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聞張都大宣德尺牘》,又稱《河事帖》,紙本??v29.4厘米,橫33.8厘米。行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秴鞘蠒嬘洝贰镀缴鷫延^》《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刻《墨妙軒法帖》中。
釋文:
聞張都大宣德權(quán)提 舉榆柳局在杞者儻蒙 明公薦此職為成此河事 致薄效何如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嘗淺 又以明曲則水逶迤又 自來南京以上方有水頭 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則無 水頭此理是否
張:左右相背,要靠得稍緊,右橫向左穿。左部收而稍短,末筆使不出鉤,右部形長而放,四橫有疏密對比,捺用反勢,形短但粗壯出鋒。
都:左高右低有錯落,左部上疏而放,下密且收,“日”部用草法,省減為兩點,與右部橫畫連寫。橫折彎鉤居中靠近左部,長豎上昂下伸,流動且飄逸。
大:形態(tài)較小,橫畫上斜,較粗短,收筆向左上出鋒,撇畫上段較直挺,過橫后向左下方弧行,收筆略重,捺畫粗重,捺角短且渾厚。
宣:上橫下縱對比明顯,上部兩點均細,第二點與橫鉤連寫,橫的起筆較粗重,行筆提而輕,出鉤復重而長,與下橫相連,下部一筆連成,取縱勢,末橫上斜較多,字的重心偏左。
德:左收右放,左正右斜,呈上合下開之勢。左右之間留空,右部首橫欲與左撇起筆處相粘。右部上正下斜,中間密而上下疏,連筆較多以求勢密,左輕右重,上收下放。
權(quán):左短右長,左小右大,左部橫短豎長,撇折形斜勢短。右部先橫后兩豎,兩個“口”用草法相連成一橫狀,收筆與下撇相連,穿至左下方,豎長居中,四短橫長短方向各不相同,最后寫豎,有弧度,似懸針插入四橫之中。
提:左收右放,左窄右寬。首橫承上一筆意,上仰弧行,豎鉤上重下輕,中間有弧度,提長斜與左相呼應。右部上縱下橫,上密下疏,中間留白較多,捺畫向右盡量伸展。
舉:中間寬上下伸長,上部較緊密,橫長且撇捺異勢,豎畫縱伸。上部復雜,先寫撇再寫左豎,再寫細豎,“與”部橫似點,豎斜短,折(橫)短,縱折筆長,收筆上挑長而與右橫折相連,收筆上挑寫兩點(相連)。上部雖繁密,但仍需留出一定空間,不能太擠塞。
榆:左收右放,左窄右寬,左高右低有錯落。橫畫粗而上斜,收筆上鉤,豎畫細挺,撇收點縮,右部撇畫長伸至點上,捺畫直下,回鋒細絲相牽寫橫,一短一長,“月”部改為一豎一橫折,兩橫縮為一點,末勾粗壯,不出鉤,勢向下。
柳:字形較寬,左中右三部依靠緊密,中間略窄而斜,上部最高,左部居中,右部較寬偏下,整體上看左邊靠緊而密,右邊疏朗。
局:“尸”部用筆實而粗重,上橫平,下橫斜,撇弧形長,收筆上帶有牽絲與右橫連筆,橫畫先重后輕,提筆而轉(zhuǎn),以極其畫漸變寫折鉤,出鉤先平拖后轉(zhuǎn)向左上,“口”用草法,借上一筆,撇出與鉤相交形成圓弧狀。字形上實下虛,上收下放。
在:起筆承上撇筆意,形態(tài)較長,轉(zhuǎn)而寫橫,短粗勢平,連筆寫撇,粗而長,孤度較大,收筆上鉤接寫豎畫,繞成一個空間。右橫下斜且細,豎畫向左下弧行,末橫平短,收筆下帶出鉤較長。
杞:左縱右橫,左右同向右,左部上寬下窄,右部上窄下寬。橫短上斜,豎直長,撇折與右部首筆相連,豎彎鉤縱長橫短,豎細橫粗,出鉤挺拔有力。
者:上重下輕,上疏下密。首橫短粗,豎畫偏右,略帶弧度,收筆輕細后向左拖出接寫下橫,左重右輕,橫末接寫撇,先俯后仰,弧勢有變化,下部形短勢圓,豎直,橫折呈圓轉(zhuǎn)狀、內(nèi)橫以一點代之,勢料粗壯。
儻:筆畫多而形態(tài)小,則每筆均要輕提。左右大小對比懸殊,單人旁短小,右部橫鉤伸展,五個部件的寬窄不一,形成左右不同的參差狀,留出不一樣的空間分割形態(tài)。
蒙:上疏下密,中間橫向伸展。上兩點相連,間距較大,橫略短,左點長而橫鉤上斜,使上部點畫之間的空白較多,以求疏朗。下部重心右移,形態(tài)趨長,彎鉤弧勢較大,撇的角度各不相同,末點與上撇相連,取橫狀。
明:“明”的異體字左邊內(nèi)部行書往往寫成撇、豎折、橫,外框呈圓弧狀,內(nèi)部連筆,右邊形態(tài)較長,撇畫長而弧行,穿至左部下方,有抱左之勢,橫折鉤縱伸較長,內(nèi)兩橫則緊縮接撇,似兩點狀,上下留空較多,形成左密右疏之態(tài)。
公:筆畫少的字,用筆要粗重,左點呈三角形,形方勢足,右點圓潤,兩點呈橫勢分布,間距較大。下部一筆而成,取縱勢,與上部形成對比。
薦:筆畫多的字形態(tài)宜大,“薦”字上下兩部分呈上橫下縱之勢,字形大而長,中間密上下疏。草字頭筆畫之間間距較大,盡顯空疏,“廣”部則點橫靠近,下部先寫橫折后寫橫,再寫兩豎,連筆借用一豎,使中間緊湊,四點成一橫,靠下以留白。
此:先寫豎再接寫橫畫,收筆上鉤后寫兩豎,先長后短,與橫一離一接,有虛實變化。最后一筆豎彎鉤取收勢,使不出鉤。
職:左低右高,左收右放,左窄右寬,上部靠緊,下部撐開,左正右斜,上合下開。左傍盡量窄長,各部上收下放,上部畫多連筆以求密,下部略空疏,斜鉤長伸粗重,末點高懸偏右,擴張字內(nèi)空間。
為:點縱上挑,與撇相離呼應。撇畫細而斜挺,兩橫折上寬下窄,連筆而成。橫折鉤形寬畫重,出鉤上連環(huán)繞出鋒,省減四點為一弧線。字形上收下放,中間密上下疏。
成:呈寶塔狀,字形沉穩(wěn)。左撇為豎狀,上帶寫橫,有弧度,收筆出鉤下帶寫橫折鉤,橫細折斜,使不出鉤。斜鉤從上橫中間過,在下折筆處偏左,不出鉤而顯含蓄,下撇有弧度,末點在右上,補外形空疏。
此:行書中常常改變筆順,“此”字左豎與提連寫,把左提與右撇連寫成一橫,而本為第一筆的豎則變?yōu)榈诙P,短橫成豎點狀,豎彎鉤縱伸橫縮,使不出鉤。
河:輕重的變化通過用筆的提按或部件的形態(tài)大小來表觀,有時可反向夸張某一部件。該“河”字左重右輕,三點粗壯厚重,右部則簡化細輕,三點水的提長伸上挑,線長則擴張位置,使畫少而重。
事:草書“事”一筆寫成,具有較強的符號性。首橫承上一筆收筆之筆意,折筆比橫略短,向左下斜,下部橫折鉤的橫則向右下斜,且形態(tài)比上橫長,折筆更長,且呈圓弧狀,收筆向右上繞,最后為縱撇狀收筆,字形上收下放。
致:上部基本齊平,下部左低右高,字形緊湊,左右穿插。左部上寬空,下窄密,使右下留白較多,以避右。右部起筆承一筆牽絲,首撇長直而斜,橫短而收,與下撇連寫,弧撇較斜,穿至左下方,收筆上帶繞回寫捺。
?。翰輹鴮懛ㄊp了很多筆畫,特別是下部,三點縮為一豎,右下兩橫左開右合,豎長折短,折鉤較長,環(huán)繞回圓后不出鋒,取收勢。上橫下縱,上開下合,中間留白較多。
效:左收右放,左密右疏。點短與短橫相離,橫上斜,收筆接寫兩點,點撇連寫,撇捺環(huán)繞,五筆一氣呵成,形長勢密。右部橫折鉤離左部較遠,撇畫縱長上昂,斜下與橫起筆處相交,收筆伸至左下,有抱左之意。
何:“何”的草法一筆而成,單人旁似一豎,“口”與豎鉤用兩筆盤線相連而成。左部粗重,取直勢,右部輕細,取斜勢,形成上開下合的形態(tài),重心偏左下,具有動態(tài)感。
如:“如”字草法與行書“女”容易混淆,撇點連寫成一弧線,向上挑出細絲連寫長撇,取弧勢,接寫一橫,右部“口”也可寫成兩點狀,連筆后為一橫撇,用筆也粗重一些。
芾:草字頭上開下合,兩橫左挑右點,以求方向變化,中橫粗壯,牽絲在起收均有,左豎細而左斜,橫折鉤稍粗,出鉤較重,中間為上重下輕的長懸針豎,先厚實后飄逸。
再:橫短豎長,豎畫略斜且有弧度,橫折鉤的橫短折弧鉤長。中間一橫取仰勢,形態(tài)較長,最后一橫上斜較多,形態(tài)也長,取直勢,四橫間距不同,長短、俯仰變化大。
拜:起筆承上一字橫末之意,取向勢下行,先輕后重,收筆略按后上提,相疊部分后轉(zhuǎn)橫,行筆輕巧,轉(zhuǎn)折處先輕后重,圓轉(zhuǎn)向左下行,中間稍加力,有弧度,收筆比左豎略偏下,上開下合。
南:上部短小粗重,兩筆有相疊處,形成塊面感。下部寬大,左豎直短,橫折鉤的橫畫上斜較多,先重后輕,轉(zhuǎn)折處細而圓勁,弧度較大,出鉤挺拔有力,兩點靠緊上移,兩橫粗短,末豎輕巧弧行,出鋒與下一筆呼應。
京:起筆承上一筆意,點長橫短,上部取收勢。橫末連筆寫下“口”,用草法省減一橫,與上部同寬。豎鉤較長,有弧度以求動感,出鉤與左點相接,右點則與豎鉤相接。整字細挺輕捷,上緊下松,上密下疏。
以:左橫右縱,豎提形小似點狀,收筆與中點連寫,中點下斜后上挑,牽絲映帶與右部撇相呼應,撇粗短,捺則收而似短橫,整字取收勢,含蓄渾厚。
上:先寫一豎,上重下輕,直挺有力。短橫略上斜,與豎的中上部相接,收筆出鋒下帶。下橫較粗重,左短右長,兩橫的中間留白較多。
曲:四豎呈上開下合之勢,左豎短,收筆向右上斜行后轉(zhuǎn)向?qū)憴M,橫畫呈較大的弧度,線條細挺,折筆短粗,收筆上提后接寫內(nèi)橫,繞轉(zhuǎn)寫下橫,最后寫兩豎,筆意相連,收筆與末橫相交帶下。
多:四撇長度、角度、弧度各不相同,呈左下開右上合之勢。首撇最短但弧度最大,第二撇細而略有弧度,第三撇稍直,第四撇最長,先直后弧,省減上部一點。
未:兩橫上平下斜,上俯下仰,下橫偏左,左開右合。中豎細挺與兩橫的粗重形成對比,自右上向左下傾斜,出鉤上帶后接寫左點,中間略有弧度,兩點呈相向之勢,左合右離。
嘗:中間留白較多、上部三畫靠緊,中間橫鉤伸展,弧度較大,留出下部,出鉤后上帶環(huán)繞后形成“口”,下帶后寫橫,兩豎呈相向之勢,中橫用點狀以顯靈動。下部畫多而實,中上部則虛白較多。
淺:三點水較短,下兩點相連成一豎。右部上下同形異態(tài),上部為橫、撇、撇,取收勢。下部橫短斜鉤長,撇有弧度,點短小,最后寫上點,懸居右上,與右下角對齊,把字外空間括入字內(nèi),形成疏密、運近之對比。
又:畫雖少而勿腫,用筆略粗重。橫短而上斜,提筆轉(zhuǎn)向,撇有弧度,先輕后重,收筆向左平拖,捺取反勢,由輕漸重,再轉(zhuǎn)輕快收筆,令與撇相交處對正居中。
以:左右之間留空較多,取勢左右反其情,一橫一縱。豎提略重,提平而比豎稍長,點與提連寫,點的收筆迂回上挑,出細絲與右呼應。右部撇長點短,點取橫勢。
明:左部密而收,右部疏而放。豎有弧度,橫上斜內(nèi)部三筆相連緊密,下橫變提與右呼應。右部首撇取縱勢,弧度較大,收筆回鋒上帶,橫折鉤呈縱勢,右豎與左撇呈相背狀,內(nèi)兩橫相連居上偏左,上下各留不同空白。
曲:四豎兩弧兩直,上開下合,中間細兩邊粗。左豎弧度特別大,收筆上挑與橫連寫,橫斜且長,折筆粗細變化大,收筆平拖后寫中間一橫,再寫下橫,斜度大而用筆細輕,最后寫兩豎,一直一斜。
則:左收右放,左右均占,左密右疏。左豎起筆承上字豎畫收筆尖狀之筆意,有一定弧度,橫折呈環(huán)狀,與撇連寫,點短飽滿,收筆上帶寫中豎,中豎斜短,承左啟右,牽絲相連,豎鉤長而粗狀,出鉤向左下微拖后銜接一下豎鉤。
水:豎鉤起筆承上畫筆意,豎畫上直下斜向右下,似有弧度,出鉤銳利上帶,細絲連接橫撇,橫短撇直斜。撇收筆向右?guī)С黾毥z寫右撇,形態(tài)較長有弧度,與中豎相交,撇畫取反勢,為一長點,厚實有力。
逶:上部略長下部寬,撇、橫、豎三筆連寫,用筆挺拔。撇捺宜收,搭畫細絲連帶,與下撇點相連。撇、橫連筆,撇弧橫俯,剛?cè)嵯酀?。橫末連筆穿插細線至左部。走之旁省減,左為一弧筆,下為一右尖橫,左空下接,虛實相生。
迤:撇橫連寫,形短畫粗,橫末細絲下帶寫橫折鉤,橫斜折短,出鉤上帶,先寫中豎再寫豎彎鉤,豎長橫短,出鉤含蓄,被包圍部分緊密,走之旁左部弧勢明顯,平捺舒展。
又:一篇之中同字異形,上字捺伸,該字則捺縮。橫撇則放,橫的起筆露鋒斜上,轉(zhuǎn)折處棱角分明,撇的弧度較大,收筆向左上挑,捺的起筆尖狀平入后變粗下按,再提筆快出。
自:形態(tài)較長,畫少則用筆粗重。撇豎連寫,撇短豎略長,收筆向右上,部分相疊于豎,轉(zhuǎn)寫橫畫略粗,轉(zhuǎn)折略提輕轉(zhuǎn)后寫右豎,有弧度,收筆上鉤代橫,內(nèi)二橫相連靠緊,上部空出較多。
來:首橫下斜,兩點連寫,略粗壯渾厚,下橫上仰,豎鉤上下長伸,弧度較大,中間向左凸出,出鉤銳利上挑,欲與撇畫相粘,撇的起筆接橫交豎,收筆上翻寫長點。
南:橫上仰,豎畫如撇弧行,與左豎相連,左豎直而粗壯,豎末折筆右行,即為橫之起筆,行筆上弧圓轉(zhuǎn),折筆呈向勢,出鉤較長。兩點與橫相交,形長勢縱,兩橫短小相粘,末豎斜下出鋒。中間緊密,右部空疏。
京:上收下放,上小下大。點的起筆尖細,似撇狀向左下斜,收筆接寫橫畫,橫短點長。橫末出鋒下帶寫豎,形態(tài)斜長,橫折較短,環(huán)繞后寫豎鉤,出鉤長而連左點,兩點上合下開,牽絲相連。
以:左橫右縱,中間空開較多。豎提形短,點取橫勢,出鋒右?guī)?。撇斜直略長,捺畫緊縮為點狀,收筆下帶。
上:先橫后豎再寫橫。首橫短收,迂回上挑出牽絲,再寫豎畫,形態(tài)比橫長,上昂較多,下橫左重右輕,左收右放。
方:上點斜尖,收筆出鋒,下橫上仰,尖起圓收,橫折鉤較特別,橫短下弧,折筆圓轉(zhuǎn),出鉤向左平出,牽絲帶上寫長撇。
有:上放下收,筆連較多。撇畫弧度較大,與橫連寫,橫上斜且長,折筆下帶寫豎,豎長呈向勢,橫折鉤上小下大,呈弧形環(huán)繞之勢,內(nèi)兩橫連寫靠緊。上橫下縱,上疏下密。
水:該字左右基本對稱,在行書中往往處理成一收一放,兩個部件與中豎要一離一合,位置一低一高,橫撇略低,豎鉤向右下斜,使重心平穩(wěn)。
頭: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占地有寬窄,上下不可齊平,取勢一正一斜,或兩個部件向不同方向斜,形成開合之勢。該“頭”字左窄右寬,左斜右正,上開下合,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右略低。
以:“以”字本帖中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3次,均以左右之間留空較多布局。該“以”字則使筆畫之間勻稱布局,豎提形短似點,牽絲左帶寫點,間距較大,點的收筆則又以細絲與右撇相連,撇粗而重,捺縮為橫點。
曲:“曲”字是第三次當現(xiàn),前兩個曲字中間兩豎形態(tài)較長,縱伸橫縮。該“曲”字中間兩豎則收,輕巧細短,牽絲相映,而左豎則粗壯突出,折筆亦重,兩橫較實。
折:左窄右寬,左收右放。首橫短斜,豎鉤長直,提弧而上斜,形態(tài)較長,與右部首撇相連,破除左右之間縱向線條留出的勻稱空間。右部第二撇似豎,有一定的弧度,橫上斜,豎長而下伸,收筆下帶弧行,牽絲與下一筆呼應。
乃:首撇承上豎之筆意,形長勢足,弧度不大,斜度較大,收筆出鉤上挑。橫畫較平,與撇上段相交,折筆斜短,與撇合圓的空間要小,第二橫則下斜,折鉤則弧度較大,出鉤平拖左行。字形上緊下松,上收下放。
能: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往往左收右放,緊密左部使其空間變密,而伸其右部使其寬舒空靈?!澳堋弊肿蟛可戏畔率?,右部則上收下放,左高后低,上部空白較多,虛實對比明顯。
到:橫與撇折連寫,點省減后直接下帶寫兩橫,上長下短,最后寫豎,左部上松下緊,上大下小。右部短豎斜似點,與左部相接,收筆細絲上挑寫豎鉤,形長而挺勁,出鉤向左。
向:撇平而略粗重,與左豎相離,左豎稍細而直,橫折鉤起筆偏豎畫左下,使與上撇之間留出較大空間,折轉(zhuǎn)圓弧,出鉤平拖。內(nèi)“口”形小緊密,內(nèi)部右上角空疏。
下:豎長橫短則字形變長,因上一字寬扁,所以“下”字應取縱勢。豎接橫的偏右部位,點接豎的中下部位,左右參差錯落。
則:左部的左豎短而右豎長,下部撇長點短,使上下線條的長短布局形成互補,字形緊密。右部短豎形斜似點,收筆用牽絲與豎鉤相連。豎鉤長而下伸,出鉤下帶。
無:撇橫相連,長度相當,橫收筆實連寫中橫,再連筆寫下橫、形態(tài)長且上斜。再寫中間一豎,形態(tài)短小,再寫長撇,連寫四點成橫狀,收筆下帶較長,似一撇畫。
水:豎鉤細挺,中間弧度較大,出鉤先平拖后上帶,形似蟹爪。橫撇形長,撇向左下放,與豎鉤相離宜遠。右部撇伸捺縮,撇與豎鉤微接,捺則用長點,形態(tài)短,位置偏上。
頭:與上一個“頭”字布局相反的是左正右斜,上開下合,左低右高。左邊形正,上大下小,一筆而成。右部用省減筆法,橫、撇、豎相連,折筆上翻寫橫折,內(nèi)三橫與撇寫成一環(huán)繞撇畫,末點取橫勢。
此:是本帖中第三次出現(xiàn),該字突出的是提撇相連的長橫狀,起筆特別粗重,中間突然變細,三個豎畫略重,豎彎鉤略輕,整字左重右輕,左密右疏。
理:左部畫少卻形大,右部畫多則省減后處理成形小,加強了對比幅度,字形左低右高,左重右輕。
是:上縱下橫,上收下放,“日”部形小瘦長,中橫收,中豎則長,右短橫與撇連寫與豎相交,捺平形長,用筆粗重,對比明顯。
否:上字整體較大且粗重,該字則細挺稍小。橫畫先粗后細,轉(zhuǎn)向?qū)懫?,形長勢弧,收筆出牽絲接豎畫,豎末上帶寫點,取橫勢以使左右伸展,以便蓋下,“口”部上開下合,與豎相接甚密。
許曉俊 臨米芾《聞張都大宣德尺牘》
丁國東(江西九江)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蔣明剛(福建廈門)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陳亞東(江蘇鹽城)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吳玉霞(湖南衡陽)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占亞雄(湖北黃石)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馬宏明(甘肅天水)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川生(四川都江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邢利萍(北京)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 琦(河南鄲城)
龔 平(江蘇張家港)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龍 剛(四川攀枝花)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劉保?。ê幽仙糖穑┰@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陳義軍(上海)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黃學武(安徽淮南)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方存雙(上海)
張治富(江蘇昆山)
牟君海(重慶)
郭向鋒(浙江東陽)
賈興?。ǜ拭C定西)
周 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