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我國第18個航海日,當天上午,臺灣海峽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輪在福建平潭正式列編。交通運輸部領導向“海巡06”輪授海事旗和入列證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通運輸部、福建省政府領導等現場見證。
臺灣海峽是中國東南沿海水上交通運輸要沖,每天過往運輸船舶近3000艘,平均每年有70余萬艘次的船舶進出福建沿海各港口,還是兩岸海上交流往來的最直接通道,每年運輸旅客超過220萬人次。繁忙的海上交通運輸加上春季濃霧、夏季臺風和冬季大風的影響,船舶險情事故多發(fā),數量約占全國的10%。“海巡06”輪滿載排水量6600噸,是目前臺灣海峽體量最大、性能最優(yōu)的公務船艇,它的列編可進一步提升船舶險情事故應急處置水平,將秉承“當代媽祖、福海澤航”的理念,切實發(fā)揮“旗艦”作用。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海峽由中國大陸與臺灣島環(huán)抱,最窄處約70海里,最寬處約220海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國國內法,臺灣海峽水域由兩岸的海岸向海峽中心線延伸,依次為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qū)和專屬經濟區(qū)。中國對臺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
近年來域外某些國家試圖編造、混淆某些概念,攪亂海峽局勢,值得警惕,也需要我們切實加強海峽管理。1982年12月10日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一國領海為海岸基線外12海里,領海外的12海里為毗連區(qū),對距海岸線200海里的海域擁有經濟專屬權,領海和專屬經濟區(qū)相關法律制度已經成為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美國未批準《海洋法公約》,但宣布了相關的海洋權利主張,顯示出它事實上是承認《公約》中有關專屬經濟區(qū)相關制度的,應適當顧及其他國家的權利和義務。
美國不批準《公約》原因很多,一個原因是試圖以相對強大海上力量謀取更多私利,“國際水域”的提法就是例證。在2007年版《美國海上行動法指揮官手冊》里,稱將世界海域劃分成國家水域和國際水域是“出于海上行動的目的”,是基于對美國海軍行動便利程度的考慮。這種美國自說自話的“國際水域”概念,用以指稱“領海以外的所有海域,包括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和公?!保葹槊绹昂叫邪詸唷北q{護航,又試圖規(guī)避應承擔的國際法義務。很顯然,這種美國利益最大化的自說自話,與《海洋法公約》前言所述的“在妥為顧及所有國家主權的情形下,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于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大相徑庭、背道而馳的。正是這種自說自話的“私規(guī)”,成了美國攪局世界的“依據”。在臺灣海峽,就常常以此招搖過市,借以軍事挑釁。
依照《海洋法公約》,中國對臺灣海峽具有管轄權,美方必須“無害通過”,外國船只在通過這一地區(qū)時不得有示威和挑釁的意味。作為《海洋法公約》締約國,當然不需要采納美國出于私利而單邊擬制的概念。臺灣海峽的國際法地位是明確的,為了防止美國的錯誤言論“積非成是”,有必要加強對海峽的管理。
在今年6月13日的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強調,國際海洋法上根本沒有“國際水域”一說。有關國家聲稱臺灣海峽是“國際水域”,意在為其操弄涉臺問題、威脅中國主權安全制造借口。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當地時間7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巴厘島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針對美方提出的中美關系“護欄”說,王毅表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才是兩國最可靠的“防護”。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確保由中國大陸與臺灣島環(huán)抱的臺灣海峽安全,是一件重要事情?!昂Q?6”輪列編執(zhí)行公務,將為海峽安全穩(wěn)定提供更好的保障。