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3組樣品的達因值均減小,其中添加劑體積分?jǐn)?shù)為20 mL/L時制備的樣品達因值在第30天時已降至34 dyn/cm以下。
表2 鍍液中添加劑體積分?jǐn)?shù)不同時所得Ni鍍層的達因值衰減情況 Table 2 Dyne value decay of nickel coatings electroplated from baths with different volume fractions of additive
在金屬電沉積過程中,添加劑會微量參與反應(yīng)并夾雜于鍍層中[4],在后續(xù)存放期間,有機添加劑逐漸析出到鍍層表面,從而影響其表面自由能[5],導(dǎo)致表面張力減小,達因值隨之降低。沒有加添加劑時所制的樣品同樣出現(xiàn)了達因值衰減現(xiàn)象,初步分析認為是在空氣中鍍層表面被氧化或污染所導(dǎo)致,但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從表3可知,采用無添加劑的鍍液對冷軋鋼電鍍鎳后以不同方式包裝并存放??梢姌悠仿懵斗胖脮r達因值衰減最嚴(yán)重,采用密封袋裝和抽真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達因值的衰減,同時采用密封袋裝和抽真空時效果最佳。增加干燥劑對減緩達因值的衰減無明顯作用,說明空氣中的水蒸氣對鍍層達因值的影響不大。
表3 不同包裝方式下Ni鍍層的達因值衰減情況 Table 3 Decrease of dyne value on electroplated nickel coatings packed in different ways
另外,樣品在密封袋+抽真空環(huán)境下存放30 d后的達因值仍會出現(xiàn)小幅衰減,推測可能是因為鍍層中存在孔隙,但有待研究和驗證。
電暈處理是指利用高頻率的高電壓產(chǎn)生放電,提高被處理表面達因值的一種方式,主要用于薄膜、膠條、泡棉等塑料材質(zhì)。對2.2節(jié)中添加劑體積分?jǐn)?shù)為20 mL/L的樣品(放置30 d后)進行電暈處理,其達因值從低于34 dyn/cm提高到了40 dyn/cm,但在接下來的20 d里又逐漸衰減到34 dyn/cm以下。
根據(jù)黃亞男的研究[6],電暈放電可增大材料表面反應(yīng)性氧自由基的濃度,提高材料表面自由能。沈峰等[7]的研究則表明,在電暈過程中高能態(tài)的電子與空氣中的氧分子碰撞,使氧氣發(fā)生氧化而生成臭氧,臭氧的強氧化性使材料表面的有機污染物發(fā)生一系列復(fù)雜反應(yīng)而被去除,從而提高了材料的達因值。值得注意的是,電暈處理同樣具有時效性。
研究了基材表面粗糙度、鍍液添加劑用量、包裝方式和電暈處理對Ni鍍層初始達因值及其衰減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適當(dāng)提高基材表面粗糙度或降低鍍液中添加劑的濃度,采用密封袋和抽真空來保存電鍍樣品,以及對鍍層進行電暈處理,都能夠提高電鍍層的達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