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專欄作家愛好美食和收藏Columnist
7月初的《新民周刊》專為大豆做了個專題,我讀得津津有味,記者闕政在《吃豆:最平民的分子料理》一文中歷數(shù)中國人吃豆的種種方法,但對豆?jié){點到為止,沒多作盤桓。
在我小時候,弄堂里大媽大清早見面的第一聲招呼就是:“豆腐漿喝了嗎?”喝一碗熱融融的豆?jié){,是庸常日子的打開方式,也是計劃經(jīng)濟年代上海人獲取蛋白質(zhì)的主要來源。直至今天我在豆?jié){上還沒“斷奶”,隔三差五要去超市買幾袋來過過癮。
黃豆芽也是上海人的恩物。在那個時代,它是在豆制品專柜出售的,當(dāng)然也要憑票,有黃豆芽墊底,菜籃子就相當(dāng)飽滿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黃豆芽。
黃豆芽見到綠豆芽,不免有瑜亮之嘆。其實黃豆芽大可不必緊張,綠豆芽身材苗條,看上去白富美的樣子,但黃豆芽更有救荒本草的本色,以粗壯的軀體和扎實的口感壓綠豆芽一頭,更重要的是烹飪簡單,在鍋里多呆一分鐘也無妨,而綠豆芽在鍋里多滾一會,立馬形銷骨立。沒錯,綠豆芽在上海人吃冷面的時候一步三扭地進入高光時刻,但黃豆芽在過年前大量涌來,家家戶戶都要將它迎進門,因為它是一個口彩——“如意菜”。
在中國人的飲食江湖里,黃豆芽出來混的時候,綠豆還只是一種糧食。在中國第一部中藥學(xué)著作《神農(nóng)本草卷》中,稱豆芽為“大豆黃卷”。豆芽的發(fā)明是為了療疾,主要治療風(fēng)濕和膝痛。到了明代,李時珍稱豆芽為“豆黃”,并介紹了做法:“用黑豆一升,蒸熟,鋪席上,以蒿覆之如醬法。待上黃(發(fā)芽),取出曬干,搗末收用?!边@帖外敷膏藥主治“濕痹膝痛,五臟不足,脾胃氣結(jié)積?!彼幮绾尾磺宄S豆芽在中醫(yī)界的艱難探索中已經(jīng)奮斗了一千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在中國的科技史上,道士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歪打正著的案例也不少。黃豆芽因為有“益顏色,補虛損”的作用,便被道家當(dāng)作養(yǎng)生食品。豆芽作為素菜大量食用,大概是在宋代以后。
《山家清供》里說的鵝黃豆生,與其說是一道清雋佳蔬,不如說是一個儀式。
南宋的林洪,一般讀者可能陌生,不過要說起他的祖上有一位以“梅妻鶴子”而名重士林的和靖先生,大家就明白了。林洪長期在江淮一帶游歷,享有清譽,他的兩部著作《山家清供》《山家清事》,在今天已成為影視導(dǎo)演的案頭必備。林洪是個不純粹的素食主義者,在《山家清供》里記了一條“鵝黃豆生”。
鵝黃豆生,與其說是一道清雋佳蔬,不如說是一個儀式。中元節(jié)前幾天,用清水浸泡黑豆致使發(fā)芽,然后在盆中放上糠秕,鋪上一層沙子,將黑豆苗插在里面,每天淋點水,曬一會太陽,等黑豆芽長到三四寸高,就用來祭祀祖宗?!霸饺?,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黃豆發(fā)芽更加好看,口感也佳。
在兩宋的飲食江湖里,黃豆芽一馬當(dāng)先,后面跟著綠豆芽、豌豆芽、赤豆芽,還有芽蠶豆——現(xiàn)在叫作發(fā)芽豆。
黃豆芽炒油豆腐是上海人家的家常菜,汪曾祺先生說“炒黃豆芽宜烹糖醋”,我不贊成加糖,味道會怪。但黃豆芽起鍋加一小勺醋,可進一步釋放它的鮮味,本人屢試不爽。汪先生還說“黃豆芽吊湯甚鮮”,還說素菜館、供素齋的寺廟都用黃豆芽湯取鮮,這也是老例。城隍廟春風(fēng)松月樓就是用黃豆芽、卷心菜和香菇蒂吊湯的。黃豆芽煮干絲、黃豆芽炒周莊阿婆咸菜是我家招牌菜。在萬物皆可糟的夏季,我也會將黃豆芽焯熟后過冷水,在糟鹵里浸漬半小時,配冰啤清鮮爽脆,比之糟雞翅、糟豬腳之輩,格調(diào)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