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和豐臺高鐵橋景觀改造項目的梳理,回溯設計歷程,探討建筑師董灝及其事務所Crossboundaries 關(guān)于城市公共空間的觀點。從城市既有空間環(huán)境提升或者邊角空間改造出發(fā),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打造真正為大眾所用的場所空間,從而回應時代發(fā)展背景下城市社交空間的增長需求,解析空間塑人的設計哲學。
Through combing the projects of Shenzhen Skypark,Songzhuang Micro Community Park and Beijing Fengtai High Speed Railway Bridg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Project,this interview traces back the design process,discusses the views of architect Dong Hao and Crossbounda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Start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existing space environment or corner space,the design is integrated into daily life to create a place used by the residents,so as to respond to the growth demand of urban social sp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d analyzes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space shaping people.
作為蛇口口岸交通樞紐的地鐵轉(zhuǎn)運綜合樓和停車場,這類龐大的市政設施通常是嚴格不對外開放的,什么樣的契機促成了屋頂空間的改造?過程中有著哪些復雜性的難題?
公共空間是既古老又新鮮的議題,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公共空間有了更多認識,也有了更多的需求。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步入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上一階段需要解決的個體“私有”問題(即建筑學意義上的私有概念),比如住房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得到了改善。那么下一階段,公共空間的問題將迫在眉睫,也會迅猛發(fā)展。因為每個城市的發(fā)展基礎(chǔ)、發(fā)展方向有所差異,例如古都北京、西安和新興的深圳在面臨的問題和處理方式上會不同。本質(zhì)上,我認為多元、開放的公共空間才能讓城市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也是深圳市政府的一種態(tài)度——在深圳寸土寸金、房價日益高漲的背景下,盡可能給大眾提供可使用的公共空間,為大眾所用,是非常重要的。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一邊靠近學校,另一邊是深圳灣口岸,與香港隔海相望。最開始我們接手的是旁邊的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深圳灣學校項目,邀請了北大附中進行整體規(guī)劃。因為之前與北大附中的良好合作,學校的改造就由我們來進行。就在學校項目建設過程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陪同政府領(lǐng)導視察,當站在學校屋頂遠遠望去,眼前是灰突突的地鐵轉(zhuǎn)運綜合樓屋頂,再遠處是大海,我們大膽提出是否可以將屋頂改造為體育活動場所,既可以解決學校缺乏體育場地的問題,也可以為社會大眾所用。幸運的是,這一提議被政府領(lǐng)導采納,自然促成了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的實現(xiàn)。這樣,翻新深圳地鐵2號線運轉(zhuǎn)綜合樓和停車場共1.2km長的屋頂,并在此基礎(chǔ)上打造體育訓練及休閑的場所,自此被提上了日程。
當然,項目中遇到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在此之前國內(nèi)沒有類似的改造可以依照。就土地性質(zhì)和物權(quán)歸屬來說,項目本身由政府牽頭,還涉及地鐵相關(guān)部門、周邊學校/教育部門、綠化局等等很多部門,因此,協(xié)調(diào)配合諸多參與方有很大困難。好在深圳的城市管理部門效率非常高,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就完成了土地整理工作。從歸屬權(quán)到功能的變化,從不對外開放的地鐵管控區(qū)到面向周邊學校和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創(chuàng)新。
另外,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難點在于上層活動場地與下層地鐵用房的結(jié)構(gòu)處理。為保證地鐵的安全運行,我們在原有的屋頂結(jié)構(gòu)上整體增設了新的支撐結(jié)構(gòu),這樣既保證了屋頂?shù)耐暾踩?,也讓新布置的運動場和植被與屋頂隔離開。雖然同在一個結(jié)構(gòu)上,也可以互不影響。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鳥瞰 ?白羽
接手項目后,一開始便已確定了體育休閑功能和服務青少年、學校、賽事等功能嗎?是否做過詳細的調(diào)研?
在所有項目開始前,我們會針對具體情況做大量調(diào)研,了解周邊歷史、形成因素、城市發(fā)展、環(huán)境、受益者等,還會與業(yè)主進行多輪討論。
在一開始,這個項目就確定了使用群體,將服務于青少年、本地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周邊學校以及深圳各類體育賽事。同時,整個項目的發(fā)展方向也被確定下來,一是提高周邊學校的體育教學質(zhì)量;二是為青少年提供專業(yè)、安全的運動場所;三是為專業(yè)體育賽事提供便利的設施。這也成為項目的挑戰(zhàn)所在。
站臺的屋頂總面積為73 000m(項目總面積接近77 000m),大約相當于10個足球場的總和。面對如此大的面積,怎樣做好功能劃分和空間組織,同時又能更好地服務于特定的不同群體?
正如前面所說,項目已經(jīng)確認了受益群體,因此我們根據(jù)人群以及周邊環(huán)境,將地塊細化為三類功能,一處為面向青少年的體育訓練場;一處供毗鄰的學校使用,發(fā)揮教育功能;最后一處用于山花俱樂部的體育訓練。并且,根據(jù)基地周邊不同的教育功能,我們將線性基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職業(yè)體育比賽訓練區(qū)、周邊學校的運動設施,以及一個專供休閑、健身的區(qū)域和綠地。服務于兩所學校的區(qū)域設置了5個網(wǎng)球場、6個籃球場,以及2個五人制足球場,還包括3條跑道;專業(yè)比賽和訓練區(qū)配備了2個草地球場、6個賽級網(wǎng)球場、4個訓練場地,以及2個紅土場和2個排球場;服務于社區(qū)的部分設有綠地和一個標準尺寸的足球場。
在事務所以往的設計中,空間創(chuàng)意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這個項目中有哪些特別的巧思,比如吸引人的體育運動或者使用細節(jié)、空間趣味?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與深圳灣公路大橋 ?白羽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設計概念示意 ? Crossboundaries
在這個項目中,我認為最特別的應該是建立與周邊環(huán)境的融合。這里原本是一個荒廢地鐵的上蓋,全長1.2km,最寬處70m,最窄處50m,完全阻擋了附近社區(qū)對海灣的視覺穿透性,既不增加任何美學價值,也不服務于特定的功能目的,對社區(qū)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此,新的運動訓練區(qū)勢必要融入周圍環(huán)境,同附近的住宅和教育建筑連接起來。
我們將教育機構(gòu)與訓練基地的概念結(jié)合在一起,為周邊學校、青少年以及各大賽事提供了豐富的體育訓練場地以及各種娛樂選擇。同時,項目以獨特的方式將體育和活動同景觀聯(lián)系在一起,利用開闊的場地捕捉大海的景色,呈現(xiàn)出不斷變化的獨特景觀,放大游覽過程中的視覺體驗。人們可以從中欣賞到周圍的城市景觀——深圳天際線與深圳灣。附近住宅區(qū)的居民也可以俯瞰場地,共享屋頂花園帶來的景致。
為了更好地引導人的活動和克服線性場地看似重復的特征,我們特別為訓練基地開發(fā)了標識系統(tǒng)。將入口處的標牌突出顯示,并確保從底層和遠處都能被明確看見;沿著條帶設置的標牌塔指示該區(qū)域的設施,也提供相對于南北入口的位置,標牌頂部的100、200、300等標志著走過的距離;還設置了微型標注,可用于識別100m內(nèi)的特定目的地;長凳、垃圾桶等標志也各不相同。
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不僅體現(xiàn)在連接社區(qū)和促進不同使用場景的整體功能布局上,還體現(xiàn)在材料的選擇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原則的應用上。建筑、橋梁和欄桿采用輕質(zhì)、可滲透的結(jié)構(gòu),包括體育場所有看臺在內(nèi),設計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沿著小徑種植的綠色植物不僅為運動場遮蔭,還有助于排水,改善屋頂?shù)奈夂驐l件。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標識設計 ? Crossboundaries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A-A 剖面圖 ? Crossboundaries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B-B 剖面圖 ? Crossboundaries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總平面圖 ? Crossboundaries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場地分析 ? Crossboundaries
體育場與對面的建筑通過幾個過街連橋聯(lián)系,連橋是為這個項目新設的嗎?流線上有哪些考慮?
是的,連橋是為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特別設計建造的。前面說到基地分為三個不同的功能區(qū),面向不同的人群,我們設置了6個通道到達各功能區(qū)。其中北端和南端的底層通道是主要入口,方便大量人群進入;天橋則留給俱樂部和周邊的學校使用。這一設計使得大家互不打擾,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讓大家可以從“鋼鐵叢林”里走出來,進入另一個世界。
同時,我們在屋頂設計了三個主要路徑——休閑路徑、行人路徑和運動路徑,這些路徑偶爾交叉、連接、“生長”,為其他功能提供服務。人們可以通過建筑材料區(qū)分標識,其中大部分人行道采用了不同色調(diào)的灰色天然石材鋪裝,休閑步道主要用棕色木材覆蓋,運動跑道則選用了藍色橡膠。
這樣一個室外的全天候體育休閑場地,對于深圳來說是非常適合的。從2021年7月建成至今,使用情況如何呢?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從設計到施工建成歷時四年,給周邊群眾帶來了更多的運動休閑娛樂空間,也舉辦了很多活動,如體育親子嘉年華、“我是冠軍”少年派夏令營、“我是冠軍”冬令營,以及由深圳灣學校和山花俱樂部舉辦的多個體育活動。沒有預料到的是,因為疫情,目前基地一直沒有對外開放,周邊的市民暫時無法使用,也是很可惜。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綠地與步道的設置 ?白羽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高架休閑步道 ?白羽
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寬大的屋面尺度 ?白羽
這是一個類似“場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事務所去年還完成了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項目(對原有公共停車場的改造),受到了周邊百姓特別是老人、小孩的喜愛。以建筑師的視角來看待城市既有空間環(huán)境提升或者邊角空間改造,您有哪些新的觀察、發(fā)現(xiàn)或者新的切入點,來更細微地關(guān)照人們的公共生活?
就個人來說,我對北京城市公共空間的感受非常深。因為從小在白塔寺一帶長大,離北海非常近,那時的居住條件不太好,路上機動車也很少,每到夏天我們都到北海大橋上玩耍,大人們也喜歡坐在那兒閑聊。我想,那座橋就成為一種公共空間,而現(xiàn)在的氛圍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后來我去紐約讀書、工作,才真正意識到公共空間在城市中的作用。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間里,對公共空間的尊重和重視卻是極高的。這些向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不僅提升了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也從公共的角度提高了城市的質(zhì)量,讓我感觸很深。
現(xiàn)在的城市被一個個封閉的小區(qū)組團割裂,各組團之間的縫隙正是有待提升和塑造的城市公共空間。我相信,未來隨著對城市認知的不斷修正和生活質(zhì)量的持續(xù)提升,這些圍墻會被慢慢地打開。
就拿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項目來說,原場地是一處被加寬了的人行道,因為沒有設計而被征用為停車場,我們希望將這里的空間重新還給市民。在這片L形的場地上,路邊人行道和公園之間以一系列戶外“城市客廳”連接,蜿蜒前行,并沿著道路帶動著周邊的煙火氣。從完全開放的歡迎客廳,到半圍合的社交客廳,再到有著趣味游戲房的玩??蛷d和多功能的體育休閑客廳,“城市客廳”之間以明黃色漫步道聯(lián)系,將不同的公共區(qū)域連成一個整體。這條小路貫穿著小公園,描繪出了一個更加自然的景觀。從目前的使用來看效果確實不錯,人們都非常喜歡在這里停留,有老人在那邊打太極,快遞小哥停下來在這里休息,孩子們也在墻邊玩耍。到了晚上,為附近客人服務的代駕小哥也會在這里等待。
街道不僅是城市最基本的交通服務設施,也是城市公共生活和活動的場所,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空間載體之一。從這個角度講,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是一個跨領(lǐng)域的設計,就像我們事務所的名字Crossboundaries所寓意的那樣。傳統(tǒng)的景觀設計更重視種樹、植被或者造景,但實際上一切都要從人的尺度和需求出發(fā),為人服務。我們的景觀、建筑或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設計,都融合了這些年在各個大小項目中的經(jīng)驗。因此,“空間塑人”一直是我們探討的話題。建筑本身不是我們的終極產(chǎn)品,建筑中人的心理感受和行為感受才是建筑師最為關(guān)心的。也就是說,“人與建筑共情”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2018年,我們曾參與原研哉先生組織的“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期間多次到日本東京參觀他所做的展覽,并進行了很多次面對面或線上的會議,非常有感觸。我們在設計理想家的時候,一定要從生活出發(fā),從人的需求出發(fā),空間塑人——這個點要落到人,而不是空間。如果沒有人的使用,空間是沒有價值的。
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社交客廳的侃侃 ?白羽
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玩??蛷d的歡笑 ?白羽
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體育休閑客廳的漫步 ?白羽
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明黃色漫步道 ?白羽
宋莊公共藝術(shù)公園鳥瞰 ?白羽
事務所還進行了豐臺高鐵橋周邊空間的概念設計,當面對更大尺度的公共設施改造時,從規(guī)劃、土地、功能、空間甚至安全方面,挑戰(zhàn)、問題或者不確定性將會更大,對此您如何看待?
無論項目的規(guī)模、性質(zhì)如何,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都是建筑師需要直面的問題,我們考慮的核心始終圍繞使用者對周遭建筑空間的理解與影響。建筑專業(yè)與社會、他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在我看來一個項目無論規(guī)模大小都是一種社會參與的活動,而不是一個人能夠獨自完成的。并且,創(chuàng)意和落地之間也不是相互對立的關(guān)系,而是力求二者的平衡,這正是建筑設計的魅力所在。
對于公共設施的設計,需要更多從甲方和終極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找到各方的利益共同點,既不能干擾到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要發(fā)揮場地特征,將建筑設計融入鄰里關(guān)系和洽的街區(qū)生活中,達到共生與平衡。
豐臺高鐵橋就像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中處處可見的高架橋一樣,橋下空間成為被遺忘的角落。2018年初,我們受邀為新豐臺高鐵進站段大橋周邊進行景觀設計,項目西起盧溝橋歷史風景區(qū),東至西四環(huán)內(nèi),途經(jīng)新豐臺高鐵站。當看到巨大的混凝土柱體和橋面,在盧溝橋北側(cè)約1km的位置跨過永定河水,我們的第一個設計想法就是通過景觀設計把原本被大橋分隔的場地“縫合”起來。以一條結(jié)合漫步、跑步、騎行、休閑等多功能的步道在大橋兩側(cè)不斷穿插而行,采用鏡面裝置將大橋消隱在周圍的景觀中,用不同的室內(nèi)外功能把民眾引至大橋周邊,進一步增強基礎(chǔ)設施和居民的聯(lián)系,讓人與永定河景致重新融合。在我看來,基礎(chǔ)建設和城市的關(guān)系不應互為掣肘,而是可以充滿互動和生機,讓基礎(chǔ)設施更多元地服務于城市居民,同時居民的到來也能夠帶來活力和消費,更加優(yōu)化土地的利用。
當公共設施的設計越來越趨向精細化,您覺得建筑師應該怎樣推動或引導更具公共性、包容性、日常性的公共生活的實現(xiàn)?
近年來,各地政府對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我們最近正在做的回天地區(qū)街區(qū)空間提升工程,就是由政府牽頭出資的城市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希望借這次提升改造,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口袋公園,并且強化標識感和方位感,呈現(xiàn)一個真正為居民們所用的公共空間。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確實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公眾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因此作為建筑師或設計專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應當多思考怎樣使設計更貼近居民/大眾的需求。
反觀當下的生活,疫情讓未來來得更快了。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公共空間的必要性,越來越重視生理和心理對公眾交往的需求。未來我們可能會更多宅在家線上處理工作,但也會更需要走出家門參與公共活動和公共社交,我想后者將變得更有意義。
作為建筑師,我對世界保有一顆好奇之心。隨著科技發(fā)展,特別是材料的技術(shù)性革命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5G、太陽能、自發(fā)電的磚墻等等,對建筑設計都具有一定顛覆性。當下BAT(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公司)的出現(xiàn),打破了學術(shù)與權(quán)威的壁壘,“破圈”在各個行業(yè)與領(lǐng)域發(fā)生。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人的需求更加細膩、多元化,傳統(tǒng)的建筑概念難以準確地適應人的心理需求。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未來會是一個“量身定制”的建筑時代。
豐臺高鐵橋景觀改造整體規(guī)劃鳥瞰 ? Crossboundaries
豐臺高鐵橋景觀改造遠景效果 ? Crossboundaries
豐臺高鐵橋景觀改造白天近景效果 ? Crossboundaries
項目名稱:深圳灣體育訓練基地
業(yè)主:深圳市南山區(qū)政府
建設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
建筑、景觀、室內(nèi)、標識設計:Crossboundaries(中國,北京)
項目負責人:藍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設計團隊:周業(yè)倫、談可斌、方若、郝洪漪、高旸、David Eng、肖載源、王旭東(設計階段);Tracey Loontjens、高旸、Libny Pacheco、Aniruddha Mukherjee、談可斌、于揚、周業(yè)倫、金茶璇、王旭東(競賽階段)
合作設計:北建院建筑設計(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柏麗陽景觀與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用地面積:7.7 萬m
設計時間:2016.05 2017.07
建成時間:2021.07
攝影及影像素材:白羽、深圳羅漢攝影工作室
項目名稱:北京宋莊城市客廳微景觀設計
業(yè)主:北京宋莊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北京市通州區(qū)宋莊鎮(zhèn)小堡藝術(shù)區(qū)
建筑設計:Crossboundaries(中國,北京)
項目負責人:藍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設計團隊:高旸、Silvia Campi、陳鵬宇、Marijana Simic、于兆雄、于泓浴、Elena Gamez Miguelez
施工單位:北京宋莊鑫景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積:5 900 m
設計時間:2020.05 2020.10
建成時間:2021.06
攝影/ 攝像:白羽、楊超英
項目名稱:豐臺高鐵橋TOD 城市景觀項目
業(yè)主:中國鐵路
建設地點:北京市豐臺區(qū)
建筑設計:Crossboundaries(中國,北京)
項目負責人:藍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設計團隊:高旸、侯京慧、于兆雄、胡冰煜、王旭東
合作設計: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水木空間城市交通與建筑設計工作室
項目總負責:李輝
規(guī)劃全長:9.7km
設計時間:2018.03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