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沈海平 袁燕文 李伊敏 李新 宋睿 唐煜欣 彭偉謙 王毅鈞 李力波 李瑞平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yī)院1胃腸外科,2放射科,3消化內科(廣東 東莞 523059)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已經成為最主流的手術方式,《日本大腸癌診療規(guī)范(第7 版)》以及2018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均明確提出,根據(jù)術前評估和術中探查情況,針對不同的T分期與N 分期,來決定術中淋巴結清掃范圍(D1、D2 或D3)。具體的清掃范圍即第1、2、3 站淋巴結清掃范圍,則根據(jù)腫瘤部位特別是其所處的供血動脈系統(tǒng)加以區(qū)分。對T2 期以上結直腸癌建議行D3 淋巴結清掃,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多數(shù)發(fā)現(xiàn)時已屬于中晚期,因此,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淋巴結清掃應屬于常規(guī)開展手術[1-2]。對直腸、乙狀結腸癌根治術來說,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清掃為D3 淋巴結清掃已成定論,而且腸系膜下動脈解剖恒定、變異少。對右半結腸癌、橫結腸癌以及左半結腸癌來說,D3 根治手術需要清掃腫瘤供血動脈根部淋巴結,然而,這些部位腸癌供血血管變異非常多,目前常規(guī)術前的CT、MRI 掃描檢查,包括CTA 血管成像技術均難以明確腫瘤的供血血管。因此,術前如能明確腫瘤供血血管及其變異情況,將能施行精準的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術[3-6]。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路徑是沿著供血動脈轉移是國際公認的,但結直腸癌供血動脈是怎樣組成,目前還沒有定論,術前如能明確腫瘤的供血動脈,從而根據(jù)供血動脈施行根治手術,這將會在符合腫瘤學基礎上施行精準的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手術。借助商業(yè)三維重建軟件或者CT 自帶的重建功能,術前重建出腸癌手術路徑相關血管解剖和變異,從而提高手術安全性的研究國內外均有報道,但術前明確腫瘤供血動脈而進行結直腸癌D3 根治手術的研究國內外暫未見報道[7-9]。本研究嘗試通過三維可視化技術,重建出腸癌腫瘤的供血血管,根據(jù)腫瘤所處的供血動脈對其根部進行淋巴結清掃,提出一種全新的腹腔鏡結直腸癌D3根治手術方法。通過對東莞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間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術的4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三維重建技術在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術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間在我院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術的4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20 歲≤年齡≤80 歲;PS 評分≤2 分;(2)結腸癌經病理活檢證實;(3)術前未行化療、放療、靶向藥物或者免疫治療;(4)術前影像學評估T2 期及以上。排除標準:(1)癌腫已發(fā)生多處轉移或腹腔粘連、梗阻、穿孔等無法進行腹腔鏡手術者;(2)對造影劑過敏者;(3)有腸梗阻、消化道穿孔、嚴重基礎?。▏乐匦穆墒С!乐匦呐K功能不全、肝硬化大量腹水、腹部大血管動脈瘤、嚴重肺功能不全、既往有心腦血管意外)等。共入選患者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66.2 歲。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患者在入組之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術前均行薄層增強CT 掃描檢查后行三維可視化重建。檢查前1 d 進全流質飲食,檢查前晚服將電解質散溶于2 000 mL溫水中,于檢查前晚口服,檢查當天流質飲食,檢查前需要排出為水樣無渣大便為止。使用JS-628E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行空氣灌腸使腸管膨脹,經肛門插入Foley氏18F 氣囊導尿管(代肛管),插入深度為10 cm,注入30 mL 空氣膨脹氣囊,防止氣囊管脫落。以11 kPa 壓力向直腸內注入空氣30 s,以患者感到輕度腹脹為度,夾閉氣囊管??諝夤嗄c成功后行CT 平掃及動脈造影。各期圖像采用平臥位采集數(shù)據(jù)。CTA 動脈造影方法:經右側肘前靜脈以4.5~5 mL/s 流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優(yōu)維顯(370 mgI/mL)80 mL,再以同樣的流率靜脈注射0.9%的生理鹽水20~30 mL。CT 的掃描條件:使用Philips128 排/256 層螺旋CT,掃描范圍上至膈頂下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采用自動觸發(fā)掃描,根據(jù)病變位置分別選定腸系膜上、下動脈起始部層面進行自動監(jiān)測觸發(fā)掃描,達到閾值(150 Hu)即觸發(fā)掃描動脈期,動脈期掃描后間隔30 s 開始掃描門靜脈期。選擇腹部掃描條件,軟組織窗,準直器寬128 mm × 0.625 mm,管電壓120 kV。原始數(shù)據(jù)的重建層厚1.0 mm,間隔0.5 mm,矩陣512×512。掃描數(shù)據(jù)以Dicom 3.0 標準存儲。采集腸癌患者原始CT 的64 排薄層CT 掃描圖像數(shù)據(jù)。大腸癌三維可視化模型重建:空氣灌腸使腸管充氣膨脹,腸道體繪制模型按空氣閾值建模,界定閾值在-1 024~-500 Hu,并膨脹1.0~2.0 個像素達到選擇像素充滿全部腸腔,分割出直腸及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建立大腸腸道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根據(jù)大腸腸腔空氣及腫瘤軟組織密度對比差異,將CT 二維薄層圖像數(shù)據(jù)導入深圳市一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3DVWorks 軟件,利用軟件自帶的功能,建立腹腔臟器三維可視化模型并分割出大腸腫瘤的輪廓,并建立大腸腫瘤三維可視化模型。腹腔血管三維可視化模型的建立:經3DVWorks 軟件建立腹腔血管系統(tǒng),利用血管分割算法分別分割出動脈及靜脈系統(tǒng)并給予不同顏色渲染以表示區(qū)別,觀察與腫瘤及手術可能涉及的血管的分布及變異情況。
1.3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施行CME/TME+D3 手術方式。術前根據(jù)三維重建模型所示血管解剖及腫瘤供血情況,結腸腫瘤大小、位置、浸潤情況擬定腹腔鏡結直腸癌D3 根治術手術方案(腸段切除長度、血管離斷位置、淋巴結清掃范圍等)。術后切除標本常規(guī)送病理科行組織學分型及病理分期檢驗。
1.4 資料收集手術相關指標:術中探查血管變異、腫瘤動脈供血、腫瘤定位等情況與三維可視化重建模型符合率,根據(jù)三維模型術前擬定的結直腸癌D3 根治術手術方案與實際手術方案符合率、血管意外損傷數(shù)目、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類型及數(shù)量。術后病理結果,包括腫瘤直徑大小、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陽性淋巴結個數(shù)、病理分期情況等。
2.1 腹腔鏡直腸、乙狀結腸癌D3 根治術三維可視化模型顯示腸系膜下動脈解剖恒定、無變異,腸系膜下血管及其主要分支、腫瘤部位等與實際手術中所見均一致。包括乙狀結腸癌10 例、直腸癌12 例,中低位直腸癌7 例,中高位直腸癌5 例,所有中低位直腸癌D3 根治術根據(jù)三維模型是否顯示邊緣動脈弓決定是否保留左結腸動脈。圖1為一低位直腸癌患者的三維重建模型,未顯示邊緣血管弓,故術中(圖2)保留左結腸動脈。圖3為另外一例低位直腸癌患者,三維模型顯示明顯邊緣血管弓,故術中不保留左結腸動脈、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結扎(圖4)。中高位直腸癌以及乙狀結腸癌均不保留左結腸動脈。
圖1 未顯示降結腸邊緣血管弓Fig.1 Descending colon marginal vascular arch was not shown
圖2 保留左結腸動脈Fig.2 Preservation of left colon artery
圖3 黑色箭頭提示降結腸邊緣血管弓Fig.3 The black arrow shown the descending colon marginal vascular arch
圖4 根部結扎腸系膜下動脈Fig.4 Ligation at the root of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2.2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D3 根治術(9 例)三維可視化模型可準確顯示腸系膜上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與變異、腫瘤部位、腫瘤的動脈供血等,與實際手術中所見均一致。根據(jù)腫瘤的供血動脈施行精準的D3 根治手術。升結腸癌三維模型提示腫瘤供血動脈為回結腸動脈(圖5),故手術中(圖6)清掃回結腸動脈根部淋巴結。肝曲結腸癌三維模型顯示腫瘤供血動脈為右結腸動脈和胃網膜右動脈(圖7),故手術中(圖8)清掃右結腸動脈根部淋巴結、胃網膜右動脈根部淋巴結(第6 組淋巴結)以及胃網膜血管弓內右側半淋巴結。術后檢查手術標本發(fā)現(xiàn)胃網膜右血管弓(包括第6 組淋巴結區(qū)域)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單獨留取胃網膜右血管弓組織送檢病理,雖然無陽性淋巴結,但有癌結節(jié)1 枚(圖9)。
圖5 黑色箭頭標示回結腸動脈,供血腫瘤Fig.5 The ileocolonic artery(black arrow)supplied blood to the colon cancer
圖6 以回結腸動脈根部為第3 站清掃淋巴結Fig.6 Dissection of the root of the ileocolonic artery as the 3rd station lymph node
圖7 黑色箭頭標示胃網膜右動脈及其分支,藍色箭頭標示右結腸動脈及其分支,腫瘤由胃網膜右動脈以及右結腸動脈供血Fig.7 The black arrow marked the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and its branches,the blue arrow marked the right colon artery and its branches,the tumor′s blood was supplied by the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and the right colon artery
圖8 以右結腸動脈根部以及胃網膜右動脈根部為第3 站清掃淋巴結Fig.8 Used the root of the right colon artery and the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as the third station to clean up the lymph nodes
圖9 病理報告提示胃網膜組淋巴結有一癌結節(jié)Fig.9 The pathology report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cancer nodule in the gastro-omental lymph node
2.3 腹腔鏡橫結腸癌D3 根治術(3 例)三維可視化模型可準確顯示腸系膜上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與變異、腫瘤部位、腫瘤的動脈供血等,與實際手術中所見均一致。根據(jù)腫瘤的供血動脈施行精準的D3 根治手術。圖10 為橫結腸癌,三維模型顯示腫瘤供血動脈為右結腸動脈以及結腸中動脈,故手術中(圖11)清掃右結腸動脈和結腸中動脈根部淋巴結,手術標本(圖12)可見腫瘤供血動脈為右結腸動脈和結腸中動脈。
圖10 黑色箭頭標示右結腸動脈及其分支,藍色箭頭標示結腸中動脈及其分支Fig.10 The black arrow marked the right colon artery and its branches,the blue arrow marked the middle colon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圖11 以右結腸動脈根部以及動脈中動脈根部為第3 站清掃淋巴結Fig.11 Used the root of the right colon artery and the middle colon artery as the third station to clean up the lymph nodes
圖12 手術標本顯示腫瘤供血動脈為右結腸動脈以及結腸中動脈Fig.12 The excised surgical specimens showed that the tumor was supplied by the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and the middle colon artery
2.4 腹腔鏡左半結腸癌D3 根治術(6 例)三維可視化模型可準確顯示腸系膜上、下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與變異、腫瘤部位、腫瘤的動脈供血等,與實際手術中所見均一致。根據(jù)腫瘤的供血動脈施行精準的D3 根治手術。結腸脾曲癌三維模型顯示結腸中動脈在根部分出兩個分支,一個副結腸中動脈分支直接供血腫瘤(圖13),另外一結腸中動脈左側半支通過邊緣血管弓供血腫瘤,通過明確結腸中動脈根部位于脾靜脈與腸系膜上靜脈小腸主要分支圍成的黃色三角區(qū)域(圖14),因此,手術中清掃該三角區(qū)域為第3 站淋巴結清掃(圖15)。同樣為結腸脾曲癌,顯示腫瘤通過左結腸動脈以及乙狀結腸動脈第1 支經邊緣動脈弓供血(圖16),因此,清掃左結腸動脈根部以及乙狀結腸動脈第1 支根部、包括No.253 組淋巴結為第3 站淋巴結清掃(圖17)。
圖13 黑色箭頭標示副結腸中動脈分支,藍色箭頭標示結腸中動脈左側分支、邊緣血管弓Fig.13 The black arrow marked the accessory middle colic artery and its branches,the blue arrow marked the middle colon artery and its left branch、marginal vascular arch
圖14 黃色三角為結腸中動脈根部區(qū)域Fig.14 The yellow triangle was the root area of the middle colon artery
圖17 清掃左結腸動脈根部以及乙狀結腸動脈第1 支根部淋巴結、包括No.253 組淋巴結Fig.17 Dissection the lymph nodes of the root of the left colic artery and the root of the 1st branch of the sigmoid artery,and including the No.253 lymph nodes
2.5 手術效果全組40 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1 例患者中轉開腹手術。三維可視化重建模型清晰顯示結腸形態(tài)和走向、腫瘤位置、各主要血管以及癌腫供血血管解剖與變異,與實際手術探查符合率100%,根據(jù)三維模型術前擬定的結直腸癌D3 根治術手術方案與實際手術方案符合率100%。血管意外損傷數(shù)目為0,手術時間為(162.1± 51.7)min,術中失血量為(58.6 ± 46.3)mL;術后首次排氣時間為(51.7±36.7)h,術后住院時間(8.2± 6.5)d。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者4 例,其中炎性腸梗阻1 例,吻合口漏1 例,淋巴漏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所有并發(fā)癥均保守治療治愈出院,無術中及術后死亡病例。術后病理結果顯示:腫瘤直徑(5.1 ± 3.8)cm,淋巴結(包含系膜內癌結節(jié))清掃數(shù)目(28.8 ± 39.1)枚,其中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3.9±2.5)枚;腫瘤分期:Ⅰ期4 例,Ⅱa 期8 例,Ⅱb期5 例,Ⅲa 期15 例,Ⅲb 期5 例,Ⅲc 期3 例。
2.6 三維可視化模型以及術中探查所見三維可視化模型以及術中探查所見均明確腸系膜下動脈匯入腹主動脈是恒定的、無變異,乙狀結腸癌以及直腸癌腫瘤的供血動脈均為腸系膜下動脈,第三站淋巴結均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D3 根治術清掃范圍為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左半結腸癌、橫結腸癌、升結腸癌腫瘤供血動脈變異多,可存在1 支或以上數(shù)量的供血動脈,D3 根治術清掃第三站淋巴結范圍由于供血動脈變異而不固定。
本研究對腸系膜下動脈系統(tǒng)三維重建的模型以及術中探查所見證實了腸系膜下動脈匯入腹主動脈恒定、無變異,乙狀結腸癌以及直腸癌腫瘤的供血動脈第三站淋巴結均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故清掃腸系膜下動脈根部253 組淋巴結為D3 根治術無任何疑問。目前對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為了保證吻合口近端腸管血供而減少吻合口漏,是否保留左結腸動脈尚無定論[6-7]。正常邊緣血管弓是保證吻合口近端腸管血運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解剖學證實,小部分患者存在降結腸邊緣動脈弓缺如。本研究認為,如患者三維重建模型能顯示明顯的降結腸邊緣動脈弓,術中注意保護好,是可以常規(guī)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結扎、離斷,無需保留左結腸動脈。但如三維重建模型未能顯示降結腸邊緣血供弓,行中低位直腸癌根治手術時,建議行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清掃后,保留左結腸動脈。
對右半結腸癌、橫結腸癌以及左半結腸癌D3根治術,手術需要清掃腫瘤供血動脈根部淋巴結,由于術前未能明確腫瘤供血動脈,目前常規(guī)手術方式是根據(jù)腫瘤部位確定清掃范圍,故這種方法是固化的、非個體化的。然而,這些部位腸癌供血血管變異非常多,部分腸癌供血動脈不是單一動脈,如圖10-12 橫結腸癌,腫瘤分別由右結腸動脈和結腸中動脈供血,因此,需要清掃這兩個動脈根部淋巴結才能達到D3根治。結腸肝曲癌(圖7-9),三維重建發(fā)現(xiàn)該腫瘤由結腸中動脈及胃網膜右動脈分支供血,術后單獨送檢胃網膜組淋巴結(包括第6 組淋巴結)檢出陽性癌結節(jié),這就能說明為什么肝曲結腸癌需要清掃第6 組淋巴結和清掃胃網膜血管弓內右側半淋巴結。目前,對于第6 組淋巴結清掃仍然存在爭議,筆者認為,這組淋巴結清掃可能就是腸癌供血動脈的第3 站淋巴結清掃,包括操作指南及規(guī)范等均有規(guī)定肝曲結腸癌需要清掃第6 組淋巴結和右側半網膜血管弓淋巴結,數(shù)據(jù)顯示這兩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率分別有9%~12%[8]、4.1%~8.6%淋巴結轉移[9],但并不能說明什么情況會出現(xiàn)轉移,從腫瘤供血血管的病理生理角度,可以解釋這個問題。此外,還是這個例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胃網膜右動脈分支血管供血,一方面可能是血管變異,另外一方面,對于一些體積較大的腸癌,個人更傾向于部分腸癌有類似于胃腸間質瘤的嗜血現(xiàn)象。而對于回盲部癌,要求切除末端回腸15 cm 以上,這是為了切除更多的末端回腸系膜及清除系膜內淋巴結,而不是為了減少吻合口腫瘤復發(fā)。本研究回盲部癌例數(shù)較少,待后期有相當數(shù)量后,通過三維重建模型觀察是否有末端回腸動脈支供血腫瘤,如證實有,那就需要清掃末端回腸動脈支根部淋巴結。
右半結腸癌D3 根治手術具體切除范圍存在爭議,主要圍繞腸系膜上動、靜脈各種邊界進行清掃定義第3 站淋巴結清掃范圍,以腸系膜上靜脈左側為邊界清掃范圍并發(fā)癥少、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但清掃范圍不夠。以腸系膜上動脈左側界進行清掃,清掃徹底,但范圍大、手術難度增加同時,容易出現(xiàn)血管損傷、淋巴漏、內臟神經損傷致反復腹瀉以及性功能和泌尿系統(tǒng)障礙等并發(fā)癥。本研究組有1 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后出現(xiàn)淋巴漏,漏出量較少,無血管意外損傷及無出現(xiàn)內臟功能紊亂相應并發(fā)癥??梢?,根據(jù)腫瘤供血動脈解剖學基礎上,對供血動脈根部及其根部周圍的腸系膜上動脈表面淋巴結進行清掃,在安全施行手術基礎上,可能更加符合腫瘤學角度施行D3根治手術。
關于左半結腸癌D3 根治術結腸中動脈根部淋巴結(No.223 淋巴結)以及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No.253 淋巴結)是否需要清掃,目前也存在較大爭議,如果同時切除No.223、No.253 淋巴結,手術腸管切除范圍大,淋巴結清掃范圍廣,會增加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12]。部分學者認為,左半結腸淋巴結清掃由腫瘤的支配血管決定,如果腫瘤的支配血管為腸系膜下動脈則清掃No.253 淋巴結,如果腫瘤的支配血管為結腸中動脈則清掃No.223 淋巴結,如同時由結腸中動脈以及左結腸動脈供血,須同時清掃No.223、No.253 淋巴結。既往均未見文獻報道如何明確左半結腸癌腫瘤動脈供血情況,一般按照腫瘤部位決定淋巴結清掃范圍。即橫結腸左半癌清掃No.223 淋巴結,降結腸癌清掃No.253淋巴結,脾曲結腸癌同時清掃No.223、No.253 淋巴結。這種D3 清掃未能明確腫瘤供血動脈情況下進行,存在清掃范圍過大或者過少的情況。腫瘤位于結腸脾曲(圖13-15),三維重建顯示癌腫的供血血管來自于結腸中動脈,但此患者結腸中動脈從根部就分出2 支,一支結腸中動脈,行程中分為右側支和左側支,左側支經邊緣血管弓供血腫瘤,而結腸中動脈根部分出另外一支,有些文獻稱為變異的副結腸中動脈,直接供血腫瘤,這種血管變異是比較少見的[14-16],因此,結腸中動脈根部淋巴結清掃就是本個案的第3 站淋巴結清掃。同樣是脾曲結腸癌(圖16-17),但腫瘤供血動脈與前一個案完全不一致,這個患者的腫瘤供血動脈是左結腸動脈以及乙狀結腸動脈第1 支,因此,清掃左結腸動脈根部以及乙狀結腸動脈第1 支根部淋巴結、包括No.253 組淋巴結,就能實現(xiàn)D3 根治術。
由于橫結腸癌發(fā)病率不高,根據(jù)腫瘤部位偏向于右側或者左側,手術者更喜歡行手術操作相對簡單的擴大右半結腸切除或者擴大左半結腸切除術,因此,關于腹腔鏡橫結腸癌D3 根治術的相關文獻報道不多。多數(shù)學者認為橫結腸癌根治術,清掃結腸中動脈根部淋巴結就可達到D3 根治[13-15]。橫結腸癌腫瘤供血動脈大部分是結腸中動脈,但也有變異。本研究圖10-12 中該例患者的腫瘤供血動脈除了結腸中動脈,還有右結腸動脈,因此,如果單純清掃結腸中動脈根部淋巴結,清掃范圍可能就不夠徹底。
因此,對于左半結腸癌、橫結腸癌、升結腸癌根治術,由于腫瘤供血動脈變異多,可存在1 支或以上數(shù)量的供血動脈,D3 根治術清掃第三站淋巴結范圍由于供血動脈變異而不固定,常規(guī)CT、MRI檢查難以明確腫瘤供血動脈,而三維可視化模型可清晰顯示腫瘤供血動脈,在此基礎上施行的D3根治術更加符合腸癌腫瘤學病理生理。而對于乙狀結腸癌以及直腸癌,由于腫瘤的供血動脈均為腸系膜下動脈,D3 根治術清掃范圍為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三維可視化技術雖然未帶來清掃范圍的重新定義,但對于中低位直腸癌,可根據(jù)降結腸邊緣血管弓是否缺失而決定是否保留左結腸動脈,從而減低直腸吻合口漏的發(fā)生。
最后,從臨床數(shù)據(jù)來看,腹腔鏡腸癌手術中大出血及血管損傷,文獻報道1.1%~9.2%[16-17],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9%~27%[18-19],本研究未發(fā)生血管損傷及大出血的病例,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相對于報道來說是較低的。本文旨在嘗試借用三維可視化技術,提出一種全新而且非常安全的結直腸癌D3 根治手術方式。首先,借助三維可視化技術,術前能清晰顯示腫瘤供血動脈,因此,可以根據(jù)腫瘤供血動脈進行精準的D3 根治手術。再次,本研究提出各不同部位腸癌的供血動脈解剖情況,像直腸乙狀結腸癌這些部位腸癌供血動脈第三站淋巴結是固定,不存在變異,而右半結腸癌、橫結腸癌、左半結腸癌的腫瘤供血動脈變異非常大,這種部位腸癌的D3 手術方式多與既往手術方式不一致,故難以從總體上設置對照組比較本研究的臨床具體數(shù)據(jù)優(yōu)劣。下一步本研究將針對不同部位腸癌進行分組研究,并設立對照組,以明確本研究是否能從臨床數(shù)據(jù)上表現(xiàn)其優(yōu)勢。
因此,基于薄層CT 基礎上的腸癌三維可視化重建模型,可清晰顯露腸系膜血管的解剖結構、腫瘤位置及供血血管和其毗鄰情況,為D3 根治手術方案的制定、術中操作提供精準的解剖學和影像學參考依據(jù),協(xié)助解決手術操作難點,控制手術損傷以及減少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提高手術效率和安全性。在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及其血管變異、走向基礎上,能真正在符合腫瘤學基礎上施行精準的大腸癌D3 根治術。
目前,也有一些運用三維可視化技術施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包括3D 打印技術等方面研究報道,絕大多數(shù)都是研究血管的解剖與變異,協(xié)助手術順利的進行[20-22]。從腫瘤供血動脈為基礎,借助三維可視化技術施行結直腸癌D3 根治手術方面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是初步研究,后期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包括分層、分組,通過前瞻性研究等對各部位腸癌的D3 根治術進行分層、分組等更細化的研究,包括長期隨訪明確本研究能否改善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