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杜婷婷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頸椎病是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頸椎退化及頸椎椎管狹窄是造成該病的主要因素,中老年人群是該病的好發(fā)人群,主要是由于常年勞作所致[1]。該病初期患者會感到輕微的頸部疼痛及上下肢的乏力等,隨著頸部負荷的增大,會出現行走困難、頭暈及不同程度的心前區(qū)疼痛等臨床表現,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2]。本研究對頸椎病患者采用心理放松干預措施,減輕了疼痛感的同時,對其負性心理情緒及睡眠質量起到了較好的改善作用,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就診治療的頸椎病患者120例,采用計算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41例、女19例,年齡27~61歲,平均(42.49±2.56)歲,病程1~8年,平均(3.72±1.17)年;神經根型、脊椎型、椎動脈型及其他類型的患者例數分別為26例、17例、10例、7例。觀察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9~62歲,平均(43.12±2.62)歲,病程2~8年,平均(3.91±1.25)年;神經根型、脊椎型、椎動脈型及其他類型的患者例數分別為25例、19例、10例、6例。兩組疾病類型等資料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經過肌電圖及相關頸椎病實驗檢查,均符合骨科疾病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頸椎病[3,4]?;颊呒凹覍賹Ρ敬窝芯繜o異議,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病歷資料不完善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監(jiān)測,飲食、生活及用藥指導,督促患者合理安排運動計劃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放松干預,具體為:a)由于該病病程較長,患者依從性差的現象,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疾病特點,講解疾病誘因、治療措施及相應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調整心態(tài),有長時間應對的心理準備。b)患者疼痛較為明顯時,通過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及視頻來轉移其注意力,以減少疼痛的影響,在此過程中,調整好患者的坐姿或臥姿,可以用熱水袋來對頸部進行保暖,直至患者疼痛感有所減輕。聽音樂時,通過誘導及暗示的形式,幫助患者進入到冥想的狀態(tài)中,讓其沉浸在音樂中,獲得全身心的放松。c)患者入睡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呼吸訓練,讓患者根據節(jié)拍進行緩慢的深呼吸,反復數次,以此來調整患者的心態(tài),讓其情緒達到平穩(wěn)的狀態(tài)。而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肌肉放松訓練,指導患者把注意力放置手部或腳部,在緩慢呼吸的過程中,逐漸握緊拳頭及伸直腳掌等。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采用VAS(疼痛)評分量表,分值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低。對比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采用PSQI(睡眠)評分量表,分值為0~21分,分值越低睡眠質量越好。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分別采用Zung(焦慮)、SDS(抑郁)評分量表,分值為0~30分,分值越低心理情緒越好。
表1 兩組疼痛、睡眠質量、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分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多發(fā)骨科疾病,頸椎病存在低齡化的發(fā)展趨勢,與長期不良坐姿、不良睡姿存在較大關聯。該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且治療方式較為單一,多以頭頸部的持續(xù)牽引等方式進行治療。在長期持續(xù)反復的治療過程中,患者會表現出煩躁等不良情緒,導致其治療配合度下降,患者不僅承受了較大的痛苦,也影響了其睡眠質量[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開展了心理放松干預措施,該護理模式融合了康復學及心理學等學科來對患者進行干預,是目前臨床上較為新型的一種護理模式。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更適用于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及一些反復發(fā)作性疾病的患者。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Zung、SDS、PSQI及VAS評分各項數據低于對照組,組間有差異(P<0.05)。結合疾病特點,告知患者疾病誘因、治療措施等健康知識,幫助患者調節(jié)自身心態(tài),告知良好心態(tài)對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降低,能夠更好的配合整個治療過程。在疼痛發(fā)作時,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及視頻等內容,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幫助患者進行入到冥想的狀態(tài),使其全身達到放松,配合肌肉放松訓練,來調節(jié)患者緊張的情緒,使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