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等閑之輩豈能玩飛盤,飛盤競技場上需要的是勇氣、敏捷和不怕出糗的輕盈身姿。
自從阿薇開始玩飛盤,在家刷盤子時,都忍不住要飛上一盤。剛剛洗凈過水的青瓷盤,在她手里翻飛。先正手向右側(cè)飛盤,剎那間橫跨三步,雙手上下一拍靈巧接住;再反手傳盤,跳起來單手抓接。阿薇老公勸停無果,就說,趕緊下了洗碗池,我陪你去街心公園一展身手。
為了玩飛盤,阿薇把鑲著水鉆的長指甲都剪了,前次剪掉加長版的美甲,還是兩年前迷上拳擊時。整個夏天,阿薇與同事都在飛盤場上見,身著露臍背心、簡單的運動闊腿褲或瑜伽褲,戴著鴨舌帽,為了防止飛盤打滑脫手,還會像體操運動員一樣在手心里拍勻鎂粉。
飛盤運動像是一種“反叛”,它的對抗性有限,似乎和更高、更快、更強沒多大關(guān)系。飛盤運動充滿了邂逅與交流意味,在七人對七人的攻防中,每一個配合都少不了要展示曼妙的速度、動感與魚躍拉伸的靈活性。此時,誰不是快樂自由的原子?
阿薇開玩笑說,從前以為飛盤是狗玩的,美劇里主人奮力擲出飛盤,狗縱身奔跑,沿著飛盤的飛行弧線凌空一躍,叼回飛盤邀功請賞。后來才知道,人類很早就在玩飛盤了。19世紀(jì),美國面包師Frisbie在大學(xué)城里開了一家餅店,學(xué)生們很喜歡他做的“Frisbie Pie”,餡餅烘烤時下面都有個淺盤型的錫托,吃完之后,精力充沛的年輕學(xué)生就拋接這種輕巧的錫盤取樂。拋出錫盤時,為了渲染氣氛,他們常大喊一聲“Frisbie”。后來一家公司取得飛盤的市場專賣權(quán)后,將商標(biāo)注冊為“Frisbee”,這應(yīng)該是英文單詞“飛盤”的由來。
話扯遠了,那天,阿薇媽媽來給阿薇送自己做的鹵菜,瞧見女兒、女婿與鄰居們在小區(qū)草坪上玩飛盤,放下保溫桶就要求加入。阿薇怕近60歲的媽媽扭著腰,勸她觀戰(zhàn),不料媽媽很不服氣,說她在大學(xué)里可是著名的“飛盤公主”:“不說別的,別人接高速盤的時候,手掌都磕得烏青,我不會這樣硬接,會用手指的力量去叼住飛盤。玩上半天,攤開手掌,只有大魚際位置有點充血,這才是本事?!?/p>
阿薇沒有想到,自家爸媽就是在飛盤場上認(rèn)識的。1980年,首部引進中國的科幻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不僅令蛤蟆鏡與喇叭褲一時成為城市里的時尚符號,飛盤也成為“眼界”和時尚的標(biāo)識。阿薇媽媽個子只有一米六,但在人縫里傳低盤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她機靈詭秘的拋擲,飛盤會像普拉蒂尼踢出的香蕉球一樣繞過攔截者,讓那些高個子男生無可奈何。阿薇爸爸小時候?qū)W過京劇武生,柔韌性極好,有一次竟靠空手翻搶到了阿薇媽媽擲出的飛盤;還有一次,阿薇媽媽擲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空盤,阿薇爸爸像海里的旗魚一樣高高躍起,竟然在人堆中把飛盤搶到了。
她爸媽所在的這兩個小團隊還玩過“躲避飛盤”,投擲者的目標(biāo),就是用飛盤擊中躲避者,這種玩法比投擲沙包驚險多了,為了防止飛盤擊傷面部,躲避者會戴上頭盔。那時摩托車還是稀罕物,頭盔也少見,阿薇爸爸利用大學(xué)里上焊接實驗課之便,親自替阿薇媽媽焊接了一個玩躲避飛盤的頭盔,戴起來看著像來自未來世界的機器人。
進攻方的領(lǐng)頭羊,居然替躲避者準(zhǔn)備頭盔,這一回,是躲避者贏了。雙方散場的擊掌聲中,明顯帶有起哄的意味。男女主人公一聊,兩人不僅同屆,還是同鄉(xiāng)。后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阿薇本人,也算是“飛盤的饋贈”。
飛盤是最能標(biāo)榜男女平權(quán)的運動,青年男女同場競技,比劇本殺和桌游更能撮合年青人戀愛。只要玩飛盤,社恐癥狀就能消散。阿薇上個星期受媽媽委托,要替小姨的女兒在飛盤場上物色對象。她說:“您先把手叼飛盤的絕技,傳給我表妹再說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